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 目 名 称: 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建设单位(盖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编制日期:2014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 制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印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 目 名 称 :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建设单位(盖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评 价 单 位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证 书 编 号 : 国环评甲字第1003号编制日期:2014年5月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终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项目名称 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建设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法人代表 焦亚军 联系人 夏辉通讯地址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联系电话 0831-7311188 传真 0831-7311188 邮政编码 645200建设地点 YS108站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试采管线位于珙县上罗镇境内立项审批部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 批准文号 浙油字201411号建设性质 新建 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B0700)占地面积(平方米) 临时用地面积:25500m2 绿化面积(平方米) /总投资(万元)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评价经费(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 *YS108-H1井站目前已完钻3口井,为充分发挥各井的产能,需在YS108-H1井站内建临时生产设备,处理这3口井所产天然气,本工程为试采工程,待该井场8口全部完钻后再统一建设生产流程。YS108-H1-01、YS108-H1-03、YS108-H1-05井所产天然气经加热节流、气液分离和脱水后接入拟建管线输送至宁201-H1井脱水站,再经已建管线外输。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气流走向示意图如图1-1:2工程新建部分图1-1 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气流走向示意图随着近年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日益增加,为确保川南地区的用气需求,满足黄金坝页岩气区块外输的要求,优化区块天然气集输总体布局。需尽快建设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并投入生产。该项目的建设可增大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供应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可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增大区域清洁能源的使用,对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积极意义,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有必要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通过浙油字【2014】11号文对本项目进行了立项。本项目建成后将由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进行运营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文的要求,该项目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证书编号:国环评甲字第1003号)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在业主的配合协助下立即开展了现场勘探、资料收集等工作。我评价单位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以后,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本项目符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第二章第五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的要求,且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鼓励类中第七条“石油、天然气”第2款“页岩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和第3款“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之列。因此,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管线设计长度 5.1km,设计规模300104m3/d,设计压力6.3Mpa,材质为D355.66.3 L360M直缝埋弧焊钢管。