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智能驾驶行业三大变化,催生汽车电子增量机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声明及说明 Table_MainInfo Table_Title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深度 报告 智能 驾驶 行业 三大 变化, 催生 汽车 电子 增量 机会 报告摘要 : Table_Summary 行业 三大变化 , 催生 国内 汽车 电子 增量机会 。 技术、政策、市场三大变化,催生国内汽车电子产业机会,国产厂商迎弯道超车新契机。1)技术端,随着自动驾驶产业进入大范围量产前夕,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推进,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未来汽车创新的 90%都将源于电气和电子方面,汽车电子将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和发展差 异化产 品 的 核心领域。 2)政策端,自 15 年中国制造 2025颁布以来,我国智能网联政策在持续推进, 18 年中国对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宽更是吸引特斯拉在内的国外车企来华建厂,按就近配套的惯例来看,国产汽车电子厂商将迎来历史机遇。 3)市场端,在国内车市增速降档趋稳,国内车厂成本、关税优势将不再明显的市场背景下,依托国内零部件厂商推进汽车电子创新将是国内车企的最佳选择。 智能化 与 电子 集成化 带来增量零部件机会,为国产厂商带来发展良机。 高清 视频 解决方案 、 高精度 地图 及 定位、 激 光雷达将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 增量 刚需, 智能 驾 驶 舱 成为 汽车 电子化 集成化 重点 领域 。预计自动驾驶完全普及后,中国市场总体空间可以达到 2.6 万亿元以上。加之车厂在增量零部件领域相对开放的合作策略, 为 国内 汽车电子 企业 提供 发展 良机。 汽车电子“接棒”消费电子, 国内电子元器件厂商 向汽车电子渗透。汽车电子占汽车成本快速提升,核心产品由高端向低端快速渗透,使得汽车电子成为驱动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包括 高清 镜头、PCB、 芯片 及 配套 在内的电子 元器件的汽车细分市场快速增长,部分国内优势元器件行业,已经逐步进入到汽车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体系内。 基于 成本、产能优势,国内元器件供 应商有望 切入国内外Tier1 产业链。 建议关注 : 汽车电子化核心标的均胜电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L3 及以上自动驾驶增量产品及器件供应商联创电子、 舜宇光学科技、沪电股份、东山精密、伊顿电子、四维图新、中科创达 。 风险提示 : 汽车电子化及智能化发展不达预期。 Table_CompanyFinance 重点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重点公司 现价 EPS PE 评级 2018A 2019E 2020E 2018A 2019E 2020E 德赛西威 31.9 0.75 0.89 1.11 42.53 35.84 28.74 买入 联创电子 14.05 0.48 0.71 0.95 29.27 19.79 14.79 买入 均胜电子 27.91 1.41 1.49 1.78 19.79 18.73 15.68 买入 四维图新 26.38 0.38 0.38 0.37 69.42 69.42 71.30 增持 中科创达 37.40 0.41 0.63 1.03 91.22 58.91 36.14 增持 Table_Invest 优于大势 上次评级: 优于大势 Table_PicQuote 历史收益率曲线 - 40%- 31%- 22%- 13%- 4%2018/4 2018/5 2018/6 2018/7 2018/8 2018/92018/10 2018/11 2018/122019/1 2019/2 2019/3电子 沪深3 0 0Table_Trend 涨跌 幅( %) 1M 3M 12M 绝对 收益 10.92% 47.27% -12.82% 相对 收益 5.01% 13.53% -14.99% Table_IndustryMarket 行业数据 成分股数量(只) 280 总市值(亿) 36127 流通市值(亿) 24556 市盈率(倍) 27.93 市净率(倍) 2.71 成分股总营收 (亿) 19027 成分股总净利润(亿) 879 成分股资产负债率( %) 53.27 Table_Report 相关报告 均胜电子( 600699): 现身大众 MEB平台,彰显国际顶级供应商地位 2019-03-11 联创电子( 002036.SZ):光学产品业绩回暖,静待触控显示产线建设 2019-03-29 Table_Author 证券分析师:张世杰 执业证书编号: S0550518060004 01058034600 zhshijyeah /电子 发布时间: 2019-04-03 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2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目 录 1. 技术、政策、市场三大变化,催生国内汽车电子产业机会 . 3 1.1. 智能化、电子化,百年汽车新变化 .3 1.1.1. 剑指 L3 级别,各大玩家纷纷参战 . 3 1.1.2. 电气电子化趋势持续加强,成新车最重要卖点 . 4 1.1.3. 政策支持,外部环境持续向好 . 6 1.2. 政策更加开放,外资股比建厂摆脱束缚 .7 1.2.1. 外资股比限制取消,汽车产业进一步开放 . 7 1.2.2. 特斯拉上海建厂,国内零部件配套机会来临 . 8 1.2.3. 传统车企寻求在合资公司中取得更大股权份额 . 10 1.3. 国内车辆销售下滑,激化存量博弈倒逼国内车企创新 .10 1.3.1. 国内车市增速降档趋稳,存量博弈竞争加剧 . 10 1.3.2. 对标海外,国内车厂依托核心零部件厂商创新将是未来趋势 . 11 2. 关注增量零部件,为国内汽车电子带来的机会 . 12 2.1. L3 及以上智能驾驶,带来增量汽车电子部件机会 .13 2.1.1. 高精度地图与定位, L3 及以上级别的必选项 . 14 2.1.2. 视频与雷达传感器量与质增加,提升智能驾驶安全性 . 16 2.1.2.1 芯片 +算法, Mobileye 有望成为主流车厂视频解决方案提供商 . 16 2.1.2.2 激光雷达,现阶段主流车厂高级别自动驾驶必备选择 . 17 2.1.2.2 毫米波雷达, 77GHZ 是 L3 级别及以上必备配臵 . 18 2.1.2.3 超声波雷达,自动泊车刚需性配臵 . 20 2.2. 汽车电子集大成 者,智能驾驶舱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21 2.3. 