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13/T 5958-202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13.100 CCS D 09 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958 2024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 技术规范 2024-06-24 发布 2024-07-24 实施 河北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3/T 5958 202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总体要求.2 5 变形监测.3 6 采动应力 监测.6 7 爆破震动 监测.7 8 水文气象 监测.7 9 视频监控.9 10 在线监 测系统.9 11 监测资 料整理分 析.10 参考文献.11 DB 13/T 5958 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 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 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 规则 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 件的某些 内容可能 涉及专利。本文件 的发布机 构不承担 识别专利 的责任。本文件由河 北省应急 管理厅提 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 单位:河 北冀拓应 急科技有 限公司。本文件主要 起草人:赵 振兵、张鹏、孔晓峰、魏波、刘冠 成、张华、赵森、孟 航、侯华飞、马会鹏、赵鹏、马晓博、韩祥磊、汤兴光、洪建飞、骆翠娟。DB 13/T 5958 2024 1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 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 定了 金属非 金属露 天矿 山采场 边坡安 全监测(以 下简称 采场边 坡安 全监测)的 原则、内容、方 法、软件平 台和预 警等技 术要 求,以 及监测 系统的 安装、维护 和监测 资料整 理 分析等管 理要求。本文件适用 于金属非 金属露天 矿山采场 边坡,矿 区自然边 坡可参照 执行。本文件不适 用于与煤 共生、伴 生的金属 非金属露 天矿山采 场边坡。2 规范性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 中的 内容通 过文中 的规 范性引 用而构 成本文 件必 不可少 的条款。其 中,注 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 对应的版 本适用于 本文件;不注 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包 括所有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GB 6722 爆 破安全规 程 GB 50026 工程测量 标准 GB 50057 建筑物防 雷设计规 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 设计规范 GB 50198 民用闭路 监视电视 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 监控系统 工程设计 规范 GB 51016 非煤露天 矿边坡工 程技术规 范 GB/T 28181 公共安 全视频监 控联网系 统信息传 输、交换、控制技 术要求 AQ/T 2063 金属非金 属露天矿 山高陡边 坡安全监 测技术规 范 SL 21 降水 量观测规 范 SL 183 地 下水监测 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采场边坡 open-pit slope 露天矿山采 场周围,由台阶和 运输坑线 等构成的 倾向采场 的坡面。来源:AQ/T 2063,3.1 边坡监测 slope monitoring 对影响边 坡稳 定性的 因素和 表征 边坡稳 定性变 化的边 坡行 为状态 定期观 测,以判定 边坡 的稳定性及变化规 律。