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 ”即是 “曲子 ”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 gu)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 ru)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 su)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 ”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 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 “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 ”、 “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 ”,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 ”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 正是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 ”与 “流水 ”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 ”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 ”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 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 ”,回家。“不须归 ”,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 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张志和( 730 年 (庚午年 ) 810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 “烟波钓徒 ”,又号 “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 “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