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XX院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辐射项目)  建设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公章 ) 项目名称 :  更新加速器及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   2013 年 12 月   3表 1 项目概况  单位名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 17 号法人代表  姓  名  赫捷  电话  87788207 邮编  100021 联系人及电话  杨剑   87788500  13801262061 项目名称  更新加速器及扩建核医学工作场所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 号  项目用途  放射诊断、治疗  项目依据 无  总投资(万元)  5000 核技术项目投资(万元)  5000 核技术项目环保投资  (万元)  220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  密封源  射线装置  其它  应  用  类  型    1.1 单位概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以下简称“医科院肿瘤医院” )始建于 1958 年,1963年增设肿瘤研究所。该院是建国后建立的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全国肿瘤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医院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全方面进行肿瘤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设计床位 1598 张;年门诊量 68 万余人次,年住院量 5 万余人次,年手术1万6 千余台次。在岗职工 160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者 250 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4 人,医科院名医 3 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73 人。1996年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医院现设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等 15 个临床科室及 9 个医技科室,拥有电子直线加速器、回旋加速器、PET-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设备,万元以上设备 2000 余台。具有放射治疗、外科、内科以及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在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以及头颈部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方面的诊治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 17 号,西邻东南二环路,其地理位置见附图 1所示,医院建筑布局情况见附图 2 所示。                      41.2 核技术应用现状  医科院肿瘤医院现有核技术诊疗应用已取得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许可证号:京环辐证E0168。许可范围包括:使用类(2 枚) 、类(1枚)放射源,使用类(11 台) 、类(17 台)射线装置,一处乙级(核医学楼)和一处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I-125 粒子植入手术室) 。  该院已许可使用的射线装置共计 28 台,其中医用回旋加速器 1 台,医用直线加速器( 9 台) ,血管造影机 1 台,模拟定位机 1 台, PET-CT 1 台, CT 装置 3 台,医用诊断 X 线机 12 台。该院使用密封放射源有 Ir-192(后装治疗机) 、 Ga-68( PET/CT 设备校验源)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有 F-18、 Tc-99m、 Sr-89、 P-32、 H-3、 Re-188、 In-111、Sm-153、 I-131、 I-125、 O-15、 C-11、 N-13 和 Ga-67。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的科室有:影像诊断科、放射治疗中心、核医学科、 PET-CT 中心、 DSA 室、手术室。1.3 放射治疗项目调整内容 1.3.1 项目由来 (1)放疗中心更新 1 台电子直线加速器 该院放疗中心是一个由临床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三部分组成的专业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50 余人,其中首席专家 4 人,副高以上职称 28 人。全科拥有病床近 300 张,每日治疗病人约 500 人。建有放射治疗专用工作用房,配置 9 台直线加速器,包括当今最先进的 IGRT(图象引导)加速器和 TOMO 治疗系统,  拥有后装治疗机、CT 模拟定位机和 30 余套逆向治疗计划系统,拥有完善的放疗质控管理和严格的质控监测体系,每年治疗 12 万人次。该院率先在国内开展立体定向放疗(SRS,SBRT)、自适应放疗(ART)、术中放疗(IORT)、调强放疗(IMRT)、旋转容积调强(VMAT) 、近距离放疗、全身放疗等。该科是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点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承担多项国际、国家和北京市的科研课题。 放疗中心“加速器 4 室”原来安装使用 1 台 6MV 电子直线加速器。由于使用时间已达报废年限,医院计划更新 1 台 Varian(瓦里安 )加速器。拟选配的 Varian Novalis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及其放疗计划系统,具有肿瘤剂量适形度更高,肿瘤剂量强度调节更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剂量调节更细的技术优势,是一类能够较好满足对肿瘤疾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设备。