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文版Chinese Version,2019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北京同志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Beijing LGBT Center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第一节 LGBT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调查背景,四、讨论,(一)性倾向、身分认同和婚姻态度 12(二)抑郁情况 18(三)自我效能感 20(四)心理服务需求 22,第二节 LGBT群体扭转治疗情况调查,(一) 机构介绍 50(二) 两例扭转治疗访谈摘要 访谈对象A 51访谈对象B 54,五、不足与展望致谢文献目录 附录:,一、调查背景,四、讨论,(一)对扭转治疗的态度 39(二)扭转治疗的过程及其影响 43,第一节LGBT 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02,一、调查背景,我国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 2000 年)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去除,但 公众对同性恋固有的观念并不能立刻得到改变。陈 少君等人(20 08 年)在武汉地区进行的公众同性 恋态度调研结果显示,仅有 17.1% 的调查对象能接 受同性恋,并且绝大多数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家 人是同性恋 ( 陈少君 , 戴新民 , 李顺来 , 和纪红 , 2008)。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构成,该群体的态度可以 直接影响同性恋群体未来面对的社会压力大小 ( 官 晴华 , 2010),因此,国内目前很多研究以大学生为 主体了解公众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相比较而言,虽然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现象比较宽 容,但不接纳同性恋的比例也相当大,比如梁斌对 成都 1762 名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1.2% 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违背 我国的道德观 ( 梁斌和亢旭,2012),并且存在男生 对同性恋接受度更低的情况,傅晓龙等人(2012 年)在大连市 8 所高校 1000 名大学生进行的同性恋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38.5% 的男生和 53.4% 的 女生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现象,但 60.4% 的男生和 46.7% 的女生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或家人或亲密 好友是同性恋 ( 傅晓龙,苏宁,穆其尔,和刘安琪 , 2012)。,爱白文化教育中心在 2012 年曾对广州地区的中学 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基于性倾向和性别 身份的校园欺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约 44% 的 参与者遭遇过同学、老师对其进行言语上的攻击, 比如起绰号、嘲笑、恶意的玩笑。爱白性少数群体 职场环境在线调查报告(2013 年)显示,未公开个人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受访者中有 60.9% 的人担 心同事因为其性倾向疏远自己,51.71% 的人担心影 响自己的职业发展,22.49% 的人害怕被解雇。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多项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调 查结果,以及从 LGBT 群体自身对社会压力的感知 这两方面来看,公众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仍然比较 低,并且,在接受程度上存在感情距离差异,表现为 从对他人、朋友到家人的接受程度递减的趋势。这 种持续的社会压力,已经对 LGBT 群体的心理健康 状况带来不良影响 (Cochran, Sullivan, 刘 华清 , 1998) 。,03,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 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是人 们对自己通常完成各种挑战的能力的总体评价 ( 王 才康 , 胡中锋 , 和刘勇 , 2001)。