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 一作:谁见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 “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 “漏断 ”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 履卦: “幽人贞吉 ”,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 “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 “乳燕飞华屋 ”,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夜景 “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 “,犹言 ”无人识 “。 或以为 “拣尽寒枝 “有语病,亦见注 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 ”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 “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 “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 ”不肯栖 “,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 ”择木知幽鸟。 “ 末句一本作 “枫落吴江冷 “,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 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 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 幽人 、 孤鸿 的出场作铺垫。 “漏 ”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 ”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 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 “幽人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 “幽人 ”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 ”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 “幽人 ”的超凡 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有恨无人省 ”,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 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 “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 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 “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 “有寄托 ”与 “无寄托 ”之说,以为 “非寄托不入 ”,而 “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 “非因寄托而为是词 ”,乃 “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