增量零部件为国内汽车电子厂商带来发展良机 .23 3. 汽车电子化渗透率提升,国内电子元器件厂商替换趋势显现 . 24 3.1. 汽车电子化由高端向中低端快速渗透,汽车电子元器件空间巨大 .24 3.2. 部分车用电子元器件,已出现国产替代趋势 .26 3.2.1. 镜头 . 27 3.2.2. PCB . 28 3.2.3. 芯片 . 29 3.3. 成本、产能优势,元器件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31 3.3.1. 合作经验、成本、产能是海外 Tier1 选择国内元器件供应商的核心要素 . 31 3.3.2. 国内 Tier1 创新需求,将更愿选择积极配合创新的国内元器件供应商 . 31 4.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 31 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3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1. 技术、政策、市场三大变化,催生国内汽车电子产业机会 1.1. 智能化、电子化,百年汽车新变化 1.1.1. 剑指 L3 级别,各大玩家纷纷参战 自动驾驶已成未来趋势,高级别自动驾驶进入大范围量产 前夕。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概念之一,自动驾驶因具备安全、节能环保、减少拥堵、降低商业成本等显著优势,近几 年来 引得 全球知名车企 、供应商 、科技巨头 争相进入智 能驾驶领域的拓展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了一种未来趋势。 观察自动驾驶产业主流企业( Tier1/2、车厂 /出行服务公司)的 量产时间表, 2020/2021 年是绝大部分企业高等级自动驾驶( L3/L4)量产的节点。 考虑到 互联网厂商的速度 相对于车厂而言普遍要更快一点,我们认为 ,自动驾驶产业已经进入大范围量产前夕。 表 1: Tier1/2 自动驾驶时间表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公开新闻 表 2: 国内车厂 /出行服务公司自动驾驶时间表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公开新闻 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4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表 3: 国际车厂 /出行服务公司自动驾驶时间表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公开新闻 1.1.2. 电气电子化趋势持续加强 ,成新车最重要卖点 智能网联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 一方面是收入的提升带来内在需求的增长,汽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娱乐、出行、智能等是汽车产业的刚需;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汽车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技术支持,未来的汽 车将融合汽车零部件、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成为一种新的智能设备。 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据 Strategy Analytics 预测, 2018 年全球汽车电子总销售额将接近 3 千亿美元 , 年复合增长率约 7%, 增速水平高于汽车零部件 ( 3%)及整体汽车销量 增速 ( 1%) 。汽车电子以智能化、网联化、安全性和大功率为主要发展方向 , 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汽车电子成产业竞争新高地 。 随着智能网联 逐步进入商业化,汽车电子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新的竞争高地 ,汽车电子将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和发展差异化产品的核心领域 。 1) 消 费者需求来看,在购车预算超过 30 万元的人群中,领先科技成为吸引他们的重要特性,而时尚品味、彰显成功等要素,大多需要科 技电子产品为其带来科技感 和时尚感。随着车载电子产 品不断下沉, 中低预算的购车者也将更加注重汽车电子领先科技的魅力。 2) 竞争角度,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竞争 将更加激烈,能否拥有自己的特色, 持续带给消费者新鲜感、激发购车欲望,将成为汽车品牌营销的重要关键。创新方面,宝马和大众都认为汽车创新的 90%都源于电气和电子方面。相比引擎和底盘平台长达 5 到 10 年的开 发周期,电子器件的创新周期一般在两年以内。 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5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图 1: 六成消费者把液晶仪表作为买车考虑因素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智研咨询 图 2: 全液晶仪表成为消费者首选 数据来源:东北 证券 , 智研咨询 以 智能驾驶舱 为代表的汽车电子 是 RX5 热销 的 核心因素。 2017 年 7 月荣威 RX5 上市一周年累计销量达到 20 万 ,成为 15 万级最佳出行选择。内饰正是荣威 RX5 遥遥领 先的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其 10.4 寸高清液晶屏属于同级车最大,更配有独特的7 英寸交互式虚拟仪表,具备支付宝支付、语音开关天窗、语音播歌、实时导航等一系列智能控制功能,丰富的互联网生态为消费者带来舒 适的智能体验。随着荣威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6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RX5 热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互联网汽车带来的高品质出行体验,具备科技感的驾驶舱将成为未来车型竞争的核心要素。 1.1.3. 政策支持,外部环境持续向好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车 与车联网 的有机联合 。 智能网联可以分为智能和网联两部分, 分别对应 汽车智能化 和 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臵,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 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 车。 