班杜拉把自我效能 放在心理治疗中所有变化的中心,他认为并不是压 力情境本身,而是感觉不能控制它们的无能感产生 了有害的生理影响 ( Bandura, 1977; 陈秀丽和冯 维 , 2003)。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对环 境中的潜在威胁施以有效控制,自我效能感低的个 体则常常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采取消 极的退避或防御行为 ( Tsang 张妍和陈福国 , 2007)。对于 LGBT 群体而言,一直 以来面对着社会压力和偏见的存在,并且,从大学 生对 LGBT 群体的态度来看,未来公众对 LGBT 群体的态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因此,一 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和外界的心理支持就显得尤为 重要。,基于此,本调查主要有三个目的:(1)评估 LGBT 群体的抑郁水平,揭示 LGBT 群 体心理健康现状和风险;(2)评估 LGBT 群体的一般自我 效能感,了 解 LGBT 群体的总体自信心水平和不同亚群体之间的 差异;(3)了解 LGBT 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情况,为LGBT 群体的心理服务提供参考。,04,二、调查方法,(一)取样方法,鉴于同性恋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目前社会文化对 同性恋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并且涉及个人隐私 ( 刘 华清等, 2000),为提高调查实施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项调查通过与 LGBT 群体的 NGO 机构合作,由 合作机构通过微博、豆瓣、官网、微信、飞赞、QQ 群、 社群线下活动等方式对外宣传、招募调查对象。问 卷作答方式是自填式匿名调查。,(二)样本特征,本次调查一共收取了 1745 份数据,57 份预测试数 据来自北京 LGBT 中心活动现场填写。1688 份来 自于在线调查,本报告选取在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在 1688 份的在线数据中,异性恋者 35 人,同性恋 者1291 人,双性恋者 248 人,性取向不确定者114 人。 因为本项目主要关注 LGBT 群体,因此剔除了 35 份异性恋数据,最终样本为 1653 份(以下数据均基 于此)。,05,57.69%,40.83%,1.12%,男性,女性,间性,图1:调查对象性别分布图,本次调查中共有 1625 人填写了自己的年龄,其中年龄最小的调查对象 14 岁,年龄最大的为 48 岁,平均年龄为 23.644.67 岁。18 岁及以下 134 人(占 8.25%);19 岁及以上,1491 人(占 90.20%)。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图 2)。,2、年龄,* 在此间性人指所有三种混合了男女生理性特征的“亚性别”,包括:1. 两性人或雌雄同体,即兼有睾丸和卵巢的人;2. 男 性假两性人,即兼有睾丸和部分女性生殖器官,但没有卵巢的人;3. 女性假两性人,即兼有卵巢和部分男性生殖器官,但没 有睾丸的人。但是由于本次调查中此部分比例较高不符合以往的调查经验,故有一定可能为填写者掺杂了自身的身份认同。,1、性别,在 1653 份最终样本中,男性 958 人,女性 675 人,* 间性 20 人(图 1)。,按 18 岁为年龄分界点来划分人群,分性别的年龄构成如表 1 所示:,63.88%,8.25%,5.66% 2.46%19.75%,18 岁及以下19-25 岁26-30岁31-35岁,36岁及以上,图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图,06,在本次调查中,共有 1626 人填写了自己的最高学历,大专以下学历者 320 人,大专学历 445 人,大学本科学历 752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 109 人。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情况(见图 3)。,3、学历,46.25%,6.70%,19.68%,大专以下,图3: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图,07,本次调查中, 上学中 760 名,有工作 771 名,待业中 122 名。调查对象的就业分布情况(见图 4)。 分性别的就业状况(见图 5)。,4、就业状况,46.64%,45.97%,7.38%,上学,有工作,待业中,图4:调查对象就业状况分布图,上学,有工作待业中,45.20% 47.81%,6.99%,46.96%,7.38%,7.38%,图5:不同性别的就业分布状况,08,在本次调查中,未婚者 1597 人(96.61%),已婚者 37 人(2.24%),其中男性 27 人,女性 10 人;离异 18 人(1.09%),其中男性 11 人,女性 7 人; 丧偶 1 人(0.06%),女性。在有婚史的 56 人中,40 人(71.42%)为异性恋婚姻,其中男性 27 人,女性 13 人 ;16 人为形式婚姻(28.57%),其中男性 11 人,女性 5 人。