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1 前 言:让独居者不孤独 2021 年春节期间,北京一位女生因门被锁 被困浴室 30 个小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独居青年”的热议。 我国独居人群快速 增长 , 未来仍将继续攀升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9 年 我国独居 人口 1已 近 9000 万 人 ,独居率 2达 18.5%, 即 全国 大约 每五个家庭中有 1 个是 独居 家庭 。 全 国 人口 普查数据 显示 , 2000-2010 年 我国独居 人口 年度 复合增长率达到 7.5%,但 中国独居 人口 的攀升 并 非特例 , 部分 发达国家 独居率 最高 超过了 40%3, 2015 年美国独居率为 28%, 日本独居率为 34%,而 瑞典、德国、芬兰等国的独居率 已 达 40%左右 。 从国际经验上看, 未来独居倾向还会提升, 据 初步预测, 到 2030 年我国 独居人口数将达到 1.52 亿,独居率 超过 30%。 独居 人群 呈现 城市化、年轻化 。 独居人群向城市集中, 相比 1990 年, 2010 年独居人 群在城市的占比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达到近 4 成。 通过 研究全国 52 个重点城市 4的独居人 群发现,重庆、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独居人口数量领先。 2010 年,中国 2 成 的独居人 口 集中在独居人口排名前 10 的城市 ,近 3 成 集中 在排名前 20 城市。 除了 历来受关注 的独 居老人外, 独居青年的比例快速增加 , 2010 年 20-39 岁 青年人在独居群体的 占比 已超过 3 成 , 相比 1990 年占比上升了 5 个百分点, 总人数 已超过 1800 万 ,而 60 岁以上的独居老 人 占比 下降 5。 初步 预计 , 2030 年 我国 20-39 岁 独居青年 或将从 2010 年的 1800 万增加到 2030 年的 4000-7000 万 人 , 增长 约 1-2 倍 。 新独居时代 到来 ,呈现 出 “聚集化、社交化、多元化” 的特征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思想观念的演变,我国已从以农村生活的“孤寡、贫苦”的老年独居群体为主的旧独 1 独居人口:以全国人口普查或国家统计年鉴的人口部分“ 一人户 ” 的家庭户 的统计口径为准。 其中,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说明, 家庭户 是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合租的独 居青年未被统计到单人户中 。 2 独居率: 是指 一人户的家庭数在总家庭数中的占比 ,以此指标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3 数据来源: UNECE 及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 4 全国重点 52 城是指: 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重庆市、广州市、东莞市、成都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武汉市、金华市、南通 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佛山市、台州市、昆明市 、福州市、西安市、苏州市、天津市、郑州市、青岛市、南宁市、泉州市、合肥市、南京市、 厦门市、大连市、绍兴市、烟台市、徐州市、长沙市、无锡市、乌鲁木齐市、石家庄市、惠州市、中山市、济南市、长春市、嘉兴市、常州市、 贵阳市、唐山市、太原市、吉林市、兰州市、南昌市、珠海市、呼和浩特市、海口市 5 数据来源: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 居时代,走进了覆盖城市生活的“收入稳定、独立自由”的青年独居 人口 的多样化群体的 新独居时代。 在 新独居时代 , 独居分布 走向 城市 聚集 化 、空间配套 走向 社交化、居住服务 则更为 多元化 ,独居 经济 兴起 。 新独居时代催生新的居住形态 , 未来新居住行业将搭建围 绕独居者需求的居住产业链,形成层次丰富的品质化独居社区 , 以 满足 不同年龄段、不同 收入水平的独居群体 的居住需求 。 现阶段, 独居青年 在享受独立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 突出的 居住问题 。 独居 青年 脱离了原 生家庭, 独自生活在城市 中, 他们 产生了大量的对 小户型居室需求, 而城市住宅 普遍 是 以家 庭居住为主的 中大、多居室住宅, 导致供需不匹配 。 市场上 小户型、低租金产品较为缺乏 , 大部分为 多人 合租状态,以北京为例, 66%的租客为合租,其中 76.5%为陌生室友 6, 在与 陌生人合租时因为 生活习惯不同, 通常 会 产生矛盾 或摩擦 ; 由于缺少 家人 陪伴, 独居群体 对 居住环境的社交性 、 安全性 要求较高, 他们 最为担忧的 是 遇到 陌生人来访、 突发疾病等状况。 如何 让独居群体 居住 生活 不脱离社会 网络 、 减少 生活 孤独感 , 需要 全 社会广泛关注和 积 极应对 。 