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 研究 /深度研究 2018年 09月 09日 中小市值 王莎莎 执业证书编号: S0570517090002 研究员 wangshashahtsc 孔凌飞 执业证书编号: S0570517040001 研究员 021-28972083 konglingfeihtsc 1中小市值 : 成交低迷,关注结构性机会2018.09 2中小市值 : 建议关注顶固集创 2018.09 3元隆雅图 (002878,增持 ): 拟收购谦玛网络,外延再下一城 2018.09 资料来源: Wind 政策开启北京 K12 教育均衡新时代 北京 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新 政 深度报告 政策开启北京 K12 教育均衡新时代 近 几 年北京启动了 力度 空 前 的 K12 教育改革,旨在 推 进教育资源平均化,缓解 日益 严 峻的供需矛盾。 本 篇报告 原创 性 地 分析 了 改革 的根源 , 并 对 北京 K12 教育新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逻辑梳理 和 详 尽 的细节阐述。 我 们认为长期 来看北京公立 教育 资源 最终 会走向 平均化, 利好 民办学校; 培训 机构规范 趋严从 长期来看利好大型培训机构 ; 另外素质类培训机构 也 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关注 凯 文教育、 新 南洋。 K12 教育政策 的主要目标是阻断马太效应,促进资源平均化 K12 阶段的教育政策庞杂多变,是政府与家长、学校三方博弈的结果。理解政策的钥匙是探究其 背后的 核心矛盾 : 学校、家长的个体功利性导向与政府的社会公平性导向之间的矛盾。功利性导向叠加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 了正反馈机制,产生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加剧教育焦虑,损害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政策目标是通过抑制正反馈机制的形成要素,来阻断马太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化。 供需矛盾加剧,北京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北京集中 了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内部 资源分布并不均衡。 东、西、海三大 教育强区优势 突出,城区 内各学区、学区内各学校之间也有较大差异 。由于 优质教育资源 难以复制 , 导致资源不均长期存在 。同 时, 北京 作为一线城市, 一 方面 出生 人 口持续 增长 使得 中小 学 学位需求持续 快速 增长 ; 另一方面 随着 家长群体中高学历 人 才 比重不断 提高 , 教育 期望 普遍 较 高 且趋于同质化,围绕头部资源的竞争 变得 越来越激烈 。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 内 ,北京教育资源供 需 矛盾日趋 紧张的 趋势不会改变。 政策力度空前,促进教育资源平均化 随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日渐 突出 , 近 几年 北京 启动了规模 和 力度空前的教育改革 , 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新政 是一 套 涵盖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三个学段 的 政策组合拳 , 主要包括 免试就近入学、区内平均化、限制跨区三方面内容 。三大内容包含了限制招生范围、限制生源筛选、平衡资源投入、调节升学率四类 抑制正反馈机制的 手段 , 目的是 限制 择校和 促进教育资源 平均化。 本 篇报告对新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逻辑 梳理 和 详 尽 的细节阐述 。 我 们认为长期 来看北京公立 教育体系最终 会 实现区内 资源 平均化, 并缩小 区间差异 。在未来 几年 改革 过程中 ,教育 资源分布会 持续 动态变化 。 政策对民办教育行业的影响及投资逻辑 北京 新 政 推动 公立 学校 趋于 平均 化 ,而 民办 学校在 招生自主权 方面 更 具 优势, 有望 迎来 更 大发展 机遇 。 全国 范围看政策对 培训 机构规范 趋严 , 抬高行业 门槛和成本, 冲击 产品体系和运营模式, 从 长期来看利好大型机构。我们看好具备资源特色 的 民办学校、大型 课外 培训机构 和 素质类培训机构。建议关注 A 股相关上市 公司凯 文教育、 新 南洋。 风险提示: 教育政策不确定风险、产品体系和业务模式变化风险、管理运营风险、教师及核心管理人才流失风险 。 (35)(23)(10)31517-09 17-11 18-01 18-03 18-05 18-07(%)中小市值 沪深 300一年内行业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评级: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2 正文目录 教育政策缘何而来?