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0-2018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1-008(总第 56 期)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 ( 2010-2018) 2021 年 1 月 10 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特别声明 本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 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 学院、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 专业委员会联合出版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如果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中心同 意并且注明 “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 字样。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 2010-2018) 执 笔 人:王科 李晨馨 魏一鸣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联 系 人:王科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871022, 71521002) ,霍英东基金项目 ( 16107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6YFA0602603) 。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18551 传真:010-68918651 E-mail: 网址: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1, China Tel: 86-10-68918551 Fax: 86-10-68918651 E-mail: Website: 1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2010-2018)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 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首先,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019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 2012 年降低 24.4%, 相当于标准煤的消费减少了 12.7 亿吨, 2012 年至 2019 年,以能源消费年均 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 7%的增长。其 次,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变,相较于 2012 年, 2019 年煤 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 10.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 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 8.9%,非化石能源占能 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 5.6%,已提前完成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 重达到 15%左右的目标。此外,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 重要作用, 2019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8.1%,扭转了二氧化 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我国能源革命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但接下来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 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 我国所贯彻的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强调的 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强化能耗强度 控制等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告提出了一种衡量和比较区域和行业综合能源经济效率的 指数,测算了我国各地区 2010 年至 2018 年的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 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变化和差异情况, 该指数可以为分析能源效率变动 情况及识别重点节能地区和行业等工作提供参考。 2 二、能效指数的构建和计算 参考国内外能源效率指数(下文简称能效指数)的相关文献及实 际工作需求,本报告首先构建和计算各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部门(农林 牧渔业) 、工业部门(采矿、制造、电热燃气水生产供应业) 、建筑部 门(建筑业) 、运输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服务部门(批 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能效 指数,再将部门能效指数聚合为 地区能效指数。 本报告所涉及的部门能源消费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能源 统计年鉴。 本报告将各部门对各种能源的终端消费实物量折算统一为 标准煤单位。