庞大的 独居人群面临 着 小户型 少、 缺少陪伴、 安全隐患 等 问题 , 暗含着社会不安定 因素, 尤其是 青年 独居人群聚集的重点城市 。 由此 提出 建议, 一是让独居人群“住有所居” , 即重点城市布局小户型住宅,为独居人群提供小面积、低租金、品质化住房;二是让独居人 群“住可安居”,推动形成稳定的 住房 租赁市场,提供多方措施保障独居 者 的居住安全,完 善 独居者的 社区生活服务和社交配套。 新独居时代来临, 未来 每个人 都 可能会在某个阶段选择独居 , 社会 需要 为 独居者 们 提供 良好的 居住 环境 ,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社会安全和 社会 参与 。 展望 未来 , 希望 不同收入水平青 年、老年独居人群,都将拥有选择独立生活的自主性和可能性 , 他们 既可 住有所居, 又能 住 可安居 。 6 数据来源: 2017 年北京租客调查白皮书 -租有所居 ,贝壳研究院 1 目 录 前言:让独居者不孤独 . 1 目 录 . 1 第一章 迎接 2 亿人的新独居时代 . 3 独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 3 独居人群向城市集中,城市独居青年异军突起 . 3 2030 年独居群体或将至 2 亿,独居青年或达 7000 万 . 5 社会文化变迁推动 独居群体的增加 . 7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户向单人户裂变的概率提升 . 7 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独居者生活的风险降低 . 8 科技与联网普及,独居者社交和 生活更为便利 . 9 社会对待婚姻态度发生变化,单身人群快速攀升 . 9 追求生活自由和私密性,单身者主动选择独居生活 . 11 第二章 新独居时代图景 . 13 独居需求:城市独居青年居住需求凸显 . 13 时代特征:聚集化、社交化、多元化 . 14 居住形态:层次丰富的品质化独居社 区 . 15 第三章 我国独居人群居住现状和问题 . 16 适合独居的一居室产品供不应求 . 16 租赁市场上专业居住服务较少 . 16 楼龄高且家居配置老旧 . 18 社区安全性、整洁性有待提升 . 19 社交需求与服务供给不匹配 . 19 第四章 面对独居时代的国际经验 . 21 增加一居室供给 . 21 企业定向布局单身小户型产品 . 21 高层公寓是都市单身公寓主力 . 22 政府端增加一居室供给比例 . 23 小户型不小空间,解决租金敏感问题 . 23 空间配置合理,提高租住体验 . 23 强排烟,厨房设计人性化 . 25 2 家具模块化,满足审美和休闲需求 . 25 完备休闲娱乐配套,融合私密和社交空间 . 26 多种服务满足单身独居生活需求 . 26 厨房重复设置,保护隐私是基础 . 26 独居者共享大空间专业娱乐场所 . 27 第五章 新独居时代的居住变革 . 28 让独居人群 “ 住有所居 ” . 28 重点城市布局小户型住宅 . 28 提供小面积、低租金、品质化住房 . 28 让独居人群 “ 住可安居 ” . 29 推动形成稳定的租赁市场 . 29 多方措施保障独居的居住安全 . 29 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和社交配套 . 30 结 语 . 31 3 第一章 迎接 2 亿人 的 新 独居 时代 独居 是指 离开家庭 独自 一人 生活 的居住方式 。 独居人群 大多 未婚、离异或丧偶 , 少数为 结婚后由于工作原因 与家人异地居住 ,其中适龄未婚青年、离异未再婚中年、丧偶老年人成 为独居的三大类人群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演变, 我国 已从 以 农村生活的 “ 孤 寡 、 贫苦 ” 的 老年 独居群体 为 主 的旧独居时代 , 走进 了 覆盖 城市 生活的 “ 收入稳定 、独立自 由 ” 的青年独居群体 的 多样化群体 的新独居时代 。 独居 群体 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初步预测,我国 2030 年 独居群体 或 将达到 1.5 亿 2 亿 人 , 独居率 或 超 30%, 其 中 20-39 岁 独居青年 可能 达 4000-7000 万 人 。 相比于过往,现阶段独居群体已呈现出城市 化、年轻化的特征 , 城市为独居人群提供了多元、便捷的生活环境 , 2010 年我国近 3 成 独 居人口集中 在 独居人口 数量的 TOP20 城 , 未来 独居人群 将 持续 向 各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集中。 独居人群向城市集中, 城市 独居 青年 异军突起 在 2010 年 单人户 家庭已经成为继核心家庭、一对夫妇户之后的第三大家庭类别。 从家 庭结构 7变迁来看,核心家庭户占比减少,一对夫妇户和单人户占比呈现增加趋势 。 根据全 国人口普查数据, 我国独居家庭数量在 2000-2010 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7.5%。 依据国家 统计局 最新 数据, 2019 年中国的 单人户 家庭 已达 近 9000 万 ,独居 率为 18.5%, 比 2000 年 提高 了 10.2 个百分点 。 图 : 2000-2019 年中国独居率走势( %) 图 : 1990-2010 年中国家庭结构分布( %) 数据 来源: 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 , 贝壳研究院 整理 独居群体呈现 年轻化趋势 。 