,5、婚姻状况,本次调查对象范围覆盖全国 26 个省、4 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另外有 19 名来自其他国家的朋友参与了本次调查(图 6;表 3)。,6、地域分布,100人以上51100人1150人110人无,图6:本次调查的地域及人数分布图,09,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调查对象的具体分布为:美 国(4 名)、加拿大(2 名)、俄罗斯(2 名)、西班牙(2 名)、日本(2 名)、韩国(2 名)、英国(1 名)、法国(1 名)、意大利(1 名)、冰岛(1 名)、马来西亚(1 名)。,表3: 本次调查的地域 及人数分布,10,(三)测评工具,1、性倾向、身份认同和婚姻态度,我们在调查中询问了调查对象是否确定了性倾向、 性倾向是什么、是否认同自己的性倾向、如何判断 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根据性取向量表(Sexu al OrientationQuestionnaire,SOQ)( Baeck, Corthals& Borsel, 2011) 改编了 5 题的同性身份认同量表,询问调查 对同性是否有过爱慕之情、是否有性幻想、是否有 过同性亲密行为(如:拥抱、接吻等)、是否发生过 同性性行为、以及是否有过同性伴侣,在本调查中 内部一致性系数 0.61。,此外,调查题目还包括是否赞成同性婚姻、是否已 经出柜(公开同性恋倾向)、出柜对象(多选)、是 否考虑过形式婚姻、是否考虑过异性恋(事实)婚 姻。,2、抑郁,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 he Center for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 D e p r e s s i o n S c a l e , CES-D)为美国国家心理健康中 心(N IMH)的 Radloff 于 1977 年编制,最初为了研究抑郁症状的 相关因素以及发展规律,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 对普通人群进行抑郁症状的筛查,适用于青少年、 成年和老年人群 ( 章婕等 , 2010)。,CES-D 有多种简版,如 8 题简版、10 题简版等。本 次调查使用的是中科院心理所编制的流调中心抑 郁量表中文简版 ( 何津等 , 2013)。CESD -9 剔除了 原版中测量效果较差的人际问题维度,以及翻译引 进后个别不适合的条目。CESD -9 共 9 题,其中 2 个反向计分题,要求被试使用 0 -3 评定最近一周内 症状出现的频度。本调查中,CESD -9 的内部一致 性系数为 0.89。,11,3、自我效能感,本调查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 al Self- Efficacy Scale,简称 GSES)评估 LGBT 群体的自 我效能感。GSES 最早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 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 Ralf Schwarzer 教授和他的 同事于 1981 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 20 个项目,后来改进为 10 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 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 ( 王才康等 , 2001)。 中文版的 GSES 最早由张建 新和 Schwarzer 于 1995 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 (Zhang & Schwarzer, 1995)。2013 年,陈祉妍对 GSES 中文 版再次翻译,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使用。本 调查使用的是陈祉妍翻译的版本,GSES 的内部一 致性系数为 0.87。,4、心理服务需求,对 LGBT 群体心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内容共 6 题 :(1)过去 12 个月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 其他心理服务(以下简称心理服务);(2)当时寻求心理服务的目的;(3)在过去 12 个月,是否考虑过心理服务;(4)会去什么样的机构接受心理服务;(5)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帮助;(6)以及不考虑心理服务的原因。,5、基本信息,基本信息部分共 8 题。询问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 族、常住城市、最高学历及专业、就业状况、婚姻状 况、婚姻形式。,12,1653 名调查对象中,同性恋 1291 人,双性恋 248 人,性取向不确定者 114 人。 性倾向分布情况(见图 7)。性取向的性别组成情况(见表 4)。