人工监测 manual monitoring 采用人工方 式,通过 监测仪器 设备对露 天采场边 坡状况进 行定期监 测。在线监测 online monitoring 应用现代电 子、信 息、通信及计 算机技术,实现 数据适时 采集、传输、分析、管理 的监测 技术。来源:AQ/T 2063,3.11 最终边坡 final pit slope 露天采场到 达最终设 计开采境 界位置时 的边坡。DB 13/T 5958 2024 2 来源:AQ/T 2063,3.3 爆破振动速 度 blasting vibration velocity 由爆破地震 波激起介 质中具体 质点往复 运动的速 度。来源:AQ/T 2063,3.10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地表和 地下 一定范 围内的 边坡 岩土体 的位移、沉降、倾 斜、裂 缝、滑 带支 护结构 的变 化进行监测,并提 供变形分 析预报的 过程。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直接或间接 布设在监 测对象上,并能反 映其变化 特征或适 时状况的 观测点。监测基点 monitoring base point 相对永久不 动的基准 点。来源:AQ/T 2063,3.7 接触式位移 监测 Contact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人员到达监 测目标或 在监测目 标上布置 监测点的 位移监测 方法。来源:AQ/T 2063,3.12 非接触式位 移监测 Contact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无需人员到 达监测目 标或在监 测目标上 布置监测 点的位移 监测方法。来源:AQ/T 2063,3.13 预警阈值 early-warning threshold 为保证露天 矿山采场 边坡安全,对监测 对象可能 出现异常、危险所 设定的预 警值。4 总体要求 露天矿山应 进行采场 边坡安全 监测,安全 监测方式 应包括人 工监测和 在线监测,其中在线 监测方式应配备 在线监测 系统。露天矿山应 依据露天 矿山采场 边坡地质 报告、边坡 工程 勘查 报告、边坡 稳定性分 析报告和 开采设计等资 料、结合露 天矿山 生产和 揭露 的地质 情况,分区评 估边 坡稳定 性现状,明确 各 分区内边 坡工程安全 等级 和安全 监测等 级,按 照最 终边坡 境界、不同时 期和 不同开 采要求 进行采 场 边坡安全 监测方案总体 设计,并 按设计要 求分阶段 进行建设。露天矿山实 施采场边 坡安全监 测,应依据 总体设计 制定采场 边坡安全 监测实施 方案,实施 方案应明确监测 目的、监 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点 数量、监 测点布置 及预警阈 值等内容。采场 边坡工 程安全等 级应遵守GB 51016 相 关规定,安全监测 等级应遵 守AQ/T 2063 相关规 定。变形监测断 面和监测 点应根据 边坡地质 条件与工 程特点分 区段设置,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a)边坡工程安 全等级为 级的边 坡,监测 断面不应 少于 2 个;b)边坡工程安 全等级为、级 的边坡,监测断面 不应少于 1 个;c)每个监测断 面上的地 表位移监 测点不应 少于 3 个,地 下水位监 测点不应 少于 2 个,其他 监测项目监测 点不应少于 1 个;d)地质条件复 杂的区段 应增设监 测断面或 监测点。当没有形成 最终边坡 时,应在 工作边坡 设置临时 监测点;形成最 终边坡时,在最 终边坡上 设置长期监测点。采场边坡安 全监测方 案总体设 计应当根 据各监测 项目提出 不同预警 级别的预 警阈值,预警 级别按照危险程 度由高到 低应分为 一级、二 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表示。DB 13/T 5958 2024 3 现状高度 100 米及以 上的采场 边坡,应当 每年进行 一次边坡 稳定性分 析。现状高 度不足 100 米的采场边 坡,应当每 三年进 行一次 边坡 稳定性 分析。应根据 采场 边坡稳 定性分 析报告,重新确定 采场边坡工程 安全等级 和安全监 测等级,等级发生 变化的需 变更设计 后进行建 设。采场边坡安 全监测系 统建成后,试运行 连续无故 障运转时 间应不小于 3 个月,方 可进行 验收。试运行时间 不应大于 6 个月,逾期仍不 能正常运 行的,应 当重新设 计和建设。露天矿山 应对 采场边 坡变形、采 动应力、爆破 振动 质点速 度和水 文气 象进行 监测,并对 采场边坡进行 视频 监控。