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行业研究 Page 1 证券研究报告深度报告 通信 Table_IndustryInfo 云视讯行业专题之二 超配 (维持评级) 2020年02月27日 一年该行业与上证综指走势比较 行业专题 视频会议的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疫情之下云视频需求激增,行业应用加速渗透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远程政务、远程医疗诊断、远程教育、远程办公需求等云视频相关应用极大地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反映了企业办公或行业场景对云视讯的潜在需求十分旺盛。此次疫情加速了视频会议市场教育的过程,未来为厂商带来的收益既来自注册用户转向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也来自疫情结束后硬件市场的加速出货。 视频会议行业概述:发展历程与产业链分析 视频会议是指两方或多方,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视频直播、视频录播等其他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实时交互性。全球视频会议的普及和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到商用的萌芽阶段,模拟视频会议阶段、专用网数字视频会议阶段、基于IP网络视频会议阶段和云视频会议阶段五个阶段。技术演进是行业过去发展的核心主题,未来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将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 云视频时代:新市场,新格局 新市场:云视讯时代打开了视频会议的市场空间,增量市场主要在于:1、云视频大幅降低了视频会议的使用门槛,通用型企业会议场景逐步向中型企业下沉;2、云视频在移动性和扩容上具备优点,促使视频会议与更多垂直行业应用场景融合,拓展视频会议行业的边界和维度。 新格局:目前国内云视频会议行业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厂商、云视频行业新秀和构建云办公生态的巨头厂商。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厂商包括华为、中兴通讯、Polycom、苏州科达、视联动力等;行业新进入者包括小鱼易连、好视通、会畅通讯、亿联网络、二六三等;构建云办公生态的巨头厂商包括的钉钉、腾讯会议、字节跳动的飞书、华为的WeLink。巨头的加入一方面为行业格局的变革带来变量,另一方面利于行业生态的迅速构建以及垂直行业应用场景的创新和加速渗透。 投资建议:疫情催化下云视讯行业应用加速渗透,利好相关企业 国内云视频仍处在成长初期,发展空间广阔。技术升级和需求推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端,伴随 5G的成熟、音视频技术的升级完善,云视频的广泛应用具备坚实基础。需求端,垂直行业与云视频通信的融合需求旺盛,疫情催化下有望加速渗透,未来板块估值和业绩有望叠加上升,利好亿联网络、会畅通讯、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等相关企业。 风险提示:云视讯付费用户转化率不及预期;行业应用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潜在进入者的持续加入等。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公司 公司 投资 昨收盘 总市值 EPS PE 代码 名称 评级 (元) (百万元) 2020E 2021E 2020E 2021E 300628 亿联网络 买入 49.54 619.79 2.60 3.19 39.80 32.40 300578 会畅通讯 增持 228.84 117.65 0.75 0.95 90.16 70.74 002841 视源股份 增持 38.90 631.93 3.07 3.77 31.39 25.56 603660 苏州科达 无评级 35.74 73.15 0.25 0.40 58.08 36.30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测 相关研究报告: WiFi6行业深度报告-万物互联,未来可期 2020-02-15 智能表计行业专题:为什么物联网智能表计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20-02-07 通信行业2020年2月投资策略:关注5G、物联网和视频会议板块 2020-02-05 通信行业2020年1月投资策略:关注CES主题性机会和业绩超预期标的 2020-01-12 物联网行业专题:物联网产业链投资机会梳理 2019-12-26 证券分析师:程成 电话: 0755-22940300 E-MAIL: chengchengguose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13040001 联系人:陈彤 电话: 0755-81981372 E-MAIL: chentongguosen 独立性声明: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本人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其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0.61.11.62.12.6M/19 M/19 J/19 S/19 N/19 J/20上证综指 通信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2 投资摘要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国内云视频仍处在成长初期,发展空间广阔。技术升级和需求推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端,伴随 5G 的成熟、音视频技术的升级完善,云视频的广泛应用具备坚实基础。