,三、调查结果(一)性倾向、身份认同和婚姻态度1、性倾向,图7:调查样本的性倾向分布图,72.1%,6.90%15.00%,表4: 性取向人数的性别构成情况,13,调查结果显示,在最终样本中,1512 名(91.47%)调查对象认同自己的性倾向;141名(8.53%)调查对象不认同(图 8)。男性认同自己性倾向的比例是 90.29% ,女性的比例是 92.89% ,两者比例接近,差异不显著。,2、身份认同,图8: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同,是否,91.47%,8.53%,14,在已经确定了自己性倾向的调查对象中,774 人(60.0 0%)已经出柜,517 人(40.0 0%)尚未出柜(见图 9)。,3、出柜情况,男性和女性出柜比例无明显差异(见图 10)。与不认同自己性倾向的调查对象相比,认同自己性 倾向的调查对象出柜的比例更高(见图 11)。,认同不认同图11: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同与出柜情况,56.22%,32.62%,图9:是否已出柜,40%,60%,是,否,15,我们询问了调查对象的出柜对象是圈中好友、异性 知己、同性知己还是亲属家人,该题可以多选。调 查结果显示:圈中好友被选中 586 次,异性知己被选中 530 次,同性知己被选中 660 次,亲属家人被选中 307 次。相比较而言,在四类出柜对象中,向亲属家人出柜 的人数比例最低,各项选择的百分比(见图 12)。,65.40%59.15%,73.66%,34.26%,圈中好友,异性知己同性知己图12:出柜对象,亲属家人,16,调查结果显示,10 04 名(60.74%)调查对象有过同 性伴侣(固定交往超过半年以上),73.38% 的调查对象有过同性性行为;90.62% 的调查对象有过同性亲密行为(如:拥抱、接吻等)(见图 13)。,4、同性伴侣和亲密行为,图13:同性伴侣与亲密行为,有过同性伴侣,60.74%,有过同性性行为,73.38%,有过同性亲密行为,90.6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女性有过同性伴侣 的比例高于男性( =30.15, p = 0.001),但两者 在同性亲密行为上无显著差异。两者同性伴侣和同 性亲密行为的具体比例(见图 1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与不认同自己性倾向的调查对 象相比,认同自己性倾向的调查对象的同性亲密行 为( =17.32 , p = 0.001)、同性性行为( = 9.50, p = 0.01)和同性伴侣( =32.55, p = 0.001)比 例更高。,图14:不同性别的LGBT群体的同性伴侣与亲密行为情况,男,女,有过同性伴侣,有过同性性行为,有过同性亲密行为,55.11%,68.59%,74.21%72.44%,90.08%91.70%,17,本次调查主要从是否赞成同性婚姻、是否考虑形式 婚姻和是否考虑异性婚姻这三个方面,了解 LGBT 社群的婚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1623 名(98.22%)调查对象赞成同性婚姻;897 名(54.27%)调查对象考虑过形婚;636 名(38.48%)调查对象考虑走进异性婚姻。各 项选择具体比例(见图 15、图 16)。,5、婚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女性( = 9.88, p = 0.01)赞成同 性恋婚姻的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考虑走进异性恋婚 姻的比例高于女性( = 9.99, p = 0.01)。男性和 女性的婚姻态度(见图 17)。,图15:是否考虑过形式婚姻,45.75%,54.27%,图16:是否考虑走进异性婚姻,是,否,61.52%,38.48%,是否赞成同性婚姻,是否考虑形式婚姻,是否考虑异性婚姻,41.96%,34.22%,55.43%52.89%,97.29%99.41%,男,女,图17:不同性别的LGBT群体的婚姻态度,18,(二)抑郁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抑郁简版平均分为 10.416.43。 CESD-9 以 10 分和 17 分为抑郁倾向和抑郁高风险 的划界分 ( 何津等 , 2013),调查结果显示,29.88%的调查对象有抑郁倾向,20.02% 的人可能存在抑 郁高风险。,我们以 18 岁划界,把 18 岁及以下年龄段的调查 对象定义为青少年,18 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定义为 成人。调查结果显示 LGBT 青少年的 CESD-9 平 均 分为 11.606.17;LGBT 成 人 CESD-9 平均 分 为 10.296.47,T 检验结果显示,LGBT 青少年的 CESD-9 得分显著高于 LGBT 成 人(t =2.26, p 0.05)。,在 LGBT 群体中男性、女性和间性之间,CESD -9 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同性恋(10.306.45)和双性 恋(9.935.96)之间 CESD-9 得分差异不显著。 差异主要体现在:尚未确定自己性取向的群体的 CESD-9 得分(12.756.86),显著高于同性恋者和 双性恋者(F =8.524,p 0.001)。