为缓解极端值的影响, 保持指数的平稳性,本报告采取 对数型功效函数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全国及 30 个省级行政区能效指数 本报告计算了我国 30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能效指数,考虑到我国 区域间经济发展和能耗水平差异大, 本报告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提出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对 30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能效指数进行分类比 较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 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 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 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 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南综合经济区(云 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 夏、西藏、新疆)。 3 (一)总体能源效率水平及地区差异 我国 2010-2018 年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能效指数如表 3-1 所示, 其 中 2018 年能效指数分布情况如图 3-1 所示。能效指数的高值主要分 布在江浙地区以及闽南地区,其中江苏 2010-2018 年的能效指数均位 居全国前三位。 根据图 3-1, 我国能效水平总体呈现 “东部和南部较高、 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较低 ”的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 地区的能效指数整体高于其它地区, 位于第一梯队;北部沿海地区和 长江中游地区位于第二梯队;西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位于第三梯 队;除个别省份外,西北地 区和东北地区能源效率水平最为落后,位 于第四梯队。 图 3-1 30 个省级行政区能效指数分布图( 2018 年) 4 表 3-1 2010 至 2018 年各省级行政区能效指数 排名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省份 指数 1 江苏 0.714 江苏 0.710 江苏 0.706 福建 0.716 福建 0.722 北京 0.732 北京 0.758 北京 0.768 北京 0.775 2 江西 0.665 江西 0.676 江西 0.691 江苏 0.709 北京 0.722 江苏 0.729 福建 0.747 江苏 0.751 江苏 0.765 3 广东 0.652 北京 0.646 北京 0.658 北京 0.707 江苏 0.71 福建 0.726 江苏 0.745 福建 0.719 福建 0.761 4 北京 0.629 广东 0.638 广东 0.646 江西 0.683 江西 0.682 天津 0.685 广东 0.703 广东 0.709 重庆 0.720 5 安徽 0.622 天津 0.629 天津 0.640 天津 0.671 重庆 0.682 江西 0.683 重庆 0.694 天津 0.697 安徽 0.720 6 福建 0.621 福建 0.627 福建 0.639 广东 0.661 广东 0.677 广东 0.671 天津 0.689 重庆 0.691 上海 0.718 7 广西 0.619 广西 0.617 安徽 0.620 陕西 0.643 天津 0.670 重庆 0.664 江西 0.687 陕西 0.686 浙江 0.701 8 天津 0.614 安徽 0.617 浙江 0.616 广西 0.641 陕西 0.653 陕西 0.663 浙江 0.679 浙江 0.682 广东 0.701 9 浙江 0.607 浙江 0.610 陕西 0.614 重庆 0.639 浙江 0.649 浙江 0.656 陕西 0.676 上海 0.681 陕西 0.692 10 陕西 0.592 陕西 0.603 广西 0.608 浙江 0.632 山东 0.635 山东 0.654 山东 0.669 江西 0.679 江西 0.685 11 四川 0.586 上海 0.579 上海 0.590 山东 0.614 海南 0.634 上海 0.641 上海 0.662 山东 0.664 海南 0.660 12 海南 0.576 海南 0.578 吉林 0.581 安徽 0.61 安徽 0.625 安徽 0.631 海南 0.645 安徽 0.645 天津 0.659 13 上海 0.575 吉林 0.577 海南 0.577 海南 0.604 上海 0.612 海南 0.631 安徽 0.643 海南 0.643 湖北 0.653 14 吉林 0.556 四川 0.575 四川 0.567 上海 0.594 河南 0.612 河南 0.608 湖北 0.632 河南 0.639 山东 0.653 15 河南 0.554 重庆 0.554 山东 0.554 四川 0.585 广西 0.588 广西 0.591 河南 0.622 湖北 0.621 广西 0.649 16 山东 0.552 山东 0.538 河南 0.552 吉林 0.570 吉林 0.586 四川 0.590 广西 0.600 广西 0.604 四川 0.644 17 重庆 0.534 河南 0.537 辽宁 0.543 湖南 0.556 四川 0.584 吉林 0.590 四川 0.597 四川 0.599 河南 0.638 18 辽宁 0.528 辽宁 0.536 重庆 0.542 辽宁 0.542 湖南 0.566 湖北 0.583 吉林 0.595 吉林 0.582 湖南 0.573 19 河北 0.526 河北 0.509 河北 0.510 河南 0.534 湖北 0.560 湖南 0.579 湖南 0.579 湖南 0.567 云南 0.559 20 黑龙江 0.514 黑龙江 0.505 黑龙江 0.502 湖北 0.530 辽宁 0.548 辽宁 0.566 云南 0.540 贵州 0.566 贵州 0.549 21 青海 0.482 湖南 0.489 湖南 0.499 河北 0.522 河北 0.529 贵州 0.543 贵州 0.534 云南 0.532 河北 0.529 22 湖南 0.479 青海 0.467 湖北 0.474 云南 0.495 云南 0.515 河北 0.526 河北 0.527 河北 0.530 吉林 0.523 23 湖北 0.444 甘肃 0.457 青海 0.470 青海 0.485 贵州 0.496 云南 0.523 辽宁 0.504 辽宁 0.497 辽宁 0.464 24 甘肃 0.441 云南 0.450 云南 0.469 黑龙江 0.481 青海 0.491 青海 0.481 青海 0.478 青海 0.460 甘肃 0.457 25 云南 0.437 湖北 0.447 甘肃 0.459 贵州 0.467 甘肃 0.473 甘肃 0.473 甘肃 0.468 甘肃 0.448 青海 0.444 26 新疆 0.426 宁夏 0.420 贵州 0.433 甘肃 0.464 黑龙江 0.471 内蒙古 0.459 内蒙古 0.456 黑龙江 0.414 黑龙江 0.417 27 宁夏 0.41 新疆 0.412 宁夏 0.432 内蒙古 0.455 内蒙古 0.461 宁夏 0.442 宁夏 0.446 山西 0.407 内蒙古 0.404 28 内蒙古 0.400 山西 0.41 内蒙古 0.420 宁夏 0.445 宁夏 0.441 黑龙江 0.434 黑龙江 0.428 内蒙古 0.393 宁夏 0.395 29 贵州 0.398 贵州 0.407 山西 0.41 山西 0.403 山西 0.405 山西 0.406 山西 0.377 宁夏 0.389 山西 0.389 30 山西 0.389 内蒙古 0.405 新疆 0.403 新疆 0.369 新疆 0.385 新疆 0.362 新疆 0.323 新疆 0.333 新疆 0.360 5 (二)各能源效率水平地区数量变化情况 进一步地, 本报告将能效指数位于 (0, 0.4、 (0.4, 0.5、 (0.5, 0.6、 (0.6, 0.7和 (0.7, 1分别界定为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 水平和高水平的能源效率, 2010-2018 年各能效水平省级行政区数量 统计结果如图 3-2 所示。 