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一、 报告背景 . 1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特点 . 1 1) 全国范围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 1 2) 老龄化程度不平衡 , 部分地区 “未富先老 ” . 2 2. 居民养老已成为重要社会问题 . 3 1)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不断扩大 . 3 2) 老年抚养比上升,年轻人压力大 . 3 3) 高风险老年家庭增加 . 3 4) 社会舆论持续关注养老问题 . 4 3. 养老准备的现状和举措 . 4 1) 养老体系第三支柱亟待建设 . 4 2) 政府出台政策应对养老问题 . 5 3) 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 . 5 二、 报告概况 . 7 1. 报告的提出 . 7 2. 调研内容及目标 . 7 3. 问卷设计 . 8 4. 施测过程与样本概述 . 8 三、 养老准备意识与行动 . 11 1. 对养老准备责任的认知 . 11 2. 对养老生活的愿景 . 11 3. 退休规划与财务准备 . 15 1) 已退休者对养老生活的评价 . 15 2) 退休规划不完善,付诸行动者不多 . 15 3) 财务准备欠缺,养老生活品质下降 . 16 四、 金融素养 . 19 1. 受访者的金融素养水平 . 19 2. 金融素养水平的国际比较 . 20 3. 金融素养差异性分析 . 21 五、 养老人群的支出构成 . 24 1. 养老人群的支出概况 . 24 1) 日常生活消费支出整体占比较大 . 24 2) 75 岁后医疗支出占比显著上升 . 25 2. 养老人群收支现状 . 26 1) 超八成受访者家庭月收入不足 10000 元 . 26 2)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随收入增加而下降 . 26 3) 六成受访者除去支出后仍有储蓄 . 27 六、 对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 28 1. 对未来寿命和生活状态的预期 . 28 1) 对未来寿命的预期较为乐观 . 28 2) 老年生活 消费与保健并重 . 28 2. 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选择 . 30 1) 未退休者 社会养老保险一枝独秀 , 金融产品渗透率较低 . 30 2) 已退休者 注重储蓄和理财 , 青睐商业银行 . 31 3. 对保本及非保本型金融产品的选择态度 . 32 1) 保本型产品 态度谨慎 , 但高风险产品亦有机会 . 32 2) 非保本型产品 损失比收益更敏感 . 34 七、 风险偏好 . 37 1. 风险偏好:前景理论参数验证 . 37 2. 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 40 1) 年龄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 40 2) 收入水平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 41 3) 资产规模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 43 4) 投资股票的比例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 44 5) 财务准备充足性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 45 八、 建议 . 47 1. 政府责任:促进养老产品协同发展,推动金融知识普及 . 47 2. 个人责任:防患未然,及时行动 . 48 3. 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改善 . 48 一、 报告 背景 中国目前 已经开始面临 人口老龄化 带来的 严峻 挑战 。根据 国务院 老龄办公布的数据, 2017年中国 60周 岁及以上 的 人口数量已经达到 2.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7.3%。 这一数字远远超过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周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 10%时,该国家即进入 了 “老龄社会 ”。从 宏观 层面看,人口老龄化程度 的加剧 , 给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带来了沉重负担;从微观层面看 , 也使老年人及其家人 面临 愈发严峻的收入不足问题。 人口老龄化 背景下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已 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 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 1. 中国 人口老龄化 的进程及特点 1) 全国范围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2005年以来,我国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持续呈上升趋势,如图 1.1所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 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5亿。与此同时,我国的 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 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23万人 , 人口出生率为 12.43 ; 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 1786万人 , 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与 2016年相比有所下降。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高出生率有关 。 随着时间推移 ,“生育潮 ”时期 出生的人 已 逐步进入老龄期 , 同时 “计划生育 ”政策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也 开始 逐步凸显。可以 预计, 未来中国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 图 1.1 2005-2017年中国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走势 2) 老龄化 程度 不平衡,部分地区 “ 未富先老 ” 中国各 地区 老龄化程度 差异较大,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 看 ,东部和中部 地区 老龄化问题较为严峻 。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 2017 年,上海市老龄化率达到14.3%(65 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 ),其中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达到 21.8%。这一数字与国际主要城市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如图 1.2所示。 