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年9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20 年 9 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下降 10.9%,录得 578。9 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下降主要由于溢出指数的 下降,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5.1%、-5.9%、2.5% 和 -2.4%。 201601 202009 57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9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 262、81、256、98,环比分别变动 -16.0%、-21.9%、11.9% 和 -10.3%。9 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投 入下降,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继续加深,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下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持续 放缓。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2 81 98 26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1601 202009 25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年9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242、580和530,环比分别下降 13.5%、8.5% 和 6.0%,9 月互联网产业投入环比明显回落,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投入继续下降。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1601 202009 580 530 242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 年 9 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 497、140、251、170,工业互联 网和共享经济领域投入环比上升,升幅分别为 11.2% 和 22.4%。智慧供应链和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环比下降, 分别下降 17.0% 和 11.5%。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1601 202009 170 140 251 49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年9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81和48,环比分别下降21.9%和 9.9%。9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同时下降。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1601 202009 48 81 0 50 100 150 20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 年9 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104、116 和 188,环比分别变动 -33.3%,3.8% 和 -1.1%。数据资源管理指数显著下降,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 化生活应用指数环比变动不大。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188 104 201601 202009 116 0 50 100 150 200 250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9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四川,指数分别为1314、1096、1088、 1008、968。9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广西,从8月第二十一名上升到9月第十七名。9月排名下降最快的是辽 宁,从8月第六名下降到9月第十三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指数分别 为 440、335、254、227、201。 2020 年 9 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7 1314 1096 1088 1008 968 891 885 869 842 819 790 769 754 696 638 632 599 589 574 558 556 543 525 489 469 451 440 335 254 227 20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甘 肃 省 江 西 省 吉 林 省 云 南 省 黑 龙 江 省 山 西 省 天 津 市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辽 宁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湖 南 省 福 建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上 海 市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9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产业指数分别为 3.93、3.42、3.33、 2.92、2.87。9 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吉林,从 8 月第二十二名上升到 9 月第十八名。9 月产业指数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山西,从 8 月第十八名下降到 9 月第二十二名。9 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甘肃、新疆、青 海、宁夏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78、0.56、0.36、0.32、0.28。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3.93 3.42 3.33 2.92 2.87 2.54 2.32 2.23 2.02 1.96 1.95 1.84 1.71 1.68 1.53 1.48 1.38 1.311.08 1.07 1.04 1.02 0.98 0.95 0.94 0.85 0.78 0.56 0.36 0.32 0.28 2020 年 9 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8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云 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江 西 省 吉 林 省 辽 宁 省 河 北 省 天 津 市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湖 南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 9 可见,2020 年 9 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青海、云南、新疆、北京和江 苏,指数分别为10.0、7.9、7.0、6.9、6.9。9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辽宁,从8月第二十七名上升 到9月第六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上海,从8月第四名下降到9月第二十三名。9月后五名分别为吉林、天津、 海南、河北和广西,溢出指数分别为 5.1、5.1、5.0、5.0、4.