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 2020 年 6 月 15 日 第 19 期 总第 451 期 2019 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 -创新的地域分布:热点城市和全球网络 【译者按】 2019 年 11 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发布了 2019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报告认为,随着 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日渐复杂的技术解决方案迫切需要数量更多、专业性更强的研究人员队伍,因此各经济体必须在追求创新方面保持开放。报告通过 分析几十年来成百上千万份专利和科学出版记录 指出:当前全球创新活动 主要 集中于 少数国家的几个大型集群 ,全球 约 30个 热点 大城市就占据了 世界 专利总量的 69%和科学活动的 48%, 国际合作排名前十的热点 城市 占全部国际合作发明的 26%。此外,报告还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重塑的作用。赛迪智库规划所对该报告进行了编译,期望为我国制造业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 知识产权 专利 汽车产业 - 2 - 一、全球创新情况分析 创新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从国际分布看,创新的地域性分布极不均衡,且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地区。在过去,创新只被几个发达经济体垄断,但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开始显著增多。从国家层面看,创新活动愈发集中在人口密集地区,这些城市拥有着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如美国旧金山郊外的硅谷以及中国的深圳和香港等新兴热点地区。本报告基于全球成百上千万专利申请和科学出版物的大量数据,通过对上述双重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为了实现创新的持续繁荣,就需要不断扩大开放并鼓励合作。 (一)从美、日、德三足鼎立到越来越多国家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1970 年到 2000 年的 30 年里,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巨头的专利占据了世界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加上其余西欧经济体,专利占比达到 90%。但从 2000 年以后,随着西欧经济体专利份额逐渐降低,世界其他地区 1的专利数量从微乎其微增长到如今超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科学出版物数 量在世界总量中占比从不到四分之一已增至约百分之五十。造成这种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韩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异军突起。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在全球1 世界其他地区:指的是除美国、日本、德国以及西欧经济体以外的其他地区。 - 3 - 专利总数中的占比在 1990-1999 年间还不足 3%, 但到 2015-2017年,该份额已超过 20%。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和以色列等国也为创新的全球分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等全球创新大国的地区集中化趋势愈加明显 报告基于对发明家和科学论文作者的地域数据统计,分析了创新在各国内部的地理分布情况,并指出了世界科技活动的主要聚集点。这些聚集点可分为两大类: 全球创新热点地区 ,即具有大量科学出版物或专利活动的地区; 特定领域的专业集群 ,即特定领域的发明家和科学论文作者分布密集度较高、但尚未达到创新热点的地区。 1、创新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 从创新热点和专业集 群的地域分布可看出,创新和科研活动只集中 在少数几个国际化大都市。在美国,从 2011-2015 年,纽约、旧金山和波士顿周边组成的热点地区的专利数量大约占据了全美的四分之一。同期,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专利占中国专利总数的比例从 36%上升至 52%。而在全球,创新热点和专业集群以外的发明家或研究人员的科学成 果却还不到全球总量的 19%。 2、创新水平与人口密度无关 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大都市都是创新密集型城市。比如北美的大多数创新热点地区位于东西海岸,而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内陆- 4 - 城区反而没有形成跟其人口密度匹配的创新集聚。再比 如,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有许多人口密集城市,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创新密度。尽管开罗、曼谷、智利圣地亚哥、吉隆坡和南非开普敦等城市人口众多,但专业创新能力也表现平平。相反,如美国的伊萨卡、挪威的斯塔万格和瑞士的伯尔尼等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反倒出现了各种专业集群,这些地区的学术机构、行业或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使他们具备了较高的创新水平。 (三)发达国家创新合作日益常态化,中日韩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以团队形式发表的科学论文和专利申请比例越来越高。 21 世纪初,由团队创造的科学论文和专利分别为 64%和54%,而近 年来,这两个数字已大幅增至近 80%和 70%。上述增长主要是由高收入经济体间的国际合作提升所带来。但是,东亚几个最发达的经济体却并不符合这一趋势,尤其日本、韩国和中国在近来的国际合作占比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四)跨国企业成为创新网络中心,国际参与度不断增强 专利数据清晰表明,企业是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而在跨国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国外发明家的参与近年来越来越多。 20 世纪70-80 年代,在美国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外国发明家只占 9%;而到了 2010 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 38%。与此同时,在西欧的跨国企业专利申请中,外国 发明家的占比也出现了大幅增长,从 9%- 5 - 增至 27%。 20 世纪 70-80 年代,参与到发明专利中的外国发明家主要来自于高收入经济体。数据显示,当时 86%的国际专利发明家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但到了 2010 年,这一比例逐渐下降至56%。下降趋势主要源自于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研发业务外包给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中,以中国为首选,其次是印度,再之后是东欧国家。如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美国跨国企业中 1/4 以上的专利发明家来自中国或印度。 另一方面, 来自中等收入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创新中变 得越来越积极。 (五)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创新正在重塑汽车行业格局 报告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汽车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该行业目前正处于迎接颠覆性技术的早期阶段。