独居老人数量下降,独居青年数量攀升, 根据 第六次 全国 7 根据查瑞传 ,曾毅,郭志刚编写的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下),家庭户可以分为十类:单人户、一对夫妇户、一代与其他户、核 心家庭户、隔代家庭户、二代联合家庭户、三代直系家庭户、三代联合家庭户、四代直系家庭户、四代联合家庭户。其中,核心家庭户是指父母 与未婚子女居住的家庭。 4 人口普查数据 , 2010 年独居人口 占比最高的三个群体为 20-29 岁、 30-39 岁、 40-49 岁, 总体 占比达近 5 成, 比 1990 年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 其 中 20-39 岁青年占比超 3 成 , 达 到 32%, 增加了 5 个百分点, 数量 已超 1800 万 , 而 60 岁以上 独居老人的 占比 则 减少了 13 个百分点 。 图 : 2010 年 中国 独居人群 按年龄分布状况 图 : 1990-2010 年 中国 独居 人口 年龄变化 数据来源 : 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 ,贝壳研究院整理 城市独居人群 快速 增加 ,尤其是 独居青年 。 相比 1990 年 , 2010 年 独居人群 在城市的 占比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 , 达到近 4 成。 独居人群分布呈现“城市年轻,乡村老龄”特 征 , 城市独居人群 中 20-49 岁 群体占比超 6 成 , 20-39 岁群体占比达到近 5 成。 从独居人 群年龄角度看, 20-39 岁 人群 中 近 6 成 的 聚集于 城市, 50 岁以上独居人口超过 5 成分布 在乡村 。 随着 城镇化 推进 , 年轻人多 离开 乡村 家庭 到城市工作 , 年龄较大的留居乡村 。 图 : 2010 年 中国 独居人群 在城市、镇及乡村的分布状况 图 : 2010 年 城市中各年龄 独居 群体 分布 数据 来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贝壳研究院 整理 图 : 2010 年 中国 独居人群 按年龄 、区域 分布状况 数据 来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贝壳研究院 整理 大城市独居人口数量多 ,近 3 成集中于 TOP20 城市 。 通过 研究 全国 52 个重点城市 8的独居 人群 发现 , 重庆、北京、上海、 深圳和广州独居人口 数量 领先 。 2010 年, 中国 2 8 全国重点 52 城是指: 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重庆市、广州市、东莞市、成都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武汉市、金华市、南通市、沈 阳市、哈尔滨市、佛山市、台州市、昆明市、福州市、西安市、苏州市、天津市、郑州市、青岛市、南宁市、泉州市、合肥市、南京市、 厦门 5 成 的独居人口 集中在 独居人口 排名 前 10 的城市 , 近 3 成 集中 在 排名 前 20 城市 。从 集中 度的 增速上来看, 2010 年 TOP10、 TOP20 城市 独居集中度 9相较于 2000 年 均 增长了 4.5 个百分点。 2030 年 中国的独居人口将聚集在特定的 10-20 个城市中, 未来独居人口将 进 一步的聚集化 ,这些城市将主要是一线城市以及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 图: 2000-2010 年 中国独居区域集中度变迁 数据 来源: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贝壳研究院 整理 图: 2010 年 全国重点 52 个 城市 独居人口数量 TOP30 城市 (万人) 数据 来源: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贝壳研究院 整理 东南沿海城市独居率较高 。 2010 年 全国重点 52 个城市 中 , 独居率 TOP30 城市中 超 半数城市独居率 超过 20%。 其中 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深圳 独居率 达近 40%, 海峡西岸 城市群的厦门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和珠海 、广州 均超过 25%。 独居率 呈现出 东南 沿海 高的态势 , 而 其他城市即使是 直辖市、 省会城市独居率也 较低, 独居率最高的 6 个城市均 位于 东南沿海地区, 而 天津市独居率只有 12.6%、哈尔滨市仅 13.4%、石家庄为 9.7%。 表 : 2010 年全国重点 52 个城市 独居率 TOP30 城市 数据来源 :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贝壳研究院 整理 2030 年独居 群体 或将至 2 亿 , 独居青年 或达 7000 万 独居人口的增加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 独居人口快速攀升的阶段 。 