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年政府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 ”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目标 ,全力实施增强 “三力 ”、率先崛起战略,好中求快、全面协调 ,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深化 “平安 *”、文化 大市和法治建设,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下: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工业性投入均增长 12%以上;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20%,其中外贸出口增长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 8%;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3.6 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 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 103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5;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4.5%,化学需氧量下降 3.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3.6%。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围绕 “一核两带 ”的先进制造业布局,深入实施 “六大工程 ”,加快建设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先进制造中心,确保先进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继续加强明星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完善工业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新企业考核奖励体 系,突出社会贡献度、单位产出、环保节能、创新能力等运行质量指标,评定 30 家左右的 “优质企业 ”。组织实施好省 “千家成长万家培育 ”工程。 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 “二三三 ”产业结构调整,使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1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技术产业总量有明显提高,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在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有大的提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全面完成淘汰 60%粘土砖 瓦窑的目标。严把产业准入关,原则上不再审批和新上印染、水泥(除粉磨站)、造纸、轧钢、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深入开展 “项目推进年 ”活动。围绕 “大、好、高 ”项目,强化投资导向,引导要素资源更加合理地向重点产业转移,使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 75%以上。启动 “双百亿工程 ”,推进 200 项投资 5000 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 100 亿元以上,规划储备 200 项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规划投资 100 亿元以上。组织 “亿元项目攻坚活动 ”,锁定 100 项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开工建设 70 项、开发储备 30 项。鼓励 “零土地技改 ”,加大先进装备引进力度,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步伐。 切实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的原则,加快开发区和园区的 “五通一平 ”、标准厂房、集中供热、集中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继续做好省级开发区扩容准备,加大 *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申报力度。加大区域块状经济培育力度,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向工业功能区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扶持 10 个左右的产业集群。 不断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坚持保护耕地和保障供给并重,编制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园地划拨的 “三五 ”工程,完成 5 万亩土地整理、 5000 亩土地开发和 5000亩建设用地复垦。深化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 “双控 ”标准,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难问题。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突出集中连片布局、注重特色规模、实现转化增值、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手 段、农业经营方式、农民就业领域、农民收入来源、农产品市场的 “六个转变 ”。加快建设十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成 2 万亩标准鱼塘、 3 万亩标准桑园。高效种养面积达到 300万亩以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 180 万亩以上,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30 只、绿色食品 6 只。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新增年销售额 10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家。规范有序发展 “农家乐 ”等休闲观光农业。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扎实推进 “百千万 ”人才培育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进 行非农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技能、创业等各种培训。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 3000 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0 万人。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完善农民工用工制度,积极推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 “1381行动计划 ”,编制完成市、县(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 “一县十镇百村 ”实验示范重点区域试点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工作和 55 个欠发达村新农村建设重点帮扶工作。深入实施 “百村示范、千 村整治 ”工程,完成市(县)域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城乡环境卫生规划、城乡给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农村住宅标准图集设计等六项规划,精心建设 10 个品牌示范村,以点带面推进村庄整治向深度发展,确保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加快南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全面推行 “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 ”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 90%以上。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力争成为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 71 万亩。推进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和大钱港整治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 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千万农民饮用水 ”工程,完成河道清淤 700公里。 三、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科学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为契机,按照一城两翼带状组团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和 “生态、文化、和谐、精致 ”的特色定位,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努力做到 “规划一张图,城乡一盘棋 ”。中心城区重点抓好东部新区、*太湖旅游度假区、 *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完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强化规划控制,着手开展南郊风景区规划。加大城市设计的覆盖面,提升城市设计的水平, 重点加强对龙溪港、旄儿港、长兜港等城市主水脉两岸的规划研究与控制。认真编制德清、长兴、安吉三个中等城市县域总体规划,启动县、乡镇控制性详规编制。高度重视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小城镇发展,深化完善各级城镇总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强、用地少、就业多、生态好的中心镇。