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 模式、 潜力与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020年 11 月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1 内容介绍 南方供暖问题已经 成为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南方该不 该供暖、怎么供暖 ? 如何正视并解决南方居民日益增长的取暖需求 ? “ 秦岭 淮河 ” 的供暖分界线是否科学 ? 如何正确对待南北方的气候 差异和用户异质性并以正确方式解决南方取暖需要 ? 这一系列问题 不仅每年冬季在媒体与网络上 频频出现, 引发广大群众的热烈讨论和 南、北网民 的 “口水战”,并 成为新闻热搜和舆论焦点 , 更是多次 出 现在 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 人大 、 政协代表们 的 正式提案 或 建议 中 。 一个 绿色、 高效 的南方供暖 模式 应该既能满足南方居民的取暖需 求, 还要 让热力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去 进一步激发 市场 潜力,同时 还要与城市 可持续 发展及其他能源系统兼容协调。这需要以市场机制 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并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因此,南 方供暖市场的研究迫在眉睫。 本报告旨在对南方城市供暖市场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课题组前期 进行的部门座谈、企业调研、居民问卷、文献查阅、数据分析、专家 研讨和多次内部头脑风暴,提炼出以下内容,分别 对 这一 涉及重大民 生与社会关注、极具经济潜力和政策价值 的关键 问题 进行回应。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2 问题一: 南方供暖为何存在巨大争议? 在本报告的开篇章节里,首先回顾了我国建国初期“ 秦岭 淮河 ” 供暖线 的划分依据,分别从收入水平低下、相对需求有限、能源供给 不足等角度解释了未在南方推行普惠式供暖服务的历史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这些 历史约束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 譬如,居民对冬季取暖这一改 善型服务的需求快速 增加 ,而且我国的能源 供需矛盾 也 大大缓解 ,南 方供暖市场 已经 初步形成 。 但南方城市供暖市场 发展 之路却很曲折, 充满了争论 。总结来看,支持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认为 , 历史划 分的供暖线并不合理、应根据体感温度来决定供暖需求、人人均享有 获得供暖服务的权利。而反对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主要聚焦于 , 集中供暖 可能会增加 采暖成本 、南方建筑和气候会导致 供暖能效 不经 济、会加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 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为发展城市供暖注入了新的内涵 , 主要体现在:供暖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 城市经济 发展 动力的重要源泉、是改善城市生态的助力剂 、 是提升城市规划 和综合 治理能力 的重要抓手。 问题二:供热服务的本质是什么? 居民如果需要热力服务,可以 基于 能源可获得性以及成本约束 , 自行采取分户供暖形式。 但 为何在中国,北方的热力服务具有“(准) 公共”性质?南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这需要在本质上对“供热服务”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3 的商品属性进行界定。 在第二章“供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中, 报告对供暖服务的经济 学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对热力和供暖服务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属性进 行分场景讨论,我们认为, 从当前市场制度安排和技术发展现状来看, 热商品已经具有了私人物品的属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热还具有自 然传导性,热能的传导性会带来大量的热流失,从而产生外部性问题。 这一属性对热的存储和传导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给热 的准确计量造成困难,现行技术尚不能完全克服热传导,也就意味着 热能在严格意义上不满足排他性。 问题三:国内外供暖 实践有哪些特征? 报告 在 第二章“供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中 继续 回顾了国外供暖 实践的历史发展, 其模式 可以 划分为两类 : 第一类 为集中或区域供暖模式。这类国家 一般气候寒冷、人口 居 住 集中。最典型的便是俄罗斯,政府主导供暖建设 ,提倡发展 热电联 产 ; 但 同时 存在管网老化、热价攀升、投资 短缺 、服务质量低下等问 题 。 另外, 以丹麦、瑞典为代表的 北欧 国家在中心城市推行区域供暖 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市政统一在人口集中区域铺建管网供暖,注重能 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应用,在热源多元化的同时提高 供热 效率。 第二类 为分布或分户式供暖模式。这类国家 一般人口居住相对分 散、消费习惯多元。以美国、日本为代表,此类模式大多 以天然气或 电力为 主要能源来 实现分户式采暖,辅之以部分 小规模 的 分布式 供暖,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4 注重清洁能源应用与工业余热利用。 我国北方 的集中供暖模式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 主要沿袭 了 前苏 联模式,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 对北方供暖发展的体制成因和历 史路径进行 系统 回顾 ,揭示出 北方供暖服务的发展 经历了从 “分户供 暖”、 “ 小型分散锅炉 ” 到 “ 热电联产 ”、再到“ 大型区域供暖 ”的不 同阶段, 制度 上经历了从“ 政府指导、计划配置 ” 到 “ 市场改革 、 价 格放开 ”的变迁 。 