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 -WORD版 导读: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这首台湾电视连续剧京城四少的主题歌潇洒走一回,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首歌唱出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矛盾多的现代人,渴望从 “人间多少的忧伤 ”中解脱出来、构建潇洒人生的急切心声。 那么如何去从道家的 “身重于物 ”的哲学智慧中得到构建潇洒人生的启示。 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 道家所谓的 “身重于物 ”,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 “名 ”(功名、权位 )、 “利 ”(金钱、货财 )与 “身 ”(生命 )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 “名缰利锁 ”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 “身重于物 ”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 “外物 ”(名、利 )所累,才能做到 “潇洒走一回 ”。 那么,如何摆正 “名 ”、 “利 ”与 “身 ”的关系呢 ?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 ?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人生问题。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精选】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 “物重于身 ”,即认为三者之中,名、利重于生命。持这种人生观的人,往往为了获取财利、权势而不顾伤 害或牺牲自己的生命,把财利、权势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他们每时每刻都在 “争名于朝 (官场 ),争利于市 (市场 )”,自古至今,在社会上造成了多少 “小人则以身殉 (牺牲 )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的悲剧,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恐惧和忧愁,哪里还有潇洒可言 ! 道家针对世俗之人的这种 “物重于身 ”的错误理念,在财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荒地发现了人的 “生命 ”价值,提出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 “身重于物 ”的价值理念。认为 “名 ”、 “利 ”与 “身 ”三者相比, “身 ”(生命 )比 “名 ”、 “利 ”更为重要。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 、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老子指出: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思是说,声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 ?生命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 ?获得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地追求声名(权势 ),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招致更多财货的丧亡。 庄子从人的生命价值出发,亦明确地提出了 “身贵于隶 ”的命题。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 ”的命题,即认为人的生命最为【精选】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可贵,切不可因身外的货财、名位 而丧失了自我。 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则故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着对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庄子肯定千金之礼为 “重利 ”、卿相之聘为 “尊位 ”,然而他既看到了千金相位的价值,也看到了获取这重利尊位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而轻易接受了聘请,一旦遭遇政坛变故身受兵革刑戮就后悔莫及了。 老百姓 有句俗话: “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 ”说得再明白不过。官做得越大欲望越大,结果纠缠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网络中不能自拔,趟的水越来越浑,自己得到的越多,被各种势力利用牵制的程度越深,结果每天担心东窗事发寝食难安,最后还难免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下场。其实,道家的 “身重于物 ”和儒家的 “为己之学 ”颇有些共通之处,公仪休爱吃鱼,做了国相后却坚决不收别人送的鱼,是为了自己能不犯错误稳稳当当地做官,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吃一辈子鱼。说白了,人家是懂得啥都没有身家性命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