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2021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 1 一、毕业生总规模 . 1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结构 . 1 (一)毕业去向落实率与毕业去向 . 1 (二)出国(境)深造 . 2 (三)就业单位性质与行业 . 2 (四)就业地域 . 4 (五)就业单位分布 . 4 (六)基层就业 . 4 (七)自主创业 . 4 三、毕业生求职状况分析及 用人单位 评价 . 5 第二部分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 6 一、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 6 二、积极完善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助力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 . 6 三、持续深化精细化就业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 7 四、提升就业工作国际化水平,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 8 五、不断提升就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培养反馈 . 8 1 为深入 贯彻落实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和 党的十九大 、 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清华大学努力提高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治站位,全面推进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工作。 学校 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科学发展同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学生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21 年,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 高位 稳定,为 98.4%,超八成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更趋均匀合理,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第一部分 2021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一、毕业生总规模 清华大学 2021 届毕业生共 7441 人 1,与往年相比整体上有所增加。其中,本科生 3157 人( 42.4%)、硕士生 2437 人( 32.8%)、博士生 1847 人( 24.8%);男生 4862 人( 65.3%)、女生 2579 人( 34.7%),男女比例为 1.9 :1(见图 1)。 图 1毕业生学历和性别构成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结构 (一)毕业去向落实率与毕业去向 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是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其中,深造包含国内深造和出国(境)深造;就业包含签三方协议就业(以下简称 “签三方就业 ”)和灵活就业两种形式 。 2 灵活就业包括不签署三方协议而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就业、持有用人证明登记就业、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四种类型。 1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进行就业管理的主体应为档案在校毕业生,故本报告统计对象为我校 7441 名档案在校的 2021 届毕业生。此外,我校毕业生中还包括港澳台学生近 200 人,国际学生近 900 人,联合培养飞行员、部分 MBA/EMBA/MPA 学生、部分科研单位定向委培生等各类档案不在校学生近 1600 人。 2 博士毕业后进入国内博士后工作站计入签三方就业, 出国(境) 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计入灵活就业。 42843157研究生本科生48622579男生女生 2 截至 2021年 10月 31日,清华大学 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8.4%。其中,国内深造比例为 28.5%,出国(境)深造比例为 6.9%,签三方就业比例为49.3%,灵活就业比例为 13.6%。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 98.2%, 98.9%和 98.1%(见表 1)。 表 1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毕业去向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总 体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深造 2419 76.6% 218 8.9% 2637 35.4% 国内 2010 63.7% 110 4.5% 2120 28.5% 出国(境) 409 13.0% 108 4.4% 517 6.9% 就业 680 21.5% 2193 90.0% 1811 98.1% 4684 62.9% 签三方就业 279 8.8% 1821 74.7% 1569 84.9% 3669 49.3% 灵活就业 401 12.7% 372 15.3% 242 13.1% 1015 13.6% 自主创业 5 0.2% 15 0.6% 7 0.4% 27 0.4% 未就业 58 1.8% 26 1.1% 36 1.9% 120 1.6% 拟继续深造 34 1.1% 3 0.1% 37 0.5% 待就业 10 0.3% 4 0.2% 6 0.3% 20 0.3% 去向未定 14 0.4% 19 0.8% 30 1.6% 63 0.8% 合计 3157 100.0% 2437 100.0% 1847 100.0% 7441 100.0% 毕业去向落实率 98.2% 98.9% 98.1% 98.4% 注 1灵活就业包含自主创业,此处仅将自主创业数据单独列出。 (二)出国(境)深造 清华大学 2021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为 5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6.9%。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去向人数最多的为美国( 228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1%);其次为英国( 91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1.2%) 、 新加坡( 50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0.7%) 。 主要 深造 高校 包括 新加坡国立大学 、 哥伦比亚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大学等 。 (三)就业单位性质与行业 清华大学 2021 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 企业 为主,达签三方就业人数的 53.5%,其中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分别占 26.8%和 23.8%;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 占比为 30.3%;党政机关占比为 15.8%(见表 2)。 3 表 2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党政机关 34 12.2% 384 21.1% 161 10.3% 579 15.8% 事业单位 37 13.3% 209 11.5% 865 55.1% 1111 30.3% 高等院校 0 0.0% 20 1.1% 625 39.8% 645 17.6% 科研单位 20 7.2% 72 4.0% 155 9.9% 247 6.7% 其他事业单位 17 6.1% 117 6.4% 85 5.4% 219 6.0% 企业单位 208 74.6% 1226 67.3% 528 33.7% 1962 53.5% 国有企业 75 26.9% 567 31.1% 230 14.7% 872 23.8% 民营企业 121 43.4% 604 33.2% 258 16.4% 983 26.8% 外资企业 12 4.3% 55 3.0% 40 2.5% 107 2.9% 部队 0 0.0% 2 0.1% 15 1.0% 17 0.5% 合计 279 100.0% 1821 100.0% 1569 100.0% 3669 100.0% 从单位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教育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金融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等(见表 3)。 