采场边 坡变形 监测 包括表 面位移、内部 位移、边坡 裂缝、支护结 构 变形监测;采动应力 监测 包括边 坡应力、支护 结构 应力监 测;水 文气象 监测 包括渗 流压力、地下 水 位、降雨 量监测。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等 级为一 级的,应对 采场边 坡表 面位移、内部 位移、采动 应力、爆破 震动质点速度、渗流压力、地下水 位、降雨 量进行监 测,并对 采场边坡 实施视频 监控。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等 级为二 级的,应对 采场边 坡表 面位移、爆 破 振动 质点速 度、地 下水 位、降雨量进行 监测,并 对采场边 坡实施视 频监控。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等 级为三 级的,应对 采场边 坡表 面位移、降雨 量进 行监测,并对 采场 边坡实施视频监 控。采场边坡安 全监测等 级为四级 的,应对 采场边坡 实施视频 监控。采场 边坡出 现长度超过 5m,宽度 大于 1cm 且深 度大于 2m 的贯 通性裂缝 时,应对 采场 边 坡裂缝实施监测。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等 级为二 级且 工程地 质条件 复杂 的采场 边坡,应对 采场边 坡进行 采动 应力监测。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等 级为一 级的 采场边 坡和二 级且 水文地 质条件 中等 及复杂 的采场 边坡,应对最终边 坡进 行渗流 压力 监 测;安 全监 测等级 为三级 且水文 地质 条件复 杂的采 场边坡,应进行地 下水位监测。采场边坡 安全 监测指 标除符 合本 规范的 规定外,针 对不同 的采场 边坡 工程安 全等级,还 应符合 GB 51016 的规定。采场边坡 监测 应采用 人工监 测与 在线监 测相结 合方 式,对 每项安 全监 测指标 适时进 行在 线监测、定期进 行人工监 测,并比 对人工监 测数据和 在线监测 数据差异,发现问 题应及时 处 置。监测仪器 和设 备选型 应根据 边坡 监测等 级要求,所 选监测 仪器和 设备 的量程 和精度 应满 足监测等级要求。监测装置及 监测点应 有防护措 施,并应 设置明显 的编号和 标识。采场边坡监 测应 采用 固定观测 地点、固 定观测仪 器和设备、固定观 测人员的 固定观测 方 法。采场边坡监 测数据达 到预警值 时应采取 相应措施 并及时反 馈。5 变形监测 一般规定 5.1.1 变形监测内 容包括表 面位移、内部位移、边坡裂 缝、滑带 支护结构 变形监测。5.1.2 变形监测用 的平面坐 标及水准 高程,应 与矿山设 计和运行 阶段的控 制网坐标 系统相一 致。5.1.3 变形监测基 准网的布 设应满足 GB 50026 要求。5.1.4 关键部位(如 可能形 成滑动 带处、重点 监测部 位和 可疑点)应加 强监 测工作,加密 监测 点。5.1.5 变形监测的 正负号规 定应符合 下列要求:a)水平位移:以测线坡 外向为正,反之为 负;b)垂直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 负;c)裂缝位移:对开合,张开为正,闭合为 负;对滑 移,向坡 下为正,反之为负。5.1.6 地表水平位 移监测网 和监测点 的精度要 求,根据 不同的边 坡安全等 级应符合表 1 的规 定。DB 13/T 5958 2024 4 表 1 采场边坡地 表水平位 移监测网 和监测点 的精度要 求 适用的 边坡 工程 安全等 级 监测网 监测点 相邻点 点位 中误 差(mm)点位中 误差(mm)、3 6 6 12 5.1.7 地表垂直位 移监测网 和监测点 的精度要 求,根据 不同的边 坡安全等 级应符合表 2 的规 定 表 2 边坡地表垂 直位移监 测网和监 测点的精 度要求 适用的 边坡 工程 安全等 级 监测网 监测点 相邻点 点位 中误 差(mm)点位中 误差(mm)、1 4 2 8 5.1.8 监测网的观 测应定期 进行,建 网的初期 宜每个月 观测 1 次,一 年后可每 三个月观 测 1 次。当有异常情 况时,应 随时进行 观测。5.1.9 采场边坡变 形监测频 率应根据 边坡位移 速率和季 节来确定。新 布设点一 周内每天 应观测 1 次;位移趋于稳 定后每月 应观测 1 次2 次,雨季 适当增加 观测次数,暴雨前 后增加观 测密度。在边坡位移剧烈时,每日观测 不应少于 2 次。5.1.10 监测期间个 别监测网 点和监测 点被破坏 时,应补 救恢复,并应进行 监测结果 的校核。5.1.11 钻孔径向位 移和轴向 位移的量 测,监测 方法可按 GB 51016 执行。