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 重要 声明部分 Table_ReportInfo 2019 年 10 月 10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报告 宏观 专题报告 我们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二) 摘要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Table_Summary 稳就业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自 2018 年 7 月的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提高至“六稳”之首以来,政策频出以支持就业。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明确提出稳增长首要是保就业。可见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政策的主要发力方向之一。因此如何准确跟踪就业市场形势,判断当前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分为三类:长期在农村的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的劳动力,长期在城镇的劳动力 。一般不考虑长期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后两类劳动力中。城乡之间转移的劳动力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则会返回农村, 因而经济增速与城乡之间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劳动力转移量是就业压力状况有效的衡量指标之一。而长期在城镇的劳动力如果找不到工作则会表现为失业,因而城镇失业率也与经济增速由高度的相关性。而 就业压力会表现为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以及城镇失业率上升 。劳动力转移可以通过新增非农就业、新增农民工以及新增城镇就业等观察,而失业率缺乏序列较长的有效指标,我们通过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构建较为有效的长序列失业率指标,来观察当前就业压力状况。 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非农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还是我们估算的有效的城镇失业率,都显示就业压力较为严峻 。纵向对比来看,劳动力转移略好 于 2000年左右水平,新增非农就业与城镇就业高于 1998-2002 年水平,但低于其它年份,新增农民工与 2000 年相当。而从失业率来看,我们估算的失业率目前为5.3%,与 1998 年水平相当,低于 2000 年 6.5%的水平,但相去并不很远。 转移量和失业率数据都显示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目前是除 2000 年之外就业压力最严峻时期 ,仅略好 于 2000 年左右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就业形势严峻时期 。 我们基于 人口数据估算的新增城镇就业需求显示,这两年就业压力较大, 2021年之后就业压力 可能 有所缓解 。我们将每年净增城镇就业拆分为新进入量、转移量和退出量,按“新进入量 +转移量 -退出量”估算的新增城镇就业需求 。 在近几年持续高于实际增加的城镇就业,显示 近年 就业机会供不应求,就业压力较大。随着 90 年代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新进入量在未来将逐步下降。城市化的推进带动转移量不断下降,而三年自然灾害后人口出生高峰在 2020 年后进入退休年龄,提升了退出量。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之下, 2021 年之后就业需求下降,届时就业压力或有所缓解。 需要稳定经济增长来保障就业市场稳定,稳增长政策应更为有效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稳就业的必要性。而稳定就业则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需要保持经济增速在一定水平以上,才能够保持劳动力转移规模,避免城镇失业率持续提升。因而稳增长对稳就业来说非常必要。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环境下,需要更为有效的稳增长政策发力。其中关键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放松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等部门融资的管控,实现实体融资的有效扩张 。 风险提示: 经济下行超预期 ,测算主观度较高 。 分析师:杨业伟 执业证号: S1250517050001 电话: 010-57631229 邮箱: yywswsc 分析师:张伟 执业证号: S1250519060003 电话: 010-57758579 邮箱: zhwhgswsc 相关研究 1. 就业看哪些指标比较有效?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一) (2019-10-09) 2. “美元荒”的原因和机制 (2019-10-09) 3. 暂时的弱平稳不改变放缓的趋势 月度经济预测 (2019-10-08) 4. 论预测,金融条件比全球 PMI 更好 全球央行追踪第 13 期 (2019-10-07) 5. 国庆长假期间国内外经济与资本市场状况述评 (2019-10-07) 6. 企业景气度小幅回升,或是短期改善而非趋势回升 (2019-10-07) 7. 限产带动生产走弱,地产需求继续强韧 (2019-09-29) 8. 企业盈利保持弱势,需要政策更为有效 (2019-09-29) 9. 经济延续弱势, LPR 再下行降成本效果有待观察 (2019-09-22) 10. 解密数字货币:概念、局限和前景 (2019-09-21)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 重要 声明部分 目 录 1 我们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 1 1.1 二元经济下劳动力转移速度反映就业市场状况 . 1 1.2 城镇就业中合 适的失业率指标也反映就业状况 . 3 1.3 小结 . 5 2 我们每年到底需要多少新增就业 . 5 2.1 新进入量、退出量及转移量估计 . 6 2.2 新进城镇就业需求估算 . 7 2.3 新进入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需要产业结构提升相配合 . 8 3 总结 . 9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 重要 声明部分 图 目 录 图 1:非农劳动力增量与经济增速 . 