问题四:南方城市供暖有哪些探索? 报告 在第三章“南方典型城市供暖模式”中, 对南方城市现有 的 实践 探索 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可划分为以下 四种模式 : 一是以合肥为代表的 “政府主导、市政 推动 ” 模式 。 政府充分发 挥 资源统一配置和城市 整体 规划 的 作用 ,采用 市政 工程推动 区域供暖 发展 ,通过工商业 供热 带动居民供暖, 具有 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是以贵阳为代表 的 “ 央企主导 、 政府 示范”模式。由央企采取 多能互补供暖 技术 , 政府对供暖项目进行推广、示范,从而 实现节能 减排 和 清洁供暖 。 三是以武汉为代表的 “政府搭台、 特许经营 ” 模式 。 在充分落实 政府“冬暖夏凉”工程的号召下,供热行业积极 挖掘现有热源、 发展 多能互补能源站,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监管与市场发展的结合。 四是以杭州为代表的 “ 市场自发、百花齐放 ” 模式。 城市电网、 天然气 公司采取积极的市场营销手段, 定制 居民 分户供暖 方案 ,能较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5 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取暖需要。 问题五:南方哪些城市供暖市场 具有 发展潜力? 哪些城市 发展 供暖 具有较好的潜力 , 是 供热 企业 与行业 最为关心 的问题。为此,报告第四章“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潜力评估”进行了定 量分析。 首先构建了 一个 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 包含需求、供给和 政策三个维度 ,共计 22 个三级指标(如表 1),并对“秦岭 淮河” 以南到长江沿线这一“夏热冬冷” 地区 共 133 个城市进行了评估。 表 1 城市供暖市场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A.需求 ( 50%) A1.供暖需要( 20%) 1 月平均体感温度(摄氏度) 12 月 -2 月采暖度日数(摄氏度日) 儿童和老年人占比 ( %) A2.支付能力( 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人) 房价水平(元 /平方米) A3.互补热负荷需求( 10%) 需热企业(餐饮酒店、商贸零售、部分需热工业) 工商业增加值 /GDP( %) B.供给 ( 40%) B1.供给能力 ( 30%) 集中性热源( 10%) 电厂、热电厂装机容量(万千瓦) 区域性热源( 10%) 太阳能资源(千 瓦 时 /平方米) 河流资源(分数) 地热资源(兆瓦 /平方米) 污水处理量(万立方米) 电力、天然气供应 ( 10%) 35kV 以上变压器座数 /用电量(座 /亿千瓦时) 供电线路密度(千米 /平方公里) 天然气存储能力 /天然气消费量 天然气供气管道密度(千米 /平方公里) B2.创新能力( 2%) 城市创新指数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6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B3.环境约束( 8%) 轻度污染天数(天) 能耗强度(吨标煤 /元) C.政策 ( 10%) C1.政府建设 意愿( 5%) 建设支出水平( 2%) 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GDP( %) 供热规划( 3%) 是否有地方供热规划、管理办法等文件(分数) C2.政府财政能力( 3%) 财政收入 /GDP( %) C3.交易成本( 2%) 政商关系指数 结果表明: 具有较大供暖发展潜力的 南方城市大多位于长江中下 游区域 ,市场潜力最大 的 10 个城市分别为: 上海、南京、苏州、无 锡、杭州、合肥、镇江、常州、武汉、宁波 (如图 1) 。 图 1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指数 空间 分布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7 问题六:南方城市发展供暖市场会有哪些影响? 报告第五章“南方百城供暖市场影响评估”,基于分户供暖与 区 域 供暖两种路径,根据收入、温度和有无折扣设定了 18 种 情景 ,对 未来 2020-2030 年间 供暖市场 的 经济、就业和环境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 。 根据评估 结果 ,南方供暖 将产生以下影响。 第一 , 普及服务范围 、改善生活品质 。到 2025 年,预计将有 2362-4644万户居民 可以 享受到 经济 可 承受 的供暖服务,到 2030年, 将进一步增加到 3246-6577 万户居民。 第二,促进基建投资、提振居民 消费。“十四五”时期( 2021-2025), 累计新增投资将达到 1334-22191 亿元 ,累计新增消费为 1089-2588 亿元;“十五五”时期( 2026-2030),累计新增投资为 822-9476 亿元, 累计新增消费为 1442-4033 亿元。 第 三 , 创造工作岗位、拉动社会就业 。“十四五”时期( 2021-2025),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135-1368 万人,“十五五”时期( 2026-2030),累 计新增就业人数 122-711 万人。 第 四 , 环境影响适中、兼容达峰目标。到 2025 年,预计碳排放 量为 1809-5061 万吨,到 2030 年,预计碳排放量为 2557-4525 万吨。 在区域供暖的基准情景下,将在 2025 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8 我们的观点 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 报告 第六章 最后 对 南方城市供暖的重大问题 进行回应和解答 ,也阐释课题组的观点与建议 。 1. 南方城市 供暖模式应一城一策 南方城市供暖 模式 上应该一城一策 。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经济水平、 居民区集中度、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供暖模 式的探索尝试。 