需求端,垂直行业与云视频通信的融合需求旺盛,疫情催化下有望加速渗透,未来板块估值和业绩有望叠加上升,利好亿联网络、会畅通讯、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等相关企业。 核心假设或逻辑 第一,技术演进是视频会议行业过去发展的核心主题,未来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将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 第二,云视讯时代打开了视频会议的市场空间,增量市场主要在于:1、云视频大幅降低了视频会议的使用门槛,通用型企业会议场景逐步向中型企业下沉;2、云视频在移动性和扩容上具备优点,促使视频会议与更多垂直行业应用场景融合,拓展视频会议行业的边界和维度。 第三,云视频和巨头的加入催化了行业格局的演变,未来巨头与专业云视频厂商共同携手拓宽生态边界,共同受益于行业发展红利。 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我们对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详细梳理,对其发展路径和趋势进行总结,更好的还原推动视频会议行业发展的本质。 我们对产业链的参与者划分为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厂商、云视频行业新秀和构建云办公生态的巨头厂商三类。我们认为国内云视频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巨头的加入利好视频会议行业边界的拓宽,新进入的厂商迎来高成长机遇。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第一,疫情结束后,免费的线上视频会议模式逐渐转化为付费模式,各厂商的付费转化率会逐渐清晰,业绩逐步兑现。 第二,疫情结束后,党政军、教育、公检法司等垂直用户或加速启动视频会议终端的采购。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云视讯付费用户转化率不及预期。 第二,行业应用推进不及预期。 第三,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潜在进入者持续加入。 fW9UrUvXmXkXmU8ZMBrRtP6MaO7NsQpPnPnNiNmMtRkPoMpQ6MqRmMwMmPpQuOpMsR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3 内容目录 视频会议行业简述 . 5 什么是视频会议系统? . 5 视频会议产业链一览 . 7 视频会议发展历程回顾 . 8 云视频时代:新市场、新格局 . 13 新市场:通用型会议场景持续下沉,垂直行业融合应用拓宽市场边界 . 13 新格局:初创企业成群涌入,巨头抢滩布局云办公 . 14 巨头加入构建生态,携手行业伙伴拓宽市场 . 15 云视频新秀共享行业红利,迎来高速成长机遇 . 20 投资建议:疫情催化下云视讯行业应用加速渗透,利好相关企业 . 26 风险提示 . 26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 27 分析师承诺 . 27 风险提示 . 27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 . 27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4 图表目录 图1:自建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结构 . 5 图2:视频会议终端 . 5 图3:视频显示器 . 5 图4:MCU的功能结构 . 6 图5:MCU . 6 图6:自建视频会议系统和云视频使用成本的对比 . 7 图7:视频会议产业链 . 7 图8:爱迪生在1878年提出“电视影像机”的概念 . 8 图9:AT&T在1964年推出的 Picturephone系统 . 8 图10: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关系 . 10 图11:H.265标准相比H.264性能大幅提升 . 10 图12:我国视频通信行业高清视频通信占比趋势 . 12 图13:2007年中国市场视频会议厂商份额 . 13 图14:2016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份额 . 13 图15:中国视频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亿元,%) . 14 图16:2017年中国视频通信市场结构 . 14 图17: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亿元,%) . 14 图18:中国视频融合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亿元,%) . 14 图19:2018年我国软件视频会议市场竞争格局 . 15 图20:2018年中国硬件视频会议市场竞争格局 . 15 图21:钉钉发展历程 . 16 图22:钉钉产品和服务 . 16 图23:飞书产品收费 . 17 图24:华为云WeLink业务介绍 . 18 图25:华为云WeLink云端协同 AI . 19 图26:业界唯一的“云-管-端-芯”安全解决方案 . 19 图27:核心优势之开放共赢 . 20 图28:Zoom发展历程 . 20 图29:ZOOM产品系列 . 21 图30:Zoom Meetings针对不同版本的价格方案 . 21 图31:Zoom Rooms价格方案 . 21 图32:Zoom Video Webinar 价格方案 . 22 图33:Zoom Phone及插件拓展服务价格方案 . 22 图34:Zoom规模超10人的客户数量 . 23 图35:Zoom收入贡献超10万美元的客户数量 . 23 图36:公司VCS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 23 图37:公司营收结构变化(按业务划分) . 23 图38:视频融合应用产品体系 . 24 图39:明日实业产品示意图 . 25 图40:K12双师课堂的概念界定 . 25 表 1:视频会议系统的两种存在形态比较 . 6 表2:视频电话从概念提出到变为现实的历程 . 