也就是说,性取 向不确定者的抑郁状况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 114 名尚未确定性倾向的调查对象中,有 35.08% 的人 CESD-9 处于抑郁高风险状况。不认同自己性 倾向的 LGBT 群体(12.306.27)CESD -9 得分显 著高于认同自己性倾向的人(t =-3.65,p 0.001), 认同自己性倾向的调查对象的 CESD-9 均分为 10.246.43。,从 是 否 出 柜 来 看 , 尚 未 出 柜 的 LGBT 群 体 的 CESD-9 平均分(10.846.62),显著高于(t =-2.60, p 0.05)已经出柜的 LGBT 群体(10.056.26)。,从就业状况来看,在 LGBT 成人中,待业的 LGBT 群体 CESD9 得分最高为 12.916.49,高于上学的 和有工作的调查对象。,2008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了全国性的 心理健康调查,这次调查依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 的地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进行取样分配, 覆盖全国 21 个省(区、直辖市)的 39 个城市,共调查了 16636 人,其中有效问卷 16228 份。全体受测 者中,男性占 49.0%;年龄为 11100 岁,平均年龄(37.721.3)岁。我们选取其中 18 岁及以下的青少 年样本(N=3879)和19-50 岁的成人样本(N=5401), 与本次调查的 LGBT 群体进行比较。T 检验结果 显 示,LGBT 青 少 年 的 抑 郁 得 分(11.606.17) 显著高于(t = 9.103, p 0.001)全 国青少年样本(6.755.94);LGBT 成 人 群 体(10.296.47)抑 郁得分显著高于(t =26.817, p 0.001)全国成人样 本(5.25.31)(见图 18)。,从抑郁得分的分布情况来看,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LGBT 青少年中有抑郁倾向和抑郁高风险的比例显 著高于全国青少年样本( = 91.91, p = 0.001), LGBT 成人中有抑郁倾向和抑郁高风险的比例显著 高于全国成人样本( =1050.59, p = 0.001)。直 观来看,LGBT 青少年中抑郁高风险的比例 3 倍于 全国青少年(图 19),LGBT 成人中抑郁高风险的 比例 4 倍于全国样本(图 20)。,综上,本次调查发现,LGBT 群体的抑郁水平显著 高于全国样本,青少年群体和成人群体均如此。在 LGBT 群体中有抑郁倾向和抑郁高风险的人数比 例,显著高于全国样本。,就 LGBT 群体自身而言,未成年人(18 岁及以下)、 性取向不确定、不认同自己的性倾向、尚未出柜和 处于待业状态中这五类亚群体的抑郁风险更高。,1、抑郁量表总体情况,2、与其他群体的比较,19,6.75,11.60,5.20,10.29,全国样本LGBT群体青少年成人图18:LGBT群体与全国样本的抑郁量表得分比较 75.80%全国青少年 LGBT青少年41.79%35.07%23.13%16.80%7.40%,图20:LGBT成人与全国成人比较,图19:LGBT青少年与全国青少年比较78.80%,50.97%,16.70%,29.38%,4.50%,19.65%,全国成人,LGBT成人,20,(三)自我效能感,健康的自我效能水平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有积极的 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符合现实。而自我效能感偏 低,会导致个体容易自责、自我怀疑,常受抑郁、焦 虑困扰,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本次调查群体的自 我效能感平均分 27.265.29。,从 LGBT 社群内部的比较来看:(1)性别之间的 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F =1.374,p 0.05)。(2) LGBT 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24.595.18)显著低 于(t =-5.592 , p 0.001)LGBT 成人(27.525.24);(3) 性 取 向 不 确 定 者(25.655.36)显 著 低 于(F =5.730, p 0.01)同 性 恋(27.375.31)和 双 性恋(27.435.01),同性恋和双性恋之间差异不 显著;(4)未出柜的调查对 象(26.975.12)自我 效能感(t =2.08, p 0.05)低于已出柜的调查对象(27.515.42);(5)在 LGBT 成人中,待业的调查 对象(24.965.47)显著低于(F = 9.428, p 0.001)上学(27.695.17)和有工作的(26.995.17)调查 对象。,在成人中,不同学历群体在自我效能感上都存在显 著差异(F =37.768,p 0.001),呈现学历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的趋势。2013 年,中科院心理所曾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 662 名研究生进行了自我效 能感的测评。