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园小梅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山园小梅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园小梅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山园小梅二首 宋代:林逋 原文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译文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来欣赏它了。 像剪碎的丝绸点缀着酥酪般的枝干,要画出那姿态和布局确实为难。 尽情享受着日落春晚,影单应当怯怕霜重夜寒。 澄洁鲜艳只与相邻的高僧共惜,冷落孤傲犹嫌被俗人一看。 想起旧时在江南的旅途上,香魂飘落于酒旗下行吟的马鞍。 注释 暄( xu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态。 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 清幽香味在飘动。黄昏:指月色朦胧,与上句“清浅 ”相对应,有双关义。 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根据林通 “梅妻鹤子 ”的趣称,理解为 “白鹤 ”更佳。偷眼:偷偷地窥看。 合:应该。断魂:形容神往,犹指销魂。 狎( xi):玩赏,亲近。 檀( tn)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金樽( zn):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绡( xio):生丝绸。酥:酥酪一般的。乾( gn):枝干。 向背:面向和背对的姿态。稀稠:疏疏密密的布局。 日薄:日落。从:任从。甘:甘心。 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澄鲜:清新。 吟鞍:指吟诗者 所骑的马鞍。 赏析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 “梅妻鹤子 ”,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第一首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 “独 ”字、一个 “尽 ”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 “弗趋荣利 ”、 “趣向博远 ”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 “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其诗 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 “疏影 ”、“暗香 ”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横斜 ”传其妩媚,迎风而歌; “浮动 ”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 “水清浅 ”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暗香 ”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 “月黄昏 ”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 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 “竹 ”改成 “疏 ”,将 “桂 ”改成 “暗 ”,这 “点睛 ”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先偷眼 ”三字写得很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是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后句则变 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而 “合断魂 ”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 “霜 ”、 “粉 ”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 “幸有微吟 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尾联 “微吟 ”实讲 “口中梅 ”也, “微 ”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 “天地境界 ”,人们看到的则是和 “霜禽 ”“粉蝶 ”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全诗之妙在于脱 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是说梅花像是剪碎了的丝织品,上面涂了油酥,正反面有深有浅,多么自然,画是画不出来的。这里用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绢和油酥制品来比喻悔花的滋润柔美,十分传神。这在宋代诗词作品中一不乏其例,如苏轼腊梅诗中就有 “天工点酥作梅花 ”的句子。 “向背 ”、 “稀稠 描绘了在白天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接下去说梅花在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温暖,但 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梅花本来是以其经霜耐寒的品格受到人们称赞的, “霜深应怯 ”的顾虑似乎大可不必,但正是这不必要顾虑的顾虑,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 五、六两句是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尽管它很冷落,但是还不愿让城里的俗人来观赏。把 “邻僧 ”和 “俗客 ”对举,是因为佛门弟子信奉清净无为的教义,往往和隐逸之士的思想非常合拍,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就以 “诗佛 ”自居,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 酬张少府),看破红尘,成为佛门信徒。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的林逋也是如此。末尾两句是说:回忆过去在梅花盛开、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叫人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7 页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这组诗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 “山园 ”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 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 “弗趋荣利 ”、 “趣向博远 ”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 “疏影 ”一联而言,欧阳修说: “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 “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 “未须草草赋 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 “疏影 ”、 “暗香 ”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 “丰满的美丽 ”,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山园小梅二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 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8 页 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 “梅妻鹤子 ”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心灵审 美。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这组诗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林逋( 967 一 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 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1028 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 “和靖先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