8 表3:模拟电视会议逐渐走向商用 . 9 表4:专用网数字电视会议的发展 . 9 表5:国际标准介绍-主流协议框架比较 . 10 表6:H.323与H.320的具体比较 . 10 表7:互联网视频会议的发展 . 11 表8:各厂商布局云视频会议的时间 . 11 表9:中国视频会议行业发展历程 . 12 表10:中国视频会议行业发展历程 . 13 表 11:可比公司的估值对比(截止至 2020年2月26日) . 26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5 视频会议行业简述 什么是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又称会议电视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字资料互传,实现即时且互动沟通的系统设备。目前大多数存量的视频会议系统采用 MCU 架构,一套完整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分为视频会议终端(硬件终端或软件终端)、传输网络、MCU(Multi Control Unit,多点控制单元)、系统管理软件四大组成部分。 图1:自建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结构 资料来源:苏州科达招股说明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视频会议终端主要负责采集、编码和传输,通常包括核心编解码器、摄像头、麦克风、遥控器、显示设备和音响等。核心编解码器将摄像头和麦克风采集的视音频数据编码、打包后通过网络传送给远端,同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拆包、解码后将视频和声音信号还原并输出到显示设备和音响上,实现多方异地的实时互动。摄像头、麦克风、显示设备和音响则负责对音视频信息的采集和输出。视频会议系统根据编解码器是否采用专用硬件可分为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前者通过硬件编解码器处理图像和声音,后者可运行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等多种环境,通过软件程序进行编解码处理。 图2:视频会议终端 图3:视频显示器 资料来源:Pconline资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Pconline资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MCU(多点控制单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多媒体信息交换机,主要处理视频、音频和数据三种信号,决定了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MCU是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平台,负责所有视频会议终端的接入、协议处理、媒体处理以及会议管理,以级联和堆叠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组网。通过级联和堆叠技术形成的树状多层MCU架构,用户可构建覆盖全国范围的大型视频会议系统。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6 图4:MCU的功能结构 图5:MCU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系统管理软件则用于会议设备的集中控制及会议业务的全程调度,包括会议控制系统、网管系统、数字录播及视频点播软件等。 传输网络即不同视频会议终端设备之间用来传输视频、音频和数据的各种传输介质的总称。目前普遍存在的网络环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如 ISDN、DDN、PSTN 等,另一种是基于包交换的网络,如 ATM、IP、帧中继等。 目前正处在基于 MCU 的传统视频会议向云视频会议过渡的阶段,云视频相比自建视频会议系统,在初始部署成本、部署和扩容的便捷度、跨平台跨终端协作和功能丰富度等方面具备优势,是未来视频会议发展的主流方向。 表 1:视频会议系统的两种存在形态比较 传统硬件视频会议模式 云视频模式 系统模式 服务平台及终端在企业内部 服务平台在云端,终端在企业或可以在PC或手机端移动使用 采购方式 自己采购,自己搭建 采用订阅租赁的方式 前期投入 高,需要一次性购买服务平台及终端设备,需要租赁专线 低,只需购买终端及定期付费,使用普通宽带即可使用 维护费用 高,不仅需要有专门的机房,还需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 低,整体系统由服务提供商维护 扩展性 差,当企业规模扩大时,需要继续购买甚至替换成高容量设备 好,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只需要再增加购买服务即可。 功能 功能单一,主要支持音视频传输功能,缺乏互动功能,提升功能需要依托硬件基础 功能丰富,除了音视频传输功能外,还支持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桌面同享、照片同享、文字讨论、在线举手等多个互动性功能。提供SDK接口,可以实现软件定制化研发,结合企业业务模式 目标市场 大企业及行业客户 主要是中小企业客户,也有部分大企业及行业客户 资料来源:亿联网络招股说明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自建视频会议系统需要采购MCU、申请网络专线,存在部署困难、成本高昂、维护麻烦等痛点,使用成本=专线资费+视频会议MCU购置成本+视频会议终端购置成本+带宽成本+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因此昂贵的使用成本令众多企业望而止步,视频会议行业的天花板被卡在了党政军、央企国企、企事业单位、跨国企业等高端客户市场。 云视频的使用者不需要采购 MCU,公有云的云平台服务器部署在互联网上,由基础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负责系统的运营和维护,用户只需按需购买服务和终端设备,借助简单的互联网环境进行传输,节省了设备费用和网络专线建设费用,使用成本=视频会议终端购置成本+更低的带宽成本+云服务租赁费用。