加速器调强适形放疗以高于传统直线加速器数十倍的效率,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现代精确放射治疗,减少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还可以缩短治疗周 5期,减少患者治疗等候时间。本项目是医科院肿瘤医院为提高肿瘤放疗技术水平,最大限度的解决肿瘤疾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因此,项目实施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其获得的利益远大于辐射效应可能造成的损害,符合辐射实践正当性原则的要求。  (2)核医学楼扩建 PET/CT 显像检查工作场所 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断层闪烁显像技术,它通过探测引入机体的正电子核素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正电子所发射的湮没光子来反映示踪剂在机体局部组织内的分布。将 PET 反映分子功能代谢信息的优势和 CT 精确的解剖定位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提供精确定量的脏器代谢变化,而且能准确地描述代谢异常的解剖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实现了活体内分子代谢信息的可视化,是研究和分析体内分子代谢信息改变的优秀平台。 PET/CT 检查技术临床应用在我国迅速发展和普及,逐步成为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通过对肿瘤分子代谢的显示,在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准确分期和疗效判断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强大工具。研究表明,PET/CT 的使用,通过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分期,使病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节约病人总体医疗费。据统计,国内 PET/CT 显像用于恶性肿瘤筛查的占 95.4%。 该院 PET-CT 中心设置于核医学楼二层,目前配置使用 1 台 PET/CT 设备,每个工作日开展检查不超过 12 人,因现有工作场所面积狭小,难以再增加检查人数。 2013年,该院新增回旋加速器即将投入使用,为满足临床科室 PET/CT 显像检查需求,该院计划改造核医学楼建筑,增加 PET/CT 显像检查工作区面积,并新增 1 台 PET/CT设备。 预计本项目实施后, 每日开展 PET/CT 检查量可增至 40 人, 全年可以达到 10000人次。本项目实施后核医学楼一层现有的核医学诊疗项目及应用规模不变。  扩建核医学楼 PET-CT 检查工作区,因核医学临床诊断需要而实施,符合辐射实践正当性原则的要求。   1.3.2 建设项目内容   本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放疗中心更新 1 台 6MV/10MV Varian Novalis 型电子直线加速器。根据放射治疗系统技术和辐射安全要求,改造利用“加速器 4 室”作为拟更新加速器的机房。 “加速器 4 室”现有的 6MV 电子直线加速器报废;  核医学楼调整工作区建筑布局, 二层增加 PET/CT 显像检查工作区面积, 新增 1 台 PET/CT设备(含 2 枚类68Ge 放射源), PET 显像用核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61.4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根据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 2006 年公告第 26 号)规定,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属类射线装置,PET-CT 扫描成像装置属类射线装置。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结合本项目核医学诊疗规模,核医学楼 PET 检查工作区属于操作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乙级工作场所。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5 年第 62 号)规定,本项目 PET-CT 扫描成像装置配套使用的2枚68Ge 放射源初装时放射 性活度分别为 3.5MBq 和 18.5MBq, 均属类放射源。医科院肿瘤医院“更新加速器及扩建核医学场所 项目”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2008 年)划定的“核技术应用项目”类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本建设项目实施前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环评资质证号: 国环评证乙字第 1001 号) 接受医科院肿瘤医院委托, 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评价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 1 台 6MV/10MV 电子直线加速器(类射线装置);  核医学楼 ( 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 扩建 PET 检查场所, 新增2枚68Ge( V 类放射源 ),新增 1 台 PET/CT 扫描成像装置(III 类射线装置)。该场所使用核素 F-18、 O-15、 C-11 和 N-13 的数量不增加。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的问题 有:放射性核素释放的 射线、 射线,射线装置运行产生的 X 射线、电子束,操作非密封放射 性物质场所产生的放射性 “三废 ”等对工作人员、公众以及环境的影响。  