YS108-H1井站 扩建宁201-H1井脱水站纳安线32、当地规划符合性经现场勘察,本项目管线位于宜宾市珙县上罗镇境内,所经地区不涉及国家及地方保护的保护林带、不涉及基本农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珙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同意了本项目的线路走向。因此,本项目与当地规划相容。三、工程地理位置及区域情况YS108井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本项目管线位于珙县上罗镇境内,试采管线起于YS108-H1井站,止于宁201-H1井站。经现场调查,本项目YS108井站周围500m范围内及采气管线两侧300m内无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敏感点。本项目采气管线沿线地区等级为二级地区和三级地区,植被区以杂草和耕地为主,管道沿线不涉及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本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无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自然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等。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四、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根据本工程初步设计资料,本工程包括新建YS108-H1井组有人值守站1座(包括加热、节流、降压、分离、脱水等功能),站场设计规模为20104m3/d;新建YS108宁201-H1井页岩气试采干线,设计长度为5.1km,试采干线管道设计规模为300104m3/d,设计压力6.3Mpa,材质为D355.66.3 L360M直缝埋弧焊钢管,以及配套的阴极保护、防腐等工程内容。本工程主要工程量详见表1-1。表1-2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表*五、项目组成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详见表1-3。4表1-3 项目组成表*六、辅助工程(1)给水YS108-H1井站为有人值守站,站场定员4人。井站新建一体化箱式供水站,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均采用罐车拉运,饮用水采用桶装水,由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统一运送。(2)站场排水本项目为有人值守站,排水工作量主要包括生产污水、生活污水、设备和场地冲洗废水以及雨水的排放。根据站场排水水质情况,由于各种污水性质不同,YS108-H1井站采取清污分流、生活污废合流方式对其分别进行处理。冲洗废水主要为各站装置区场地冲洗水和设备外壁冲洗水,水中只含泥沙类机械杂质,可就近汇入雨水沟,再经雨水沟有组织排出站外。生产污水主要为卧式气液分离器排污、分子筛脱水装置排污及设备内部清洗水,经站内排污管进入污水罐中储存,定期通过罐车拉运至昭104井回注井站进行处理。站内生活污水经排水管道流进钢筋混凝土化粪池中,暂存于化粪池中用于周围农户农灌。站场内雨水根据站场设计地坪坡度,经雨水沟就近排出站外。(3)供配电根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03)和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的规定。新建YS108-H1井站用电设备负荷等级为二级负荷。YS108-H1井站由一回10KV线路供电,站内设10KV干式变压器一台作为电源,其中自控、通信和应急照明等用电为重要负荷,自控、通信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应急照明采用在线式自带蓄电池供电。(4)防雷防静电接地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规定,工艺装置区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其余辅助用房均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考虑。5在爆炸危险场所内凡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设备、金属导体均应做防静电接地。输气管道的法兰、阀门连接处,当连接螺栓数量少于5个时,应采用跨接。站场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站内电气接地、自控、通信的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防雷防静电接地等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所有电力设备的金属部分和电缆的铠装层及插座的接地均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5)消防设施本工程消防设计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方针,充分考虑天然气火灾特点,扑灭天然气火灾的根本措施在于切断气源,本站的工艺装置均充分考虑了气源切断措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做到既安全可靠、方便使用,又经济合理。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的规定,本工程为五级站场,可不设消防给水系统。