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9-2020年版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 2019-2020 年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2020 年 6 月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1 编委会名单 指导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秀 梅 闫为革 李学林 邵 昕 陈 新 徐 鹏 工作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兆增 王 正 石小涵 孙 鹏 李利利 李天佑 李 倩 江 涛 余海龙 张明英 吴子衿 杨佩瑜 董玉庆 程 宇 曾轶珉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2 序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正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人工智能要保持竞争优势,需要 加强 人才队伍 建设 。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队伍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当前人工智能人才整体需求缺口较大,人才供给在当前面临着岗位类型和技术方向上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的严重现象;二是人才供需质量不平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阶,应用落地范围的持续扩展,企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而当前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三是人才供需区域不平衡,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人才集聚地,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也领先全国其他地区,部分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人才,更进一步制约了人工智能产业本地化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要紧紧抓住人才这 一资源,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紧密围绕实际用人需求,推进人工智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精准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才是解决产业内人才问题的切实方法。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牵头编写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年)从人才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梳理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力资源发展情况,提出相关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工作建议。由于时间仓促,报告中存在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编委会 2020 年 3 月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3 目录 序 . 1 报告相关说明 . 7 核心观点 . 8 第一章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况 . 10 1.1 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产业格局 . 10 1.1.1 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 . 10 1.1.2 人工智能的产业格局 . 11 1.1.3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况 . 12 1.2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 14 1.2.1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 14 1.2.2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征 . 15 1.2.3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优势 . 16 第二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总体现状 . 19 2.1 本次调研的企业情况 . 19 2.1.1 企业人员规模情况 . 19 2.1.2 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 20 2.1.3 企业产业链分布情 况 . 21 2.2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岗位类型 . 21 2.3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情况 . 23 2.3.1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整体 供需情况 . 23 2.3.2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主要区域的供需情况 . 24 2.4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情况 . 25 2.4.1 高校人才培养情况 . 25 2.4.2 社会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情况 . 28 第三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及薪酬画像 . 30 3.1 岗位类型篇 . 30 3.1.1 岗位能力要求 . 30 3.1.2 工作年限要求 . 32 3.1.3 专业要求 . 33 3.1.4 学历要求 . 33 3.1.5 单月薪酬情况 . 34 3.2 技术方向篇 . 35 3.2.1 岗位能力要求 . 35 3.2.2 工作年限要求 . 38 3.2.3 专业要求 . 39 3.2.4 学历要求 . 39 3.2.5 单月薪酬情况 . 40 3.3 职业道德篇 . 42 第四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 4.1 人才供需不平衡 . 43 4.2 人才结构不均衡 . 44 4.3 人才质量不匹配 . 45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4 第五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 47 5.1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政策概述 . 47 5.2 地方政府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政策概述 . 48 第六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 50 6.1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本地化服务趋势明显 . 50 6.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 52 6.2.1 企业与高校双主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 . 52 6.2.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持续完善 . 52 6.3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建设重要性愈发凸显 . 52 第七章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政策建议 . 54 7.1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工作有序发展 . 54 7.2 加快人工智能“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建设 . 54 7.2.1 制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岗位能力标准 . 54 7.2.2 建立适配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 55 7.2.3 构建深度产教融合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 55 7.2.4 完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评价体系 . 55 7.2.5 加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 . 56 7.2.6 打造精准就业的人才服务体系 . 56 7.3 鼓励区域人才流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 56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5 图目录 图 1 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 . 11 图 2 人工智能产业链及代表厂商 . 12 图 3 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部分) . 13 图 4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单位:亿美元) . 15 图 5 2018-2025 年中国数据总量(单位: ZB) . 17 图 6 2010-2017 年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及个体工商户数(单位:万个) . 17 图 7 2010-2018 年中国人口数量及互联网上网人数(单位:亿人) . 