1.5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依据  1.5.1 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98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2003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2003 年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 449 号, 2005 年   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 环境保护部第3 号令,2008 年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第 18 号令, 2011 年   1.5.2 技术依据   7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 ( HJ/T10.1-1995)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放射源分类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5 年第 62 号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 第 26 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 2008 年    环境地表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 GB/T14583-93)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HJ/T61-2001)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 1 部分:一般原则 ( GBZ/T201.1-2007)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 GBZ/T 201.2-2011)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 ( GBZ126-2002)   医用 X 射线 CT 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 180-2006)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 ( GBZ133-2009)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2012)   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 ( DB11 /412-2010)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 GBZ128-2002)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 GB9133-1995)    NCRP REPORT NO.151“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Megavo-ltage X- and Gamma-Ray Radiotherapy Facilities” (2005 年 )   北京市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规范化 管理技术手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2年)  1.5.3 其他   医科院肿瘤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协议书   加速器机房改造工程建筑设计资料、核医学楼建筑改造设计资料   Varian Novalis 型电子直线加速器技术资料   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诊疗操作规程、 放射工作制度、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等文件。1.6 剂量限值和剂量约束值  1.6.1 剂量限值  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规定,工作人员的 8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如下:   职业照射  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 a) 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 5 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 20mSv; b)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 50mSv; 公众照射  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a) 年有效剂量, 1mSv; b) 特殊情况下,如果 5 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 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 5mSv。  1.6.2 剂量约束值  综合考虑核技术利用现状和将来的工作负 荷可能增加情况,仍维持以往环保主管部门批复的剂量约束值:取年有效剂量限值的 1/4 作为职业人员年剂量约束值,即5mSv/a。取年剂量限值的 1/10 作为公众剂量约束值,即 0.1mSv/a。  1.7 放射工作场所周围剂量率控制水平  参考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 1 部分:一般原则 ( GBZ/T201.1-2007)建议的剂量率控制值水平,对人员全居留场所( T 1/2) ,治疗室墙体及门外 30cm 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 2.5Sv/h; 对人员部分或偶然居留场所 ( T1/2) , 不大于 10.0Sv/h。参照 IAEA 建议,本项目对 PET/CT 机房和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控制区外围建筑屏蔽效果评价采用 2.5Sv/h 的剂量率控制水平。 1.8 放射性废水排放限值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DB11/307 2005)规定了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总 排放限值为 10Bq/L。   排放含放射性核素废水要求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低放废液可以直接排入流量大于 10 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每月排放的总活度不超过 10ALImin,每次排放的活度不超过 1ALImin。