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置规范(GB50140-2005)相关规定,站场工艺区配置了6具MF/ABC8型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和2台MFT/ABC20型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8.1.2条和8.3.1条相关规定,活动板房可不设室外和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相关规定,站内建筑物分别配置4具MF/ABC4型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和2具MT7型二氧化碳灭火器。(6)自动控制本工程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YS108-H1井站工艺数据的采集和监控。YS108-H1井站建设满足SCADA系统要求,在站场设置站控系统,对站场的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控。站内控制系统由站控计算机和PLC/RTU组成,对站内工艺参数和相关数据进行集中显示、记录、报警;显示工艺运行状态、实时趋势、历史趋势、工艺模拟流程图;接收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信号进行显示、报警。(7)防腐为控制土壤对管道的电化学腐蚀,根据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2008)的相关要求,本工程的采气管道外防腐层全线二级地区采用三层PE外防腐层,三级地区和进出站200m采用加强级三层PE外防腐层,站场内管线全部采用加强级三层PE外防腐层,本工程管道为外购防腐管道,现场不进行防腐处理。管道及站场内管道补口采用带环氧底漆三层结构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套,补伤采用辐射交联聚乙烯补伤片,热煨弯管采用带环氧底漆三层结构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虾米状搭接包覆方式防腐;站场区域阴极保护采用牺牲阳极,站内埋地工艺管线采用无溶剂液态环氧,外缠聚丙6烯胶带;站场露空管道及设备的防腐采用丙烯酸聚氨酯涂料防腐,地面露空管道及设备外防腐涂层的面漆,应符合油气田地面管线和设备涂色标准(SY00432006)的要求。七、依托工程本工程依托工程主要涉及依托宁201-H1井站放空区和昭104井回注井站。YS108-H1井站共有8口井,现已完钻3口井,页岩气定产为20104m3/d,剩余5口井正在进行钻井工程。所产页岩气经本站处理后输至宁201-H1井站,再输至长宁页岩气集气干线,在事故或检修时为保证安全,将对管道中剩余的天然气进行放空和放散,一部分为YS108-H1井站放散系统进行放散,另一部分依托宁201-H1井站放空管点火燃烧后排放。八、组织机构及定员根据我国石油行业的陆上油气田现行管理机构设置及有关规定,本工程新建站场和管道由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进行全面管理,并负责本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结合本工程页岩气试采干线管道工程的特点,本工程YS108-H1井站定员4人,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站场、线路维修维护,定期对管线进行巡查,保证本项目的正常运行。九、气井测试资料目前该区块YS108-H1-01、YS108-H1-03、YS108-H1-05井已完钻,经油气测试,YS108-H1-01井气质中烃类组成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低,不含凝析油和硫化氢,流体性质与长宁区块相似。YS108-H1-01井气质组分表见表1-5所示。表1-5 YS108-H1-01井页岩气组分分析表*十、原辅材料及能耗项目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有钢材、管材、水泥等,能源消耗主要有水和电。项目的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见下表1-6。7表1-6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表项目 名称 单位 数量原辅材料 钢材(包括管材、钢筋等) t 287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丝等) t 2水泥 t 60能源消耗 水 m3/a 1744.8电 KWh 自控十一、主要生产设备 表1-7 项目主要设备表一览表*十二、占地面积本工程为临时投产,占地类型为临时占地,不涉及永久占地,站场临时占地面积2480m2,该部分占地在原钻井工程用地范围内。本项目页岩气试采管道敷设临时性占地共25500m2,待管道敷设完毕后立即复耕,但复耕时对占用的土地不可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因此,施工方应同本项目管线穿越土地的使用者协商解决该问题。本项目占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不涉及天然林区和自然保护区。项目管线占地类型统计见表1-8。表1-8 项目管线占地类型统计表 单位:m2性质类型 耕地及旱地 林地 小计永久占地 / / /临时占地 20500 5000 25500合 计 20500 5000 25500十三、外环境关系1、YS108-H1井站外环境关系YS108-H1井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场地处于河流阶地上,地势平坦,井场公路与X023县道相连。井场呈南北向布置于南广河与县道X023间狭长河流阶地上,井场北面、西面、南面三面环水(其中南面为河流上游,北面为河流下游),井场最近处距河面水平距离约48m,高差约15m,井场东面距县道X023约20m。井场南面约450m8处(河流上游)有小型水电站一处,现已废弃,仅起防洪调节作用。井场周边居民大部分处于井场东面,住房主要分布于县道两侧;距井场最近一户位于井场东北面约60m,共4人。本项目新建的放散区位于站场西北面的空地上,距离站场工艺区约13m,该处60m范围内无民房,无高大树木,周边主要为旱地,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的要求。