由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和互连设备的发展正逐步将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向服务和“平台经济”转变,来自汽车行业内部和信息技术行业的新贵们正在向传统汽车制造商发起挑战,因此传统车企担心其汽车制造和销售等核心业务在未来很可能会被取而代之。 从专利数据来看,目前传统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依然处在无人驾驶创新领域的最前沿,福特、丰田和博世是前三大专利厂家,持有数量分别为 357、 320 和 277。但与此同时,来自非汽车- 6 - 制造商的专利申请数量也正在飞速攀升,谷歌及其无人驾驶汽车子公司韦莫( Waymo)以 156 项专利排名世界第 8 位,领先于日产、宝马和现代等传统汽车制造商。优步和德尔福也各有 62 项无人驾驶汽车专利,并列第 31 位。 (六)开放政策促进创新网络增长更便于实现互惠互利 全球创新网络的增长需要更加开放的政策支持。然而,当前在全球化被越来越多质疑的情况 下,上述政策的制定并非毫无悬念。但如果知识在国外流动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并不减少国内的经济利益,那么开放必然会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某些情况下,限制贸易和知识流动可能会有利于经济体自身的增长。但通过对高收入经济体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总体来说,新技术的流动更具有积极意义。本报告研究发现,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热点往往位于各国最富裕的大都市集聚区。同时,区域性支持和发展政策对帮助落后地区也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政策虽然不能逆转繁荣地区的要素吸引力,但也可以从整体层面促进创新驱动的增长,从而造福所有经济 体。 二、推动创新集聚的主要力量 (一)技能供给、劳动力供给和知识扩散成为推动创新集聚的主要因素 - 7 - 按照主流经济理论,创新的地理聚集是劳动力质量和数量聚集的间接结果。该理论假设拥有不同技能的劳动者会被吸引到不同的地区。但事实上,高技能劳动者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相互交流,因此特定地区的劳动者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也对聚集具有吸引作用。此外,通过移民也可以改变劳动力吸纳地区的技能基础水平,增强地区创新的集聚效应。 技能供给: 高技能劳动者愿意生活在繁华的人才集聚区,主要是因为创新型岗位可以提供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的机会。尤其在自动化日益威胁到传统白领职业的今天,始终处于创新集聚区可确保高技能劳动者在未来就业中持续保持竞争力。数据表明,在高知劳动者密集度较高的地区,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劳动者数量、人均收入、专利数以及其他直接和间接的创新指标都相对增长较快。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盟,当地劳动力供给都会影响创新聚集区的发展轨迹,影响地区创新能力。 劳动力供给: 地区的产业集中主要得益于本地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因为企业更容易找到相关专业技能的从 业人员,从而能够降低员工在技能转换或技能转移上的成本。同样,企业集中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新的企业。原始企业群的生产率越高,则其产生的附属公司就越有可能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例如, 20 世纪的前 25 年,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聚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 8 - 由于其母公司的技术和组织活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支撑的。 知识扩散: 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知识扩散在地理分布上极其集中。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的研发、交流和吸收成本很高,企业、学术机构和个人都必须积极互动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知识流动。因此,知识扩散的聚集既是创新集聚的结果,也是创新集聚产 生的原因。创新型企业可向知识扩散更容易的地区转移,进而强化该地区的扩散效应,并最终将非创新型企业挤到外围。 经 济 活 动 的 集 聚城 市 化科 技 专 业 化创 新 热 点市 场各 个 机 构规 模 经 济知 识信 息 扩 散技 术 能 力 及 相 关 性重 组劳 动 者技 能教 育移 民图 1:推动创新集聚的主要经济力量 (二)政策能够有效推动创新集聚的观点仍需商榷 并没有系统性的证据能够充分表明,通过政策推动的创新集- 9 - 群能取得成功。过去几十年,打造“科技城”或“下一个硅谷”等失败的政策倡议屡见不鲜。实际上,政府补贴政策也通常会吸引“错”的企业。这类企业生产效率低下,靠补贴生存,害怕知识产权泄露,不愿意与当地企业分享,因此政策能否 让创新集群取得多大的成效,仍需商榷。况且,企业的创新生态环境是该地区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很难加以移植或复制。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政策对创新集聚的形成都没有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公共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发布创新促进政策,从而实现塑造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的目标。从之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对创新有力的政策扶持也会对经济崛起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三、全球创新热点网络情况 (一)知识创新在国际上的扩散逐渐加快 数据表明,与总体人口分布、贸易或外国直接投资等主要经济活动相比 ,有关知识生产本身的相关活动(如研发支出、专利或科学出版物等)在地理分布上更集中于本国内部。但尽管这些活动集中度较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在地理上仍会呈扩散分布的趋势。 - 10 - 1、进入 21 世纪知识创新加快了地理扩散 进入 21 世纪前的 30 年间,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巨头的专利共占据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图 2)。加上英国、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等西欧其他经济体,上述比例则近 90%。然而,从专利数量看,因西欧国家投入减少,其他地区在新技术生产中的占比缓慢增加,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不到 6%上升至 2000 年代初的 13%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韩国和中国对上述增长的贡献还很有限。 百分比美 国日 本德 国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韩 国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美 国 美 国 美 国 美 国 美 国 美 国德 国德 国德 国德 国德 国德 国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西 欧其 他经 济 体中 国中 国中 国中 国中 国日 本日 本日 本日 本日 本日 本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世 界其 他经 济 体韩 国韩 国韩 国韩 国韩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