《清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2.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清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明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清明 宋代:黄庭坚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 zh):动物冬眠。 清明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人乞 ”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 ”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 ho):杂草。丘,指坟墓。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 “佳节清明 ”,似无新意;继而写景, “桃李 ”春风“野田荒垅 ”,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 “笑 ”和悲 “愁 ”,意境顿出 。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 ”对于 “桃李 ”来说,自是 “佳节 ”,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 “笑 ”呢?只是这 “笑 ”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 ”似乎更适合于 “清明 ”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 “生愁 ”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 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清明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 “雷惊天地龙蛇蛰 ”,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 ”,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 “人乞祭余骄妾妇 ”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 “士甘焚死不公侯 ”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 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 “知谁是 ”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 不清明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黄庭坚( 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 “一祖三宗 ”(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 称为 “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 “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 “宋四家 ”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