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免责声明背景报告武汉城市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实践目 录编写机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机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和东北亚次区域办事处2018 年 6 月一、前言二、城市特点与未来发展 三、武汉城市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四、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 五、结论参考文献135920231前言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区域间低碳发展是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机制之一。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力量,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东北亚地区城市特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及制度环境不同,选择的低碳发展模式和路径也各具特点。城市政府经过多年的低碳建设,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措施和政策手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具有强烈的需求,与同行分享经验,借鉴学习先进实践。2014年,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东北亚环境合作机制(NEASPEC)启动东北亚低碳城市网络平台,旨在从技术支持、能力建设、信息交流分享和研究分析四个维度支持区域内的低碳城市发展。2017年,NEASPEC第21次高管会议决定在NEA- LCCP东北亚低碳城市网络平台下开展两项研究活动同行评议和国别比较研究,加强东北亚区域城市、专家和机构等交流合作网络平台建设。同行评议是组织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和城市,以案例城市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实践为评议内容,基于特定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通过技术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评估其适用性、技术和实践有效性,推动同行评议专家与案例城市之间开展深入交流,分享先进的理念、高质量的信息和有效的做法。背景报告作为同行评议的数据和信息基础,旨在呈现案例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政策实践,为同行评议专家了解城市提供事实资料。背景报告并不评估城市低碳表现,而是总结城市社会经济特征、城市发展战略和方向、低碳关键因素实际表现,以及全面阐述地方政府在全经济范围内以及重点领域内已经实施的战略和政策措施。2010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启动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工作,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逐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截止到2017年,中国已经确定了三批低碳试点省市,涵盖了6个省区和81个城市。东北亚低碳城市网络平台选择中国武汉作为同行评议的案例城市。武汉市是位于中国中部的超大城市。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型城市,武汉工业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典型缩影。武汉是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的省会城市和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自2010年开始就着手进行低碳领域的顶层设计以及制度政策建设。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武汉推动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升级改造,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在2015年的中美气候峰会上,武汉市长正式承诺武汉将于2022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将这个承诺纳入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武汉市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布了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武汉经过多年的低碳实践,正从探索阶段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低碳战略措施、体制机制、政策手段的建立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对中国城市低碳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城市气候条件、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地域文化、资源状况、文化观点、产业格局、行政层级、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及发展重点等因素是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土壤,也影响到低碳发展各种驱动因素的未来变化状况。城市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具有公共物品性,政府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推手。地方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管理体制机制到重点领域战略措施及政策手段等各个层面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并出台和实施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若全面系统勾勒武汉低碳发展模式,需要回答如下问题:武汉市是在哪些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特点下进行低碳发展实践的?影响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变化的?地方政府在哪些领域采取了哪些战略措施和政策工具?为此,武汉背景报告包括以下四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是以事实阐述为主,不做过多的分析和评论。第一部分,城市特点和未来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城市文化及传统习惯等方面各具特点,这些特征就如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城市发展模式。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有可能面临的障碍和挑战。第二部分,关键驱动因素历史变化。低碳发展区别于其他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是减少碳排放。降低碳排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由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和低碳技术等多维度因素决定的。系统梳理武汉影响碳排放的各个因素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势,可以了解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低碳城市发展覆盖了城市多个部门和领域,包括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市政实施、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公众消费行为等城市建设的方方2面面。这部分会对“十二五”武汉的低碳发展管理体系、战略措施、政策工具进行梳理,并展示关键指标的表现情况。第四部分,结论。这一部分总结阐述武汉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特点、关键驱动因素变化趋势,以及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工具实践状况。3城市特点与未来发展武汉城市应水而兴,历经3500年历史演变,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过千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城市。武汉城市发展特点,既符合城市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顺应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气候条件、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地域文化、资源状况、产业格局、政府行政层级等方面特征构成了武汉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1、武汉是中部地区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其能源消费需求较高。