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 告 | 行业专题研究 2019 年 11 月 16 日 钢铁 兼并重组专题:改革正当时,不进则退 供给侧改革逐步从总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 。 2018 年国内钢铁 集团 CR10 为35.3%, CR4 为 20.5%,但日本在 2015 年其 CR4 就高达 83.3%,美国前四大企业也达到 70%。为确保前期供给侧改革成果,除了做好防范工作外,推进重组工作就成为保持持续盈利 的重要稳定器。 2019 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 加速 启动脚步已临近,尤其是在落后产能出清工作临近尾声之际,行业供给侧改革方向已经从对产能绝对量的调整转向对现有产能设备、结构及区位上的优化和产能集中度的提高。 政策先行,有据可依 。 工信部发布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 2016-2020 年)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全国包括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等各个区域的重组方向。总体要求兼并重组要实施减量化,避免“拉郎配”,并在行 业、区域及细分领域中分别对各类重组进行了规范。下属 当地规划内容基本与总体规划要求一致 ,对于钢产量大省,如河北、江苏、辽宁等地区,规划整合力度相对较大; 对于钢产量相对薄弱的区域 ,规划内容多提及精品基地建设、环保搬迁、产业升级等相关要求。 国内钢企并购可行性研究 : 1、 借鉴美日经验,并购是行业飞跃发展之核心环节: 美国钢铁发展史 并购使其破茧重生 ; 日本钢铁发展史 并购是变强大的主要手段 。 2、 寻求适于中国的并购模式: 国内钢企重组方向不能 局限于美国破产收购模式,还应效仿日本的 联盟 模式。此外,国内钢铁 集团仍存在 钢铁资产未 整体上市、细分领域未有明显 龙头、区域内企业分散、上下 游资产匮乏、 产能输出难等问题。鉴于此, 我国钢企集团之间 应采取多途径的 兼并收购模式。 3、 各类钢企重组倾向预估: 集团钢铁资产整体上市 :适用于大集团、小 平台; 破产清算类收购 : 盈利指标排名靠前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被收购标的多数以经营落后或相对小规模 企业为主,当中包括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收购 ; 区域内重组 : 大概 率会发生在产钢大省,产能严重过剩且钢企多而分散,如京津冀地区、辽宁地区、江苏地区等 地; 强强联合重组 : 应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建立横向及纵向 协作体制, 待软联盟成熟之际,可将其转变为竞争性联盟体制; 细分领域及上下游产业链扩张重组 :以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核心,细分市场有增长潜力; 海外兼并收购 :具有显著经营优势的企业,且在国内 有一定规模,若可获得政府 支持更是锦上添花。 风险提示 : 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进度大幅低于预期的风险 ;利益诉求相悖的风险; 假设不合理,实际进展偏离理论分析的风险。 增持 ( 维持 ) 行业 走势 作者 分析师 丁婷婷 执业证书编号: S0680512050001 邮箱: dingtingtinggszq 相关研究 1、钢铁:钢价涨、原料跌,吨钢盈利持续恢复2019-11-10 2、钢铁:钢价如期回涨 2019-11-03 3、钢铁:库存继续快速去化,钢价回涨动力增强2019-10-27 -32%-16%0%16%32%2018-11 2019-03 2019-07 2019-11钢铁 沪深 3002019 年 11 月 16 日 P.2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内容目录 1、供给侧改革逐步从总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 . 3 2、政策先行,有据可依 . 7 2.1 全国总规划解析:顶层设计,明确方向 . 7 2.2 细分省市规划解析:因地 制宜 . 8 3、国内钢企并购可行性研究 . 9 3.1 借鉴美日经验,并购是行业飞跃发展之 核心环节 . 9 3.1.1 美国钢铁发展史:并购使其破茧重生 . 9 3.1.2 日本钢铁发展史:并购是变强大的主要手段 . 9 3.2 寻求适于中国的 并购模式 . 11 3.3 各类钢企重组倾向预估 . 11 3.3.1 集团钢铁资产整体上市 . 12 3.3.2 破产清算类收购 . 13 3.3.3 区域内重组 . 14 3.3.4 强强联合重组 . 14 3.3.5 细分领域及上下游产业链扩张重组 . 16 3.3.6 海外兼并收购 . 16 4、风险提示 . 16 图表目录 图表 1:钢铁行业改革路径预判 . 3 图表 2: 2018 年各地区粗钢产量占比情况 . 4 图表 3: 2017 年钢铁新建产能置换项目统计 . 4 图表 4:近几年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变化情况 . 5 图表 5: 2018 年国内主要钢铁集团粗钢产量情况 . 6 图表 6: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区域规划汇总 . 