由图 3-2 可以看出, 2010-2018 年属于高能效和较高能效水平的 省份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中等和较低能效水平的省份数量整体呈现 下降趋势,以上四个能效水平都在向 积极的方向转变,但是低能效水 平的省份数量却在 2012 年之后呈现上涨趋势。山西、内蒙古等地区 的能效指数出现较大波动,新疆的能 效指数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这 些省份未来能效提升的压力较大。总 体来说,中等水平以上的省份数 量逐年递增,中等水平及其以下的省 份数量逐年减小,我国整体的能 源效率水平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图 3-2 各能效水平省级行政区数量变化趋势图 四、八大经济区能效指数 (一)东北综合经济区能效指数 6 根据表 4-1,东北地区的能源效率在全国范围内是偏低的,吉林 省 2018 年的能效指数位居东北地区的第一位,其次是辽宁省,最后 是黑龙江省。 表 4-1 东北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东北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辽宁 部门能效指数 0.527 0.439 0.341 0.390 0.596 0.464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49 0.515 0.088 0.090 0.158 吉林 部门能效指数 0.578 0.540 0.358 0.579 0.478 0.523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88 0.482 0.106 0.088 0.137 黑龙江 部门能效指数 0.405 0.530 0.553 0.329 0.134 0.417 部门增加值占比 0.380 0.379 0.044 0.061 0.137 图 4-1 东北地区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2 东北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辽宁省的能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从图 4-1 和 4-2 可以看出,辽 宁工业部门能效指数较低, 而工业部门增加值占所有部门增加值之和 的一半, 主要创收部门能效较低直接导致了辽宁省整体能效水平的落 后。此外,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的能源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准。辽宁省 需重点关注工业、建筑、运输部门。 吉林省的能源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吉林省增加值占比前两位的是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的能效指数均为中等水平,导致吉 7 林省各部门的综合能源效率停留在中等水平。 吉林省需重点关注工业 部门和服务部门。 黑龙江省的能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为东北地区最低值。其原 因为, 黑龙江省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农业和服务部门的能效指数均属于 较低水平。黑龙江省需重点关注农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二)北部沿海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2,北部沿海地区能源效率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二梯 队,北京市 2018 年的能效指数位居北部沿海地区的第一位,其次是 天津市和山东省,最后是河北省。 表 4-2 北部沿海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北部沿海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北京 部门能效指数 0.275 0.967 0.646 0.434 0.714 0.775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13 0.415 0.128 0.105 0.340 天津 部门能效指数 0.085 0.594 0.174 0.746 0.885 0.65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22 0.494 0.072 0.097 0.315 河北 部门能效指数 0.761 0.367 0.473 0.901 0.528 0.52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68 0.489 0.083 0.121 0.140 山东 部门能效指数 0.771 0.584 0.594 0.714 0.749 0.653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21 0.489 0.100 0.076 0.215 图 4-3 北部沿海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4 北部沿海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8 北京市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由图 4-3 和 4-4 可以看出,北京 的工业部门能效指数非常高且增加值占比也比较高,这几乎决定了 2018 年北京的能效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增加值占比分居二、三位的 服务部门和建筑部门能源效率都处于较高水平, 农业部门的能效指数 虽然较低但是增加值占比非常小, 对北京市能源效率造成的消极效应 微乎其微。北京市需重点关注运输部门和建筑部门。 