同时,武汉能源资源又非常匮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低碳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气候条件具有显著的夏季炎热,降雨充沛特征。武汉市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量充沛,市区年均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夏天非常闷热,是中国城市中“三大火炉”之一。武汉自然地理特征决定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多中心特征。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其中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两江交汇、湖泊密布、山水相间”概括了武汉市的自然地理特征。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和方向呈现顺江发展、离岸推进的特点,城市发展空间具有不平衡性,很难集中布局、均衡发展。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位于中原腹地,具有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承东启西、衔接南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是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供应依赖周边地区,但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武汉市资源禀赋具有“无煤、无油、无气”特点。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周边地区的能源基地,包括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及三峡水电等四大水电站和平顶山煤矿等。武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用途广泛,为武汉冶金、建材、化工和化肥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武汉发达的工业制造业对能源需求较高。武汉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导致环境承载力、生态修复和治污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武汉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武汉市第二产业特别是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环境污染交织,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并存,水环境质量和垃圾处理问题仍旧突出。2、武汉历史文化悠久,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具有开放、灵活、包容和多元性,为吸收、打造和践行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意识土壤武汉的地域文化呈现出自由格局和礼制观念互融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气质。地域文化从观点、思维和行为上影响城市发展的决策、战略形成和实施。武汉是长江文化带系中的荆楚文化(通江达海的江河文化)的重要繁衍地域。由于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地,荆楚文化受中原文化和南方、长江中上游和下游文化交流的影响,具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特质。武汉是科技、智力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市。武汉市拥有200多个专业性科研院所,80多个高等院校,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其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拥有雄厚的创新资源。3、作为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升级是武汉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是传统重工业城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换过程。发展制造业一直是武汉城市建设的中心。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当时汉阳铁厂、湖北布局、纺纱局、制麻局和汉阳兵工厂的规模居全国前列,奠定了武汉工业中心的传统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汉凭借其工业基础、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成为中国重工业的重点布局发展城市,形成了以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武汉进一步发展家电、塑料制品、毛纺织、民用电子等消费品工业。到20世纪90年代末,武汉从纺织、冶金、化工、家电为主导转变为以汽车、钢铁、光电子、医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老工业基地改造、重振武汉制造等一系列国家和城市战略背景下,武汉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环保、烟草及食4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为优势产业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期间,武汉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计划,加快建立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中心,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产业跨上千亿元台阶。未来,武汉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会逐步减弱,将全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4、武汉作为副省级城市和湖北省会城市及多个国家试点城市,拥有更多行政资源推动低碳转型对比一般城市,武汉拥有更多的行政资源配置能力。一个城市行政级别体现出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配置能力。行政资源配置能力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治理结构,与中央政府、上级政府、区域内其他地方政府的互动模式,以及城市战略的形成和转换成效。1984年,武汉市被批准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实行全部计划单列,拥有省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994年,武汉升级为副省级城市,政府官员的行政级别较一般城市更高,可以享有更多更强的行政政策优势和公共资源配置的话语权。此外,武汉是多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政策创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中央政府支持。“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不仅是低碳城市试点,也是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创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等。5、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换挡期”,“工业强市”和“城建攻坚”是推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长期愿景实现的关键发展战略。低碳城市发展为推动武汉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提供强大支撑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不是城市的现实地位,而是城市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任务。武汉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会影响驱动因素的未来走势。武汉市远期战略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自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作为武汉四大城市功能。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定位为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战略定位意味着武汉未来会更注重城市功能、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十二五”期间,武汉已经陆续出台了“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城建攻坚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推动武汉城市功能的实现。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2013年武汉出台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将武汉建立成为“高新技术创新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创新中心。2017年初开始实施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提高武汉人才资源利用率和吸引大学生和高新产业人才在汉创业和就业。