5.1.12 变形监测成 果应包括 下列内容:a)变形监测方 案;b)监测仪器的 型号、规 格和标定 材料;c)监测原始资 料、变形 曲线图、相对变形 曲线图、变形速率 图;d)变形监测成 果分析与 评述。表面位移监 测 5.2.1 表面位移监 测内容包 括表面水 平位移监 测和垂直 位移监测。5.2.2 露天矿山边 坡监测基 点设置应 不少于 3 个,且设 置于稳定 区域。5.2.3 露天矿山应 在采场边 坡坡顶线 向外 2m 5m,平行坡顶 线方向至 少设置 1 3 个监测 点。5.2.4 采用接触式 位移监测 方法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a)测点应与边 坡牢固结 合;b)表面水平位 移监测和 竖直位移 监测,应 共用一个 测点;c)沿主滑动方 向及滑动 面范围选 取典型断 面布置测 线,再按 测线布置 测点;d)测线水平间 距不大于 100m,测 点垂直间 距不大于 50m;e)未开采至最 终边坡时,应在采 场边坡上 设置临时 监测点;f)长期性表面 位移测点 底座埋入 的深度不 小于 1.0m,冰 冻区应埋 入冰冻层 以下 0.5m;g)对于岩质 边坡,水平位 移监测 相邻点 位中 误差不 大于 6mm,垂直 位移监 测高程 中误 差不 大于 3mm;h)对于土质边 坡,水 平位移监 测相邻点 位中误差 不大于 12mm,垂直 位移监测 高程中误 差不 大于 10mm。5.2.5 采用非 接触式 位移监 测方 法时,应覆盖 需监 测的露 天边坡 分区,监测 结果误 差不 大于 6mm,有效监测点 水平、垂 直间距均 不大于 50m。5.2.6 表面位移监 测可采用 GNSS 和地 基干涉雷 达(以下简 称:边坡 雷达)等方 式对边坡 进行监测。对未开采至 最终边坡 和监测点 安装施工 存在安全 隐患的边 坡,宜使 用边坡雷 达进行监 测。5.2.7 采用边坡雷 达监测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a)单台边坡雷 达安装位 置要与观 测目标保 持通视;b)边坡雷达距离目标边坡的最远距离应不大于 4000m,水平监测范围覆盖角度应不大于120;c)边坡雷达监 测点应地 基稳定,避开震动 干扰及地 表沉陷区 域;DB 13/T 5958 2024 5 d)边坡雷达监 测点应远 离电磁干 扰区和雷 击区;e)监测精度应 不大于 1mm;距 离向分辨 率应不大于 0.5m,方 位向分辨 率不大于 10mrad。5.2.8 人工监测应 每月不少于 1 次,在雨季和 融雪季节 应每半月 进行 1 次;出现 等速变形 时,应 每周不少于 1 次;加速 变形时,应每日进 行监测,并组织安 全评估或 及时治理。5.2.9 表面位移监 测预警阈 值应按预 警级别分 别设定,变 形监测系 统运行后,应根据年 度边坡稳 定性分析报 告及 监测数 据综合 分析调 整预 警阈值。初始 预警阈 值应 符合设 计文件 规定,并 符合下列 要求:a)一级预警阈 值:水平 方向上连 续 5 天日平均 位移速率 超过 10mm/d 且位移方 向基本一 致;5日累计位移 超过 50mm、期间日平 均位移速 率超过 5mm/d 且方 向一致并 未见收敛。垂 直方 向上按水平方 向的 1 倍值控制;b)二级预警阈 值:水平方 向上连续 5 天日平 均位移速 率超过 8mm/d 且位 移方向基 本一致;5 日累计位移超过 40mm、期 间日平均 位移速率 超过 4mm/d 且方向 一致并未 见收敛。垂直 方向 上按水平方向的 1 倍值 控制;c)三级预警阈 值:水平方 向上连续 5 天日平 均位移速 率超过 6mm/d 且位 移方向基 本一致;5 日累计位移超过 30mm、期 间日平均 位移速率 超过 3mm/d 且方向 一致并未 见收敛。垂直 方向 上按水平方向的 1 倍值 控制;d)四级预警阈 值:水平方 向上连续 5 天日平 均位移速 率超过 4mm/d 且位 移方向基 本一致;5 日累计位移超过 20mm、期 间日平均 位移速率 超过 2mm/d 且方向 一致并未 见收敛。垂直 方向 上按水平方向的 1 倍值 控制。内部位移监 测 5.3.1 断面选择和 测点布置 应符合下 列要求:a)沿主滑动 方向及 滑动面 范围选 取典型 的剖面 设置监 测纵剖 面,监 测纵 剖面水 平间距 不大 于200m;每个 监测纵剖 面上布设 监测孔,监测孔不 宜少于 3 个,孔口垂 直 间距不大于 100m;b)监测孔内布 置不少于 3 个 测点,测 点间垂直 距离不大于 50m,最 下一个测 点应置于 边坡 临滑移面以下。5.3.2 内部位移监 测可参照 内部水平 位移监测 要求布设,应与水 平位移监 测点结合 布置。5.3.3 内部位移的 监测深度 应依据潜 在滑移面 的位置确 定。