2 图 2:非农劳动力增量与经济增速相关性 . 2 图 3:新增农民工人数与经济增速 . 2 图 4:新增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速 . 2 图 5:就业中个体就业比例近年在快速提升 . 3 图 6:但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速却并未相应提升 . 3 图 7:各年龄段城镇人口占比( 2017) . 4 图 8:城镇和乡村分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第六次人口普查) . 4 图 9:估算城镇失 业率与经济增速 . 5 图 10:估算城镇失业率与经济增速相关关系 . 5 图 11:分年龄人口数 . 6 图 12:估算城镇就业新进入量 . 6 图 13:城镇就业退出量估算 . 7 图 14:城镇就业转移量估算 . 7 图 15: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分解 . 8 图 16:新进入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分布( 2018) . 9 图 17:新进入市场劳动力在各学历之间的分布 . 9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1 近年经济下行环境下就业压力上升,稳定就业成为政策首要目标 。经济持续下行加剧失业风险。 2018 年 7 月政治局会提出“六稳”,并将“稳就业”放在首位。 2018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50%。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明确提出稳增长首要是保就业。 5 月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更好的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在 7 月底的国常会上,总理再次强调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已成为政策的首要目标。 就业稳定是经济的底线,因而就业状况对判断经济和政策走势至关重要。 由于就业稳定牵涉到社会稳定,如果出现大量失业人员,不仅会对消费、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也是为何政策将稳定就业放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因而市场也普遍将稳定的就业作为政策底 线看待。即经济增速下滑不能损害到就业稳定。因而就业状况成为判断政策变化,以及经济走势的重要依据。 虽然如此重要,但受限于统计指标以及多种原因,市场对就业市场的刻画分析并不十分清晰。我们在本文中通过分析,主要力图回答目前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我们每年需要多少新增就业?就业结构如何以及就业政策如何应对等。 1 我们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转型过程中的我国就业市场具有独特性。一方面,二元经济下我国存在大量的转移劳动力,这类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大量农民工的存在意味着如果经济下滑导致雇佣需求减少,农民工则会返乡,形成劳动力转移减缓,而非城镇中失业,这也是我国就业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最根本之处。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占比提升,同时年轻人已经不愿意返回农村,即使经济下行压力下难以在城市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继续呆在城市,而非返回农村,这意味着经济下行形成的就业压力开始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失业人员的增加。我国转型经济下这两种情况同时存 在,因而分析我国就业市场运行逻辑,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情况。 1.1 二元经济下劳动力转移速度反映就业市场状况 目前我国依然是二元结构,国际上关于劳动力市场周期性运行的规律可能在我国难以适用。 卢锋 刘晓光 姜志宵 张杰平( 2015) 1系统的阐述了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奥肯定律,即经济周期与失业率之间相关性在我国并不存在,背后的原因是仅包含失业率变量的标准奥肯模型,适用于已经完成劳动力转移的发达国家。而中国作为继续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二元经济,经济周期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更为相关,因而就业指标更应关注劳动力转移数量,而 非失业率指标。 事实上,从经验数据看,我国经济增速与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基本没有相关关系,但与劳动力转移规模却具有高度相关性。 经验数据显示, 无论是 我国时间序列较长的 登记失业率,还是时间序列较短的调查失业率,确实与经济增速之间没有相关性,显示我国当前失业率指标并不反映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变化。但不同的是,经济增速与劳动力转移指标之间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增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经济增速提升 1 个百1 卢锋 刘晓光 姜志宵 张杰平( 2015)“ 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 :兼谈奥肯定律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 2015年 12期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2 分点,能够推动每年非农就业多增加 128.3 万人。 同样, GDP 增速 与新增农民工之间也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 性, GDP 增速提升 1 个百分点,将推动每年非农劳动力增加 86.9 万人。虽然 GDP与新增城镇就业相关性略弱,但也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 GDP增速提升 1个百分点,将推动城镇新增就业提升 45.2 万人。 近年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导致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目前已经下降至 2002 年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就业压力虽然尚未达到 1998-2002 年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时期,但也相去不是很远 。