T 检验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具有研 究生及以上学历的 LGBT 群体(29.814.50)的自 我效能感显著低于(t =-7.77, p 0.001)中科院研 究生群体(33.153.82)。,21,与抑郁量表的测评结果相似,本次调查发现,总体 而言在 LGBT 群体中,青少年、性取向不确定、未 出柜、待业的、学历较低的这五类亚群体的自我效 能感偏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的相关系数 为 r =- 0.542(p 0.001)。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在 控制性别、年龄、性倾向的前提下,自我效能感的高 低能预测抑郁水平,自我效能感越高,抑郁水平越 低。这提示,如果能有效提高 LGBT 群体的自我效 能感,或许能缓解抑郁状况。,22,(四)心理服务需求1、LGBT 群体对心理服务需求的总体情况,本次调查中,共有 116 名(占 7.02%)调查对象在过去 12 个月中,曾经受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其他 心理服务(以下统称为心理服务);610 名(36.90%)调查对象考虑过心寻求理服务,927 名(占 56.08%)调查对象没考虑过接受心理服务(图 22)。,图22:心理服务需求总体情况,56.08%,7.02%,36.90%,接受过心理服务,考虑过心理服务,没心理服务需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中接受过心 理服务的比例和有需求但未寻求心理服务的比例 都更高 ( = 6.68, p 0.05)。两者具体分布(见图23)。,2013 年中科院心理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做的调查(N= 662,平均年龄为 25.732.24)有相同的一题,结果显示,有 13.53% 的研究生有心理服务 需求。我们选取本次调查中最高学历为硕士及以上 的调查对象(102 人)进行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本次调查的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中有心理服务需求的 例显著高于研究生群体(p 0.01)。这提示,在学历 相等的情况下,LGBT 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可能更 大。23,图23:男性与女性的心理服务需求比较,8.14%5.63%,59.41%53.86%,接受过心理服务,考虑过心理服务没心理服务需求,38.00%34.96%男女,24,2、心理服务需求内容,从考虑过心理服务的调查对象(n= 610)的回答结果 来看,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情绪,60.61% 的人选择了这一项,这与 LGBT 群体的抑郁状况比 较严重相符。其他选择比例比较高的包括解决人际 交往或恋爱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信、减少自我认 同带来的苦恼、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和更好地与 家人沟通(图 24)。,图24:LGBT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内容,25,在 116 名接受过心理服务的调查对象中,有 105 名回答了过去 12 个月内接受心理服务的原因,从这些 原因来看,最主要的也是改善情绪和压力、其次是 解决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和焦虑状态等。需要注意 的是,在这里面有 18 例是因为父母的原因去进行 的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服务的具体原因汇总如下(表 5):,注 1: 其中 1 例变成扭转治疗,该例调查对象填写扭转治疗问卷注 2: 其中 1 例在咨询过程中变成扭转治疗, 咨询师引其导改变性倾向 , 该例调查对象填写了扭转治疗问卷。 注 3: 其中 1 例后来由解决情感问题变成扭转治疗, 该例调查对象填写了扭转治疗问卷。注 4: 其中 2 例为父母逼迫 , 这 3 例都没有填写扭转治疗问卷。,表5:寻求心理服务的具体原因,26,3、希望获取心理服务的途径如图 25 所示,在 7 类心理服务机构中,调查对象首 选同志机构,接近六成人选择这一项。其次是心理 咨询服务公司,选择比例也接近 50%。,图25:获取心理服务的途径,27,4、妨碍 LGBT 群体寻求心理服务的原因在考虑过寻求心理服务的 610 名调查对象中,有336 人表示,虽然有需求但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服 务。阻碍他们寻求心理服务的首要原因是担心费用高; 其次是担心咨询师技术,还有一些调查对象明确表 示:担心自己的性倾向隐私被人知道,没有寻求心 理服务的途径(图 26)。