5.3.4 内部水平位 移监测的 仪器精度 应不大于 0.10mm/m。5.3.5 内部位移人 工监测频 率应与 5.2.7 表面 位移监测 频率一致。裂缝监测 5.4.1 当边坡表面 裂缝长度 小于 5m 或宽度小于 1cm 时,可 采用滑尺、钢尺等 简易手段 进行测量,当边坡表面 裂缝深度 小于 2m 时,可用坑 槽探法检 查裂缝深 度、宽度 及产状等。5.4.2 当边坡表面 裂缝长度 超过 5m,宽度 大于 1cm 且深度大于 2m 时,应采用 测缝计或 位移计等 裂缝监测仪器 进行监测。5.4.3 对于岩质边 坡,地 表裂缝的 观测中误 差不大于 0.5mm;对 于土质边 坡,地表裂缝 的观测中 误差不大于 5mm。5.4.4 裂缝出现时 应逐日观 测,稳定 后每周观察 1 次,直到裂缝 不再发展 为止。5.4.5 裂缝监测 预警 阈值应 按预警 级别 分别设 定,预 警阈 值采用 累计值 和变 化速率 两个指 标设 定,累计 阈值设 定范围为 10mm 30mm,变化速 率阈值设 定范围为 5mm/d 6mm/d。土 质边坡宜 取较大值,岩质边坡宜 取较小值。预警阈 值应符合 设计文件 规定,并 符合下列 要求:a)一级预警阈 值:监测 的绝对值 和速率值 双控指标 均达到控 制值监测 值;b)二级预警阈 值:监测 的绝对值 和速率值 双控指标 均达到控 制值的之 一达到控 制值;c)三级预警 阈值:监测的 绝对值 和速率 值双 控指标 均达到 控制值 的 70%或 双控指 标之 一达 到控制值的 85%;d)四级预警 阈值:监测的 绝对值 和速率 值双 控指标 均达到 控制值 的 60%或 双控指 标之 一达 到控制值的 75%。支护结构 变 形监测 DB 13/T 5958 2024 6 5.5.1 支护结构变 形监测内 容包括支 挡桩(墙)结构应 变监测和 锚杆(索)应变监 测。5.5.2 支护结构应 变监测可 通过支护 结构的应 力监测表 示。5.5.3 采场边坡采 用支挡桩(墙)结 构支护时,应进行 支挡桩(墙)结构 应力应变 监测。5.5.4 支挡桩(墙)结构 的应力应 变监测可 采用安装 在结构物 内部或表 面的应力 应变装置 测量,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a)支挡桩(墙)构筑 物的监测 点可沿深 度布置,间距宜为 1m 3m,且应在底 部向上支 挡结 构高度的 1/3 处布置;b)监测值应考 虑温度变 化等因素 的影响;c)应力计或应 变计的量 程不宜小 于设计值的 2 倍,量测精度 应不低于 0.5%FS,分辨 率应 不低于 0.2%FS;d)传感器埋设 前应进行 性能检测。5.5.5 采场边坡 采用 锚杆(索)或 通过 锚杆(索)应 力应 变反应 边坡载 荷变 化时,应对锚 杆(索)进行应力应 变监测。5.5.6 预应力锚杆(索)的锚固力 监测时,监 测根数应 不少于预 应力锚杆(索)总数的 10%,且 不少于 3 根。5.5.7 长期监测的 监测锚杆(索)数 量应不少 于总数的 5%。5.5.8 应用锚杆(索)应变 反应边坡 载荷变化 时,监测 数量为 100%。5.5.9 锚杆(索)应 力应变监 测宜采用 专用测力 计、钢筋 应力计或 应变计,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a)当使用钢筋 束时宜监 测每根钢 筋的受力 状况;b)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 计与应变 计的量程 不宜小于 设计值 的2 倍,量测 精度应不 低于0.5%FS,分辨率应不 低于 0.2%FS;c)锚杆(索)施 工完毕,应对专用 测力计、钢筋应力 计与应变 计进行检 查测试。5.5.10 支护结构变 形的人工 监测频率与 5.2.7 表面位移 数据采集 周期一致。5.5.11 支护结构应 力预警阈 值应按预 警级别分 别设定,预 警阈值应 以构件承 载力设计值 F1 为基础,预警阈值应 符合设计 文件规定,并符合表 3 的要 求。表 3 采场边坡地 表水平位 移监测网 和监测点 的精度要 求 项目 一级预 警阈 值 二级预 警 阈 值 三级预 警 阈 值 四级预 警 阈 值 支挡结 构 预 警阈 值 0.9 F1 0.8 F1 0.7 F1 0.6 F1 锚杆(索)预 警阈 值 0.9 F1 0.8 F1 0.7 F1 0.6 F1 6 采动应力监 测 采动应力监 测内容包 括开采过 程的边坡 内部应力 监测和支 护结构应 力监测。