本项目排放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 ALImin值列于表 1-1 内,其它核素维持现状水平。   9表 1-1 废水中放射性核素排放限值 ALImin核素名称 月排放总量(Bq) 一次排放限值 (Bq) 18F2.21092.210811C 8.31098.3108注: 表中的排放限值根据 GB18871 附录 B 及表 B3 的数据导出。  1.9 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非密封放射源工作场所分级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将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进行分级。见表 1-2。  表 1-2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 级别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甲级 >4109乙级 21074109丙级 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规定。有关控制要求见表 1-3。表 1-3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Bq/cm2)  表 面 类 型 放射性物质 控制区 410 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监督区 4 控制区 4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监督区 4 手、皮肤、内衣、工作袜  410-11.10 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  本项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均较短。因此,可以将放射性废物收集暂存,待衰变至符合清洁解控水平时,经有资质的机构监测,并经审管部门确认,再按医疗废物要求进行安全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 GB9133-1995)规定:豁免废物是对公众成员照射所造成的年剂量值小于 0.01mSv,对公众的集体剂量不超过 1 人 Sv/a 的含极少量放射性核素的废物。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须经过环境保护审管部门审批同意。  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附表 A1,本项目作为申报豁免基础的放射性核素 ,18F 的活度浓度和活度分别是 104Bq/kg 和 106Bq;15O 10的活度浓度和活度分别是 105Bq/kg 和 109Bq。  1.11 评价目的    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辐射现状进行 调查,评价该地区辐射环境状况;    评价项目在营运过程中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所造成的辐射影响,分析项目运行对环境可能的影响;    评价辐射防护措施效果,提出减少辐射危害的措施,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营运单位 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给予技术支持;    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把辐射对环境影响减少到 “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  1.12 评价原则    以建设项目为基础,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的原则;  突出该项目的特点,抓住关键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使评价体现出来源于项目、服务于项目、指导于项目的原则。   1.13 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本项目核技术应用内容及规模和放射源项特点,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的内容和格式 (HJ/T10.1-1995)要求, 参考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61-2001)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的辐射监测技术要求,确定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贯穿辐射评价以放射工作场所控制区建筑实体为边界,半径 50 米内作为评价范围。  本项目涉及的类射线装置使用场所和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别列于表 1-4 和表 1-5 内。  表 1-4 拟更新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情况及保护目标分析表  机房周围环境情况 方位 距离 常居留人员(人) 加速器 3 室及公共候诊区 北侧 2m 10m 4 通道及加速器 6 室 东侧 紧邻 10m 4 院内道路、中心花园 东侧 10m 50m - 加速器 5 室、后装治疗 1 室 南侧 紧邻 10m 4 加速器 1 室及放疗候诊大厅 西侧 紧邻 10m 3  11表 1-5 核医学楼周围环境情况及保护目标分析表  工作场所周围环境情况 方位 距离 常居留人员(人)科研楼、病房楼 东侧 紧邻 50m 70 科研楼 南侧 紧邻 20m 20 院内道路及绿地 西侧 2.0m  20m - 院内道路及停车场 北侧 2.0m  50m本建设项目包括使用 1 台类射线装置和 1 处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等内容。所涉及放射工作场所全部位于该院医疗工作区内,周围 50m 范围主要为医院医疗工作用房。因此,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医院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其陪护者、来访人员。   