根据现场调查和询问,周围散居农户饮用水源为山泉水,然后通过水管引至农户家。井口周围有2个山泉水取水点,距离本项目最近的山泉水取水点位于井站西南面约1.4km的山腰上,高程比本工程高程高约18m,本项目不在该山泉水取水点保护区内。YS108井场西面紧邻南广河,项目上游500m至下游8.5km范围内均不涉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取水点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站场方圆500m内无学校、医院、居民聚集区、国家保护动植物、自然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等敏感点。表1-9 YS108-H1井站周围500m范围人居调查统计表*2、新建管线外环境关系本工程试采管道起于珙县上罗镇*YS108-H1井站,出站后向东北方向敷设,经过上罗镇*、高寨坝,沿上罗镇南侧敷设至上罗镇境内的宁201-H1井站,全长5.1km,设计压力6.3MPa,设计规模300104m3/d,管道规格为D355.66.3,材质为L360M直缝埋弧焊钢管。管道沿途穿越县道1次,机耕道、碎石公路9次,冲沟3次,小溪1次。经现场踏勘调查,本项目新建试采管线两侧300m范围内无学校、医院等敏感点。管线敷设临时占地属于二级地区和三级地区,以耕地、旱地及人工林地为主,距管线最近农户为管线右侧10m左右,满足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管线5m范围内无构筑物的要求。管道所经区域内有县道、机耕道相连,交通较为方便。部分地段山体连绵,窄梁窄谷,相对高差50100m,山坡坡度2045,管线敷设于山脊、山谷之间,基本无道路依托,施工难度大。管道沿线以农业经济为主,不经过成片天然林区。本工程穿越的冲沟主要为冲沟,其宽度为12m,为季节性冲沟,其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本工程输气管线沿线穿越的渠均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9经调查,本项目新建试采管线周边300m范围内的社会敏感点主要为散居农户,其中距离管线最近民房为管线右侧10m;管线周边200m范围内分布的零散居民共约142户497人,主要分布在高寨坝、石埂上、鼎新桥及星光村附近,管线周边农户同管道的最近距离为10m(居住有1户4人)。由此可见,管线走向可满足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管线5m范围内无构筑物的要求。其周围敏感点分布情况见表1-9。表1-9 试采管线沿线敏感点分布调查表*十四、项目规划、选址、选线1、管线走向合理性分析线路方案比选情况本工程拟建管道线路经过区域全部位于宜宾市珙县上罗镇境内,整体地貌单元属低山、丘陵和河流阶地。本项目管线结合地形、地貌、交通条件以及上罗镇规划区等,在避开上罗镇规划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人口密集区等敏感点后,线路走向唯一,无比选方案。试采管线线路走向概述本工程管道起于珙县上罗镇*的拟建井站YS108-H1井站,出站后向东北方向敷设,出站后穿越县道X023后,经过上罗镇石柱村、高寨坝、沿上罗镇南侧,最后敷设至宁201-H1井站,管线全长5.1km,设计压力6.3MPa,设计规模300104m3/d,管道规格为D355.66.3,材质为L360M直缝埋弧焊钢管。管道沿途穿越县道1次,机耕道、碎石公路9次,冲沟3次,小溪1次。拟建管线全部在珙县上罗镇境内,管道沿线经过二级地区和三级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和河流阶地,沿线地形起伏较大,以农业经济为主,不经过成片天然林区。管线线路概况统计管道建设区域处于四川盆地,全线均位于宜宾市珙县上罗镇,管线沿线行政区划的统计见表1-10。 表1-10 管线沿线行政区划统计表管道 市、县、镇 单位 长度YS108宁201-H1井站页岩气试采干线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 km 5.1合计 km 5.110管线沿线地貌区划长度统计见表1-11。表1-11 管线沿线地貌区划长度统计表序号 地貌状况 单位 长度 备注YS108-H1井站宁201-H1井站页岩气试采干线1 阶地 km 0.4 河流阶地2 低山 km 3.0 /3 丘陵 km 1.7 /合计 km 5.1 /管线沿线占地及占地类型见表1-12。表1-12 管线沿线占地类型一览表序号 类型 单位 长度 备注YS108-H1井站宁201-H1井站页岩气试采干线1 耕地及旱地 km 4.1 主要种植小麦、油菜及蔬菜2 林地 km 1.0 松树、毛竹合计 km 5.1管线穿越的耕地部分种植有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穿越长度共4.0km,临时占地面积20000m2。穿越的林地为经济林地,不涉及国家及地方保护的保护林带,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毛竹、松树等,穿越长度共1.0km,面积5000m2。本项目采气管线穿越林地和耕地部分为临时占地,待管道铺设后进行植被恢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号)文件中第三十条中的规定,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不可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鉴于这些作物在施工结束后不能恢复,将对林木、经济作物所有方和当地植被现状会造成永久影响,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应根据采气管线沿线农作物、林木和经济作物的具体毁坏棵树同作物所有方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赔偿,妥善与所有方进行协商解决,避免因管道施工发生扰民现象。管线沿线地区类别长度统计表见表1-13。表1-13 管线沿线地区类别统计表序号 地区类别 单位 长度 备注YS108-H1井站宁201-H1井站页岩气试采干线1 二级地区 km 3.0 /2 三级地区 km 2.1 /穿越情况统计1)小溪、冲沟穿越本工程试采干线共穿越小溪4m/1处,穿越冲沟5m/3处。