“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是武汉赶超发展的主攻方向。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武汉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未来,武汉将加快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烟草、日用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攻坚计划。2012年武汉出台武汉市城建攻坚五年(2012-2016),加大地方财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陆续实施24项工程,提升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城市园林绿化品质以及工程设计和建筑品质。2017年武汉公布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十三五”规划将建设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正式纳入武汉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武汉市2013年启动服务业升级计划,出台配套鼓励措施,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房地产、会展旅游等十大产业。“十三五“期间,武汉发展战略部署包括三个维度: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发展动力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功能升级和城市品质升级)、全力打造民生升级版(民生保障升级和社会治理升级)。5武汉城市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卡亚恒等式将城市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因素分为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四个因素。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武汉“十二五”期间这些关键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一)人口 武汉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就业人口集中于制造业,老龄化城市特征明显常住人口总量稳步增加。1995年到2015年,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从710万上升到2015年的1060.77万,增长近50%。城市常住人口首次跨入“千万”级别,且年均增速达到1.4%,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重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此外还有近300万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的人口红利又进一步支持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强大的需求支撑。未来,武汉人口仍会持续增长。武汉市人口专题研究提出,到2030年,武汉市域总人口最多可达1700万人,保守估(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迅速,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均衡发展武汉GDP总量已经步入“万亿俱乐部”,与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15个城市组成第一个方阵。“十二五”期间,武汉GDP年均增长10.4(%)。在15个城市中居第5位。GDP总量由2010年的5565.9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905.60亿元,增长了约0.96倍,扩张速度居15个城市第一位。就业人口分布情况。2011-2015年城镇就业人员从341.25万人增加到460.81万人,年均增长23.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70.7%上升到2015年的84.6%。武汉人口就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需求逐渐提高。武汉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结构,由2010年的13.2:36.9:49.9转变为2015年的9.1:38.4:52.5,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明显,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显著上升。“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武汉2015年末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就业人口109.67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0.1%,居主导地位。就业人数比重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领域,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计将达到1500万人;而到2050年,武汉市域总人口最多可达2250万人,保守估计则为1700万人左右。人口老龄化明显。武汉1993年跨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当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1万人,占到全市户籍总人口比例的10%。2010年,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58%,老龄化城市特征明显。截止2015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3.7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829.27万的19.74%。城市化稳步推进。2015年,武汉市城镇化率为79.41%,比201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五年新增城镇人口88.22万人,年均增长17.64万人。武汉家庭总户数从2010年的274.58万户增加到2015年的297.10万户。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从2010年的2.90人降低为2015年的2.66人,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31.85平方米上升到37.25平方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0806元提高到2015年的36436元。表1:武汉城市化率变化(2011-2015)城镇化率 78.71% 79.26% 78.26% 76.36% 79.41%2011 2012 2013 2014 20156武汉是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从GDP规模来看,武汉市是唯一进入“万亿俱乐部”的中部城市,人均GDP为104132元居中部城市之首;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明显靠前。武汉市是中国传统六大工业城市之一,具有功能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其钢铁、汽车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信息、光电子一体化等新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也远远领先于中部其他城市。武汉市通过“工业倍增”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和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武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不变价),绝对额从2010年的2079.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081亿元,增长了0.96倍,基本达到增加值“五年倍增”。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1:3.30调整为2015年的1:3.05;2015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0.67%。从支柱行业来看,2015年千亿产业从1个上升到5个(见表4)。新的经济动力正在孕育。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武汉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发展阶段,二、三产比重相当,工业结构以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为特征,服务业发展开始加速。“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先后提出“工业倍增”和“服务业升级”计划。从二、三产的产业结构特征看,武汉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产交织期,这一时期二、三产发展势头相对均衡。2015年武汉的产业结构为3.3:45.7:51.0。武汉服务业发展较早,1998-2015年期间,除了2012-2014年第二产业比重一度超过第三产业外,服务业一直是武汉市第一大产业。