12表 2 放射性同位素及密封源   核素  名称  放射性活度( Bq/a)  物理、化学  性状  日等效操作量 (Bq) 操作  方式  贮存方式与地点  68Ge1.85107固体密封源  - 机械控制  核医学楼新增 PET/CT 机房,固定安装于 PET/CT 设备内  68Ge3.5107固体密封源  - 机械控制  核医学楼新增 PET/CT 机房,固定安装于 PET/CT 设备内  18F9.251012液体  3.70108简单湿法  核医学楼二层注射室 11C2.01012液体  3.70108简单湿法  同上 13N2.01012液体  3.70108简单湿法  同上 15O2.01012液体  3.70108简单湿法  同上 注 : (1)密封源要注明并说明源强(Bq);栏 2 中放射性活度是指核素年使用量(Bq/a) 。 ;(2) 密封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 (n/s) 。 ;(3)等效操作量和操作方式按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  13表 3 废弃物 (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废弃物名称  状态  排放浓度  年排放  总量  暂存情况 最终去向  PET/CT 设备 退役放射源  固态    不暂存  送北京市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核医学楼: 放射性固体废物  固态  12MeV 约为 4%。 加速器使用 X 射线治疗模式时,治疗等中心处最大辐射剂量率为 1000cGy/min( 6MV) ,有用线束外泄漏 X 射线辐射剂量为有用线束的 0.1%,射线照至墙壁、设备和患者身体将产生 X 射线散射辐射。 NCRP No.151 报告给出的钨靶发生光核反应 (,n)的阈值为 8.0MeV。因此,当加速器产生 X 射线的能量大于 8.0MeV 时,能够衍生一定量的中子。 加速器打靶过程产生的高能 X 射线与设备部件也可能发生光核反应 (,n),次生中子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感生放射性。感生放射性主要产生在加速器的结构材料。感生放射性核素放出 射线和 射线。 3)事故工况下的污染途径   加速器发生控制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使得工作人员受到误照射。   加速器发生控制系统故障或辐照参数设置错误,使得受检者受到超剂量照射。 机房门机联锁装置故障,人员误入机房受到辐射照射。   5.1.3 加速器运行辐射安全措施   加速器机房采用实体屏蔽措施,保证机房外围人员全居留场所 X 线辐射剂量率不大于 2.5Sv/h, 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满足环评文件提出的剂量约束要求。 17 在加速器室机房出入口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 加速器控制台电源钥匙由专人保管。 在加速器室内安装开机前声光警告装置。 在加速器室迷道防护门内侧墙面设置强制开门按钮。若按钮被按下,联锁系统发出报警指令,并同时打开安全门。 设置门机联锁。为防止有人在加速器工作状态下误入,加速器室出入口防护门必须和加速器束流控制系统以及高压触发系统联锁,只有当防护门关闭,加速器才能启动;反之,如果照射过程中防护门打开,系统将自动停止出束。防护门为电动门,具有人体感应保护装置,防止关门时误挤(夹)人员。当加速器出束时防护门启停机构自动断电,防护门无法从外面开启。 紧急停止按钮:在机房墙壁上设置不少于 2 个的紧急停止按钮,在治疗床上和控制台上设置 1 个紧急停止按钮,供误留机房人员紧急情况时使用。按动任何一个紧急停止按钮即可停止加速器出束。紧急停束按钮按下后,需人工复位方可解除。 分区管理:加速器机房防护门内区域为控制区,加速器机房控制室为监督区。在监督区和控制区门口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告标识。 机房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加速器工作状态指示灯。出束时红灯亮,停止出束时绿灯亮。或者设置灯箱,附加中文警示说明,如“红灯亮禁止入内”等。出束前有声音提示。在控制台上安装有加速器出束状态指示灯。 在加速器机房内设置应急照明灯和安全出口指示灯,箭头指向出口处。加速器运行时关闭照明灯,安全门被打开后开启照明灯。 使用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和语音对讲系统,在控制室可以全方位观察机房内有无人员停留或者其他异常的情况。 安装机房固定式 X-辐射剂量监测系统, 在控制室内设置数显式剂量率仪表,供工作人员掌握机房内剂量率水平。 机房安装通风换气系统,将辐解产生的有害气体(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排出调试场所。通风系统每小时换气大于 5 次。 加速器机房设置火灾报警系统,配有灭火器材和用品。 表 5-2 列出了本项目拟利用加速器机房的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设计情况。   18表 5-2 电子直线加速器机房安全系统设计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设计内容 执行情况 1 钥匙开关 2 控制台是否有紧急停机按钮 3 电视监控与对讲系统 4 A 控制台及 安全联锁 人员通道门联锁装置 5 出入口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6 B 警示装置 出入口有工作状态显示 7 紧急开门按钮及指示、说明 8 紧急照明或独立通道照明系统 9 治疗室内有紧急停机按钮 10 C 照射室 紧急设施 治疗床有紧急停机按钮 11 治疗室内有固定式辐射剂量监测报警仪器 12 个人剂量报警仪 13 D 监测设备 个人剂量计 14 通风系统 15 E 其它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5.2 核医学楼扩建 PET/CT 显像检查工作场所  5.2.1 规划应用内容  本项目实施内容为扩建核医学楼二层现有 PET/CT 检查工作场所,新增 1 台PET/CT,目的是满足临床 PET 检查需求,改善就诊环境,优化场所布局,以实现规划的 PET/CT 接诊工作量。该工作区目前配置有 1 台 PET/CT,使用18F 开展 PET/CT检查,每日检查 812 人,全年约 2800 人次。本项目实施后, PET 检查中心 使用含核素18F、11C、13N 和15O 药物开展 PET/CT 显像检查,预计 每日可新增 PET/CT 检查 30人,平均日接诊量可达 40 人,全年接诊总量可达 10000 人次。  