断面选择和 监测点布 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a)采动应力 监测布 置应根 据地质 情况、支护结 构特点、边坡 潜在滑 动面 位置、渗流场 特征、施工工艺、载荷大小 及作用等 设置,至 少在每个 典型纵剖 面线布置 1 条监 测断面,监测 纵断面间的水 平间距不 大于 100m,垂 直间距不 大于 50m;b)采动应力每 条监测纵 断面上的 监测点应 布置不少于 3 个监 测点;c)采动应力 监测点 的位置 应同水 文监测 点结合 布置,同一监 测点区 内各 监测仪 器之间 的距 离不应超过 1m。应力传感器 量程应为 设计最大 应力值 的 1.2 倍,量测 精度不应 低于 0.5%FS,分 辨率不应 低于0.2%FS。采动应力监 测结果的 误差应不 大于 0.01Mpa。传感器埋设 后,应进 行检验性 观测不少 于 5 次,其中 应该至少 有 3 次连续性 校差 在 2kPa 以下的稳定值。采动应力人 工监测频 率与 5.2.7 表面位 移数据采 集周期一 致。采动应力监 测预警阈 值应按预 警级别分 别设定,边 坡监测系 统运行后,应根据年 度边坡稳 定性分析报告及 监测数据 综合分析 调整预警 阈值。应 力变化阈 值 F2 应以开采 形成的初 始采场 边坡内部应力 F0 为基础,初始预警 阈值应符 合设计文 件规定,并符合下 列要求:DB 13/T 5958 2024 7 a)一级预警阈 值:F2 1.07 F0;b)二级预警阈 值:1.05 F0 F2 1.07 F0;c)三级预警阈 值:1.03 F0 F2 1.05 F0;d)四级预警阈 值:1.01 F0 F2 1.03 F0。采动应力监 测成果应 包括下列 内容:a)应力监测方 案;b)监测仪器的 型号、规 格和标定 参数;c)监测原始资 料与应力 变化曲线;d)监测结果分 析与评述。7 爆破震动监 测 爆破震动监 测内容包 括边坡质 点振动速 度与振动 加速度的 监测和测 试,起爆前应 对质点振 动速度进行计算,计算方 法和参数 选择按照 GB 6722 规定。应在离爆破 中心位置 由近及远 布置监测 点。已经形成的 最终边坡 的爆破振 动速度监 测点应设 在主滑方 向最底部 坡脚处,监测 点不少于 3 个;未形成最终 边坡或最 终边坡出 露高度小于 50m 时,应 设置在边 坡主滑方 向的临时 边坡面 坡脚处,监测点不少于 3 个。爆破振动速 度监测应 同时测定 质点振动 相互垂直 的三个分 量,质点振动 速度为三 分量中的 最大值。采动应力监 测预警阈 值应以边 坡坡脚允 许振动速 度为指标 进行预警,最 终边坡坡 面质点的 爆破振动速度应 小于 24cm/s,永 久性岩石 高边坡坡 面质点的 爆破振动 速度应符 合 GB6722 规 定。其他情况采场边坡 稳定允许 震动速度 应根据表 4 进行确 定。表 4 爆破震动预 警阈值 边坡滑 坡风 险等 级 边坡稳 定系 数 允许振 速 1 F 1.05 控制爆 破 2 1.05 F 1.15 24-28 3 1.15 F 1.25 28-35 4 1.25 F 35-42 振动监测成 果分析应 包括下列 内容:a)爆破振动监 测方案,包括监测 仪器、点 位选择与 实施采用 的爆破参 数;b)监测原始数 据;c)振动监测数 据变化曲 线应包括 下列内容:1)质点振动速 度历时曲 线;2)质点振动加 速度历时 曲线;3)质点振动位 移历时曲 线;4)计算坡面允 许质点振 动速度下 的最大一 段控制药 量;d)监测结果分 析与评述。8 水文气象监 测 一般规定 8.1.1 水文气象监 测内容包 括渗流压 力监测、地下水位 监测和降 雨量监测。8.1.2 水文气象监 测成果应 包括下列 内容:a)监测方案;b)采用仪器规 格、参数;c)监测原始资 料;d)变化曲线应 包括下列 内容:DB 13/T 5958 2024 8 1)降雨与时间 关系曲线;2)地下水动态 与时间关 系曲线;3)地下水动态 与降雨关 系曲线;4)泉流量与降 雨关系曲 线;5)地下水水位、流量与 降雨关系 曲线;e)监测结果分 析与评述。渗流压力监 测 8.2.1 渗流压力监 测内容为 内部监测 点处压力 值的变化 量。8.2.2 断面选择和 监测点布 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a)监测断面 应选在 有代表 性且能 控制主 要渗流 情况的 边坡纵 断面,以及 预计有 可能出 现异 常渗流的区域;b)纵断面的水 平间距不 大于 100m,每个纵断 面不少于 2 个监测 点,监测点的 垂直间距 不大 于50m,并应与 位移监测 断面相相 结合;c)监测点的 位置和 深度应 根据地 质情况、采场 边坡潜 在滑动 面位置、可 能产生 的渗透 变形 情况、渗水 部位、汇集条 件、渗 流量大 小并结 合所采 用的监 测方法 进行 确定,应尽量 将监 测点设在强透 水层中,以监测各 层中渗水 压力的变 化。8.2.3 渗压监测结 果的精度 不低于 0.5%FS。