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0.0 7.9 7.0 6.9 6.9 6.1 6.1 6.1 6.0 6.0 6.0 6.0 6.0 6.0 5.9 5.7 5.6 5.6 5.5 5.5 5.5 5.5 5.3 5.3 5.3 5.2 5.1 5.1 5.0 5.0 4.9 2020 年 9 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0 2 4 6 8 10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海 南 省 天 津 市 吉 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山 东 省 山 西 省 上 海 市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河 南 省 福 建 省 贵 州 省 甘 肃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湖 北 省 安 徽 省 湖 南 省 陕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浙 江 省 广 东 省 四 川 省 辽 宁 省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青 海 省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0.0 0.2 0.4 0.6 0.8 1.0 1.2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天 津 市 湖 南 省 吉 林 省 陕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辽 宁 省 山 西 省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河 南 省 云 南 省 上 海 市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湖 北 省 北 京 市 江 苏 省 福 建 省 山 东 省 甘 肃 省 安 徽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10.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9 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浙江、安徽和甘肃,指数分别为 1.13、1.11、1.04、1.03 和1.03。9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广西,从8月第二十三名上升到9月第十二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陕西, 从 8 月第四名下降到 9 月第二十一名。后五名为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83、0.83、 0.79、0.73 和 0.73。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13 1.11 1.04 1.03 1.03 1.00 1.00 0.99 0.99 0.98 0.96 0.96 0.960.95 0.95 0.95 0.94 0.94 0.93 0.93 0.93 0.930.92 0.90 0.88 0.85 0.83 0.83 0.79 0.73 0.73 2020 年 9 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11可见,2020年9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辽宁、广西、湖南、广东和福建,融合指数 分别为 61、56、56、54、51。9 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山西,从 8 月第二十一名上升到 9 月第六名,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北京,从 8 月第四名下降到 9 月第十三名。9 月后五名为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和青海, 指数分别为 36、31、30、29、26。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61 56 56 54 51 51 50 48 48 47 47 46 45 44 44 43 43 43 43 42 41 39 38 38 37 37 36 31 30 29 26 2020 年 9 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重 庆 市 吉 林 省 天 津 市 江 西 省 贵 州 省 安 徽 省 云 南 省 河 北 省 上 海 市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河 南 省 黑 龙 江 省 北 京 市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山 西 省 福 建 省 广 东 省 湖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辽 宁 省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12. 本节我们来看自疫情以来数字经济招聘的发展趋势。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招聘 数量下降较快,我们分别计算 2020 年一季度各省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同比增速和 2020 年前三个季度数字经济 招聘数量的同比增速。 广东和四川的数字经济招聘是仅有的两个在一季度和前三季度同比都实现正增长的省份,其中广东增幅较大; 此外,重庆和浙江在一季度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数字经济招聘同比下降,但目前已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他省 份,截至目前为止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同比数据正在上升,可见招聘数量有所恢复,但升幅不大,2020 年前三 季度大多数省份仍然是同比下降,其中欠发达地区同比降幅较大。 总体上看,今年数字经济招聘大部分地区均有所下降,疫情后均有所恢复,但恢复速度较慢。例外的是广东和 四川两省,全年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增长较快。 数字经济招聘情况 数字经济招聘情况 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同比增速 图 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2020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同比增速 2020年第一季度数字经济招聘数量同比增速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0.0% 20.0% 30.0% 40.0% 西 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甘 肃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山 西 省 海 南 省 吉 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黑 龙 江 省 云 南 省 山 东 省 江 西 省 北 京 市 天 津 市 河 南 省 辽 宁 省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安 徽 省 湖 北 省 上 海 市 湖 南 省 江 苏 省 浙 江 省 重 庆 市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附录 A.1数据(2020年9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314 3.9 6.1 54.0 1.1 江苏省 1096 3.3 6.9 47.5 1.0 北京市 1088 3.4 6.9 45.5 1.0 浙江省 1008 2.9 6.0 46.7 1.0 四川省 968 2.5 6.1 46.1 1.1 上海市 891 2.9 5.3 42.8 1.0 山东省 885 2.3 5.3 50.3 1.0 湖北省 869 2.2 6.0 48.3 1.0 福建省 842 2.0 5.5 51.3 1.0 湖南省 819 1.8 6.0 55.8 0.9 陕西省 790 2.0 6.0 48.0 0.9 安徽省 769 2.0 6.0 41.3 1.0 辽宁省 754 1.4 6.1 61.3 0.9 河南省 696 1.7 5.5 43.5 1.0 重庆市 638 1.7 5.7 36.8 0.9 河北省 632 1.5 5.0 42.8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599 1.0 4.9 56.2 1.0 天津市 589 1.5 5.1 38.2 0.9 山西省 574 1.0 5.3 51.3 0.9 黑龙江省 558 1.1 6.0 43.8 0.9 云南省 556 0.9 7.9 41.9 1.0 吉林省 543 1.3 5.1 37.0 0.9 江西省 525 1.1 5.9 38.2 0.9 甘肃省 489 0.8 5.6 43.2 1.0 贵州省 469 0.9 5.5 39.1 0.9 海南省 451 0.8 5.0 43.1 0.8 内蒙古自治区 440 1.0 5.2 36.0 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35 0.6 7.0 31.3 0.8 青海省 254 0.4 10.0 26.1 0.7 宁夏回族自治区 227 0.3 5.5 30.3 0.8 西藏自治区 201 0.3 5.6 28.7 0.7 附录 2020.09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数联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