天津市和山东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且差距非常小,两个 省份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工业部门能效指数比较高, 天津增加值占比位 于第二的服务部门能效指数非常高, 山东增加值占比位于第二的服务 部门能效指数比较高,而山东其它三个部门的能效都比较好,但是天 津的农业部门和建筑部门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低水平, 所幸两个部门的 占比之和非常小,所造成的消极效应 有限。天津市和山东省都需重点 关注工业部门。 河北省的能源效率属于中等水平, 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 效指数属于较低水平,直接导致了河北的能效指数不高,但由于运输 部门的能效指数非常高, 增加值占比位于第二的农业部门的能源效率 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对河北的能源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影 响。河北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三)东部沿海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3,东部沿海地区能效指数整体都属于高水平,江苏省 2018 年的能效指数位居东部沿海地区的第一位,其次是上海市,最 后是浙江省。 9 表 4-3 东部沿海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东部沿海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上海 部门能效指数 0.079 0.815 0.215 0.395 0.714 0.718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07 0.555 0.036 0.095 0.308 江苏 部门能效指数 0.635 0.731 0.725 0.661 0.966 0.765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77 0.590 0.091 0.050 0.192 浙江 部门能效指数 0.443 0.763 0.514 0.616 0.706 0.701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58 0.583 0.093 0.052 0.215 图 4-5 东部沿海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6 东部沿海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上海市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从图 4-5 和 4-6 可以看出,上海 市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农业部门 、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的能效指数 都非常低,但增加值占比也都非常低,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 效指数处于高水平, 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二的服务部门能源指数也比较 高,从而拉动提升了上海的能效指数。上海市需重点关注运输部门。 江苏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 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效 指数比较高,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二位的服务部门的能效指数非常高, 两者都对江苏省的能效指数产生了有力的积极影响, 其余三个部门的 部门能效指数都属于较高水平。江苏省需重点关注农业部门。 10 浙江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 增加值占比分居一二的工业和服 务部门的能效指数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其余三个部门能效指数虽然表 现一般,但是各自的增加值占比都非 常小,对浙江省的能效指数影响 不大。浙江省需重点关注建筑部门。 (四)南部沿海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4, 南部沿海地区能效指数整体都在较高水平以上, 2018 年福建省的能效指数位居南部沿海地区的第一 位,其次是广东省,最 后是海南省。 表 4-4 南部沿海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东部沿海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福建 部门能效指数 0.765 0.758 0.693 0.597 0.874 0.761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96 0.543 0.140 0.052 0.168 广东 部门能效指数 0.645 0.809 0.322 0.535 0.546 0.701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69 0.614 0.058 0.057 0.202 海南 部门能效指数 0.763 0.543 0.599 0.458 0.702 0.660 部门增加值占比 0.354 0.190 0.143 0.076 0.237 图 4-7 南部沿海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8 南部沿海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11 福建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从图 4-7 和 4-8 可以看出,福建 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效指数属于较高水平, 增加值占比比较 高的服务部门能效指数属于高水平, 其余三个部门能效指数属于中高 水平,这是福建的能效指数能够在全国位居第三的原因。福建省需重 点关注建筑部门。 广东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 广东能跨进高水平能源效率省份 之列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值占比很高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达到了高 水平,而增加值占比第二大的服务部门能效只属于中等水平。广东省 需重点关注服务部门。 