8.2.4 渗流人工监 测每月不 少于 1 次,当水位 上升或遇 恶劣天气 时,应每 日进行观 测。地下水位监 测 8.3.1 监测纵断面 上的监测 点应根据 地质情况、边坡潜在 滑动面位 置和渗流 场特征确 定;每个纵 断面应在边坡 坡顶,边坡中 部位置、边 坡坡底布 置监测点,不 少于 3 个,纵断面间 距不大 于 100m,埋深应参考实 际地下水 位深度确 定,保证 监测点稳 定。8.3.2 地下水位人 工监测每 月不少于 1 次,当 水位上升 或遇恶劣 天气时,应每日 进行观测。观测 方法按照 SL 183 要求执 行。8.3.3 地下水位监 测的允许 误差每 10m 不大于 1cm。8.3.4 地下水位监 测预警阈 值应按预 警级别分 别设定,预 警阈值应 符合设计 文件规定,并符合下 列要求:a)一级预警阈 值:水位 变化量2.5m;b)二级预警阈 值:2.0m 水位变 化量 2.5m;c)三级预警阈 值:1.5m 水位变 化量 2.0m;d)四级预警阈 值:1.0m 水位变 化量1.5m。降雨量监测 8.4.1 监测内容为 规定时间 内的大气 降雨量。8.4.2 监测点布置 应根据采 场周边地 形条件,在 空旷、平 坦,不应受 突变地形、树木和 建筑物以 及烟尘的影响 处布置 1 个监测点,并方便 检查和维 护。8.4.3 降雨监测应 采用自动 气象站或 雨量计等 计量仪器 进行监测。8.4.4 雨量在线监 测系统应 实时显示 雨量,统 计日降雨 量、月降 雨量和年 降雨量,并生成报 表。8.4.5 雨量监测方 法按照 SL 21 要求。8.4.6 露天矿山应 根据降雨 量监测结 果结合天 气预报对 灾害天气 进行预警。根 据气象部 门气象预 警等级及设 计频 率暴雨 量,预 警阈值 由高 到低预 警级别 应分为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 表示。预 警阈值应 符合设计 文件规定,并符合 下列要求:a)一级预警阈 值:3h 内降雨 量将达 100mm 以上,或者已达 100mm 以上且降 雨可能持 续;b)二级预警阈 值:3h 内降雨 量将达 50mm 以上,或者已达 50mm 以 上且降雨 可能持续;c)三级预警阈 值:6h 内降雨 量将达 50mm 以上,或者已达 50mm 以 上且降雨 可能持续;d)四级预警阈 值:12h 内降雨 量将达 50mm 以上,或者已达 50mm 以上且降雨 可能持续。DB 13/T 5958 2024 9 9 视频监控 在露天矿山 采场边坡 不同方向 设置不少于 2 个能 对采场边 坡进行宏 观监控的 视频监控 设 备。视频监控范 围应覆盖 边坡主要 坡面,主 要对露天 矿山边坡 表面裂缝、不良 地质体、异常渗 流区域、运输道 路干线、GPS 监控站、监 控室、调 度(值班)室等重 点场所进 行视频监 控。视频监控使 用的摄像 头,单台 摄像头覆 盖半径应 不超过 2000m。摄像头应满 足后期加装 AI 智 能视频识 别的条件,图像分 辨率不小于 400 万像素;图像及 视频参数不小于 1/2.7 靶面尺 寸,低照 度彩色不 大于 0.005 lx,黑白不 大于 0.0025 lx,具 有夜视功能或配备辅助 照明装置,视频监 控图像质 量应符合 GB 50198 的规定。视频监控的 功能与设 计、设备 选型与设 置、传输 方式、供 电等应符合 GB 50395 的规定。视频监控应 支持按摄 像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 息对监控 图像进行 备份、查 询、回放。10 在线监测系 统 一般规定 10.1.1 在线监测 系统 应包含 数据自 动采 集、传 输、存 储、处理分 析及综 合预 警等部 分,并 具备 在各种气候条 件下实现 适时监测 的能力。10.1.2 在线监测系 统,应具 备下列基 本功能:a)数据自动采 集功能;b)现场网络数 据通信和 远程通信(对讲)功能;c)数据存储及 处理分析 功能并能 将数据形 成线性图 等;d)统计和报表 功能;e)对在线监测 数据和人 工监测数 据的综合 预警功能;f)防雷接地及 抗干扰功 能;g)系统应支持 远程登录;h)系统应支持 数据上传 省厅功能;i)其他辅助功 能包括数 据备份、断电保护、自诊断 及故障显 示、操作 日志等功 能;j)监测数据超 出阈值应 以声、光、短信等 方式发出 报警或警 示。10.1.3 在线监测系 统,应具 备下列基 本性能要 求:a)巡测采样时 间小于 30min,单点采样 时间小于 3min;b)测量周期可 调;c)系统故障率 不大于 5%;d)防雷电感应 不小于 1000V;e)采集装置测 量范围满 足被测对 象有效工 作范围的 要求。