图 1.2 上海市与国内外主要城市老龄化程度对比 (数据来源 : 上海市统计局) 由上海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和全市 常住人口 老龄化率的 差异 可以看出,外来人口的流入对延缓当地老龄化进程 是 有积极作用 的。 但随着到沪人群年龄的增长,10055 10419 10636 1005611307 1189412288 1271413161 1375514434 1500315831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0 5 10 15 20 25上海( 2017年)北京( 2017年)广州( 2017年)深圳( 2017年)中国香港( 2016年)东京( 2016年)纽约( 2016年)伦敦( 2016年)受益于日益进步的医疗 保健 水平,老年人的平均寿命逐年上升, 80 岁及以上高龄群体持续扩大。上海 是 东部 许多正在 经受人口老龄化考验的城市 的一个缩影 。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面临的人 口老龄化 压力较小,但也不可忽略。受人口迁移的影响,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 大量 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当地老龄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造成 了“ 未富先老 ” 的问题。未富先老意味着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后续经济发展必然会受老龄化的制约,不仅政府无力承担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年轻人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2. 居民养老 已 成为重要社 会问题 1)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收支缺口不断扩大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公布 的数据 1, 2017年, 全国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 34213 亿元,基金支出 40424 亿元,当期发生征缴缺口 6211 亿元,征缴收入占支出比例仅为 87.78%。这部分征缴缺口通常要由政府财政补贴来弥补,这意味着国家财政正面临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 离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基金统筹层次偏低是导致征缴缺口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 老年 抚养比上升,年轻人压力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提供的 数据,从 2000年至今,中国 的 老年抚养比 2在加速上升,预计到 2020年将上升至 17%。巨大的抚养负担, 将 给年轻人带来 巨大的 生活压力。 目前, “ 80后 ”这一代人 的父母已进入退休年龄, 80后群体既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又要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后还可能面临延迟退休, 社会 养老金 不足 等问题 。 “ 90后 ” 一代 则出生在更为典型的 “4+2+1”家庭 , 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这部分群体中的很多人开始接受更加开放的生育观念, 生育欲望不高,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养老压力,未来甚至可能面临无人赡养的问题。 3) 高风险老年家庭增加 高风险老年家庭指的是 处于 失能 或 半失能、空巢、独居 状态的老年人 家庭。这类家庭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健康不良导致的巨额医疗及护理费用,收入不足导致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缺少亲情导致的精神 “贫困”。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预计到 2020 年, 全国 60 岁以上的 人口将增加到 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 ; 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 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亿人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计划生育影响的一代 未来将 迈入 老龄阶段 ,他们大多 只生育了 一个子女,未来成为空巢或独居 家庭的 几率 会 更大,更有可能成为高风险老年家庭 。 即便 中国目前已经开始 推行二胎政策 , 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 , 在未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 , “计划生育 ”政策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将 难以消除 , 高风险老年家庭 的 增加仍会是 一个无法 忽视的问题。 4) 社会舆论持续关注养老问题 近年来关于养老的社会话题层出不穷,除了“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养老理念外,“抱团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新观念不断涌现。在媒体方面,以养老、老年人问题为主题的电视剧老有所依、亲爱的她们的播出,引发了人们对养老话题的关注,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当代人面对“养老”的恐慌。政府的各种养老政策也不断引起社会热议,如养老金收不抵支的问题,延迟退休的问题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 养老准备 的现状和举措 1) 养老体系第三支柱亟待建设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是指社会成员的老年经济保障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政 府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通常称为第一支柱,企业为员工设立的各类退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等为第二支柱,职工个人购买的养老年金保险、养老基金、相关的银行储蓄等为第三支柱。 目前,我国 养老金体系各支柱发展失衡,严重依赖公共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等私人养老金无论在覆盖面还是资产比重上均严重不足。 发展第三支柱,可以减少对公共养老金的依赖和替代率要求,进而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同时, 个人可根据自身的收入、风险偏好,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 有助于追求更高的退休经济水平和更高的退休准备资金 收益率。 