市、大连市、绍兴市、烟台市、徐州市、长沙市、无锡市、乌鲁木齐市、石家庄市、惠州市、中山市、济南市、长春市、嘉兴市、常州市、贵阳 市、唐山市、太原市、吉林市、兰州市、南昌市、珠海市、呼和浩特市、海口市 9 此处集中度是指 TOP10、 TOP20 城市的独居人口数量在全国独居人口总数中的占比 6 从 美国、瑞典、日本、韩国 等国的经验 看, 人均 GDP 与独居率呈较强的正 向 相关 关系 。 不 过, 不同国家在相同人均 GDP 时, 独居率有所差异, 以 人均 GDP10突破 2 万美元来看, 瑞 典人均 GDP 达到 2.2 万美元 ( 1965 年) ,独居率达到 22.4%, 美国 人均 GDP 为 2.3 万美 元 ( 1970 年) ,独居率为 17.1%, 日本人均 GDP 达到 2.2 万美元 ( 1975 年) ,独居率达到 19.5%, 韩国人均 GDP 为 2.3 万美元 ( 2010 年) , 独居率达到 23.9%。 图: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美国、 瑞典、日本和韩国 人均 GDP( 美元 ) 和 独居率的 变化 数据 来源: 各 国家 统计局, 联合国官网 ,贝壳研究院整理 图:美国、瑞典、日本和韩国人均 GDP(美元) 及独居率散点图 数据 来源: 相关国家 统计局, 联合国官网, WIND,贝壳研究院测算 在 不同的 社会 发展环境 下 , 我国 在同等经济水平下 呈现 出 更 高 独居率 水平 。 经济发展 能够为人们选择独居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叠加社会文化的变迁, 带来 独居人口的增 加 ,但不同国家的历史环境 也创造 着 不同的 独居人口 增长 轨迹 。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19 年 我国人均 GDP11达到 0.8 万美元, 独居率已经达到 18.5%,而 韩国在 1990 年 人均 GDP 达到 0.8 万美元,独居率为 9.0%。 究其原因, 除社会 经济、 文化、人口环境 不同外, 全球 化 水平 、 数字化、 互联网及科技 发展 也是关键 因素 , 现代社会 信息传播 更高效 , 传播 范围 更 广泛 , 经济发展 让 独居生活更为便捷的同时, 人们对独居的接受度 及意愿度 提高 。 10 说明:为便于比较, 本次 引用的各国人均 GDP 为世界银行公布的以 1960 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数据 1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公布的以 1960 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数据 。 7 图: 1982-2019 年 中国人均 GDP 和 独居率的 变化 数据 来源: 国家统计局, WIND,贝壳研究院 整理 根据 联合国 预测 2030 年 我国 总人口数为 14.6 亿人 12,同时据 北京大学曾毅教授研究 团队预测 我国 家庭户数将超过 5 亿 户 , 再 结合 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 提出预计 2035 年我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的 目标 , 初步 预测 2030 年我国的 独居率将 超过 30%, 独居 人口 可能 将 达 到 1.52 亿人,其中 20-39 岁 独居 青年 或 将从 2010 年的 1800 万增加到 2030 年的 4000-7000 万 人 , 增长 约 1-2 倍 。 社会 文化 变迁推动独居 群体 的增加 除经济的发展外 , 各类 社会的变革、 文化观念的 演进 成为推动独居人口增加的关键因素 。 欧美发达国家 率先 经历 独居 人口 的增加 , 其 独居人口 相关 的研究更为丰富 ,其中 艾里克克 里南伯格 指出 个体推崇的盛行 、 女性地位提升、通讯方式的变革、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人类 寿命的大幅延长 等社会变革交互作用推动了独居人口的增长 13。 Richard Ronald14则 研究了 首尔和东京的 城市 发展 和住房条件变化 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年轻人向单独居住的出租房转 变。 我国的 很多学者对 单人户 的增长也进行了研究, 王跃生认为 城市青年人中未婚单人户增 加,这是自主婚姻和迁移就业行为增多的结果 15,周福林 认为单人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城乡 人口流动、城市人户分离等 16。 下文 将从 城镇化 的推进 、 社会保障覆盖的扩大、 科技互联网 普及 、 社会婚姻观念 演进 、 个人自我 选择 等五个方面探索 我国 独居 人口不断增加 的原因 。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 家庭户 向单人户裂变 的 概率提升 城市改变了 人们的 生产方式, 个人成为再生产的基础单位 ,为独居生活提供了 经济 条 件 。 我国城镇化率从 2000 年到 2019 年增加了 24.4 个百分点,独居率增加了 10.1 个百 分点 。