10.1.4 在线监测 系统 数据上 传至各 级应 急管理 部门金 属非 金属矿 山安全 风险 监测预 警平台(以 下简称平台)应符合以 下要求:a)数据上传时 间应与北 京时间一 致;b)系统应按照 管理要求 将数据上 传至平台;c)系统的建设、运营必 须符合国 家相关法 律法规要 求;d)当数据上传 产生故障 时,数 据应缓存 到本地,待上传 环境恢复 后,应补传中 断期间的 数据;e)系统应支持 视频数据以 GB/T 28181 协议 上传至平 台。10.1.5 在线监测系 统建设有 机房的,机房建设 应满足 GB 50174 相关 要求。10.1.6 汛期前后和 地震后应 对露天矿 山边坡监 测监控系 统及设备 进行检查,发现异 常及时处 理。安装与调试 10.2.1 对有相对 位置 和方向 要求的 监测 设备的 安装,在现 场放样 时,应 严格 控制坐 标位置;监 测设备的安装 支架应埋 设牢靠,水平度和 垂直度应 满足设计 要求。10.2.2 在线监测 系统 安装过 程中,应按 设计要 求精心 施工 确保质 量,安 装和 埋设完 毕后应 绘制 竣工图,并对 系统设备 进行线体 实验、参 数标定,做好详细 记录。10.2.3 监测设施更 新改造工 程,在安 装在线监 测传感器 时,尽量 不破坏原 有可用的 监测设施。DB 13/T 5958 2024 10 10.2.4 监测设施设 备安装时 应符合 GB 50057 中 规定的防 雷措施。运行与管理 10.3.1 应对在线监 测系统每 年至少进行 1 次系 统检查,组好正式 记录,存 档备查。10.3.2 应对在线监 测系统基 点、监测 点和线缆 等加以防 护。10.3.3 应制定在 线监 测系统 运行维 护管 理制度 及监测 人员 岗位责 任制、操作 规程、值班制 度等 规章制度。10.3.4 应指定专门 人员负责 在线监测 系统的日 常检查、维护工作。10.3.5 应绘制在 线监 测系统 布置图,并 根据实 际情况 的变 化及时 更新。布置 图应标 明传感 器、摄像头等设备 的位置,以及信号 线缆和供 电电缆走 向和型号 等。10.3.6 在线监测系 统的设备 应每年调校 1 次,传感 器经过调 校检测误 差达不到 要求时,应立即 更换。10.3.7 应建立以下 台账及报 表:a)监测系统网 络配置参 数台账;b)监测系统设 备台账;c)监测系统设 备故障登 记表;d)监测系统检 修记录表;e)监测系统巡 检记录表;f)传感器调 校 记录表;g)预警记录月 报表。10.3.8 预警月记录 报表中应 包括打印 日期和时 间、传感器 设置地点、所测物理 量名称、预 警次数、对应时间、解 除时间、累计 时间、每次 预警最 大值、对应时 刻及 平均值、每次 采取措 施 时间及采 取措施内容等。10.3.9 每 3 个月应对在线 监测系统 数据进行 备份,备 份数据保 存时间应 不少于 2 年,视 频监控 系统的图像资 料存储时 间不得少于 30 天。10.3.10 设备年度综 合在线率 应不低于 90%。10.3.11 在线监测系 统备件应 不少于已 安装设备的 10%。11 监测资料整 理分析 采场边坡安 全监测系 统工程建 档资料应 包括:a)设计文件;b)项目竣工报 告和设备 安装竣工 图;c)项目验收资 料及验收 意见书;d)工程施工记 录及隐蔽 工程相关 影像资料;e)系统使用维 护手册。应做好安 全监 测资料 档案管 理工 作,做 到项目 齐全、考证 清楚、数据 可靠、图表完 整、规格统一、说明 完备。每季度至少 对监测资 料进行一 次整理和 存档。在线监测 监控 和人工 监测、巡查 均应做 好所采 集数 据或所 检查情 况的 原始记 录。记 录应 有固定的格式,数 据和情 况的记 载应准 确、清晰、齐全,应记入 监测 日期、责任人 姓名及 监 测条件的 必要说明。在资料整理 过程中,如发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进 行研判,有问题立 即上报并 及时处理。企业应结 合边 坡监测 数据和 现场 实际 情 况进行 分析,形成 分析报 告并 按档案 管理要 求存 档。分析报告应 包括以下 内容:a)工程地质概 况、矿山 现场实际 情况;b)仪器安装布 置及人工 检查工作 情况;c)监测资料整 理分析;d)边坡稳定的 动态特征,边坡破 坏的发展 趋势;e)对改进安全 管理工作 和运行调 度工作的 建议。DB 13/T 5958 2024 11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矿 山安全 监察局 关于 印发 关于加 强非煤 矿山 安全生 产工作 的指导 意见 的 通知(矿安2022 4 号)2 国家 矿山安全 监察局关 于开展露 天矿山安 全生产专 项整治的 通知(矿安2023 16 号)3 国家矿 山安全监 察局关于 开展露天 矿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