海南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对 于海南省来说,其增加值占 比最大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部门,而 是农业部门,它与增加值占 比位于第二位的服务部门能源效率都处于较高水平, 其它三个部门能 效指数发展比较均衡,最后海南整体 的能效也稳定在较高水平。海南 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五)黄河中游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5,黄河中游地区各省能效指数差异比较大, 2018 年陕 西的能效指数位居黄河中游地区的第一位,其次是河南省,最后是内 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前两省的能效指数都属于较高水平,而后两省 的能效指数只属于较低水平。 陕西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从图 4-9 和 4-10 可以看出,陕 西省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能效指数都比较高, 而且两者的增加值占 比之和超过了六成, 这使得陕西的能源效率在黄河中游地区乃至全国 12 都处于领先之列。陕西省需重点关注服务部门。 表 4-5 黄河中游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黄河中游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陕西 部门能效指数 0.787 0.733 0.613 0.588 0.555 0.775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25 0.553 0.125 0.065 0.132 山西 部门能效指数 0.250 0.364 0.350 0.578 0.457 0.65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082 0.594 0.074 0.099 0.151 河南 部门能效指数 0.671 0.630 0.647 0.777 0.541 0.52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40 0.506 0.129 0.085 0.140 内蒙古 部门能效指数 0.489 0.386 0.121 0.685 0.360 0.653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72 0.463 0.103 0.106 0.157 图 4-9 黄河中游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10 黄河中游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山西省的能源效率属于低水平, 山西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 能效指数比较低,农业部门和建筑部 门表现同样欠佳,运输部门的能 效指数虽然达到中等水平,但是增加 值占比非常低,能做出的积极影 响微乎其微。山西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河南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 河南省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 部门能效指数属于较高水平, 除服务部门之外的部门能效指数也都属 于较高水平,这使得河南进入全国较 高水平能源效率省份之列。与此 13 同时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二的服务部门 能效指数只属于中等水平。 福建 省需重点关注服务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的能源效率属于较低水平, 内蒙古的能源效率表现 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加值占比合计非常高的工业部门和服务部 门的能效指数属于较低水平, 而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二的农业部门也只 属于中等水平。内蒙古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六)长江中游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6,长江中游地区能源效率在八大经济区中位于第二梯 队, 2018 年安徽省的能效指数位居长江中游地区的第一位,其次是 江西省,最后是湖北省和湖南省。 表 4-6 长江中游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长江中游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湖北 部门能效指数 0.670 0.730 0.444 0.588 0.529 0.653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43 0.535 0.092 0.076 0.154 湖南 部门能效指数 0.404 0.677 0.500 0.513 0.522 0.573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49 0.463 0.123 0.067 0.198 江西 部门能效指数 0.812 0.665 0.698 0.613 0.664 0.685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34 0.535 0.109 0.068 0.154 安徽 部门能效指数 0.822 0.651 0.674 0.751 0.854 0.720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30 0.470 0.141 0.085 0.174 安徽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从图 4-11 和 4-12 可以看出,安 徽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源效率只属于较高水平, 并且是长江 中游地区中最低的, 省能效指数的拉动主要依靠增加值占比合计超过 三成的农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个部 门能效指数均达到高水平。安徽 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14 图 4-11 长江中游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12 长江中游各省部的门增加值占比 安徽省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从图 4-11 和 4-12 可以看出,安 徽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门能源效率只属于较高水平, 并且是长江 中游地区中最低的, 省能效指数的拉动主要依靠增加值占比合计超过 三成的农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个部 门能效指数均达到高水平。