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 12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13 埃里克克里南伯格著,沈开喜译,单身社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14 Richard Ronald. The Remarkable Rise and Particular Context of Younger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Seoul and Tokyo: YOUNGER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SEOUL AND TOKYO. City & Community 16(1):25-46. 15 王跃生,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立足于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6 周福林 , 我国家庭结构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6. 8 或阶级组织 17。 在传统农村,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 ,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青年 群体离开农村到城市 工作 ,城市中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个人为单位的生产特征逐步凸显, 个人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并立足,家庭的组建不再迫切,成为独居人群快速增加的原因 之一。西方的人口学家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家庭的转变同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 口转变几乎同步进行 18。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 贝克与伊丽莎白 贝克 盖尔茨 指出 “ 在人 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 再 生产的基础单位 19。 ” 城市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社交更为多元,独居生活也能够丰富多彩。 城市能够为个 人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餐馆、外卖、商场、酒吧等,同时人们也可以很快找到相同 兴趣、 爱好的社会群体,而不用感受到孤立无援。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说“ 现代城市 文化解放了城市居民,在村落年代被压抑的哪些自我部分,正在城市化生活中重新被培养发 展起来。 ” 20 图 : 1953 年 -2020 年 中国 历次人口普查 城镇化率 ( %) 数据 来源: 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 ,贝壳研究院整理 社会保障覆盖 面增加 , 独居 者 生活 的 风险降低 越来越多的 人 走向城市,而伴随着各城市社保和福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更多人 得到 了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保障,使得独居人群面临的医疗、养老风险减低 。 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们选择独居的可能性更大 。 社会 只有在 拥有丰富的经济财富之 后才能保障社会中个人的生活,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侧面也反 映出来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 。 发达国家 的 独居率大都 处于高位 , 特别是瑞典、德国等 欧洲 老牌发达国家 , 瑞典、德国、芬兰等国的独居率达 40%左右。 我国是 经济增速 最快 的国 家之一 , 在 全国 经济水平 向好 ,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 人们 开始 选择 独居 的生 活方式 。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8 李竞能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9 埃里克克里南伯格著,沈开喜译,单身社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20 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 9 图 : 2015 年典型 国家 独居率 数据来源: UNECE 及 相关国家统计局 ,贝壳研究院整理 科技与联网普及 , 独居者 社交和生活更为便利 科技与互联网 快速普及 , 提供 了 便捷的生活服务 、 线上社交等 , 进一步 推动独居人口的 增加 。