经核算,该场所已许可使用的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和操作量能够满足将来工作需要 (见表 5-3) , 故本项目实施后核医学楼仍属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核医学楼扩建项目包括增加 1 台 PET/CT,增加使用 2 枚 Ge-68 放射源( PET/CT设备内校验用) ,配套改造一处 PET/CT 机房、患者候诊室及其它配套用房。 PET 显像药物由该院回旋加速器中心供应,当日制备当日使用。项目投入使用后,将相应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增加个人辐射防护用品。本项目设计利用核医学楼现有的放射性废水收集及贮存衰变设施。    195.2.2 PET/CT 显像检查工作流程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医学检查的工作原理是:含示踪核素的放射性药物经由静脉注射方式进入受检者体内,核药物分布到特定器官并释放 射线,利用 PET-CT 等探测成像仪器进行扫描和显像。 PET/CT 检查工作流程如下:  预约患者 药物制备、质检 分装注射带药侯诊PET-CT 扫描检查 阅片 编写报告 5.2.3 工作场所等级   根据 PET 检查项目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质和操作方式, 以及所含放射性核素生物学毒性和操作量,并考虑18F 等短半衰期核素暂存过程 衰减的因素,计算出 PET检查工作场所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用数量及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结果见表 5-3.。  表 5-3  PET/CT 检查场所扩建后使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情况分析表  核素名称  使用方式  及使用量  毒性组别修正因子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规划工作量(例 /日)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该场所许可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18F 静脉注射,296MBq/例  0.01 1 40 ( 9400 例 /a)2.96108(按临床用量的 2.5 倍计算)  3.710811C 静脉注射,296MBq/例  0.01 1 3.710815O 静脉注射,296MBq/例  0.01 1 3.710813N 静脉注射,296MBq/例  0.01 1 5 ( 300 例 /a)  2.96108(按临床用量的 20 倍计算)   3.7108- 合计   40 5.921081.48109说明 :主要使用核素18F,少量使用核素11C和13N,每日检查总人数不超过 40 例。 可见,本项目投入使用后,核医学楼已获许可的核素18F、11C、13N 和15O 用量满足检查需要。   5.2.4 放射性污染分析 ( 1)放射性核素物理参数  正电子发射型核素物理半衰期较短, 衰变时产生 511keV 高能 射线、 正电子 ( +) 。设备校验用 Ge-68 放射源发射 射线和 射线,其 射线能量为 10keV。本项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物理参数列于表 5-4。   20表 5-4  PET 检查项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参数表  核素名称 核素符号 半衰期  衰变类型主要射线及平均能量 (MeV) 氟-18 F-18 109.8min EC +0.511 碳-11 C-11 20.4min EC +0.511 氮-13 N-13 9.96min EC +0.511 氧-15 O-15 2.03min EC +0.511 锗-68 Ge-68(密封源) 270.95d EC 0.010 ( 2)正常工况的污染途径  PET 显像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产生能量为 511keV 的 射线。放射性药物经由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分布到特定器官。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患者携带放射性核素,类似于放射源。 PET-CT 设备含有 X 射线 CT 成像装置, 使用过程中还产生 X 射线。 PET-CT设备配套使用的 Ge-68 放射源衰变产生 射线和 射线。 PET 检查还会产生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放射性废水来自患者专用卫生间冲厕和洗手池排水,冲洗沾有放射性核素的器皿产生的废水。放射性固体废物来源于患者使用的注射器、药杯、放射性药物包装物、棉棒、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和垫料等物品。    ( 3)非正常情况的污染途径 1) 进行药物操作时发生放射性污染。 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过程中, 因容器破碎,药物泼洒等,有可能污染工作台、地面、墙壁、设备等,甚至造成手和皮肤的污染,应立即收集污染物,采用擦拭方法进行处理。  2) 放射性药物保管不当, 发生遗失或被盗。 放射源失控可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PET-CT 中心在放射源库保管放射性同位 素,采用双人双锁进行 管理,执行使用登记管理制度,落实“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 ( DB11 412-2010) ”要求,可有效防止同位素被盗和丢失事件的发生。  3)放射性废物处置或管理不当,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 4) X 射线装置发生控制系统或电器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造成管电流、管电压设置错误,使得受检者或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5.3 监测计划  5.3.1 个人剂量监测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佩戴使用 TLD 个人剂量计。 按每个季度一次的频度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检测评价。