表2:武汉市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变化情况(2011-2015)GDP总量(亿元)人均GDP(元)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增长率(%)6762.206831512.5%9.5%8003.827948211.4%7.7%9051.278900010.0%7.7%10069.48980009.7%7.3%10905.601041328.8%6.8%2011 2012 2013 2014 2015表3:武汉三次产业结构(2011-201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038.148.93.848.347.92614.461780.211584.781528.611032.5221.1%14.4%12.8%12.4%8.3%3.748.647.73.547.549.03.345.7512011 2012 2013 2014 2015表4: 2015年武汉5大支柱性行业千亿产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 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食品烟草制造业能源及环保制造业7(三)能源消费武汉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消费持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但在新能源利用水平、清洁能源普及程度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武汉属偏重型经济结构,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3611.4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5年的4858.3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幅6.1%,低于GDP的增幅10.4%,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2011-2015年,武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9%。2013-2014年的降幅较小的原因在于新投产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80万吨乙烯项目)能耗过大,项目2013年净增能耗123.20万吨标准煤,2014年净增能耗288.09万吨标准煤。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低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同2010年相比,武汉市2015年煤炭的消费比重从占比53.81%下降到50.03%,原油从20.59%增加到23.55%,天燃气从2.69%增加到4.77%,非化石能源从8.71%增加到11.50%。电力消费从2010年的353.60亿千瓦时增加到2015年的46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12.04%下降到11.75%,占比基本持平。能源消费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的能耗占比逐渐增加,带动全行业能耗强度下降。2015年,武汉市第一、二、三产业的能耗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0.5%、63.1%、26.3%,同2010年相比,第二产业能耗减少2.2%,第三产业提高2.5%。“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仍会增加。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64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0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888万吨(实物量,折合标准煤2063万吨)以内。表:2011-2015武汉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4.3% 4.47% 3.51% 2.88% 5.95%2011 2012 2013 2014 201553.81%20.59%2.69%8.75%12.04%21.1%14.4%12.8%12.4%8.3%表: 武汉能源消费结构对比(2010年和2015年)煤炭占比原油占比天然气占比非化石能源占比电力消耗占比201 2010.5%65.3%23.8%0.5%63.1%26.3%表: 武汉能源消费结构对比(2010年和201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 2018(四)碳排放“十二五”期间,武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脱钩趋势武汉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32亿吨,与2010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加23.7%,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增幅偏低。武汉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10年的2.09吨二氧化碳/万元降低至2015年的1.21吨二氧化碳/万元,相对于经济增速呈脱钩趋势。2015年全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58吨,年增速2.68%。9表: 低碳发展涉及到主要行政部门及其主要负责领域主要负责领域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从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管理体制机制到重点领域战略措施及政策手段等方面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部署,也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武汉市低碳发展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施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战略部署。低碳发展的内在的驱动力体现在城市将低碳发展作为寻找地方新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外在驱动力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要求。城市作为国家减排目标的基本实施主体,必须要完成上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逐渐下放的强制性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具体行动计划。武汉逐渐完善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对低碳发展工作的指导。城市低碳发展涉及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和系统性,需要顶层设计来明确。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城市建设需要树立绿 色、低碳发展理念。2011年和2013年,武汉市分别出台武汉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主要目标、任务、行动和责任部门分工等。武汉市承诺将于2022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将峰值目标明确纳入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布了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武汉市是全国第一批低碳试点省的省会城市和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由市长任组长的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武汉市低碳发展工作,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和重点任务,出台相关规划战略措施和政策,完成各自负责领域的碳减排工作(见表)。机构市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能源局市城建委市经信委市交运委市环保局协调、统筹、监督和评估全市低碳工作低碳发展管理体制机制节能减碳数据监测和考核低碳国际合作节能减碳统计体系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产业低碳交通废弃物排放控制武汉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水平,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城市规划和空间利用、低碳基础设施和消费模式等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低碳城市管理体系,开始从高碳依赖向低碳支撑转型。为了更系统总结武汉城市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和特点,报告将分领域分析和总结武汉“十二五”期间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一)低碳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碳排放达峰路线图。2013年,武汉启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005年、2010年和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推动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工作。武汉开展碳排放峰值研究,以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