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报告2018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China Coal Consumption Cap Plan and Policy Research Project201811执行报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 中国煤控研究项目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威胁,国际环保机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 作为课题协调单位,与包括政府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20 多家有影响力的机构合作,于 2013 年 10 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为设定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施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供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措施,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清洁能源替代,推进能源转型,帮助中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 了解更多详情,请登录: coalcap.nrdc/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 中国油控研究项目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石油及其相关产业也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破坏和影响,同时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也威胁着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和能源基金会中国( EF China)作为协调单位,与国内外政府研究机构、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十余家有影响力的机构合作,于 2018 年 1 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是一家国际非营利非政府环保机构,拥有逾 140 万会员及支持者。自 1970 年成立以来,以环境律师、科学家及环保专家为主力的 NRDC 员工们一直为保护自然资源、公共健康及环境而进行不懈努力。 NRDC 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欧盟、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开展工作。请登录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nrdc。系列报告中国高耗能行业“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发展报告“一带一路”电力综合资源规划研究中国现代煤化工的煤控实施与产业发展煤炭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煤炭行业的公正转型气候变化风险及碳社会成本研究报告中国实现全球 1.5目标下的能源排放情景研究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助推实现部门积极煤控目标建筑领域煤炭消费控制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持续推进电力改革 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执行报告中国对外援助综合管理机构改革研究中国能源气候管理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2017钢铁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水泥行业煤控战略(计划)实施研究中国散煤治理调研报告 2017中国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关键问题研究城市低效燃煤总量配额交易政策建议报告“去产能”政策对煤炭行业造成的就业影响研究“十三五”电力行业控煤政策研究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费量控制及其政策研究执行报告建言“十三五”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行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协同效应城市煤炭总量控制方案政策和案例研究省域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煤炭总量控制相互作用分析碳排放控制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约束及相互影响建筑领域煤炭(电力)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基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能源转型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下的金融政策研究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可避免成本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就业影响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财税政策研究水泥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及政策研究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中国能源统计系统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2 煤炭的真实成本中国 2012 年能流图和煤流图编制及能源系统效率研究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更多报告 请访问中国煤控研究项目网站:coalcap.nrdc/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 2018中国煤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报告 2018执行报告执行报告编写成员贺克斌 李雪玉研究报告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高佳佳 刘欢 童亚莉 王灿发 王 堃 岳涛 张世秋支持单位中国油控研究项目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煤控项目4前言“雾霾” 作为一个表征PM2.5污染现象的常用词汇,于2007年首次出现于百度词条。随后几年,雾霾污染大面积扩散,并成为一种常态,每年几乎按照同样的路径和方式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现,从北京南下到黄渤海之间的平原地带,成为了雾霾的高发区域。2012年2月29日 ,国家环保部正式批准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 PM2.5)和臭氧(O3) 8小时 浓度限值监测指标,成为 2012 年 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也拉开了一场持久的 “治霾战役”的 序幕。2013 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文简称大气十条),着重强化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5 年修订后的 环境保护法以及史上最严格的环境督查制度的实施,被长久诟病的执法能力弱、有法不依、违法成本低等现象开始得到纠正,法律权威得以树立,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以及参与和推动的力度和行动倡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2017 年, 大气十条圆满收官,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超额实现了既定目标。在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开始从遏制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向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转变,与此同时,新的环境治理,特别是多主体、多向度、多手段的多元环境治理模式与格局日渐成型,环境管理也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以及全过程管理转变,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不仅为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重要机遇,更是有望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内化到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基础和关键。2018 年 ,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此计划与大气十条一脉相承,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更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环境良性治理(善治)的重要机遇和环境善治体系形成并完善的关键时期,使得中国环境管理有可能有效、长治、益民。这意味着,将环境管理的控制目标从污染物排放控制转向以体现民众健康保障和民众生活质量诉求的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这个管理目标的确定,必然意味着诸多的污染控制措施和政策的转变,包括将从单纯控制污染排放到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污染物排放5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 2018总量控制、从总量-浓度控制到基于健康保障的环境质量-风险管理、从污染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到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内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等的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的转变。