又称为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已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自 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明确将发展智能 网联汽车提升至国家 战略高度, 这三年时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重磅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快速进步。 智能网联 已 经 成 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表 4: 国内主要智能网联 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 智能网联产业政策持续推进 。 可以看出,从宏观指导、路线图规划,再到标准完善、测试管理,我国 智能网联 政策愈发细化,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 和车联网 产业发展的指导与管理更为清晰。未来, 随着各项政策加速落地,以及新政策、新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商业化落地将迎 来更多成果。 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7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表 5: 我国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区和测试区陆续启动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 公开资料 世界范围来看,自动 驾驶汽车在大多数国 家和地区尚不被法律认可,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交通发展的趋势,应当通过立法予以鼓励。 美国部分州(区)、英国、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关立法,但普遍仅针对 L1 至 L3 等级的车载自动系统 辅助性驾驶阶段,要求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只能用作试验用途,且对上道路测试的条件和要求普遍严格,同时要求必须有驾驶人监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随时 切换到人工驾驶模式,相应的通行规则和法律责任等规定也未突破现有法律框架。 图 3: 各国关于自动驾驶的法规 数据来源 :东北证 券 , 公开资料 1.2. 政策更加开放,外资股比建厂摆脱束缚 1.2.1. 外资股比限制 取消,汽车产业进一步开放 长期以来,中国就汽车产业一直保持所谓的“ 50%+2”规则。 自 1994 年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的前身)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来,中 国就汽车产业一直保持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 政策 规定外国汽车生产商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不得拥有超过 50%的股权,同时也规定外国汽车生产商在中国不得建立超 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 在过去的 20 年里,中国在汽车产业和外国投资方面的政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8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策都倾向于减少对外资的限制。尽管如此,除 了 2017 年删除了对纯电动汽车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外,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 50%+2”规则基 本未变。多年来,“ 50%+2”规则被认为是为本土汽车生产商争取时间以获取技能、掌握技术和建立品牌的必要政策,以使他们在外国汽车生产商不受约束地进入中国市场 之前具备竞争能力。 中国对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宽似乎酝酿已久 。 2018 年 4 月 10 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宣布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经济的主要举措 之一即是大规模放宽对汽车产业外商投资的限制。习主席宣布后不久,国家发 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即于 2018 年 4 月 17 日宣布 在 5 年过渡期内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商外资股比的限制。国家发改委表示, 2018 年将取消对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紧接着,2020 年将取消对商用车的限制、 2022 年将取消对乘用车的限制。目前禁止外国汽车生产商在中国设立两家以上合资企业的规定 也将于 2022 年被取消。 经过 5 年的过渡期后,对外资在汽车行业的所有限制都将被取消。 这些政策发布后,管理措施也迅速予以跟上。 2018 年 6 月 28 日, 国家 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2018 年版)(“ 2018 负面清单”)确认了在 5 年过渡 期内全面取消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承诺。 除了使外国企业更容易在中国制造汽车外,中国政府还大幅降低了汽车的进口关税。 从 2018 年 7 月 1 日起,汽车整车的进口关税从 25%下调至 15%,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降至 6%。 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宽将会开放中国的汽 车产业,这可能会对国内外汽车生产商产生重大影响。 1.2.2. 特斯拉上海建厂,国内零部件配套机会来临 短期内 特斯拉成为取消限制的主要受益者。 此前,特斯拉 和中国一直就 建厂事宜协商,但因为担心失去对技术的控制,伊隆 马斯克一直不愿以“合资公司”方式在中国建厂。 