从马太效应谈起 . 4 核心矛盾:个体功利性导向 VS 社会公平性导向 . 4 教育行业的正反馈机制形成马太效应 . 4 教育政策从三方面入手阻断马太效应 . 6 供需矛盾加剧,北京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 7 供给端:各城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 7 需求端:出生人口持续增长,教育需求节节攀升 . 9 政策力度空前,促进教育资源平均化 . 13 幼升小按房产户籍就近,推进学位与学区房脱钩 . 13 小升初按学籍就近,限制主动择校 . 15 区内平均化:多层次、多维度深化资源调配 . 16 限制跨区:阻断生源跨区流动 . 18 北京 K12 教育新政对未来教育资源分布影响几何? . 18 东西海三区部分教育政策细节盘点 . 19 入学标准存在差异且动态变化 . 19 学区状态各不相同,重新定义学区房 . 20 小升初直升校数量和 直升比例各不相同 . 25 政策对民办教育行业的影响及投资逻辑 . 28 风险提示 . 30 图表目录 图表 1: K12 学校的运营逻辑和正反馈机制 . 5 图表 2: 2017 年北京中考招生各城区普高及示范高中学位覆盖率 . 7 图表 3: 2016 年北京高考各城区及全市一 本率及本科率 . 8 图表 4: 2018 年北京高考各城区 650 分以上人数占北京市 650 分以上人数比例 . 8 图表 5: 2016-2018 年北京前 20 所知名高中清华北大高考录取情况 . 9 图表 6: 1995-2017 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万人) . 9 图表 7: 1995-2017 年北京常住人口、户籍 人口及外来人口(万人) . 10 图表 8: 1995-2017 年北京户籍人口自然增加及北京户籍人口净增加(万人) . 10 图表 9: 1995-2017 年北京户籍出生人口及学前、 K12 升学人数(万人) . 11 图表 10: 1995-2017 年北京户籍出生人口与未来实际升学人数对比 . 12 图表 11: 2001-2017 年北 京市本专科毕业生及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万人) . 12 图表 12: 北京 K12 教育政策地图 . 13 图表 13: 2017 年西城区小升初各类途径升学比例 . 16 图表 14: 2018 年西城区小学入学标准 . 19 图表 15: 2017 年西城区小学入学标准 . 19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3 图表 16: 2018 年东城区小学入学标准 . 19 图表 17: 2018 年海淀区小学入学标准 . 19 图表 18: 2018 年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 . 20 图表 19: 2018 年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 . 22 图表 20: 2018 年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 . 23 图表 21: 2018 年西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 . 26 图表 22: 2018 年东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 . 26 图表 23: 2018 年海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 . 26 图表 24: 2018 年西城区对口直升学校 . 27 图表 25: 2018 年东城区对口直升学校 . 27 图表 26: 2018 年海淀区对口直升学校 . 27 图表 27: 近期国务院意见及民促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容对比 . 29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4 教育 政策 缘 何 而来 ? 从 马 太 效应 谈起 基础 教育( 主要 指 K12 阶段 )是 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领域 , 涉及 到 千家万户 的切身 利益 , 围绕这 一领域的 教育 改革 常常 成为 社会 热点 话题 。 K12 阶段的教育政策 庞杂 多变 , 是 政府与家长、学校三方博弈的结果。 理解 政策的钥匙是 探究 其背后 的 核心 矛盾 。 我 们认为基础教育 的核心矛盾是 学校 、家长的 个体功利性导向与政府 的 社会公平性导向之间 的矛盾。 功利 性导向叠加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了正反馈机制, 产 生 马太效应 ; 马太 效应加剧教育 焦虑,损害 社会公平 。 因此 政府 的政策目标 是 通过 抑制正 反馈 机制的形成 要 素,来阻断马太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化。 