2010年以来经济持续下滑, GDP同比增速从 2010年 10.6%的水平下滑至 2018年的 6.6%,带动劳动力转移速度持续放缓。非农就业年增量从 2010 年 1237 万人下降至 2018 年 632万人, 下滑近一半,当前非农劳动力年增量高于 1998-2002 年水平,但 低于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其它年份水平。而农民工增量从 2010 年 1245 万人下降至 2018 年 184 万人,减少 8成以上,目前每年农民工增量与历史上最低的 2000 年相当。农民工增量的大幅下降虽然存在结构性原因,但农民工增量和工资的同时下降,显示经济放缓带动的雇工需求下降依然是主要原因。而新增城镇就业虽然同样有所下降,但目前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与 2002 年水平相当。 图 1:非农劳动力增量与 经济增速 图 2: 非农劳动力 增量与经济增速相关性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图 3:新增农民工人数与经济增速 图 4:新增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56789101112131415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非农劳动力增量 实际 G D P (右轴)万人 同比, %2012201320142015y = 1 2 8 . 2 8 x - 1 1 0 . 4 4R = 0 . 2 7 4 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5 7 9 11 13 15G D P 同比, %非农劳动力增量,万人56789101112131415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新增农民工人数 实际 G D P万人 同比, %56789101112131415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城镇就业增量 实际 G D P万人 同比,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3 近年经济增速较劳动力转移量更快速度的下降,看似反映单位经济增长能够拉动更大的就业,实际上是低水平就业的反映 。近年劳动力转移放缓幅度相对慢于经济增速放缓幅度,二三产就业和城镇就业都存在此情况,特别是城镇就业, 2018 年 6.6%的经济增速可以支撑近千万的城镇净新增就业,而 2000 年 8%以上的经济增长仅能支撑不到 800 万的净增城镇就业。从表面上看,这反映了近年以来单位经济增长能够拉动更多的就业,但如果详细观察数据,这却是低水平就业的反映。 个体就业比例近年占比大幅提升,但却没有带来相应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反映就业中低水平比例在增加 。个体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从 2008 年以来持续提升,而 2012 年之后更是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就业中个体就业占比已经从 2012 年 15.4%提升至 2018 年的 24.0%,这也就意味着近 1/4 的城镇就业为个体从业者。农村 占比虽然略低,但提升速度更快,从 2012年 7.5%的水平上升至 2018 年的 16.4%,占比提升 1 倍以上。 个体就业提升可能受互联网发展等因素推动。但无论如何, 由于个体户收入计入经营性收入,因而个体从业比例的增加将推高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的增速。 而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2013 年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增速持续低于总体收入增速,直到 2019 年 2 季度,两者增速才持平。 在个体就业比例大幅增加情况下, 经营性收入增速持续低于总体收入 ,解释只能是 大量劳动者转为个体从业者并未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而是较此前作为雇员,收入相对减少了,因而是低水平就业比例增加的体现 。 也就是说,相较于过去,近年经济增速较新增城镇就业等指标更快速度的下降,是低水平就业比例的增加,而非单位经济增长能够支撑更多的就业。 图 5:就业中个体就业比例近年在快速提升 图 6:但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速却并未相应提升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1.2 城镇就业中合适的失业率指标也反映就业状况 我国作为转型经济,就业人口中不仅包括在城乡间转移的劳动人口,同样也包含一 直 呆在城镇的劳动人口。这两者具有完全不同就业逻辑,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上升期,在城乡间转移的劳动力则可能返乡回到农村,因而不表现为城镇失业,而表现为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放缓。但一直呆在城镇的劳动人口,一旦找不到工作,则会表现为城镇失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部分人口已经进入城镇,而且年轻人在城市比例更高,这意味着就业问题会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城镇失业。 051015202530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城镇 乡村%, 个体就业占总就业比例024681012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营性收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同比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4 从各年龄人口城乡分布来看,在劳动年龄段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 20-40 岁人口 65%以上的在城 镇。 即使 40-50 岁,也有 60%左右的人口在城镇。而 50 岁以后,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反映离退休比例的增加。因而相应的 50 岁以上人口就业压力也相应减轻。主要劳动年龄段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且愿意转回农村比例下降,这意味着就业问题将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城镇失业。