7 图表 7:国内粗钢产量前十大省市关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相关规划 . 8 图表 8: 21 世纪之后美国纽柯钢铁公司收购兼并历程 . 9 图表 9:日本钢铁行业并购发展历史 . 10 图表 10:适于国内钢企重组模式及相对使用环境分析 . 11 图表 11:主要钢铁上市企业集团重组条件解析 . 12 图表 12:具备集团钢铁资产整体上市预期的钢企集团 . 13 图表 13: 2018 年主要钢铁上市企业吨钢毛利排名 . 13 图表 14:具备破产清算类收购预期的钢企集团 . 14 图表 15:具备区域内重组 预期的钢企集团 . 14 图表 16:粗钢产能千万吨级以上的钢企集团 . 15 图表 17:细分领域及上下游产业链扩张重组预期的钢企集团 . 16 图表 18:具备海外兼并收购预期的钢企 . 16 2019 年 11 月 16 日 P.3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1、 供给侧改革逐步从 总量控制转向 结构优化 自行业进行大规模地条钢产能出清以来,企业盈利从 2017 年起开始大幅回升,并于 2018年度再次刷新高点。但随着盈利的回升,合规产能开始对出清领域腾出的份额进行填补,行业虽基本摆脱了供给严重过剩格局,却尚未结束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 在 供需基本面分析中,对于需求侧而言,其多是受制于下游行业自身的景气度、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或政策导向支配,即基本不受制于钢铁行业本身的发展,但就供给侧而言却是钢铁行业可以本质上进行调整或改革的领域。 在供给侧领域里 , 我们认为 钢铁行业改革路径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行政化手段去落后产能 间接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产能置换、环保 倒逼 出清) 行业集中度提升(兼并重组) 产品升级(高端制造),而在整个行业改革的过程中会由始至终贯穿着行业去杠杆的工作。 图表 1: 钢铁行业改革路径 预判 资料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2018 年是行业直接淘汰落后产能收官及间接淘汰产能开端之年, 2019 年是间接淘汰产能持续期与重大兼并重组开端之年(包括部分钢铁集团主业整体上市、宝马整合及与首钢战略合作等)。可见, 2019 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 加速 启动脚步已 临近,尤其是在落后 产能出清工作临近尾声之际, 行业供给侧改革方向已经从对产能绝对量的调整转向对现有产能设备、结构及区位上的优化和 产能 集中度的提高。 产能设备、结构及区位上的优化, 可 通过产能置换 方式去逐步实现 我国钢铁行业当前是一个典型的产能集中度低,但区域集中度高的产业。从产量分配上看, 2018 年仅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四个省的粗钢产量 合计 占比 就达到 50%以上。但从国家的供需分布上看,普遍南方城市的年度 GDP 增速好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主产钢的省市却大部分都分布在北方地区,当前存在严重的产能布局不合理问题。 2017 2018行政化去产能开端2016行政化去产能持续 行政化去产能收官间接化去产能开端 间接化去产能持续 间接化去产能规模收缩兼并重组开端 兼并重组持续2019E 2020E.兼并重组持续产业优化升级2019 年 11 月 16 日 P.4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2: 2018 年各地区粗钢产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2017 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项目批复进度换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据工信部 2017 年钢铁新建产能置换项目公示情况统计,全年钢铁置换项目共涉及 18 个省,置换前铁、钢产能约分别为 1.13 亿吨、 1.39 亿吨,置换后形成铁、钢产能分别为 9435 万吨、 1.17亿吨,置换项目全部实施后铁与钢的产能将分别减少 1885 万吨、 2149 万吨。 图表 3: 2017 年钢铁新建产能置换项目统计 省份 淘汰项目 (个) 置换前产能(万吨) 新建项目(个) 置换后产能(万吨) 产能差额(新建 -淘汰,万吨) 铁 钢 铁 钢 铁 钢 河北 59 4,647 4,564 12 3,130 3,148 -1,517 -1,416 福建 7 462 490 6 569 580 107 90 内蒙古 4 224 332 2 185 350 -39 18 江苏 - - - 1 - 112 - 112 河南 9 459 485 6 447 367 -12 -118 甘肃 2 - 70 1 71 70 71 - 安徽 1 - 110 1 - 110 - - 湖北 4 122 406 3 118 400 -4 -6 湖南 1 - 30 1 - 15 - -15 云南 31 2,200 2,985 15 1,889 2,345 -311 -640 四川 12 150 1,151 10 150 1,149 - -2 辽宁 3 483 - 3 481 - -2 - 山西 4 412 700 2 316 440 -96 -260 浙江 2 266 - 1 213 - -53 - 山东 2 520 190 1 500 187 -20 -3 广西 5 1,375 2,270 5 1,366 2,190 -9 -80 重庆 - - - 2 - 171 - 171 江西 1 - 100 1 - 100 - - 合计 147 11,320 13,883 73 9,435 11,734 -1,885 -2,149 其中:特钢 - - 270 - - 981 - 711 电炉钢 - - 3,247 - - 3,686 - 439 资料来源: 工信部, 国盛证券研究所 2 5 . 