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传统 的生活方式, 其中就 包括社交 。人与人 群居 、 面对面交流的传 统社交 情形已 不再是唯一 ,特别 是 青年 人 的互联网粘性 极高 。 独居者们能够 通过 各类线上平台学习、购物、社交等活动,一个人居住也 能够 很好的生 活 。 即时通讯、 实时音视频通讯,与亲人加强联系,获得他们在情感上的支持。 同时 ,独居 者们能够快速通过互联网获得外界信息,并且 虚拟 世界 能够 让 独居者们 认识更多 的 人、交更 多的朋友, 他们虽然独居,但仍能与外界的保持紧密的联系。互联 网还能 让 独居者们 生活更 为便捷,也能随时参加感兴趣的 线上活动 , 诸如 线上购物、线上直播、课程学习 以及网络游 戏 等 。 可以说,科技与互联网普及 为独 居人群的增加 提供了 较大推动 力 , 并且 未来在智能家 居的快速发展下,独居人群 的 生活 将获得更大的助益 。 图: 各类互联网线上平台 服务 让独居更便捷 来源: 贝壳研究院 社会 对待婚姻态度发生变化 ,单身人群快速攀升 社会逐步接受了单身状态,对大龄未婚以及离异人群不再另眼相待,更多的人群主动选 择单身,为独居生活奠定了庞大的人群基数 。 除了我国多年存在的男女结构的问题外,主动 单身的女性群体增加,我国离婚率也创历史新高。 女性独立性提升,主动单身者增多。 过往,男性在经济地位上优于女性,女性观念是 10 相夫教子,其生活多依赖男性,而如今随着 女性地位 逐步提高 , 其学历水平提升、 收入 不 断 增加 ,女性在 观念 和生活 上更加独立,其自我 成长 以及 个人 社会价值的实现 成为生活 的 主导, 不再过多因为经济依赖而轻易选择进入婚姻, 主动单身就此出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 数据, 各教育阶段 女性的 受教育比例大幅提升, 特别 是高等教育, 10 年 间 大学 本科学生 中女学生 数量比 上升了 10 个 百分点, 研究生女性 比例 提高了 13 个 百分点。 图 : 2000-2010 年 女性 各学历人口占比 ( %) 数据 来源: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贝壳研究院整理 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上升,成年人停留在单身独居时间拉长。 由于 年轻人婚姻的自主 性提升, 父母对其婚姻决策的程度降低, 他们 对伴侣的要求上更倾向于精神契合、共同成长 等 方面 , 寻找伴侣的难度增加, 并且随着房价的升高,结婚成本也随之增加, 成为 导致 初婚 年龄推迟 的因素 。 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转变, 2006 年 后中国 离婚 率又开始了新一轮爬 升 , 至 2019 年底 全国离婚率已达 3.4, 达到 近几十年最高 ,不再为不合适的婚姻而将就, 离异后的单身群体会选择一段时间的独居生活,再慎重考虑进入另一段婚姻 。从发达国家来 看,美国离婚率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人 追求的是爱情、生活的随心所欲 ,家庭的功能性 被极大地缩 减 , 单身人群不断增加。与美国相同,丹麦、瑞典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 停留在 单身 状态 ,独居人口增加 。 图 : 1987-2019 年 中国 离婚率 () 数据 来源:中国民政 部,贝壳研究院整理 图: 2012 年世界典型国家离婚率() 注:数据来源于 United Nations Demographic Yearbook 2016,年鉴中离婚率数据中国只更新到 2012 年,故选取 2012 年数据。由于 统计口径不同,该数据与文章之前中国民政部获取的离婚率数据有所不同。 11 追求 生活自由和私密性, 单身者 主动选择独居生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自我实现 指的是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 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21。 伴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 , 在获得各类低层次 需要初步 获得满足后 , 个人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持续 增强 , 人们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 中 ,单身人群 寻找伴侣 难度增加 , 而 单身 人群 更倾向于选择独居生活, 一方面增强对个人生 活的掌控感, 降低生活摩擦带来的精力消耗 ; 另一方面 则 追求个人生活的私密性 ,降低家人 或其他人对其生活的 影响 。 图 : 马斯洛关于个人基本需要的层次 来源: 贝壳研究院 整理 城市 年轻群体 自我成长时间延长,步入稳定经济生活的时间推迟 , 单身 人群 脱单难度 增加 。 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16-44 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比达到 68.5%,其次为 45- 59 岁群体 , 流动人口年轻化的趋势, 推动 城市独居 青年 数量 的攀升 。 