第三支柱还能 增加对非正规部门人群的覆盖,补充覆盖未包括在 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人群,如自雇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家庭妇女等 。 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建设第三支柱养老金是改善家庭资产配置、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有效 途径。养老金 是长期 资金 的重要来源 ,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能够使得 金融资产 有效 转化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金 ,改善金融资源配置 扭曲 的现状 。 总体来看,我国已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个税递延的商业养老保险刚刚开展试点。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均衡发展,其中一个支柱的滞后发展,都会加重另外两个支柱的压力,影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2) 政府出台政策应对养老问题 中国 政府近年 来也 不断 出台一些 政策 ,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问题 。 从 2011 年起 , 就 开始逐步推行 “二胎政策 ”, 到 2016 年 , 随着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 如今国家已全面放开二孩,积极鼓励家庭孕育二孩。 还有,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的 投入,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应对未来老年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带来的潜在压力。再有, 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 ,国务院于 2017年 2月发布了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最后,近年来各地政府显著加强了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实际关切,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中普遍开始关注了养老设施和相关解决方案的嵌入,涌现了大量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3) 金融机构 加大 对 养老金融 产品 的 开发力度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动下,也加强了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的开发。 2018年 5月,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的试点正式开启,政府通过 给予购买 商业 养老保险产品税收优惠,鼓励人们购买养老保险。 此次试点仅在上海等 4个地区开展,为期一年。我们 相信, 试点期结束后,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将在全国铺开,未来将会对个人通过商业养老保险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形成重要的激励。 为推动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建设, 养老目标基金也在 2018年 8月获准发行,这 类 基金是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的公募基金。但 由于相关优 惠政策还没有到位,加上这类基金需要一定时间得到市场的认可, 要被 人们所 接受仍需时日。 此外 , “以房养老 ”正受到 人们的关注 。 2014 年 7 月 , 原 中国 保监会 就在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武汉 等地 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的 试点。 最近 ,中国银保监会又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保险的运行规则是,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 保险相关费用。此种保险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结合,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国情,目前正在逐步推广。 二、 报告 概况 1. 报告 的提出 为全面、客观地 了解中国居民在养老准备方面的情况,腾讯 金融科技智库 联合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 、 清华大学 经济 管 理 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于 2018 年 7 月 启动了 “国人养老准备调研项目 ”。 调研范围覆盖了除香港 、澳门、台湾以外的全部 31 个省、市、自治区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施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目前的这 个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 即为该项目 的主要 研究 成果。 2. 调研 内容及目标 本次 调研 主要 是了解 受访者对养老准备即为自己和家人退休后的生活所做的相关财务准备的认知、预期、态度以及已经或即将采取的行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1) 养老财务准备 方面的 意识和行动。 通过了解受访 者对养老财务准备的认知 水平 、 基本特征 、 主要关联因素 ,以及实施行动 等,反映 中国 居民 在 养老 财务准备 上的 完善程度 。 ( 2) 国民的基本金融素养。 通过了解受访者 对 货币时间价值、 风险分散、通货膨胀等基本金融知识的认知情况,反映 中国 居民的 基本 金融素养水平 。 ( 3) 养老人群 的支出构成。 通过了解 已退休者的支出和 未退休者的 预期支出,反映 养老人群 的支出 结构和 特点 。 ( 4) 对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了解受访者在 进行 养老财务准备 时会如何 选择金融 产品 , 以及他们对 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偏好 。 ( 5) 在 养老 基金 投资 上的 风险偏好。 通过 对比分析 受访者 投资 一般金融产品和养老金融产品时不同的风险选择,反映 中国 居民 在 对养老 基金 投资 时可能存在的特 定 风险偏好。 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居民在养老财务准备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分析指出影响中国居民养老财务准备的关键因素,了解中国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 和 服务的需求与风险偏好,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