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归园田居 其三 魏晋: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归园田居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赏析 这首 “种豆南山下 ”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 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归园田居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 (一 )中所说的那样: “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厌倦了做官, “守拙归田园 ”才是最爱。从 “带月荷锄归 ”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 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归园田居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 ?那么 “夕露沾衣 ”就更不足为 “惜 ”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 ,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 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 ”,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 ”平淡之语, “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陶渊明(约 365 年 427 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 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归园田居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