根据放射 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第 18 号令) 、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 GBZ128-2002)和放射工 21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 55 号) 要求建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5.3.2 工作场所监测  采用固定和便携式 X 剂量率仪对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工作场所进行监测。 本项工作由医院辐射防护委员会组织实施, 每年至少 1 次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监测报告存档备查。  5.3.3 环境监测  定期开展放射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辐射水平的监测评价工作, 监测点包括机房墙外、楼道和相邻楼层房间。监测工作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每年至少进行 1 次,监测数据记录存档。  5.3.4 改建核医学楼工作场所放射性污染监测  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施工前核医学楼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实施监测,保障改扩建工程施工安全。监测工作由辐射防护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安排在核医学楼建筑改造施工前实施,以确认施工场地辐射水平为环境本底水平。辐射监测项目包括:环境辐射剂量率,设备、物品、地面、墙表面 表面污染水平。   5.3.5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项目正式运行前,委托北京市环保局认可的有资质单位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5.4 辐射安全管理  5.4.1 设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医院设有辐射防护 委员会, 对医院的辐射防护工作进行管理和技术支持。王绿化(分管临床工作) 副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全面负责医院的放射防护监督和管理工作。辐射防护 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 日常工作,设 在医务处。 辐射防护委员会其他成员包括:医院 医务处、保卫处、设备处、保健室、科研处、基建处、影像诊断科、放疗科、核医学科、 PET-CT 中心、肿瘤妇科负责人或技术主管人员。辐射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和放射诊疗应用科室承担执行辐射安全措施和制度的责任。该院辐射防护委员会的 人员组成见附表 1。  5.4.2 制定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放射诊疗操作规程  医院制定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有:辐射防护管理办法、安全保卫制度、医用含源装置使用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辐射防护委员会成员岗位职责、放射治疗科岗位职责、影像诊断科岗位职责、核医学科岗位职责、 PET-CT 中心岗位职责、妇科后装治疗岗位职责、放射治疗设备操作规程、影像诊断设备操作规程、后装 22治疗机操作规程、核医学显像、治疗操作规程、回旋加速器制备核素显像药物操作规程、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方案等。编制有放射诊疗质量控制文件。   5.4.3 放射工作场所分区管理措施  医院采取合理布局医疗工作区环境, 优化诊疗工作流程, 加强引导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并设置放射性诊断和治疗专用工作区,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科学管理。将放射诊断及治疗设备机房和操作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场所划为辐射安全管理控制区,严格 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机房控制室设为监督区,只有工作人员许可外来人员方可进入。 控制区出入口外侧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告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以避免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在放射工作场所公共候诊区设置宣传图板和显示屏向就诊人员及陪护者宣传辐射安全知识。提示孕妇、准备怀孕的妇女和儿童就诊者及陪护人员慎重选择放射诊断治疗。5.4.4 辐射监测   医院配置便携式辐射剂量率仪、辐射报警仪和表面污染检测仪,定期进行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执行个人剂量监测和环境监测制度,建立监测结果和个人剂量档案。辐射监测发现异常时,及时分析查找原因,防止因设备故障、操作不规范和屏蔽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导致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核医学楼和放疗大厅目前配置使用辐射监测仪器情况汇总列于表 5-5。  表 5-5 核医学楼和放疗大厅配置辐射监测仪器情况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购置日期 仪器状态 数量 备注 1 手足污染检测仪 RM-7510 2010 年 在用 1 核医学楼2 在线辐射剂量当量率监测仪 SB-IX 2011 年 在用 1 核医学楼3 表面污染检测仪 Inspector 2010 年 在用 1 核医学楼4 个人剂量监测报警仪 RAD-60 2010 年 在用 10 核医学楼5 多用途表面污染测量仪 C-14 2006 年 在用 1 核医学楼6 表面污染检测仪 Inspector 2006 年 在用 2 核医学楼7 活度计 CRC-15R 2010 年 在用 2 核医学楼8 环境剂量检测仪 RM2108 2010 年 在用 1 核医学楼9 个人剂量报警仪 FJ3500 2012 年 在用 4 放疗大厅10 X、射线报警仪 SB-1Z 2012 年 在用 8 放疗大厅11 放疗用剂量仪 DOSE 1 2010 年 在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