中国是世界新能源汽车 最大市场,且年销量仍 在持续上升,尽管在 2018 年,特斯拉 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在中国 遭遇滑铁卢,但中国市场仍是特斯拉的第二大收入市场,仅次于美国。 特斯拉 在上海独资建厂 ,也就意味特斯拉能在摆脱关税束缚 的情况 下,与 国内 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直接竞争 ,国内车企在价格上已经失去明显优势。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能更好掌控自己的技术, 还将独自享有所有利润。 但 这也意味特斯拉需要自己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包括潜 在的劳工问题、政治问题等,而不是像过去汽车制造 商那样,可以与中国合作伙伴分摊。 需求端 Model3 亲民价格引爆消费需求 。 近日,特斯拉正式发布了 3.5 万美元 (约和人民币 23.5 万元) 的标准版 Model3 以及 3.7 万美元 (约和人民币 25 万元) 的标准版 Plus;特斯拉目前全系车型也进行了降价,分别降低了 4.4 万元 -34.1 万元不等;此外,特斯拉宣布将关闭线下直营店 转而实行线上销售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 最低价的 Model3 车型提前到来 将很大程度上提升特斯拉的市场需求,而一系列的降本降价措施也将被视为快速抢占市场 的信号。而与特斯拉在国内不断下调价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都在纷纷上扬。尽管 国内新 能源汽 车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中汽协数据显示 2016 至 2018全年销量分别约为 50.7 万辆、 77.7 万辆及 125.6 万辆,年同比增速保持在 50%以上。但不得不说的是,价格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优势之一,一旦特斯拉的价格下探到和国产新能源 汽车相近的区间,消费者必然会选择车辆性能、充电速度等技术方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9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面都有优势的特斯拉。 未来 Model3 在中国的本土化供应 后,特斯拉与 国产新能源汽车 在价格上 的差距将 进一步缩小。国产 Model3 不仅可以免去关税,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故能拉低相关售价 ,考虑到 国内每年会比国外多交 3 倍左右的税收 ,预计 2020 年国产 Model 3 上市时入门版本价格可能落入 30 万元以内,在 26 万元左右(不考虑补贴) 。 图 4: 当前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车型价格区间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汽车之家,各企业官网 供给端 超级工厂 为中国 市场提供产能保障 。 2019 年 1 月 7 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年生产规模就已达到 25 万辆纯电动整车,包括 Model 3、 Model Y 等系列车型,全部建成运营后年产能将达 50 万辆纯电动整车。 表 6: 特斯拉上海 Gigafactory 3 建设进展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公开新闻 特斯拉产业链厂商迎来历史机遇。 基于需求和产能方面的分析,我们预计 特斯拉Model3 未来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亮眼,特斯拉产业链厂商有望迎来巨大增长。从就近配套的惯例来看,中国零部件厂商进入 特斯拉 产业链 的 可能性和比重将大大增加 。当前中国供应商配套主要集中于金属结构件、热管理二级供应商、内外饰二级请务必阅读正文 后的 声明及说明 10 / 34 Table_PageTop 行业深度报告 供应商、电子电气二级供应商等领域。 这些供应商多数在其自 身细分领域中质地优秀 ,且配套产品有扩增空间,如横向扩充产品品类,或二级向一级拓展 。 预计随特斯拉国产化、 Model Y 上市进程 推进,这 些供应商都有较大的潜在增配空间。 图 5: 特斯拉 Model3 产业链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新材网 1.2.3. 传统车企 寻求在合资公司中取得更大股权份额 宝马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将被正式确定取消后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车企。 2018 年 10 月 11 日,在华晨宝马成立 15 周年这一时点,宝马方面发布了收购华晨宝马股权的公告 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中持股比例拟将由 50提升至75 。作为中国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将被正式确定取消后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车企,宝马的这一举措也被看作国内汽车产业的风向标。 大众“不宣而战”,单方面宣布意欲调整合资企业股比信息 。 2019 年 3 月 12 日,在德国大众汽车狼堡的年会上,现任大众汽车集团 CEO 赫伯特迪斯( HerbertDiess)宣布 大众将调整在华合资公司的股比。股比调整计划或在 2020 年完成,这意味着 ,今年将会对股比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直至目前,在大众在华的三家合作方中, 上汽集团发布了一篇颇为强硬的公告 ,声明大众未曾向上汽提出过股比调整的计划 , 而一 汽大 众和江淮大众则尚 未明确表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在一年之前,包括大众 CEO 迪斯 在内的多名大众集团的高管都曾表态 “合资 企业已 有股比关系以及相关未来协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 曾被视为向中方合作伙伴表示善意 。 戴姆勒和福特对股比限制取消的态度模糊。 尽管福特和戴姆勒先后传出将“有计划增持长安福特中的股比,并以加倍投放新产品作为条件”与“欲增持北京奔驰股份(由目 前的 49提升到 65以上)”的消息, 但 两家企业均对传闻予以了否认。 1.3. 国内车辆销售下滑,激化存量博弈倒逼国内车企创新 1.3.1. 国内车市增速降档趋稳,存量 博弈竞争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