表 3签三方就业毕业生 比例 1% 的单位行业分布 单位行业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7 27.6% 520 28.6% 210 13.4% 807 22.0% 教育 28 10.0% 103 5.7% 657 41.9% 788 21.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8 13.6% 397 21.8% 165 10.5% 600 16.4% 金融业 12 4.3% 368 20.2% 66 4.2% 446 12.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3 8.2% 110 6.0% 249 15.9% 382 10.4% 制造业 37 13.3% 59 3.2% 84 5.4% 180 4.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 1.8% 68 3.7% 47 3.0% 120 3.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8 6.5% 69 3.8% 18 1.1% 105 2.9% 卫生和社会工作 0 0.0% 10 0.5% 39 2.5% 49 1.3% 房地产业 13 4.7% 33 1.8% 3 0.2% 49 1.3% 建筑业 17 6.1% 20 1.1% 8 0.5% 45 1.2% 批发和零售业 3 1.1% 29 1.6% 11 0.7% 43 1.2% 总计 279 100.0% 1821 100.0% 1569 100.0% 3669 100.0% 4 (四)就业地域 清华大学 2021 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广泛, 超五 成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见图 2。 图 2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所在省(区、市)分布 (五)就业单位分布 根据签三方就业人数的统计,接收我校 2021 届毕业生 较多 的单位主要分布在 : 信息通讯和互联网 领域,如华为、腾讯、美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装备制造 业、能源业 领域,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国家电网、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等;金融业领域,如中金公司、中信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如浙江省 选调生 、四川省 选调生 、山东省 选调生 、 重庆市 选调生 等。 (六)基层就业 学校与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定向选调合作, 2021 年,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人数有 明显 增长。浙江、 四川、山东、 河北四省选调生人数超过 50 人,重庆、山西、黑龙江、天津、江西、河南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 20 人。 200 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 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 (七)自主创业 清华大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2021届毕业生创业人数为 27人,其中本科生 5 人,硕士生 15 人,博士生 7 人。创业毕业生主要来自经管学院( 516.1%22.6% 18.3%3.9%5.7% 4.3% 2.9%26.2%38.4%16.4% 15.0% 7.1% 4.1% 2.7% 2.1%14.2%55.9%7.8%7.7% 4.3%3.0%4.0% 1.7%15.6%0.0%10.0%20.0%30.0%40.0%50.0%60.0%70.0%北京 上海 广东 浙江 四川 江苏 山东 其他地区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5 人)、美术学院( 3 人)和苏世民书院( 3 人)。创业领域集中在互联网、技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三、毕业生求职状况分析及 用人单位 评价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对 2021 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抽样调查。 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皆将个人的成就实现与促进社会发展置于首要的择业标准。其中 ,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 225 人,平均投递简历10.94份( SD = 19.44),获得面试机会 5.63 个( SD = 5.06),获得工作录用通知2.22 个( SD = 1.58)。直接就业的硕士毕业生 1222 人,平均投递简历 20.84 份( SD = 22.60),获得面试机会 10.46 个( SD = 8.80),获得工作录用通知 3.69 个( SD = 2.81)。直接就业的博士毕业生有 615 人,平均投递简历 12.79 份 ( SD = 15.48) ,获得面试机会 6.86 个 ( SD = 6.73) ,获得工作录用通知 3.28 个 ( SD = 2.54) 。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使用校园渠道(包括学校 /院系发布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校友资源、老师推荐等渠道)求职成功的比例最高,累计55.12%;其次为 “用人单位自设渠道 ”( 25.78%)(见表 4)。 表 4求职成功的渠道使用情况( N=2044) 求职渠道 人数 百分比 校园渠道(信息发布、校园招聘会等) 1086 53.15 用人单位自设渠道 527 25.78 政府与社会渠道 198 9.68 亲友渠道 42 2.08 新媒体 87 4.24 其他渠道 104 5.07 6 第二部分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清华大学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作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进一步鼓励引导毕业生到重要地域和重点行业就 业,学校 从 2021 年 启动 毕业生 就业地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优化专项行动。结合 各地入校招聘 契机,加强 与地方 全口径人才 输送合作 ,优化毕业生 就业 地域分布。 以 重点单位招聘活动 为依托 ,开展行业讲座、人物宣传、校友沙龙、 企业 开放日、讲师团 出讲 等活动,优化毕业生 就业 行业结构。 2021 年,毕业生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超八成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创 业 。 强化思想引领,做深做实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和清华大学 110 周年校庆的契机,围绕 “百年接力,强国有我 ”主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 内容 ,因势利导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立足就业引导,组织学生赴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基层一线 开展就业实践。截至 2021 年,学校在全国各省份累计建立就业实践基地 358 个,紧扣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科技发展前沿、 人民生命健康、基层公共服务等方向开展 就业 实践,鼓励同学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感受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 坚持对做出有方向性意义就业选择的毕业生 “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 ”。2021 年授予全校 近 200 位个人 “毕业生启航奖 ”并发放奖励金 ;为在欠发达地区基层工作的年轻校友发放励业金。 