6 %1 1 . 3 %7 . 8 % 7 . 4 %5 . 8 %3 . 4 % 3 . 3 % 3 . 1 % 3 . 1 %2 . 7 % 2 . 6 % 2 . 5 % 2 . 5 % 2 . 4 %2 . 3 % 2 . 2 % 2 . 1 %1 . 8 %1 . 4 % 1 . 3 % 1 . 3 % 1 . 2 %0 . 9 % 0 . 8 % 0 . 7 %0 . 5 % 0 . 1 %0 . 0 % 0 . 0 %0%5%1 0 %1 5 %2 0 %2 5 %3 0 %河北 江苏 山东 辽宁 山西 安徽 湖北 河南 广东 江西 四川 湖南 内蒙古 广西 福建 天津 云南 上海 浙江 吉林 陕西 新疆 甘肃 黑龙江 重庆 贵州 青海 北京 海南2019 年 11 月 16 日 P.5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除了在产能总量有所变化外,在产品结构上普钢产能相对下滑,特钢产能增加近 711 万吨;在生产流程上,新建项目电炉炼钢产能提升约 439 万吨,占比有所提升。此外,在区域分布上,产量最高的河北省成为明显的产能缩减大户,相对产量较为贫瘠的南方省市 则成为了产能输入省份。 通过产能置换充分达到了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使得产能由北向南转移的目的,而且在可统计的新建产能选址上,有部分 新建产能计划在沿海投产,也即同步实现 产能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的迁移,为后期 提升 运输 优势 及一带一路的发展做足准备工作。 可见, 产能置换实质上是 在合规的前提下 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为目的,对部分产能 极度 过剩的区域进行调整 , 同步也实现了 产业逐步 向沿海地区的迁移。 产能集中度提升主要依 靠兼并重组 2018 年 国内钢铁行业集团 CR10 为 35.3%, CR4 为 20.5%,但 据统计日本在 2015 年其CR4 就高达 83.3%,美国前四大企业也达到 70%,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 钢铁产业产能分布比较分散,与国外相比 具有较大差距。 图表 4: 近几年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 中钢协, 国盛证券研究所 工信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 2016-2020 年) 提出“十三五”期间 前 10 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之前 34%左右 提高到 60%。 同期 201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5 年中国钢铁产业前十大企业产能集中度将达 60%-70%。 从 2018 年国内粗钢产量集中度看, 60%产量贡献来自于 34 家钢企集团,根据规划未来这 34 家钢企集团的产量要缩减至 10 家,可见后期重组力度及空间之大。 为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谈判优势,确保 企业可以脱离困局以获取连续 盈利, 产业结构优化是大势所趋, 而推动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 大规模的 兼并重组来 逐步 完成 。为确保前期供给侧改革的成果,除了做好防范工作外,推进重组工作就成为 保持持续盈利 的重要稳定器 。 2019 年钢铁行业改革之兼并重组预案已开始陆续浮出水面, 后期钢铁行业集中度仍 有稳步提升的需求 。 0%1 0 %2 0 %3 0 %4 0 %5 0 %6 0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CR 1 0 CR 42019 年 11 月 16 日 P.6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5: 2018 年国内主要钢铁集团粗钢产量情况 序号 企业 粗钢产量 (万吨) 1 宝武钢铁集团 6,743 2 河钢集团 4,489 3 江苏沙钢集团 4,066 4 鞍钢集团 3,736 5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 2,788 6 首钢集团 2,734 7 山东钢铁集团 2,321 8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 2,301 9 马钢集团 1,964 10 本钢集团 1,590 11 江西方大集团 1,551 12 包头钢铁集团 1,525 13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 1,498 