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7 图6:自建视频会议系统和云视频使用成本的对比 资料来源:草根调研、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视频会议产业链一览 视频会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上游的芯片及器件供应商,中游的视频会议设备提供商,及下游的集成商、代理商和最终用户。 视频会议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芯片、机芯、摄像机镜头及其他零组件制造商。芯片设计的核心技术基本由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高通等国际大型芯片制造商所掌握,索尼、松下、安霸、海思等芯片设计厂商在视频处理芯片上有各自的优势。机芯是视频会议摄像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索尼、日立等大牌厂商占据主流高端市场,国内部分摄像机供应商(如维海德)具备自主开发和生产机芯的能力。摄像机镜头的主要供应商有索尼、奥林巴斯、腾龙光学、舜宇光学等国内外企业。其他零组件主要包括存储设备、PCB等电子原料和显示屏、音响等外设器件,上游行业整体发展成熟,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图7:视频会议产业链 资料来源:苏州科达招股说明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视频会议行业的下游包括集成商、渠道代理商和最终用户。系统集成商和渠道代理商直接面向客户,完成产品的集成服务、销售和维护等业务 。其中,系统集成商需具备政府监管部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由于大部分大型网络视讯系统均需要进行线路架设、设备配套、安装调试等专业性集成工作,用户一般不具有相应能力,需要通过具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的集成商来完成上述工作。而小型网络视讯系统通常采用层级构架的代理商渠道进行销售。 视频会议行业的最终客户主要包括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机构及广大的企业、个人、家庭市场。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的部署、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用户主要集中在分布范围大、资金实力较强的政府省市县层级、教育机构和大型企业。随着云视频会议市场的兴起,视频会议的应用范围不断下沉,如向政府乡镇一级下沉,向中小型企业下沉,越来越多的视频会议新场景新需求得到开发。 专线资费MCU购置成本终端购置成本带宽成本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自建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成本终端购置成本更低的带宽成本云服务租赁费用云视频使用成本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8 视频会议发展历程回顾 纵观全球视频会议行业发展史,视频会议的普及和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到商用的萌芽阶段,模拟视频会议阶段、专用网数字视频会议阶段、基于 IP网络视频会议阶段和云视频会议阶段五个阶段。技术演进是行业过去发展的核心主题,未来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将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 萌芽阶段(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从概念到商用,发展缓慢。爱迪生在1878年的文章中描述了一种名为“电话影像机(Telephonoscope)”的设备,能同时传输声音和图像,这是视频电话概念最早的雏形。1927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真正的“图像电话”设备,后于 1956 年研发出第一个视频电话系统,每两秒钟传输一张图片。1964年AT&T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首款视频电话产品 PicturePhoneMOD-,这是视频电话首次进入公众的视线,但由于价格高昂和系统笨重,公众对其兴趣不强烈。随后 AT&T 继续在美国纽约、华盛顿特区和芝加哥三个城市安装了最早的商用图像电话亭进行测试,视频电话价格每三分钟拨打需16-27美元左右,价格高昂。 表2:视频电话从概念提出到变为现实的历程 时间 事件 1876 年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电话,而爱迪生利用一个可变性碳阻装置,改进了电话的传声性能 1878 年 爱迪生在文章中描述了一种名为“电话影像机(Telephonoscope)”的设备,能同时传输声音和图像 1927 年 贝尔实验室开发出真正的“图像电话”设备,并对原型机进行测试。时任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将视频和音频从华盛顿传输到位于纽约的AT&T 办公室。电话两头可以自由通话,但视频只能单方向、以每秒18 帧的速度传输 1929 年 贝尔实验室将视频电话传输升级至全彩色视频交流 1930 年 贝尔实验室开发出双向视频电话“Iconophone” 1936 年 全球首个公共场所开始运行双向图像电话服务,由德国一家邮局运营,后因二战影响而关闭 1956 年 AT&T开发出新的图像电话测试系统,每隔两秒传输一张图片 1964 年 AT&T对系统进行升级,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首款视频电话产品 PicturePhoneMOD-,接通了从贝尔系统展厅到加州阿纳海姆市的首个横跨美国大陆的视频电话。