从流动人口的受教 育程度来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 45.3%。 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 人们更希望在 自 己经济水平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再步入婚姻生活 。而现代社会生活婚姻成本增加, 部分 人群 经历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后 , 会 花更多时间 追求 事业 上的成长 , 其 工作地点也存在不稳 定性, 寻找合适的伴侣难度增加,单身独居的时间因此拉长。 图 : 1982 年 -2015 年流动人口年龄构成( %) 图: 1982 年 -2015 年 6 周岁以上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 数据 来源: 国家统计局,贝壳研究院整理 独居生活保障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 独自居住一套 房屋 /一间公寓 是 最优选择, 能够 减 21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 3 版) ,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2 少与 其他人 磨合的精力成本。 独居生活对于个人最大的吸引力是空间自由。根据马斯洛的研 究,自我实现的人在超然独处方面存在显著的特征,自我实现的人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伤害 自己或者感到不适,比一般人更喜欢独处与隐居,而独居则为他们提供了供个人自由使用的 空间和时间 ,并且更倾向于 独自居住一套 房屋 /一间公寓 。 从经济效率方面来讲 , 原本投入 于工作得时间和精力已经很多, 若青年人选择 陌生人 合租或住在父母家,由于个人生活习惯 的不同,不免会受到室友或其他家庭成员影响 , 尤其体现在作息方面 , 由此会更多的消耗个 人的精力 。因此,在单身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 ,也便于 个人社交 生活 。 综上, 成年人 单身时间延长, 越来越多 的 单身 青年为追求自由而选择独居。 独居意味着 自由,代表了对个人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掌控,是一种 更加 自主、 自立 、 简单的生活方式 , 独居也确保了个人生活的私密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 通讯方式的变 革让独居生活变成可能,社会对于婚姻观念的转变, 使得成年人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提升, 成年人停留在单身的时间延长,而为了 追求个人生活自由 , 增强对个人生活的掌控,保障个 人生活的私密性,单身群体往往走向独居生活。 13 第二章 新独居时代图景 独居 已经成为成年人完善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生活和独居生活在人生过程中相 互交错 , 城市独居青年的异军突起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他们对居住空间、生活服务及社 交配套产生独特的需求 ,推动了新独居时代的到来 。 新独居时代 以 “ 聚集化 、 社交化 、 多 元化 ” 为特征 , 独居人群 需求的变化将催生居住形态的变革,未来 新居住 行业 将搭建围绕 独居者需求的居住产业链,形成层次丰富的品质化独居社区 。 独居 需求 :城市独居青年 居住 需求 凸显 新 独居 时代 青年 独居者的特点是: 单身 ,拥有较高学历、收入稳定,追求自由、品质、 健康的生活状态。 他们在事业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通过工作、学习、读书等持续自我提升; 在伴侣选择上追求爱情,寻找共同成长、精神伴侣,不为年龄的增长而焦虑婚姻;他们有多 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如观展、瑜伽、健身、舞蹈、跑步等来追求身心的健康状态,也按照自 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社交。 未来 离开家庭独居也成为青年人个人成长进程的标志之一,虽然大 部分最终会走向家庭生活,但独居成为 青年人 完善自我的重要的生活阶段 。 需要注意的是也 会有不婚族将一直选择 独居状态。 图:城市独居青年居住需求特征 来源:贝壳研究院 1、 居住空间上追求小而精、交通便捷。 独居 青年 倾向于居住于城市中交通便利、功能 齐全的小户型房屋。旧独居人群多居住在农村或城中村,房屋老破小,尤其在城中村,其共 用的厨房、卫生间的环境条件较差。 城市独居青年则 追求生活空间的自主性、私密性、舒适 性,租赁以功能齐全的一居室或开间为主,购买则以一居室、两居室为主,其中购买两居室 一般是为未来结婚考虑,或朋友 /父母居住使用。由于 住房 仅需满足一人居住,他们更为追 求交通的便捷或距离公司近,如产业园区、 市区或临近市区 的 多层、 高层小户型住宅。 2、 生活服务购买成为常态,安全问题突出。 独居 青年 日常以购买多样化居住生活服务 14 为主,他们最担心的是医疗、安全保障服务。 