14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 1,353 15 中信泰富特塑钢集团 1,255 16 福建省三钢(集团) 1,168 17 陕西钢铁集团 1,138 18 河北敬业集团 1,125 19 安阳钢铁集团 1,097 20 太原钢铁(集团) 1,070 21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 1,033 22 南京钢铁集团 1,005 23 新余钢铁集团 936 24 中天钢铁集团 870 25 天津天钢集团 777 26 河北东海特钢集团 761 27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 727 28 酒泉钢铁集团 702 29 重庆钢铁股份 638 30 五矿营口中板 636 31 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 599 32 唐山瑞丰钢铁(集团) 573 33 凌源钢铁集团 553 34 唐山港陆钢铁 539 合计 55,863 全国产量 92,826 产量占比 60% 资料来源: 中钢协, 国盛证券研究所 2019 年 11 月 16 日 P.7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2、 政策先行 ,有据可依 在企业产能分散、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局势下, 兼并 重组是今后钢铁行业持续发展、持续经营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钢企而言,若想长久生存必然要走规模化道路。 当前 在国家政策层面,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 ,相关部门 均已制定 了健全的兼并重组规划。 2.1 全国总规划 解析 :顶层设计,明确方向 工信部发布的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 2016-2020 年) 指出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 : 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减量重组,优化调整内陆企业,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我们认为其主要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依托优势企业进行整合;二是进行减量重组,尤其对于产能极度 过剩的河北地区,着重 城市钢厂整体退出置换 ; 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 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区域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我们 预计 主要会推行区域内整合,包括优势兼并弱势 ,大企业重组小企业 等; 东南沿海地区: 以调整全国“北重南轻”钢铁布局为着力点,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 地。 即:重点进行沿海基地建设,包括承接北部置出 的合规 产能。 图表 6: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区域规划汇总 资料来源: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 2016-2020 年) , 国盛证券研究所 在 重组分类 上,规划同步提出 : 总体要求: 兼并重组要实施减量化,避免“拉郎配”; 行业规模类: 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河北江西广东上海山西陕西云南浙江京津 冀及周边:减轻 区域环境压力 , 减 量 重组长三 角 : 减量重组,减轻环境压力中西部 : 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区域整合东南沿海: 以 调整“ 北重南轻”钢铁布局为着力点, 建 好湛江 、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西藏新疆江苏北京重庆东北: 实施 区域整合,减少企业家 数安徽2019 年 11 月 16 日 P.8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区域整合类: 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 铁企业集团,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 细分领域类: 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避免高端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 2.2 细分省市规划 解析:因地制宜 我们统计整理国内粗钢产量占比前十大省市关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相关规划内容。首先与总体规划相比,当地规划内容基本与总体规划要求一致;其次对于钢产量大省,如河北、江苏、辽宁等地区,规划整合力度相对较大,主要以压减产能及减少企业数量为 主。