但产品价格高昂,画质低劣、难操控,令人望而却步。但AT&T 仍继续测试其位于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地区的电话亭中的图像电话。 资料来源:Pconline资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图8:爱迪生在1878年提出“电视影像机”的概念 图9:AT&T在1964年推出的Picturephone系统 资料来源:Pconline资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料来源:Pconline资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模拟电视会议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早期模拟电视会议受制于技术条件和高昂价格,产品仍不成熟,难以广泛发展。1970年,AT&T正式推出其商业视频电话服务,当时是基于模拟电路进行传输,传送的是黑白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9 图像,需占用 1MHz 的带宽且费用高,没有得到广泛发展。在此期间,NipponTelegraph and Telephone(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于 1976年建造了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IBM于1982年使用48Kbps的通道,将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到公司内部,用于召开日本公司和美国总部间的周例会。这两个事件促进了视频会议在软件和技术上的发展,虽然实际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开始应用于企业内部,是视频会议正式走向商用的标志。 表3:模拟电视会议逐渐走向商用 时间 事件 1970 年 AT&T正式推出商业视频电话服务,商业服务在匹兹堡市中心首次亮相,这项服务每月订阅费160美元,仅包含30分钟的视频电话时间 1976 年 NTT建造了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 1982 年 IBM使用48Kbps的通道,将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到公司内部,用于召开日本公司和美国总部间的周例会 1982 年 AT&T 的Compression Labs 发布了第一款真正的VC系统,售价 25万美元 1986 年 PictureTel发布了实用且便宜的VC产品(8万美元) 资料来源: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专用网数字电视会议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取得突破,数字电视会议取代模拟电视会议;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难以互通。70年代数字图像和语音编码技术有了很大进步,80 年代初期研究人员研制出 2Mbit/s 彩色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日本和美国各自形成非标准的国内视频会议网。80年代中期以后,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编解码技术的提高以及数字式网络的发展,专用网数字会议替代模拟会议。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又有若干家公司推出视频会议产品。这个阶段的视频会议一直使用专用的编解码硬件和软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厂商的会议终端难以互通。这个时期首先通过卫星、光纤等专用网络进行连接诶,也只在政府、军队等少数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单位使用。1990年,第一套国际标准协议 H.320 被引入视频会议,主要针对 N-ISDN(Narrow-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上的群视频会议以及相似特性的专用网,开放性仍较差,视频会议发展的范围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表4:专用网数字电视会议的发展 时间 事件 1984 年 美国的ConceptCommunication公司运用了当时售价12000 美元的电路板将视频帧速率提升 1988 年-1992年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提出国际电视会议的统一标准(H.200系列建议) 1990 年 第一套国际标准H.320 通过,主要针对 N-ISDN(Narrow-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群视频会议标准协议,广泛应用于 VSAT、DDN、ISDN等电路交换网络中。 1992 年-1995年 AT&T 向公众推广其VideoPhone2500,价格从1500美元起,后来将至 1000 美元,取得很小的商业成功 资料来源: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基于IP网络视频会议阶段(20世纪90年代):网络通讯协议由H.323取代H.320,在应用功能和性价比上更具备优越性,催化视频会议系统的商业化应用。1996年11月,ITU-T推出了H.323系列标准,拉开了IP网络视频会议时代的大幕。相比 H.320 协议,H.323 在组网结构、性价比、多媒体视讯会议和多媒体应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越性,因此受到各厂商欢迎。这一阶段互联网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信息压缩技术也得到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