安徽 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湖北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 湖北增加值占比非常大的工业 部门能效指数属于较高水平且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第一, 这帮助湖北进 入较高水平能源效率省份之列。 但是由于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二的服务 部门能源效率只属于中等水平, 对省能效指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 影响。湖北省需重点关注服务部门。 湖南省的能源效率属于中等水平, 湖南工业部门能效属于较高水 平,但其部门增加值却未占到增加值 总和的一半,没有充分发挥较高 能效指数带来的优势,其余四个部门能效指数比较平均,没有极佳或 者极差的部门。湖南省需重点关注农业部门。 江西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 农业部门的能效指数达到高水 平,其余四个部门能源效率都处于较 高水平,发展均衡。虽然工业部 15 门增加值占比非常高, 但是部门能效指数在省内的五个部门中表现一 般。江西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七)西南地区能效指数 根据表 4-7,西南地区能源效率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2018 年重庆 市的能效指数位居西南地区的第一位,其 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 省和云南省,最后是贵州省。 表 4-7 西南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西南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云南 部门能效指数 0.694 0.523 0.582 0.484 0.456 0.55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218 0.394 0.174 0.086 0.127 贵州 部门能效指数 0.698 0.627 0.518 0.498 0.166 0.54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240 0.413 0.123 0.067 0.157 四川 部门能效指数 0.791 0.682 0.393 0.502 0.623 0.644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78 0.456 0.129 0.053 0.183 重庆 部门能效指数 0.871 0.706 0.756 0.577 0.687 0.720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10 0.461 0.174 0.068 0.186 广西 部门能效指数 0.645 0.809 0.322 0.535 0.546 0.649 部门增加值占比 0.260 0.399 0.116 0.070 0.155 图 4-13 西南地区各省的部门能效指数 图 4-14 西南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能源效率属于中等水平,从图 4-13 和 4-14 可 16 以看出, 增加值占比分居一二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能效指数都比较 高,但是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能源效率都属于中等水平,贵州服务部 门能源效率非常低而且增加值占比也比较大, 云南服务部门能源效率 比较低而且增加值占比也比较大, 这使得两个省份的能源效率只处于 中等水平。云南省和贵州省需重点关注服务部门。 四川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 四川增加值占比最大的工业部 门能效指数较高, 且增加值占比分居二三位的农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 能效指数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是四川的能效指数能达到较高水准 的主要原因。四川省需重点关注建筑部门。 重庆市的能源效率属于高水平,重庆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 筑部门的能效指数都很高,且增加值占比合计超过了七成,这直接帮 助重庆市进入高水平能源效率省份之列。重庆市需重点关注服务部 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能源效率属于较高水平, 广西工业部门的能效 指数是西南地区中最高的,达到了高 水平,但是增加值占比却并没有 其它省份的高,而且建筑部门、运输部门和服务部门能效表现欠佳, 使得工业部门所形成的高水平优势没 有延续到省整体能效指数中。 广 西需重点关注建筑部门。 (八)西北地区的能效指数 根据表 4-8,西北地区的能效指数在全国处于末端, 2018 年甘肃 省的能效指数位居西北地区的第一位, 其次是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 区,最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7 甘肃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低水平,从图 4-15 和 4-16 可以看出, 甘肃的增加值占比大的工业部门能效指数比较低, 这是致使甘肃能效 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建筑部门、 运输部门和服务部门能效也都比较 低,虽然单个部门增加值占比很小 ,但是累加起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 的消极影响。