对于钢产量相对薄弱的区域,尤其是需求相对景气的领域,规划内容多提及精品基地建设、环保搬迁、产业升级等相关要求。 图表 7: 国内粗钢产量前十大省市关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相关规划 省市 粗钢产量全 国占比 总体规划对该 区域的要求 当地规划(至 2020 年) 河北省 25.6% 减量重组 形成以河钢、首钢两大集团为主导,以迁安、丰南、武安 3 个地方钢铁集团为支撑, 10 家特色钢铁企业为补充的“ 2310”产业格局。 江苏省 11.3% 减量重组 积极推进“ 134”产业格局。着力打造: 1 家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沙钢( 5000 万吨); 3 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中天、沿海、徐州( 2000万吨以上); 4 家特色化钢铁企业集团:南钢、兴澄、天工、德龙。 山东省 7.8% 减量重组 进一步压减钢铁产能,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广,沿海钢铁产能占比达到40%左右。 辽宁省 7.4% 区域整合,减少 企业家数 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力争形成 1-2 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大型、行业引领型企业集团。 山西省 5.8% 区域整合 总体目标拟通过兼并整合,从 27 家钢铁企业降至 10 家 安徽省 3.4% 区域整合 大力化解过剩产能,鼓励省内产业链上下游省属企业、市属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联合重组。 湖北省 3.3% 区域整合 合理调整钢铁产业规模和结构,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通过结构调整推进钢铁企业装备升级。 河南省 3.1% 区域整合 安阳市钢铁企业数量由 11 家整合为 4 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 广东省 3.1% 建设沿海基地, 承接北部产能 不再新建钢铁项目,全省钢铁企业 2020 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沿海钢铁基地建设 江西省 2.7% 区域整合 基本完成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任务。 资料来源: 根据各省市相关规划整理, 国盛证券研究所 2019 年 11 月 16 日 P.9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3、 国内钢企并购 可行性研究 3.1 借鉴 美日 经验 , 并购 是行业 飞跃 发展之核心环节 3.1.1 美国钢铁发展史 : 并购使其 破茧重生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一方面 ,日本和西欧国家经济开始崛起,美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冲击;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发展重心发生变化,开始聚焦高新技术产业,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下降,部分生产设备没有跟上下游升级换代的步伐,钢铁领域开始出现大量落后产能 。 自 1998 年起,多数美国钢铁企业在行业低迷及成本压力下盈利 能力 严重退坡。 据公开资料显示, 在 1998-2003 年之间,约有 41 家企业宣布破产,涉及粗钢产能近 5280万吨。在此 期间 美国钢铁行业一方面开始 实行 环保倒逼出清 落后产能 , 并相继 推广最新工艺流程,淘汰旧设备, 鉴于此 一批污染欠账较多、 成本过高的弱势企业被逐步淘汰;另一方面企业 间产生大量兼并重组事件, 以国际钢集团( ISG)、美国钢铁、纽柯钢铁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开启了兼并重组历程 。 在不断的收购兼并及 环保出清 的推动下, 有近1500 万吨产能被永久淘汰,主流钢厂产能不断扩大, 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 CR4 由 1999年的 38%快速上升至 2005 年的 67%。 图表 8: 21 世纪之后 美国纽柯钢铁公司收购兼并历程 资料来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国盛证券研究所 那么美国钢铁行业为何可以高效的推进企业重组? 1、在行业低迷期,经营效率低下、成本压力较高的企业纷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一方面行业低迷期可以提升重组双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收购成本相对较低。 2、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市场供给压力得到缓解,优势企业有能力进行扩张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3、美国政府对 钢铁行业实行了包括提供补贴、设置关税及配额、进口许可制等在内的多项政府保护措施,但对 重组 事项 并不介入,主要依靠市场化进行调整,强者上、弱者下。 