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注释 系( x):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 “藜杖 ”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 “二十四花信风 ”。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 “杖藜扶我 过桥东 ”。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 “杖藜扶我 ”,实际是 “我扶杖藜 ”。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 ,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 “欲湿 ”、 “不寒 ”二词上。 “欲湿 ”,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 “不寒 ”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或细写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 “杏花雨 ”、 “杨柳风 ”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 “杏花春雨江南 ”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 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 “中兴四大诗人 ”以及 “二泉先生 ”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