本工程穿越小溪和冲沟采用大开挖穿越方式,管顶埋设在稳定层以下大于1.0m或嵌入基岩深度大于0.5m,现浇混凝11土封顶。穿越两岸做好护坡、护岸措施,与自然地貌衔接好,护岸置于稳定的地基上。试采管道沿线水域穿跨越情况统计详见表1-14:表1-14 水域穿越统计表序号 水域名称 次数 穿越长度(m) 穿越方式1 小溪 1 4 大开挖加套管2 冲沟 3 5 大开挖加套管2)道路穿越本工程管道沿线不涉及铁路、高速公路穿越。管道沿线穿越X023县道18m/1次,穿越处路面宽约10m,采用顶管穿越方式;管道沿线共穿越碎石路、机耕道72m/9次,机耕道、碎石路路面宽度约为4m,采用开挖加套管穿越方式。管道穿越X023县道应垂直交叉通过,必须斜交时,斜交角度大于60。路基下面的管段不允许出现转角或进行平、竖面曲线敷设。穿越碎石路、机耕道时,采用开挖加水泥套管保护穿越,套管两端与内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应进行防水密封。套管顶距地面埋深不小于1.2m,距公路边沟底面不应小于0.5m。穿越段两侧设置管道公路穿越标志桩。穿越公路的道路强度设计系数应符合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的相关要求。施工完毕后,做好各种道路的路面恢复,各穿越位置设置标志桩和警示牌。试采干线管道沿线穿越道路情况统计详见表1-15。表1-15 本工程管道穿越道路统计表序号 公路名称 路面特征 穿越长度(m) 穿越次数 穿越方式1 X023县道 水泥 18 1 顶管加套管保护2 机耕道、碎石路 碎石 72 9 开挖加套管保护合计 / / 90 10 /3)其他穿越本工程管道与天然气管道DN450交叉穿越2次、DN200交叉穿越2次,与地下光(电)缆交叉穿越3次。本工程管道与长宁页岩气集气管道交叉穿越时,其垂直净距应不小于0.3m,当小于0.3m时,两管间应设置坚固的绝缘隔离物;管道与电力、通信电缆交叉时,其垂直净距不小于0.5m,管道在交叉点两侧延伸10m以上的管段,采用最高绝缘等级。试采干线管道沿线穿越天然气管道及光(电)缆情况统计见表1-16:表1-16 天然气管道、光(电)缆交叉穿越统计表序号 管道名称 管道外径(mm) 输送介质 穿越次数1 长宁页岩气集气管道 D450 天然气 22 长宁页岩气集气管道 D200 天然气 2123 光(电)缆 / / 3线路走向合理性分析根据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50350-2005),并结合本工程管道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城市(镇)总体规划、交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具体情况,本项目管线有以下特点:本项目试采管线线路所经地域整体地貌单元属低山、丘陵和河流阶地,地形波状起伏。管线路由尽量靠近和利用了现有公路,方便运输、施工和生产维护管理,最大化减轻对施工区域植被的破坏。选择了相对有利地形,避开了施工难度较大和不良工程地质段,方便施工、减小线路保护工程量,确保了管道长期可靠安全运行,减少对当地土地利用的破坏。穿跨越点位置的选择服从了当地规划和线路沿线环境现状,避开了环境敏感区。线路走向避开了城镇核心区、各乡镇规划区和新村聚居点。线路走向尽量少占经济作物,少占良田好地,减少赔偿。线路走向避开了上罗镇场镇、上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等,在保证管道安全的同时,确保了管道周边地区的安全。本项目管线经过地属于二级、三级地区,经现场勘察,本项目试采管线所经地区不涉及国家及地方保护的保护林带、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管线走向征得了珙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同意。管线与农户最近的距离为10m,大于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要求的5m范围内无构筑物。管线穿跨越的小溪和冲沟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功能主要为泄洪,采用开挖穿越,施工期间加强环境管理,不会对穿越段及下游水质造成影响。管线穿越公路采取顶管和开挖加套管方式穿越,施工时间短,施工期间应加强对当地交通的疏导,不会对当地交通造成严重影响。本项目管线在线路的走向上已在最大程度上避开了人口密集的敏感点,管线两侧300m范围内的社会敏感点主要为散居分布的农户。本工程试采管线线路走向已征得珙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同意,详见附件。因此,本工程管线线路走向合理。2、站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本项目站场周围500m范围内均无学校、医院、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点,区域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无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自然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等。站场工艺区周边22.5m范围内没有居民,满足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中关于装置区离居民区、工矿企业的防火距离不小于22.5m的要求,且站场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天然林区和自然保护区。因此,从环境角度看项目站场选址合理。133、站场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本项目YS108-H1井站为有人值守站,站场严格按照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站场总平面布置要求建设。