值此承上启下之际,中国煤控研究项目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的专题研究,旨在总结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推动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 “蓝天幸福感”的 最大价值,就在于让生态环保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底蕴,不仅是为了当下的清新空气,更是为未来绿色发展留下宝贵的思想精神“富矿”,为美丽中国提供不竭的动力。中国煤控项目6目录1. 大气污染防治 五年攻坚之路 71.1 “大气十条”目标超额完成,空气质量整体改善 1.2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1.3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 1.4 工业锅炉治理兼顾结构调整和排放控制 1.5 VOCs 治理快速起步 1.6 散煤治理成效显著 1.7 机动车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 1.8 法制保障和经济政策更加有力 1.9 大气环境管理制度发生转变 2. 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新形势 402.1 煤炭消费面临反弹,产业结构依然偏重 2.2 PM2.5浓度尚未达标,NO2浓度下降缓慢,O3浓度不降反升2.3 VOCs 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深水区 2.4 散煤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最大难点 2.5 机动车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6 决战之际,仍需强调善治 3. 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考 527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 20181大气污染防治 五年攻坚之路中国煤控项目82013 年,在“雾霾围城 ” 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发布了大气十条,着重强化以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为当时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最大、能耗下降速度最快以及主要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最快的时期;是中国高度重视环境质量改善的战略性转型和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过去的五年中,大气污染防治从强调减排到减排与提升整体大气质量并重;从强调控制污染,到控制污染与防范污染影响并重;从针对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到针对重点但不忽视大区域的全部污染源;从局地治理到大行政区域治理再到依据污染形成和迁移的区域共治;从强化污染削减到源头治理、结构调整与末端治理并行的全过程管理。1.1 “大气十条”目标超额完成,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大气十条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到 2017 年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 2012年 下降 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 25%、20%、15% 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 60 微克 / 立方米左右。根据生态环境部 2018年6月1日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终期考核结果的通报,大气十条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 与 2013 年相比, 2017 年全国 74个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大气重污染天数平均减少 22 天;京津冀从 75 天减少到 28 天,长三角从 21 天减少到 3 天,珠三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1截至 2017 年,全国 338 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 2.5 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 PM 2.5 年均浓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图1 -1 比较了重点区域 PM 2.5 浓度下降幅度与大气十条的目标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中国全1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能源结构调整已显著削减大气污染,中国能源报,2018.06.08.9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 2018面、超额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其中,珠三角区域 PM 2.5 平均浓度连续 3 年达标。如图 1-2 所示,2013-2017 年,74 个城市四种主要常规污染物 PM2.5、PM10、NO2、SO2平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五年分别下降34%、30%、8%和56%。2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 59%、20% 和 29%。12 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2017 年),生态环境部 .4 图1-1 重点区域PM2.5浓度下降百分比与大气十条目标比较 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如图1-2所示,2013-2017年,74个城市四种主要常规污染物PM2.5、PM10、NO2、SO2平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五年分别下降34%、30%、8 %和56%。1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59%、20%和29%。1图1-2 2013-2017年四种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1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020406080100120140PM2.5 PM10 NO2 SO22013-2017年四种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图 1-1 重点区域 PM2.5浓度下降百分比与大气十条目标比较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2017 年),生态环境部。中国煤控项目101.2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1 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 65% 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3%。自 2013 年向污染宣战以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持续下降。2013-2017年煤炭消费量及其一次能源占比的变化趋势参见图1-3。过去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最大、能耗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期。3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煤炭消费下降3.8亿吨,3100亿千瓦时电力替代了煤炭和油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替代了3 统计数据显示能源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入能耗下降最快时期,李景,经济日报,2017.08.24.4 图1-1 重点区域PM2.5浓度下降百分比与大气十条目标比较 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如图1-2所示,2013-2017年,74个城市四种主要常规污染物PM2.5、PM10、NO2、SO2平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五年分别下降34%、30%、8 %和56%。1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59%、20%和29%。1图1-2 2013-2017年四种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1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 -2017年),生态环境部. 020406080100120140PM2.5 PM10 NO2 SO22013-2017年四种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图 1-2 2013-2017 年四种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数据来源: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3-2017 年),生态环境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