因而,获得有效的城镇失业度量指标则显得至关重要。 图 7:各年龄段城镇人口占比 ( 2017) 图 8:城镇和乡村分年龄段劳动参与率 (第六次人口普查) 数据来源: Wind, 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 统计局, 西南证券整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时间序列的官方城镇失业数据,我们尝试用现有数据构建一个失业率指标 。目前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有效性较低,且调查 失业率时间序列果断,无法做纵向对比。因而我们尝试用现有数据构建一个有效的失业率指标。由于经济活动人口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而统计局每年公布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数据,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两者之差推算失业人口,然后再用失业人口除以经济活动人口来估算失业率。需要说明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失业率是总体失业率,并非城镇失业率。计算城镇失业率需要将失业人口在城乡间进行分配, 2000 和 2010 年两次人口普查提供了城镇和乡村失业人口数据,我们假定 2000 与 2010 年之间年份城镇失业人口占比线性变化, 2000 年之前保持 2000 年水平, 2010 年之后保持 2010 年水平,来估算城镇失业人口,进而估算城镇失业率。 我们构建的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能够有效的反映城镇失业状况 。基于上述方法,我们能够构建长序列的失业率数据,从 1990 年以来 数据看,我们估算的城镇失业率与经济增速具有明显负相关性,相对于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我们估算的失业率指标与经济增速相关性更高,因而更为有效。从数量关系来看,经济增速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 0.32 个百分点,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城镇就业的奥肯定律。 从我们估算的城镇失业率来看,当前城镇失业压力非常严峻 。随着经济增速下行,我们估算的城镇失业率持续攀升,从 2007 年 3.0%的水平上升至 2016 年最高的 5.8%,而后虽然有所回落,到 2018 年下降至 5.3%,但依然保持高位。目前的失业率水平显著高于 1990年以来 4.1%的均值, 2016 年 5.8%的水平仅低于 2000 年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时期 6.5%的峰值,但距离也并不很远。 2018 年 5.3%的失业率水平与 1998 年相当,失业压力可见一斑。总的来说,我们估算的城镇失业率指标显示,当前城镇失业压力虽然没有达到 2000 年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时期,但也相去不是很远,就业压力 非常严峻。 4045505560657075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年龄城镇人口占比, %劳动年龄段人口010203040506070809010016 26 36 46 56 66年龄乡村 城镇劳动参与率,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5 图 9:估算城镇失业率与经济增速 图 10:估算城镇失业率与经济增速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西南证券整理 1.3 小结 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分为三类:长期在农村的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的劳动力,长期在城镇的劳动力。第一类农业劳动力中一般不考虑就业问题,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后两类劳动力中。 城乡之间转移的劳动力 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则会返回农村 , 因而经济增速与城乡之间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劳动力转移量是就业压力状况有效的衡量指标之一。 而 长期在城镇的劳动力 如果找不到工作则会表现为失业 , 因而城镇失业率也与经济增速由高度的相关性。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非农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还是我们估算的有效的城镇失业率,都显示就业压力较为严峻。而纵向对比来看,目前的失业压力仅仅略好 于 2000 年左右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时期,是除那个时期之外其它时期中最差的。 2 我们每年到底需要多少新增就业 我们在前文阐述了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那么我们每年到底需要创造多少新增就业才能满足就业需求呢。我们尝试通过拆借的方法来进行一个估计,并预测未来年份的就业压力分布情况。虽然这种分析方法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误差,但对理解结构变化和判断趋势方面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由于就业压力一般指城镇就业,因而我们重点分析我们需要每年新增多少城镇就业。如果不考虑周期性带来的失业人口变化,从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变化来自于以下几部分,一是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劳动力,例如毕业的学生等;另一类是有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如农民工等。前者可以定义为城镇就业的新进入量,而后者可以定义为城镇就业的退出量。除这两 类需求之外,每年还有部分就业人员退出劳动力市场,如退休等,提供了部分工作岗位,我们将这部分成为退出量。因而每年需要增加的新增城镇就业可以表示为:新进入量 +转移量 -退出量。我们分别基于对这三个变量的估计,来分析城镇就业需求的变化,以及结构变迁情况。 我们分析的基础数据 2010-2025 年城镇分年龄劳动力人口数,其中 2010-2017 年数据为通过现有数据估算结果,即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提供的当年城镇分年龄人口5678910111213141522 . 533 . 544 . 555 . 566 . 57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估算城镇失业率 实际 G D P% 同比, %y = - 0 . 