,图26:妨碍LGBT群体寻求心理服务的原因,1.74%,没渠道,28,四、讨论,本次调查是首次全国范围内针对 LGBT 群体心理 健康状况和心理服务需求的调查,以往虽有针对 LGBT 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但(1)局限于某 个地区,样本量很少;(2)缺少包含女性同性恋和 双性恋的研究。本次调查弥补了以往调查中这两方 面的空白。本次调查发现,LGBT 群体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全 国样本,不管是 LGBT 青少年群体,还是 LGBT 成 人群体均如此。从抑郁倾向和抑郁高风险的人数比 例来看,LGBT 群体也显著高于全国样本。这与以 往国外研究中 LGBT 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 郁水平较高相一致。就 LGBT 社群自身而言,未成 年人(18 岁及以下)、性取向不确定、不认同自己的 性倾向、尚未出柜、处于待业状态的这五类亚群体 的抑郁风险更高。这提示 LGBT 社群机构,在未来 需要多关注这五个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能预测抑郁水平,从自我效能感的结果 来看,也是这五类亚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相对更低。 自我效能感偏低,会导致个体容易自责、自我怀疑, 常受抑郁、焦虑困扰,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果能 提高 LGBT 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或许能有效改善抑 郁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共有 116 名调查对象在过去 12 个月中,曾接受心理服务,他们寻求心理服务的最 主要的原因是改善情绪和压力、其次是改善抑郁和 焦虑状态等心理问题;有 326 名调查对象考虑过寻 求心理服务,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情绪,其他 选择比例比较高的包括解决人际交往或恋爱中遇 到的问题、提高自信、减少自我认同带来的苦恼、寻 找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和更好地与家人沟通。,虽然 LGBT 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相当大,但因为担 心费用高、担心心理咨询 / 治疗师的技术和其他一 些顾虑,以及担心自己的性倾向隐私被人知道、没 有途径等原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没有寻求心理 服务,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加剧 LGBT 群体的心理健 康风险。从接受过心理服务的调查对象提供的信息 来看,调查对象的这种担忧是可信的,比如,我们在 调查中发现有 18 人因为父母的原因去进行的心理咨询,并且其中有 2 人被父母逼迫接受了扭转治疗;有 3 人并非因为性倾向认同障碍去寻求心理服务, 但在咨询中被心理咨询 / 治疗师引导接纳异性恋。 因此,对于针对 LGBT 群体的心理服务而言,当务 之急是提高心理咨询师 / 治疗师对 LGBT 群体的了 解和接纳度,减少偏见,提高他们对 LGBT 进行心 理咨询 / 治疗技能。从获取心理服务的途径来看,在 7 类常见的心理服 务途径中,调查对象首选的是北京同志中心(或其 他同志机构),接近六成人选择这一项。这说明,对 于 LGBT 群体而言,更愿意在接纳自己性倾向的机 构接受心理服务。而目前能提供 LGBT 群体心理咨 询服务的同志机构仅有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女同志 中心等少数机构,在未来,或许其他地区的同志机 构可以参照北京同志中心的模式,对心理咨询师进 行 LGBT 心理咨询的培训,为社群人士提供心理服 务。,第二节LGBT 群体扭转治疗情况调查,30,一、调查背景,2000 年,我国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第三版)颁布,CCM D-3 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 标准中去除,但仍保留了性指向障碍这一诊断,其 诊断标准为:“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 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 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 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 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包含同性恋、双性恋和 其他或待分类的性指向障碍。与此同时,公众对同性恋固有的观念并不能立刻得 到改变。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多项公众对同性恋态 度的调查结果,以及从 LGBT 群体自身对社会压力 的感知这两方面来看,公众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仍 然比较低,并且,在接受程度上存在感情距离差异, 表现为从对他人、朋友到家人的接受程度递减的趋 势。