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首饰病”与美同在.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别让“首饰病”与美同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别让“首饰病”与美同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别让“首饰病”与美同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别让 “首饰病 ”与美同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别让 “首饰病 ”与美同在 -WORD版 导读: 漂亮首饰 女性青睐 如今,首饰店里的首饰林林总总、五彩缤纷,甚至连鼻环等穿刺类首饰也卖得红火。在街头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吊着耳环、挂着项链、戴着戒指、坠着脚链的爱美女性。 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几家首饰专卖店,发现首饰店里的人络绎不绝。一副耳环,几分钟的时间就有好几个人试戴。而这些风格迥异的首饰,往往非金非银。首饰店的老板介绍说: “这个是牦牛骨的,可以避邪;这个是合成钢的,带起来凉快又舒服;这个是镀金的,养人 ”低廉的价格、时尚的外形吸引了大批首饰爱好者。 首饰疾病 与美同在 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的陈小姐正在首饰柜前挑选一款 “藏银 ”手镯。“好看又便宜,才 20块钱,觉得不新鲜了扔了也不觉得可惜。 ”她说。但是提起 “首饰病 ”,陈小姐显得很惊奇: “还有 首饰病 这么一说?我从来没听说过 。 ” 其实, “首饰病 ”并非罕见。俗称的 “首饰病 ”,即因佩戴金属首饰而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在报社工作的余小姐就是一些时尚首饰的受害者。余小姐的手腕上有一圈红色小疙瘩,她说: “这是戴首饰留下的痕迹,【精选】别让 “首饰病 ”与美同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现在不敢戴了。 ”而张小姐则是耳朵眼儿发炎, “换耳坠的频率太高,现在耳朵过敏,医生说最好什么也别戴。 ”她告诉记者。 最近,到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女性患者增多,据该院皮肤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尤立平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资在首饰、化妆品、美容等方面。就诊的女性患者中, 60表现在首饰与身体接触部位出现红斑、 丘疹、水疱甚至糜烂,还有部分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继发感染。如果不及时找出原因,排除过敏原,误诊误治,将会给皮肤留下更大损伤。 尤立平解释,人们常戴的金属项链,不少是 K金首饰,在制作过程中,这些金属中都按比例掺入了少量的铬、镍、铜等其他金属。天热时人体汗液增多,汗液里的水分可导致仿真首饰表面的少量硫酸镍溶解,皮肤吸收后发生过敏反应,从而诱发皮肤病。 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反应更为强烈。有的人会因为皮带上的金属头、眼镜上的金属架导致过敏。这些人的过敏症状表现在首饰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如耳部、颈部、手腕、手指等处,也有的人 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先是皮肤红肿,接着开始起小丘疹、长水疱,并且全身奇痒难受。 佩戴首饰 谨慎而行 尤立平医生提醒喜欢戴首饰,特别是合金首饰的消费者: 戒指应常戴常摘:长年累月不分昼夜地将戒指戴在手上,手指会变得【精选】别让 “首饰病 ”与美同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麻木、酸肿、疼痛,甚至手指皮肤、肌肉、骨头凹陷成环状畸形,容易引起手指变形,若不及时摘下,还会影响血液循环,以至出现局部坏死。出汗较多时,造成戒指周围局部潮湿,导致霉菌和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病。此外,戒指和皮肤接触部位往往会残留一些肥皂、洗衣粉、化妆品和其他污物,如果不及时清除,日久天长也容易引起皮肤感染。所以,戒指一定要常戴常摘,并且经常清洗。 佩戴穿刺性首饰应慎重:耳环属于穿刺性首饰的一种,而现在,戴眉环、脐环甚至舌环也不再是奇怪的装扮,许多年轻人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个性。殊不知,由于穿刺受损的局部组织和首饰不断摩擦接触,非常容易引起皮肤感染,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反应也许更为强烈。所以,能否选择穿刺型首饰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 行业标准 尚未统一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张丽葵介绍,目前,我国对于珠宝首饰等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对首饰的材质、功能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来说,纯金 银或珠宝首饰性能稳定,消费者在选择首饰时最重要的是应从材料与工艺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尽量选择纯金或者纯银首饰,如果要佩戴其他首饰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先搞清楚自己的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尽量避免佩戴镀金、镀银、镀镍等最容易引发皮炎的首饰。一旦发生不适,应立即停止佩戴并及时到医院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