3 1 5 4 x + 7 . 2 8 2 6R = 0 . 4 3 722 . 533 . 544 . 555 . 566 . 575 7 9 11 13 15G D P 同比, %估算城镇失业率, %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6 数,乘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劳动参与率数据,得到历年分年龄劳动人口数。而 2018-2025年数 据为预测数,预测的方法为假定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以及转移比例与 2010-2017 年相同,估算得到 2018-2025 年分年龄城镇劳动力人口数。 2.1 新进入量 、退出量及转移量估计 考虑到正常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龄为 25 岁左右,而博士研究生比例较为有限,目前每年毕业也仅 6 万人,因而我们将城镇就业新进入截止年龄设定为 25 岁。即假定当年16-25 岁城镇就业人口与上一年 16-24 岁城镇就业人口之差为当年城镇就业的新进入量。这里边事实上将 25岁之前从乡村转移至城镇的劳动力也计算为新进入,但这不影响主要结论,因而这种误差可以接受。 新进入量较前几年有所下滑,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平稳 。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是生育高峰,整个 90 年代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而 2000 年后趋于平稳。这意味着当前 20-30 岁人口随年龄下降而减少,而 20 岁之前人口保持平稳。按新进入量的估算方法,上世纪 90 年代出生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每年新进入量将逐步下降,而后在 2000 年以后出生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是,每年新进入量将稳定在 800 万人左右的水平。 图 11:分年龄人口数 图 12:估算城镇就业新进入量 数据来源: Wind,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西南证券整理 对于 城镇就业退出人数的估算,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设定 50 岁为退出年龄,用期初50 岁以上城镇 劳动力 减去期末 51 岁以上城镇 劳动力 , 得出每年 城镇就业退出规模 。 同样 这里估算的城镇退出就业人口也包含了 部分 农村向城镇 转移的就业 ,但为了简化处理可以暂时忽略。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城镇就业人口退出量将持续上升,这将为城镇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生人口在 2015-2020 年进入退休年龄,因而对这一段时期退出量形成抑制。但随着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退出量显著增加。 2020-2024 年,我们估算的城镇就业年退出量在 223 万人,较 2015-2019 年年均退出量 143 万人高出 80 万人。更多的退休人员将留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减缓就业压力。 我们在假定各年龄劳动力转移比例与 2010-2017 年相同的基础上,估算转移劳动力。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转移需求将逐步下降。 2016-2020 年年均劳动力转移需05001000150020002500300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年龄分年龄人口,万人020040060080010001200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2023 2025新进入量,万人就业市场分析报告( 二 )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7 求为 397.1 万人, 2021-2025 年下降至 183 万人。转移需求下降将降低新增就业需求,进而缓解就业压力。 图 13: 城镇就业 退出量 估算 图 14: 城镇就业转移量 估算 数据来源: Wind,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 Wind,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西南证券整理 2.2 新进城镇就业需求估算 结合上文的估算结果,我们根据新增城镇就业需求 =新进入量 +转移量 -退出量,估算得到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需求。从结果来看,目前每年还需要新增城镇就业 1200 万人左右。2011-2018 年年均新增就业需求 1263 万人, 2018 年为 1200 万人。从趋势上看,以后年份新增就业需求将逐步下降, 2019-2020 年新增城镇就业需求依然在 1100 万人 /年左右,到2021-2025 年,将下降至 750 万人左右。也就是说, 2019-2020 年依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2020 年之后就业压力将有所缓解 。 从数量上,就业压力减轻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新进入劳动力人数在未来几年也将逐步回落,这将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生育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退出量将显著上升。同时,城市化比例的提升也意味着转移数量的下降。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 2020 年之后就业压力将有所减轻。 从实际新增就业和城镇就业需求来看,过去几年城镇新增就业并未有效满足就业需求。我们用城镇就业净增量来看实际上每年提供了多少新增城镇就业。 2011-2018 年,城镇就业实际年均净增 1092 万人,较我们估算的城镇新增就业需求 1263 万人低 171 万人。而 2018年实际净增城镇就业 957 万人,较我们估算的 需求 1200 万人低出 243 万人。显示实际就业并未完全满足需求,也印证了近年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判断。 未来就业需求更多来自于新进入需求 。从就业需求结构来看,未来就业需求更多的来自新进入量,即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就业需求更多的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