18 图 8 本次调研企业的人员规模情况 . 20 图 9 本次调研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 20 图 10 本次调研企业的产业链分布情况 . 21 图 11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岗 位类型 . 22 图 12 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比 . 23 图 13 人工智能各职能岗位人才供需比 . 24 图 14 全国主要区域的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求职人才意向的区域情况 . 25 图 15 人工智能产业十大热门专业 . 26 图 16 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区域分布 . 27 图 17 开展人工智能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部分) . 29 图 18 主要岗位的工作年限要求 . 33 图 19 主要岗位的专业要求 . 33 图 20 主要岗位的学历要求 . 34 图 21 典型岗位单月薪酬情况 . 35 图 22 主要技术方向对工作年限的要求 . 39 图 23 主要技术方向对专业 的要求 . 39 图 24 主要技术方向对学历的要求 . 40 图 25 主要技术方向的单月薪酬情况 . 41 图 26 各类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求职人才的岗位意向情况 . 44 图 27 各技术方向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求职人才技术方向意向情况 . 45 图 28 “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百度指数搜索趋势 . 45 图 29 企业需求中应届毕业生的比重和求职人才中应届毕业生的比重 . 46 图 30 地方政府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相关政策发布情况(单位:项) . 48 图 31 意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地区的人才的来源地 . 51 图 32 意向湖北省、陕西省、山东省的人才的来源地 . 51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6 表目录 表 1 人工智能领域十大紧缺岗位 . 22 表 2 高校建设的人工智能学院 /研究院名单(部分) . 28 表 3 算法研究岗位能力要求 . 30 表 4 应用开发岗位能力要求 . 31 表 5 实用技能岗位能力要求 . 31 表 6 产品经理岗位能力要求 . 32 表 7 人工智能芯片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 36 表 8 机器学习相关岗位能力 要求 . 36 表 9 自然语言处理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 37 表 10 智能语音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 37 表 11 计算机视觉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 38 表 12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道德要求 . 42 表 13 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中与人才相关内容 . 47 表 14 地方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相关政策 . 48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7 报告相关说明 一、样本说明 (一)企业及岗位样本 企业类型 1: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品和 服务的人工智能 科技 企业 ,岗位样本包含该类型企业 内部所有岗位 。 企业类型 2: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改造或重塑自身产品或服务 的 企业,包含软件企业 、互联网 企业以及其他 传统产业 企业等,岗位样本包含该类型企业内部涉及到 人工智能的岗位 。 (二)人才样本 在人工智能企业或相关人工智能岗位从事工作的人才。 二、样本数量 本次调研的企业样本总数为 2224 家,包含的岗位样本总数为 92741 个;人才样本总数为 383226 人次。 三、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定义 本报告涉及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指的是在人工智能企业或者相关岗位上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及相关技术研究、保障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落地应用的各类人才。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8 核心观点 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但在各级政府高度支持下,高校、企业等各界积极参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呈快速扩张态势, 2019 年突破 10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者之一。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37.1%, 位居 全球第一 。论文总产出量达到 141840 篇,位居全球第二。 现阶段中国也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其中总投融资事件数量占全球的31.7%,投融资资金总额占全球的 60.0%。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和 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2.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强劲的发展浪潮中,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但由于我国人工智能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不足且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企业等各界的人才培养速度还无法匹配产业的需求扩张速度,产业内能够满足需求的有效人才密度不足。以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确立的 2020 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 为目标 ,预计 当前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 30 万。 3.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比严重不平衡:一是不同类型的岗位供需不平衡,当前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整体需求岗位的 12.2%、 19.8%和 34.8%,但其人才供需比分别仅为 0.13、 0.17 和 0.98;二是不同的技术方向供需不平衡,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在整体需求岗位中的占比分别为 39.1%和 33.4%,但相关技术方向的人才极度稀缺,人才供需比仅为 0.23和 0.09,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4.产业对人才质量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企业需要的是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工程落地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多行业经验或多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算法攻关或产品研发的创新型人才和具备特定区域本地化服务能力的本地化人才。同时,企业对人才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在学历方面, 2019 年 17.9%的岗位要求为硕士 及以上 学历 ,仅有 11.9%的岗位接受专科学历;在工作年限方面, 2019 年仅有 5.4%的岗位接受 1 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求职人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也仅占 3.3%。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2019-2020 年版) 9 5.为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央和 各级地方政府、高校、企业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培养环境,加速构建以政策为指引、产业发展为驱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生态体系。各地纷纷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专项政策,以指引和规范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工智能专业也于 2019 年正式获批列入本科专业名单,同期众多高校也已开始自建或者联合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或研究院 ),专项培养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多类型人才。整体看来,人工智能“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的参与力度仍显不足,教学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师资队伍 、人才服务体系以及人才对外交流等各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