核心矛盾 : 个体 功利性导向 VS 社会公平性导向 K12 阶段的 中 小学 教育, 同时具备普及基础教育和为 高 等教育 选拔 人才两种功能 ,分别对应普惠 性 和竞争 性 两 大特点 。 这两 种功能在 实际落地 过程中, 会 因为学校、家长、政府 三方 各自的 目标 偏好 不 同而产生冲突,从而 衍生 出一系列的 问题 。 从 社会 的 角度 看, 中小 学教育 尤其是义务 教育 ( K9), 主要 目标 在于普及 基础 教育, 保障国民基本素质,同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 政府 更加重视教育的普惠性 。 维护 义务 教育的 公平 有序 是政府的职责 。 从 家长的角度看, 中小 学教育 的 核心目标是 让 孩子 获取 下一 学 段 更好 的教育资源 , 为 未来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铺垫一条成功的通路。而 学校的 考核机制以升学率 (本 文 中的 升学率是指在下一学段升入好学校的概率,下同) 为核心 。因此 从家长 、 学校的 角度 看, 中小学教育的主要 目标 在于升学 , 更加 强调 教育 的竞争性 。 家长 、学校作为个体对 升学 这一功利性目标的追求, 放 大了教育的竞争性 。 功利 性导向叠加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正反馈机制, 产 生 马太效应, 使得 资源分布更加不均衡, 这 与 政府的 普 惠 性、公平性导 向 形成 矛盾 。 这种 矛盾是 理解 很 多 K12 教育 政策的 钥匙 。 教育行业 的 正反馈机制形成 马太效应 教育行业 具有较强的资源属性 ,生源 、师资、硬件 、 软件 等 共同构成其 资源 投入 。这 些资源 之间 存在协同效应, 叠加 教育评价的功利性导向, 在 学校 运 行 过程中 形成 正 反馈机制 ,导致 马太效应 , 结果是 优质资源 不 断集中 。 正 反馈 是教育行业 一 个 重要 的 内在规律 。 下面我 们 用 单一 K12 学校 的 运 营 逻辑 来进行阐述 ( 参见图表 1) 。 社会 对于中小学 校 的 评断标准 以升学为核心,学校 的 口碑 与 升学率紧密挂钩, 升 学率则与成绩密切相关, 成绩 的体现方式包括升学考试成绩 (中高 考) 、平时 成绩 、各 类竞赛证书和 荣誉等 (小 升初阶段)。 成绩的 形成 包含 生源和 教育 资源两大 要 素,生源 相当于 材料,教育资源 相当于 加工能力,优质的材料配合好的加工能力 ,才能 实现好成绩 这一 结果。 生源 的获取包含 生源 池和 筛选 机制两大要素。足够大 的生源 池 配合 有效的筛选机制, 才 能保证生源质量。 例如 中考通过全市范围的统一考试, 在城市 级别的大生源池 中 进行选拔,为重点高中输送最优质的生源。幼 升 小、小升初禁止 考试, 但通过变相考试 进行 生源筛选的行为一直存在。 一 些地区的民 办 学校 由于 在 招生 范围 和生源 筛选方面所受限制更少,相比公办学校 在 生源方面更具优势。 教育 资源 主要包含 师资、硬件、软件三大要素。 其中 硬件 可以 通过短期的资金 和 资源投入来快速建设;师资队伍 可以通过 提 高薪酬待遇 来快速 组建,但优 质 高效的团队仍然需要 较长时间来打磨; 学校 的软件,如教育 、 教学 、 管理 、教 师 培养 体系 , 乃至 校园 文化, 则 需要更长时间 的 积累 和 沉淀。 这 些要素从长期来看构成了学校品牌的内核,形成了 学校 的 核心 竞争力。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5 一所 学校的口碑一旦形成, 将 吸引更多 学生 报名,从而扩大生源池, 进而 为学校带来更好的生源 , 形成生源方面的正 反馈 机制。 另外 , 好 的口碑 也 有利于 吸引 更多资源投入, 比如民办学校可以提高学费 ,吸引 更多 的社会 资源 等,这是 教育资源方面的正 反馈 机制。 正 是由于这两方面的 正反馈 机制 ,口碑 好的学校 会 获得 更多 资源,进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进入良性 循环 , 而口碑差的学校 则 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由此形成了强弱 分化的马太 效应 。 图表 1: K12 学校的运营 逻辑和正反馈机制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教育 资源 正反馈 机制 背后的 深层 次原因是 生源 、师资、硬件 、 软件 之间存在 较强的协同 性 。这种 协同体现 了 效率, 让优 秀 生源 与优质 教育 资源相匹配, 实现升学 成绩最大化。 但从 社会角度讲损失了公平, 加剧 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具体 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的 不良影响: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导致受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 学校 之间 优劣分化, 经济 不发达地区、家境困难的学生 难以进入 好 学校,造成受教育机会的 不 平等。 竞争 过于 激烈 加重学习负担 和 经济负担 。 