由于居民供暖需求的异质性,以及大规模集中供暖对于能源环境 造成的较大影响,我国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不适用于南方城市。但是 对于热源充分、居民需求集中的南方城市,可以尝试采取区域供暖模 式,尤其是清洁性的区域供暖。 2. 南方城市 应采用绿色、高效的供暖路线 首先要提高绿色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占比。 本报告第五章对供暖碳 排放的评估结果表明 ,当采取区域供暖模式时, 若清洁能源每年替代 天然气的比率为 5%, 在所有 18 种 不同情景下, 天然气消费量 、 碳排 放量均在 2025 年左右出现拐点。这说明:在考虑可再生能源作为热 源的情况下,即使南方区域供暖的总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天然气的 消费量和 相应的 碳排放量也不会持续增加。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9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供暖效率 , 从而 使得更多的居民享受到 供暖服务的同时,供暖 总 能耗也不会显著增加。 3. 南方城市 应采取先试点、分步走、逐步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考虑中东部省会和重点城市,优先拓展上海、南京、苏 州、无锡、杭州、合肥、镇江、常州、武汉、宁波等长江中下游的大 中城市供暖市场。 第二阶段考虑其他潜力较高的城市, 扩展到 扬州、南通、绍兴、 嘉兴、长沙、连云港、泰州、徐州、舟山、金华、芜湖、温州、盐城、 台州、福州、湖州、贵阳、蚌埠、成都、南昌市等城市 (见图 2)。 最后覆盖其他地级市和重点县域。 图 2 南方供暖市场 试点城市空间 分布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10 4. 企业是南方城市供暖市场的中坚力量 企业、行业是推动南方城市供暖市场的广泛基础、核心主体和中 坚力量,要坚决 摒弃 “坐、等、靠、要”思维,充分认识到南方城市 供暖市场的广泛前景,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符合 企业发展战略、符合宏观政策规定的有效经营模式,合力筑牢坚实的 市场基础。 企业 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 : 精准瞄准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灵活 的定价策略;提高经营效率,有效控制成本 ; 制定前瞻性战略,推动 技术创新,积极推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供暖在南方的发展。 5. 政府是南方城市 供暖市场 的重要支撑 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先天就具有自发市场性质,但一个成熟市场的 形成需要适度、有力、科学的监管体系来保驾护航和防范纠错,同时 城市供暖市场也与其他经济子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需 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系统耦合、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 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发展,需要政府在以下环节参与:一是将供热 行业纳入到能源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二是将区域供暖纳入城市规划进 行整体优化;三是将供热行业纳入政府监管体系;四是供热行业需要 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 。 6. 地方和中央 政府应当 差异化功能定位 应按照不同层级政府来差异化功能定位。 地方政府在南方供暖市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11 场中应该多大 程度介入市场,也 应当 遵循 一城一策、因地制宜 的原则, 以降低南方供暖市场交易成本为目标,做好全局性、前瞻性的统筹工 作。而中央政府则需要给南方供暖市场松绑,下放监管权力,让各城 市找到适合各自城市的发展路线。 对于地方政府,要依据本城市的情况,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 需要依据当地的能源系统结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定位 和发展目标做好区域供暖的规划,将供暖纳入城市综合能源服务体系 规划和管理之中。二是需要对区域供暖的热力企业进行科学、有效、 灵活的监管。三是 需要利用政府公信力 ,促进 企业和客户的沟通协调 。 中央政府需要积极回应民众呼声, 释放积极信号、牵头摸清信息。 鼓励各地方政府制定供暖规划。由于目前南方地区缺乏统一的国家级 供暖规划或省级供暖规划,南方各地的住建及相关部门缺乏推进当地 取暖工作的动力,亟待中央政府的积极 信号。住建部、发改委应该牵 头开展供暖市场调查,摸清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 包括各类热源资源量、已建和拟建的基础设施、实际覆盖面和潜在能 力、模式与技术路线、各终端用户实际需求与支出、具有采暖支付能 力的用户规模、特殊群体规模等等。 7. 应采取灵活的 节能减排 补贴机制 南方供暖市场无需走北方集中供暖的老路,不需要专门为居民 取 暖 服务设置专门的补贴,但是南方供暖市场的探索实践中会出现一些 有助于降低能耗的外部性行为,这些经济活动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环 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 12 境、拉动地区发展都助益颇多。因此,政府对于这些有益于降低能耗 、 减少排放 的外部性行为可以适当补贴,以发挥其良好的社会、经济和 环境 效益 。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在这几方面出台鼓励政策:一是设立节能建 筑专项补贴,鼓励老旧小区建筑的节能 改造 ;二是将热力企业的可再 生能源纳入绿色证书制度,促进可再生能源供暖;三是对于具有溢出 效应的技术创新提供补贴,以促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研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