学校 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访了 10 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看望在基层 公共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校友 。 二、 积极完善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助力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 以 “双一流 ”建设和学校综合改革为契机,清华大学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辅导体系建设, 落实 “天天有咨询、周周有讲座、班班有辅导 、人人有方案 ”的职业辅导目标,积极开展分类别多层次职业辅导活动,不断扩大 7 职业辅导的覆盖面,点面结合推动职业发展教育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大局。 加强 制度建设,创新校系联动的职业辅导机制。 鼓励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职业发展教育,鼓励一线教师把择业就业的辅导支持融入知识传授和研究指导全过程。发挥毕业班辅导员、研究生德育工作助理、职业发展助理队伍等朋辈群体教育功能,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辅导活动。指导院系充分发挥校友和行业专家的作用,将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职业发展教育的支持力量。 结合学生特点开设多门职业辅导课程,指导学生科学规划生涯发展。 开设职业辅导类课程 22 门次,推广小班授课增强教学实效。部分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开设职业辅导课程,如经管学院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计算机系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 等。学校在全球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 “学堂在线 ”推出的慕课课程职业探索与选择,选课数量 累计达 11 万余人。 完善多元职业咨询体系,助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2020-2021 学年,人次稳步提升的一对一咨询、 “校友导师计划(职业指导) ”和 “职业生涯教练计划 ”共同构建起丰富的职业咨询体系 ,为近 4000 人次同学提供精细化的职业发展辅导。 三、 持续深化精细化就业 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清华大学通过省校战略合作、重点单位和地域人才合作等机制,与用人单位密切互动,积极构建新型合作关系,有效畅通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一带一路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的需要,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和地区的人才需求,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域分布。 与用人单位深入合作,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 持续与中核集团、航天科工、华能集团等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合作;与 各省份 进行 选调生和人才引进 合作, 2021年赴基层公共部门工作毕业生人数有 明显 增长。全学年共发布招聘信息 近 6000条,举办校级招聘活动 450 余场,涉及用人单位 2000 余 家。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关注并支持毕业生自主创新与创业。 学校 搭建和完善集教学、研究、辅导、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条件和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2021 届毕业生中共有 27 人选择自主创业,创业领域集中在互联网、技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8 四、提升就业工作国际化水平, 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紧密围绕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全球战略,全面 提升 就业工作国际化 水平 ,加强国际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学生探索国际化职业发展 ,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多措并举,面向国际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导。 开展国际 学生 新生职业发展教育宣讲, 并 为国际学生组织企业参观、 对接 实习招聘 ,面向国际学生 针对性开展简历、面试等 求职 辅导, 推进国际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覆盖 。开展国际学生毕业去向登记,对毕业后拟在华就业国际学生进行 全程指导,加强趋同管理 。 深化 国际组织 人才培养 , 持续 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举办清华大学第三届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邀请国际组织高级别官员来校宣讲,面向 相关意向 同学开展集中培训。 开展跨文化交流,开设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角及世界文化汇活动。2021年,邀请有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经历 的学生 、校友 深入院系,开展宣讲和微沙龙活动约 50 场, 覆盖 学生 2000 余人次。 立足新形势,持续做好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推送工作。 在新冠肺炎 疫情 给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巨大 冲击的 背景 下, 克服困难 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沟通联络, 支持远程实习, 大力拓展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实习任职岗位,推动联合国志愿者的选派工作。 2021 年,清华大学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70 余人次。 五、不断提升就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培养反馈 结合不同 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打造 “一体两翼 ”信息化平台,着力提高就业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反馈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就业情况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持续建设完善移动互联平台,提升就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持续推进就业手续在线申办平台和 “清华就业 ”微主页使用,与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网站联动,方便同学全流程无接触办理就业手续 、 预约职业发展活动 、 查询招聘信息。完善和推广 “清华就业 ”和 “清华职业辅导 ”微信公众号,有效 提高 了职业辅导和招聘信息覆盖 面 。 9 创新工作模式,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就业管理和动态监测。 持续维护就业手续在线申办平台使用,提供全程无接触的就业手续办理服务。对因受疫情影响而遇到就业困难的 2021 届毕业生进行 动态监测和 逐一排查,建立人员名册 。 开展人才培养规律调查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开展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撰写清华大学 2021 届本科 /硕士 /博士毕业生对教育培养和工作找寻的反馈 并 提供给 学校 人才培养 相关单位 。学校始终致力于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总结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专项课题研究,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时代变迁步伐和国家发展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