为 了争取 进入好 学校 ,学生被迫延长学习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参加更多课外 补 习,加重 了 学习负担 和家庭 经济负担。 过度强化训练也会损伤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引 发 民众 焦 虑 。 教育 属于民生领域,有较强的公益属性。教育 资源 的不平均容易引发民众的 焦 虑和不安全感, 降低 社会满意度。 正 是由于 以上 不良影响, 阻断马太 效应、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 成绩 升学率 / 口碑生源教育资源生源池筛选机制软环境 / 文化教育教学、管理、师训体系师资硬件招生范围时间积累资源投入跨区域招生关键指标:录取比、录取分数考试、证书、荣誉薪酬福利教师成长经验积累材料加工政策调控学费、社会资源考试、证书、荣誉下一学段的筛选机制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6 教育 政策 从三 方面 入手 阻断马太效应 我 们观察到很多 K12 阶段的教育政策,其 最终 目标都是阻断 马太 效应、促进教育 资源的 均衡化。具体 体现 为 限制招生 范围、 限制 生源 筛选 、平衡 资源投入 、 调节 升 学率 四 个 方面 的措施。 参见 图表 1 红色部分。 限制招生 范围 。 通过限制 招生范围 来 控制生源池规模 , 促进入口端的生源均衡 是 常 见的教育政策手段 。 例如 义务 教育阶段普遍采用学区 制 , 公立学校 只 能在学区范围内 , 以 就近 划片 的 方式来 招生 。 民 办学校在招生范围方面受到的限制通常比公立学校更少 , 但在资源矛盾突出的 地方 民 办学校 可能会 受到 更多限制 。 例如 上海 市 新推出的 “公 民同招 ”政策,取消 了民办学校 在 招生 时间 上的优先权,相当于缩小了民办学校的生源池规模。 限制 生 源 筛选 。 义务 教育阶段最典型的限制 生源 筛选的政策就是 禁止 入学考试。 实际 操作中 学校 会 通过 面试、简历、各类竞赛证书和荣誉 等 形式 对 生源进行筛选。由于 民 办学校具有自主招生的权力,在生源 筛选 方面 相比 公办学校更具优势。 平衡 资源投入 。 优 质学校 由于 较长时间的 良性 循环和积累,在资 源 条件上 相对 一般学校 往往 有 非常 明显的优势。 为 了 打破 这种局面 , 一种非常立竿见影的 政策 手段是 实 行 强 弱联合的 集团化办学, 把 强校的资源 直接 共享给弱校 。 例如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 的 部分学校 实行大年级组制 ,把 强弱校的师资、硬件和软件资源 进行 打乱混合 , 这 是一种比较激进和彻底的资源平衡方式 。 调节 升学率。 升 学率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最终标准, 也 是学校的经营目标。 调节 升学率是 对 改变学校口碑 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政策手段。 例如 北京市 让 弱小学对口 直升强 初中, 让强高中向弱初中投递指标, 直接 提 升 了弱校 的 升学率 ,同 时间接地打压了强校的升学率 ,从 实际结果上看 这类 政策 能够迅速 改变学校的口碑 。 以上 四 个方面 能够大致概括 很多 K12 教育政策背后的逻辑。 实际 的教育政策种类 繁多, 具有 因地制宜和 因 时 而 变的特点 : 横向来看各地的教育政策 各 不相同 , 主要 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和 供需 矛盾 程度 不尽相同 ;纵 向来看教育政策不断变化, 这 是 因为 学校、家长、政府三方 会 进行 动态 博弈 , 从而 使教育资源分布动态变化, 政策会根据实际情况 不 断 做 出调整 。 理解教育 政策 的 关键 , 是 要 抓住 政策 背后的逻辑, 用 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政策 。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7 供 需矛盾加剧, 北京 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北京 作为 中国首都和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集中 了全国 最 优质的教育资源 。 同时 作为 一线城市 , 每年 吸引大量年轻人才留 京 工作, 基础 教育需求旺盛 。 本 章将从供给 和 需求两方面 来 对北京教育资源情况进行分析。 供给 端: 各 城区 教育 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 历史原因, 北京各 城区 的 教育资源分布并不 十 分均衡。 西城、东城 、 海淀 是北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强区 , 朝阳、 丰台 、石景山 等 城区 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 东 、西城 作为 自古以来的首都中 心,在 教育资源方面有深厚的积 淀 。 