过去外卖、家政服务等行业尚未成熟,不同于 家庭生活中的家务分工协作,旧独居人群多在家自己做饭、洗衣或维修等,随着服务行业快 速发展, 在 “ 一人食 ” 就餐场景下, 城市独居青年倾向于通过外卖解决就餐问题, 2019 年 90 后、 00 后外卖用户群体占比超过 60%, 其中 单人用餐的比例分别是 65.4% 和 73.7%, 年轻消费者对外卖产品的要求为果腹、适当美味、高性价比 22。 此外,在洗衣、 保洁、维修 等方面倾向于购买专业的家政服务。与此同时, 独居 人群 共同的、 最核心 的问题 是面临着独 自居住的安全隐患,在突发疾病、意外事件或是陌生人来访时,仍会面临不知所措,陷入无 助的困境中 ,这就对社区医院、物业 /住房租赁企业的安全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社交配套成为生活必需品。 城市独居青年 通过丰富的社交活动,平衡独居带来的孤 独感。 对于家庭生活,家人之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关心照顾。而对于缺乏家人陪伴的新 旧独居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到孤独感,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为新独居青年带来更多生 活压力,他们会通过发展个人爱好、有效社交来疏解。一方面独居人群会通过养宠物来寄托 情感,催生了宠物经济;另一方面 他们 会根据兴趣爱好参加线上、线下参加活动来 丰富生活, 与同类圈子的人交流 互动 , 以 寻找归属感;因此对于新独居人群,宠物服务的门店、 多种功 能的公共空间 成为独居人群至关重要的社交配套。此外, 单身独居青年 也需要通过自己感兴 趣的社交来寻找到未来“不将就”的伴侣 。 时代特征 : 聚集化 、 社交化、 多元 化 随着 独居人群数量的攀升和 年轻 结构的变化, 新独居时代 正逐步到来 。 城市独居青年加 入独居人群 , 他们所产生的需求驱动着独居时代的转变, 新独居时代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独居分布 聚集化 。 城市 发展为独居人群提供了 经济 基础和文化环境 , 艾里克克里南 伯格曾在单身社会中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也更 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新 独居时代 独居人群 将 向 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聚集, 主要 集中在 一线城市、重点二线城市等 10-20 个城市中 。 空间 配套 社交化 。 新独居时代, 独居 社区 及周边配套走向社交化 。 其中, 独居 共享空间 配置丰富多样,如健身房、影音厅 、棋牌室 等, 方便独居者随时 走进共享空间与同类 兴趣、 爱好 的 朋友 互动 。 同时, 随着 独居社区周边 酒吧、书店、咖啡厅以及各类展览的增多,无论 是独居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他们 能够便捷 地 走到这些场所 , 与朋友相聚或参加活动, 获得情 感归属、丰富个人生活 。 独居者们 一面享受独处,一面走向社交, 他们 独居但并不孤独 。 居住 服务多元化 。 在新独居时代, 独居人群 已经从单一群体走向多样化群体 , 独居群体 呈现年轻化、聚集化的特征, 独居者 不再特指独居老人 。通过对独居群体年龄、收入、职业 22 数据来源:美团外卖联合中国饭店协会、艾瑞集团共同发布的 2020 外卖行业报告 15 等的划分,未来将产生多层次的独居产品和服务,覆盖不同价格水平的小户型住宅产品以及 生活服务等,独居经济将获得快速发展。 图:新独居时代 的三大特征 来源: 贝壳研究院 居住形态: 层次丰富的品质化独居社区 在旧独居时代,住宅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以家庭需求为主。 在新独居时代,将搭建围 绕独居者需求的居住产业链,形成层次丰富的品质化独居社区 ,覆盖 不同 年龄段、 不同收入 水平的 独居 群体 。 图 : 新独居时代 居住形态特征 来源:贝壳研究院 小户型 产品供给 层次 多样 。 功能齐全、面积紧凑的小户型占比增加,这些房源将面向不 同年龄、行业、收入的独居人群,其中低租金的一居室成为可能。这些小户型的楼层形态上 为多层或高层住宅,主要分布在产业聚集区、市中心区域 或临近市区 等 。 装修配置 品质化、精致化 。 无论购房 /租房,独居者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装修风格, 由专业的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装修服务, 并保障一定的装修品质, 家具家电适宜独居者 一人 使 用,同时每个房屋设置密码锁,独居者不用担心钥匙丢失。 居住 安全 和生活 保障升级 。 社区配置智能门禁、智能监控设施,形成完善的救助服务系 统,独居者在家如遇突发状况, 也可一键呼救,以此保障独居者的居住安全。同时企业提供 专业的洗衣、保洁、维修等家政服务,同时在餐饮上,提供一人食的配餐服务 等 。 社交配套 齐全 , 生活充实 。 独居公寓中配备大公共区域,设置健身房、瑜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