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对外交通,努力提升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能力,确保申嘉湖、杭长高速一期和湖嘉申航道、 11 省道王家庄至唐舍岭段、菱新公路、环渚龙溪互通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加快申嘉湖杭高速练杭线 *段、 10 省道煤山至白岘岭段、武新线航道等工程建设, 启动实施杭长高速二期、长湖申航道建设。加快推进 “三线一枢纽 ”,力争启动建设杭湖宁城际轨道、湖嘉乍(沪)铁路,积极争取湖苏沪城际轨道列入长三角区域规划。深化完善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结构,启动建设南太湖滨湖大道,积极推进中心城区、 *经济开发区和东部新区、南浔城区、仁皇山分区的路网建设,加快建设 “五路五桥 ”骨干工程。积极推进电网建设,加快实施升山等7 个 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泗安等 13 个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继续完善储备项目库,着力抓好天荒坪二抽水蓄能电站、川气东送 *段、合溪水库、 *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进 一步健全完善重点建设上下联动、市领导联系项目、重大问题限期办结制、重大项目全程跟踪办理等制度,重点建设完成投资 180亿元以上,确保 “六个百亿 ”工程提前完成。 深入开展老城区改造。深化 “四城联创 ”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美化家园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实施 “两横三纵一联 ”城市通畅工程,完成苕溪路、红旗路改造和人民路拓宽二期工程,加快日月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大桥及西白鱼潭道路工程建设,启动江南工贸大街、威莱大街改造。大力实施 “两街区两地块 ”特色工程,加快步行街区建设和衣裳街区改造,深化完善龙溪港 A、 C地块景观规划。实施 “五维 护五整治 ”工程,加强对城市亮化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街道墙面清洁、河道水系清淤、人行道板加固等环节的管理维护,加强对城郊接合部卫生、营运车辆停放、设摊占道、违法搭建、破墙开店等现象的全面整治。继续加快老社区改造步伐,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和整治。启动西南商住区整体开发,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周边村改居的工作。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 120万平方米。 四、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外资质量。坚持内外并举、一二三产并重,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为导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 代服务业、国内外重要研发机构、海归创业人士的招商力度,大力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战略投资者和 “大、好、高 ”项目。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招商引资的方法,鼓励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嫁接改造。认真组织好赴日韩、美加、香港的招商活动,办好第四届国际湖笔文化节暨南太湖经贸洽谈会。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外商 “绿卡 ”服务受益范围,健全 “绿色通道 ”协调制度。合同利用外资达到 18 亿美元以上,实到外资确保8 亿美元以上,力争 8.5 亿美元,确保引进内资 65 亿元。 加快外贸转型。坚持实施 “四个多元化 ”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升纺织品、服装 等传统出口产品档次,加快提高机电产品、高新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8 页 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外贸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出口名牌,新增国家出口品牌产品 1 2 只。积极拓展外贸市场,继续发展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不断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健全公平贸易体系,完善外贸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企业抗贸易风险能力。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稀缺原材料。 加强对外合作。加快实施 “走出去 ”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开拓市场。抓住国务院制定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契机,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对接,深入推进区域交 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深化接轨上海工作,主动承接产业、科技、人才辐射。加快引进杭资,建设临杭产业带。加大 “山海协作工程 ”实施力度,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着力推进劳务合作和产业支援。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旅游大品牌。以南太湖综合开发建设为龙头,加快 “三带十区 ”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进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项目、南浔古镇保护与利用项目等,积极推进高星级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门票收入超 1000 万元的旅游景区 、营业收入超 1000 万元的旅行社、营业收入5000万元的旅游星级饭店。继续加大 “太湖、古镇、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 ”等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国内长线旅游和入境旅游,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增长 12%,入境旅游人次增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9 页 长 30%,旅游总收入增长 15%,主要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增长 25%。 建设商贸大市场。推进中心城市步行街区、功能片区和专业特色街建设,打造中心城市现代商业圈。加大商贸企业培大育强力度,加快培育 “十大现代商贸旗舰 ”和 50 强商贸企业,保护和弘扬 “老字号 ”,认真承办好第三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大力 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提高现代流通水平。深入实施 “乡镇连锁超市、村级连锁便利店 ”工程,村级连锁便利店的覆盖率达到 40%以上。迁建南浔建材市场,改造提升织里童装市场,加快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十大特色市场的建设。 加快新兴服务业大发展。扎实推进 *物流园区和南浔、德清、长兴、安吉四个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仓储配送服务平台。大力培育第三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促进物流产业做强做大。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发展金融、文化、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六、推动科技 创新,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 *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和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中心、茧丝产品国家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抓紧规划建设南太湖高新科技产业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5155”产业英才工程,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引进各类人民政府要点思考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0 页 人才 1 万名以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专项 计划,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化改造,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 家以上,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50 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 27%。 切实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大品牌企业、品牌技术、品牌产品的培育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开展 “千家争名牌、万家创品牌 ”活动 ,扩大 *名牌的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提升品牌经济比重,推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力争新增驰名商标 1 件、中国名牌 2 只、国家免检产品10 15 只。 七、注重节能降耗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 “1122”生态建设工程,编制完成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德清县争创国家生态县,新增 20 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和 20 个市级生态村。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固体废物收集网络系统, *中心城区和全市中心城镇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