很 多 学校拥 有 悠久 的历史, 例 如 西城 区有 成立于 1904 年黄城根小学、成立于 1909 年的实验二小 、 成立于 1907年的北京四中 ;东 城 区有 成立于 1368 年的府学小学 、 成立于 1939 年的史家小学 等 。 另外 ,东、西城 作为 首都政治中心 ,也集中了一 批 历史 上 由政府 特别投入资源 而 建立的学校,如 西 城区有 1949 年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北京小学 、 1959 年创办的 前身为财政部子弟学校的育民小学 ; 东城 区 有 1960 年 中央 为推行教育改革而创办的景山学校 等 。 这 些学校从成立 开始 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 并且拥有较 长的 发展 历史 , 积累了 丰富、 独特的教育资源。 海 淀区作为北京高校 和 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区, 拥有 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研资源。 海 淀区的很 多 名 校为大学办学, 如 人大附中 附 小、清华附中 附 小、北大附中 附 小等 , 知名的中关村一、二 、 三小也曾经是中科院子弟校。 大 学办学除了 拥有 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在招生、教学等方面 相对 于教委直属学校也拥有 更 多的灵活性 和 自主空间 。 海淀“六 小强 ” (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 101 中学、十一学校 ) 的崛起 , 很 大程度上 源于 历史上 的 “ 点招 ” , 即面向全市范围 招 收 优秀学生, 获得 生源优势, 进而形成 良性循环。另外海 淀区在教学创新方面 也 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前列, 例 如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 的 教学改革闻名全国。 从近 年中考、高考的数据来看,海淀、西城、东城作为教育强区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 据北京 市教委 公布的数据 , 2017年 北京市共有 68所高中示范校 (即 通常所说的重点高中) ,其中东城区 12 所、西城 15 所、海淀 11 所、朝阳 7 所、 丰台 4 所 。 据北京新思维博智教育统计 , 2017 年北京 中考 招 生 中,各 城区 的 示范高中学 位 覆盖率 (示范 高中招生计划除以 参加 中考的京籍生数量) 依次 为 :西城 73%、东城 57%, 海淀 39%, 丰台 36%、 朝阳34%。 因此 从 进入重点 高中的概率 来看,西城、 东城的 教育资源 更 好。 图表 2: 2017 年 北京中 考招生 各城 区 普高及示范高中学位覆盖率 资料来源: 北京新思维博 智教育 、 华泰证券研究所 94.57% 99.11%80.85%70.61% 72.21%57.25%72.58%38.85%33.71% 35.82%0%20%40%60%80%100%东城区 西城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普高学位覆盖率 示范高中学位覆盖率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8 根据北京新思维博智教育统计的 数据, 从 2016 年北京 高 考 各 城区一本率和本科率情况看,东 城、西城、海淀的一本率和本科率 均 高于北京 市 平均水平 , 其中 东城 、 西城的 一 本率和本科率均高于海淀区, 从 一本率来看 东 城 最 强 。因此从 高考 进 一本 的概率 来看,东城区的教育资源更 好。 图表 3: 2016 年 北京高 考各城区及全市 一 本率及本科率 资料来源: 北京新思维博 智教育 、 华泰证券研究所 注 :东城区 深蓝 色柱为 平均 一本率, 浅蓝色柱 为 平均 本科率 , 未区分文理科 而 从 高 考 650 分以上 高分段和 清 华 北 大录取人 数 来看, 海 淀区则以压倒性的优势位居第一,其次是西城 。 东城 则 明显偏 弱, 相比朝阳、丰台等城区并 无 优势 。 据 北京小升初网统计,2018 年 北京高考各城区 650 分以上人数占北京市 650 分以上人数比例, 海淀为 52%,西城为 30%,东城、朝阳 、 丰台分别为 5%、 5%、 4%。 据 家长帮网站数据, 从 2016 年 -2018年 清华 北大 高 考 录取 情况看, 北京 进入 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 前十所高中 全部为 海淀、西城的 学校 。 因此 从 高 考 高 分段和 进入 顶尖学校 的人 数来看 , 海淀区的教育资源 更 好。 