3.1.2 日本 钢铁发展史:并购是变强大的主要手段 日本钢铁行业的并购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前期,当时为了满足战争对钢铁的需求及解决国企强、民企弱的问题, 1933 年由政府主导国营八幡制铁 与 六家民营钢铁企业共同成立了日本制铁 (株) 。 当下日本制铁(株)控制权归政府所有,并占据国家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是日本最强大的钢铁企业。 2001 : Aubum 、 Ite c2002 : Trico 、 Bir m in g h am2003 : 北极星 Ki n g n an 厂2005 : Mari o n2006 : Co n n ec tio n 、V erco2007 : H ari s2008 : M ag n atrax2016 :In d epend ence Tub e2014 : Ga ll atin2012 : S ky li n e.2019 年 11 月 16 日 P.10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二战结束后, 根据“战后盟军消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 1950 年 日 本制 铁 被拆 成 八幡制铁和北日本制铁(即富士制铁)两家一贯制钢铁生产企业 , 还将川崎制铁从日本钢管拆分出来, 国家寡头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日本 钢铁产业民营体 制占比不断提升 。 战后日本钢铁行业进入景气上升周期,铁屑 原料 价格不断上涨,为求可持续发展, 住友金属工业 、 川崎制铁、 日本钢管 、神户制钢 等四家企业 也改革为一贯制 企业, 生产由平炉转为高炉, 叠加 八幡制铁和 富士制铁 两家钢企共形成六个大规模高炉企业共同引领日本钢铁行业发展 。 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为减少过度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 1970 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再次合并成立新日本制铁 。 原本同出一辙的两家企业 合并后有效 避免设备重复投资、集中开发技术、 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后日本钢铁局面由此前的六大 高炉 企业变成五大高炉企业体制 ,且到 90 年代初为止,各企业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产品升级等方式一直保持着协调的竞争关系。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外包括中国、美国、韩国在内的企业竞争力日益提升,日本钢企和谐局面被打破,并在此时 日本 掀起了另一番并购重组的浪潮,代表案例即形成新日铁住金和 JFE 两个大型的钢铁集团。 图表 9: 日本钢铁行业并购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国盛证券研究所 可见,日本在不同时期为实现既定目标均采取了并购的模式。如二战前是由政府主导,主要目的为保障战争需求; 20 世纪 70 年代则是为了防止 重复投资、过度竞争 ,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格局; 21 世纪以来则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分散风险、提升 国际 市场地位 。 从并购模式上讲,市场常将日本的并购模式称为联盟并购,其中又可分为软联盟 (新日铁模式) 和竞争性联盟 ( JFE 模式) 。 软联盟(新日铁模式) 所谓软联盟即 通过非 股权 转移 形式 的 合作 , 意在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发展,属于 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 。 2002 年,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工业、 神户制钢 形成了战略软联盟集团。新日铁除了与国内大型钢企形成联盟外,还把目光辐射的其他领域,如与国内电炉企业联盟、与国外高炉企业联盟等。 竞争性联盟( JFE 模式) 竞争性联盟即 通过 股权 的 转移实现法律形式上的合并, 意在做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提升国际市场地位 。 2003 年日本钢管与川崎制铁正式合并成立 JFE 控股有限公司,旗下设立 JFE 钢铁公司。 JFE 成立后一方面使日本形成新日铁软联盟和 JFE 两大钢铁集团,日本钢铁行业 的供给 格局 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 JFE 规模扩大后规模效益带来生产成本的 二战前 政府主导成立日本制铁阶段 1阶段 2阶段 3阶段 4 20 世纪 70 年代 形成六大高炉企业格局 70 - 90 年代 成立新日铁,变成五大高炉企业格局 21 世纪以来 形成新日铁住金和 J F E两个大型的钢铁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