家人尤其是父母的不接纳给 LGBT 群体带来了 极大的痛苦,本调查在第一阶段(2013 年 9 -11 月间)对 4 名接受了扭转治疗调查的男性同性恋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这 4 名受访者中有 2 名本身并没有性倾向认同方面的障碍,但在家 人的要求下被迫进行扭转治疗。扭转治疗是指改变一个人性取向的心理咨询或治 疗,包括改变性行为和性别表达,或者消除 / 减少 对同性的性 / 情感上的吸引及感觉。扭转治疗不包 括为 LGBT 群体提供:(1) 接受、支持及理解,或使他们更容易应对和 获得社会支持、探索及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咨询 或治疗;(2)无关性取向的,用于阻止或应对非法性行为或 者不安全的性行为的心理咨询或治疗;(3)不尝试改变性取向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国内已发表的改变同性恋性倾向的案例中,使用的 咨询 / 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疗法、内观疗法、认 知领悟疗法、问题解决疗法、厌恶疗法、激素治疗、 药物治疗、催眠、电击治疗 ( 陈秀元 , 2008)。2012 年科技信息杂志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名同 性恋接受扭转治疗的过程,“在第四、五次咨询时, 在咨询室进行角色扮演,在出现男性行为时给予奖 励,反之给予氨水厌恶惩罚。”“在咨询结束时,咨 询师让求助者在手腕上拴一个皮筋,每当自己想起 男人时候就狠打自己几次,直到自己不再想男人才 结束。”总体看来,以往纠正同性恋倾向的文献基 本从心理治疗师 / 咨询师角度出发,由治疗师评估 效果,并且基本都认为达到了改变同性性倾向的效 果。基于我们从访谈中获得的信息,本调查有以下两项 目的:了解 LGBT 群体扭转治疗态度和寻求扭转治疗 的原因 :通过对 LGBT 群体对扭转治疗的态度的调查,本研 究分析寻求扭转治疗群体的特征、促使他们寻求扭 转治疗的原因,比较寻求扭转治疗的 LGBT 群体的 抑郁、自我效能感与不考虑寻求扭转治疗的 LGBT 群体的差异。了解 LGBT 扭转治疗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接受过扭转治疗 LGBT 社群人员的调查和 访谈,本研究了解他们寻求扭转治疗的原因和治疗 过程,分析扭转治疗的效果和影响。,31,二、调查方法(一)取样方法,(二)样本特征,1、考虑扭转治疗的样本特征,鉴于同性恋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目前社会文化对 同性恋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及涉及个人隐私 ( 刘 华清等, 2000),为提高调查实施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研究通过与 LGBT 社群的 NGO 机构合作,由合 作机构通过微博、豆瓣、官网、微信、飞赞、QQ 群、 社群线下活动等方式对外宣传、招募调查对象。同时,由 LGBT 社群的 NGO 机构的工作人员,通 过社群内部人脉,邀请接受过扭转治疗的 LGBT 社 群人员参与调查。提供在线调查、网络访谈、电话访 谈、面对面访谈四种方式。,在本次调查中,共有 865 名(52.33%)调查对象听 说过扭转治疗,788 名(47.67%)调查对象没有听说 过扭转治疗,有近十分之一(151 人,9.14%)的调查 对象考虑过寻求扭转治疗(见图 27,图 28)。,47.67%52.33%,是,否,图27:是否听说过扭转治疗图,90.87%,9.14%,是,否,图28:是否考虑过扭转治疗,32,在这 151 人中,男性 113 人,女性 36 人,间性 2 人,男性考虑扭转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19.94, P 0.001)。从年龄来看,21 人为青少年,128 人为 成年人,2 人未准确填写年龄。性别和年龄分布状况(见图 29)。,85.90%,14.09%,18 岁及以下18 岁以上,74.83%,1.32%23.84%,男女 间性,图29:考虑过扭转治疗的LGBT群体的性别和年龄分布,33,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下学历 31 人,大专学历 52 人,大学本科学历 53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 11 人,4 人 未准确填写最高学历;74 人目前仍在上学,63 人有 工作,14 人目前待业。最高学历和就业状况的分布 情况 ( 见图 30)。,41.72%49.01%,9.27%,上学,有工作,待业中,35.37%,36.05%,7.48%,21.09%大专以下 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图30:考虑过扭转治疗的LGBT群体的学历分布和就业状况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