图表 4: 2018 年 北京高 考各城区 650 分 以上 人数 占 北京 市 650 分以上 人 数比 例 资料来源: 北京小 升初网 、 华泰证券研究所 25.19%35.89%50.84%80.00%48.44%64.46%74.46%63.34%68.60%91.41%95.00%84.23%90.43%96.87%0%20%40%60%80%100%北京市 海淀区 西城区 东城区文科一本率 理科一本率 文科本科率 理科本科率海淀区52%西城区30%东城区5%朝阳区5%丰台区4%大兴区1%其他3%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9 图表 5: 2016-2018 年北京 前 20 所 知名 高中 清华 北大高考录取 情况 16 年清北招生人数 17 年清北招生人数 (估算:自招 +裸分过线) 17 年清北自招人数 18 年清北自招 +综评人数 所 在 城区 人大附中 114 124 52 34 海淀 北京四中 87 46 19 12 西城 清华附中 67 43 11 25 海淀 北师大实验中学 66 49 25 23 西城 十一学校 66 52 19 32 海淀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 59 22 3 2 海淀 北大附中 36 24 8 13 海淀 北师大二附中 36 28 10 1 西城 101 中学 28 24 7 7 海淀 北京八中 26 39 11 4 西城 首都师大附中 20 19 7 5 海淀 北京二中 6 11 2 1 东城 景山学校 5 12 3 7 东城 北京一七一中学 4 3 3 3 东城 牛栏山一中 4 14 4 0 顺义 北京八十中 4 10 4 3 朝阳 北京十二中 4 20 1 6 丰台 北京五中 3 13 8 1 东城 朝阳外国语学校 2 7 1 1 朝阳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 3 1 1 1 朝阳 资料来源: 家长 帮、 华泰证券研究所 综 上所 述 , 西城 、东城、海淀作为北京三大教育强区,在教育资源方面各有千秋 。 西城 、东城的人均优 质 资源水平较高, 整体 优势较为明显 ; 海淀内部差异较大,但 头部 资源优势较为突出。 需求 端: 出生 人口 持续增长 , 教育 需求节 节 攀 升 K12 教育 的 需求端首先受人口 数量 影响。 尤其 在 义务教育阶段,政府 必须 保 障 每个孩子的入学权利, 小 学、初中的入学需求 基本 与 当 地适龄孩子的数量相一致。高 中 阶段 的 入学需求 则 受 相关政策如户籍限制的影响更大 , 例如 在 北京非京籍学生基本上不能入读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入学需求 与 京籍学生的数量 相 一致 。 作为 外来 移民较多的 一 线城市,北京市的出生人口数量 主要 受人口结构性变动和外地人口流入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评估 人口结构性变动 因素 的 影响 , 可以 参考 全国出生人口趋势。从 2000 年以后 的 全 国 出生 人口 趋势 来 看 , 2000 年至 2003 年 出生人 口持续下降, 之后 基本围绕 1600 万 上 下波动, 直 到 2012 年起又 出现 较为 明显 的上升趋势 。 图表 6: 1995-2017 年 全国 出生人口 数量(万 人) 资料来源: Wind、 华泰证券研究所 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万人 )全国出生人口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18 年 09 月 09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10 评估 外地人口流入 因素的 影响 ,可以观察 北京 外地 人口流入规模 的 变化趋势 。 1995 年以来北京 外来人 口规模 (常住 人口 -户籍人口) 总体 上 呈持续扩大的趋势 , 2015 年 开始 才 略有下降 。 图表 7: 1995-2017 年 北京 常住 人口 、 户籍 人口 及外 来人口 (万 人) 资料来源: 公安部 、 国家 统计局、 华泰证券研究所 值 得注意 的 是,北京户籍人口的增长事实上也包含了一部分外 来 人口 流入 因素。 从 1995年以来 的 京 籍人口自然增加(京 籍人口 出生 数减死亡数) 以 及京 籍人口净增加的 对比情况看, 人 口自然 增长对 京 籍人口增加 的贡献 并不 显著 , 外来 人口 进 京( 通过 进京指标获得 北京 户 口 ) 对 京 籍人口增加 的贡献更大 。不 过 随着近几年进京指标的收紧, 2011 年以来 人口自然增长 对 京 籍人口增加 的贡献度 逐渐提升。 图表 8: 1995-2017 年 北京户籍 人口 自然 增加及 北京 户籍人口净增加 (万 人) 资料来源:公安部 、 北京 市卫计委、 华泰证券研究所 注 : 北京 户籍 出生及 死亡人口中 1996-1999 四 年数据缺失, 做 平滑处理 。 2017 年户籍人口净减少主要由清理空挂户导致。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5001,0001,5002,0002,5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万人 )北京常住人口(左轴) 北京户籍人口(左轴)外来人口规模(常住 -户籍,右轴)(5)051015202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万人 )北京户籍人口自然增加 北京户籍人口净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