甘肃省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表 4-8 西北地区各省的部门增加值占比及能效指数 西南地区 农业 工业 建筑 运输 服务 地区能效指数 甘肃 部门能效指数 0.508 0.443 0.344 0.498 0.480 0.457 部门增加值占比 0.208 0.458 0.097 0.086 0.151 宁夏 部门能效指数 0.800 0.367 0.407 0.384 0.326 0.444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72 0.461 0.173 0.075 0.119 青海 部门能效指数 0.579 0.311 0.367 0.594 0.452 0.395 部门增加值占比 0.143 0.541 0.125 0.080 0.111 新疆 部门能效指数 0.335 0.373 0.317 0.447 0.330 0.360 部门增加值占比 0.231 0.455 0.110 0.091 0.112 图 4-15 西北地区各省部门能效指数 图 4-16 西北地区各省部门增加值占比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能源效率属于低水平, 虽然农业部门和运输部 门的能源效率达到了中等水平,但是 无法消除增加值占比非常大、能 效指数非常低的工业部门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宁夏的省际能效仍处 18 于低水平之列。宁夏需重点关注工业部门。 青海省的能源效率属于较低水平, 青海增加值占比最大工业部门 能效指数处于较低水准,这是致使甘 肃能效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建 筑部门、运输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能效 指数也都比较低。青海省需重点 关注工业部门。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能源效率属于低水平, 新疆除运输部门之 外四个部门的能效指数都很低, 这使得新疆的能源效率常年来在末位 徘徊。新疆需重点关注工业和农业部门。 五、各地区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量变动 为了分析各省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量随时间的协同变化情况, 本 报告对各水平能效省份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数进行二元分析,图 5-1 到 5-5 中横坐标是能效指数,纵坐标是能源消费量。 (一)高水平能效地区代表:重庆, 能效提高且能源消费量降低 在 2010-2018年期间, 高水平能源效率地区的能效指数逐年上升, 但是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却不一致。北京、上海、重庆的能效指数逐年 上升,能源消费量可能在某一年有所 上涨,但是大体上还是呈现逐年 下降的趋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的能效指数逐年上升, 能源消费量虽在少数几个年份有所下降, 但大体上还是呈现逐年上涨 的趋势。 具体来看, 2010-2018 年期间,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广东 的能源消费量均远超其他高水平能效省份的能源消费量,并且 2016-2018 年的能源消费量大于 2010-2012 年的能源消费量,即平均 19 能源消费量超过 6000 万吨标准煤的省份在近几年能源消费量都有所 上升。 图 5-1 高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图 5-1 高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续) (二)较高水平能效地区代表:陕西,能效显著提高且能源消费增加 在 2010-2018 年期间,较高水平能源效率地区的能效指数都有所 增加,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却不一致。陕西、天津、广西等省份的能效 指数和能源消费量整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川省、山东省等省份 20 的能效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减。 图 5-2 较高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图 5-2 较高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续 1) 图 5-2 较高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续 2) 21 (三)中等水平能效地区代表:河北,能效没有明显提升且能耗增加 2010-2018 年期间,中等能源效率水平地区的能源效率和能源消 费的协同变化比较单一。湖南、云南、贵州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数 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其中贵州和湖南近一两年能源消费量有所减 少,但这一趋势是否能保持目前尚不 明确;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总体 上呈上涨趋势,但能效指数却没有明 显提升;吉林省的能源消费量在 2012 年之后逐年下降,能效指数 2016 年以来却快速减小。 图 5-3 中等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图 5-3 中等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续) 22 (四)较低水平能效地区代表:黑龙 江,能源消费减少但能效降低 2010-2018 年期间,较低水平能源效率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 效率变化差异比较大。辽宁、青海、 甘肃、内蒙古的能源消费量总体 上为增长趋势,能效指数都存在先增 加后减小的现象,区别在辽宁和 青海 2018 年的能效指数低于 2010 年,而甘肃和内蒙古 2018 年的能 效指数高于 2010 年;黑龙江省能源消费量总体上处于减小趋势,而 能效指数几乎常年持续递减。 图 5-4 较低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五)低水平能效地区代表:新疆, 能源消费增加且能效明显下降 2010-2018 年期间,低水平能效地区的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但 是能效指数的变化却不一致。新疆和 宁夏的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能 效指数却下降明显,常年处于低水平 能效省份之列;山西的能源消费 量逐年上涨, 但是能效指数在一定区间内波动, 没有出现明显的提升。 23 图 5-5 低水平能效地区能效指数和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六、各部门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量变动 为了分析各部门的节能潜力,确定各部门重点节能省份,并对各 省的各部门在 2010 年和 2018 年的表现进行对比, 本报告分别对各省 农业、工业、建筑、运输、服务 5 个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和单位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