从站场总平面布置图来看,站场钢网大门位于站场北侧,与乡村碎石公路相连接;井场大门左侧为值班活动房、箱式供水站、配电箱及仪控房等;站场工艺区布置在后场,与脱水装置相邻;放散区在井口西北面的空地上,远离站场周边农户,放散管位于放散区中心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放散噪声和废气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因此,从环境角度看项目站场总平面布置合理。项目总平面布置见附图2。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现场踏勘调查,本工程试采管道沿线为二级、三级地区,试采管线周边300m范围内的社会敏感点主要为散居农户。本项目的拟建的YS108-H1井站周边500m内均无学校、医院、居民聚集区、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单位及旅游景点。YS108井组钻采工程于2013年12月通过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的审查,2014年4月30日四川省环保厅以“川环审批2014202号文”出具了关于YS108井组钻采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根据初步设计,本项目YS108-H1井站为有人值守站场,站场内规划部署有气井8口,现已完钻3口井,通过油气测试后,获得了工业气流,将进行试采工程;另外还有5口井正在进行钻井工程。与本项目相关的站场主要为采气管线末端的宁201-H1井站和YS108-H1井场。本项目将依托宁201-H1井站已建的放空系统进行检修或事故状态下管道内残留天然气放空。YS108-H1井场:(一)原有污染情况(根据YS108井组钻采工程环评报告表)1.废气YS108-H1为平台井,该平台上共有8口,现已完钻3口井,完钻井进行试采工程,另外5口井正依次进行钻井工程,废气主要是钻井井场的柴油机废气,钻遇高压地层或井喷时的放喷废气。柴油机废气排放量较少,能够自由扩散;放喷废气的经燃烧后排放,气质中不含硫化氢,燃烧后的产物主要为CO2和H2O,且放喷频率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2.废水2.1生产废水YS108-H1井场其他5口井钻井过程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是钻井废水,钻井废水暂存14于废水池中,完钻后拉运至回注井站进行回注处理。2.2生活污水来源于YS108-H1井场钻井工作人员,钻井工作人员共20人,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m3/d。生活污水经站内化粪池处理后,作为周边农肥使用。3.噪声噪声主要产生于钻井过程中柴油机、发电机、泥浆泵、振动筛及高压或事故状态下的放喷噪声等。4.固废固废主要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来源于钻井工作人员,产生量为10kg/d,定期送环卫部门处理。(二)原有的主要环境问题由现状监测报告中监测数据可知,YS108-H1井场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良好。监测数据见附录中的监测报告或文中环境质量一节,在此不再赘述。同时,YS108-H1井站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去向明确,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处置,故本工程不存在原有环境问题。宁201-H1井站:(一)原有污染情况 *(1)废气宁201-H1井站在事故或检修情况下有放空废气项目装置检修时为保证检修过程的安全,需排空装置及管道内的残留天然气,天然气通过放空立管高空排放。设备检修预计每年约12次,放空量约为15m3/次,放空管高度15m,放空时间约3分钟,井站所产天然气不含硫化氢,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2)废水由于井站所产天然气中含少量气田水,经现场调查,目前气田水产水量约为0.2m3/d;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宁201-H1井站设有值班房,劳动定员为4人,运行期间年15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66m3,由生活污水收集池收集处理达标后作为农田施肥。(3)噪声宁201-H1井站内的分离器、阀门及放空系统等因节流或调压等造成部件的机械振动而产生一定噪声。因此,建设方选用了先进的、噪音低的设备;同时,由于分离器和节流阀门压力较小,其噪声值较低。根据类比,运营期间宁201-H1井站内噪声值不大于65dB(A)。放空管因气流高速喷出,有较强的噪声污染,尤其是事故放空时,源强可高达90dB(A)左右,但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4)固体废弃物站内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目前站场劳动定员为4人,正常值班时有生活垃圾产生,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73t/a,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二)原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宁201-H1井站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去向明确,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处置,故本工程不存在原有环境问题。16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自然环境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气侯、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珙县位于宜宾市南部,位于东经1043810502,北纬27532831之间。北距宜宾市城区46km,南与大雪山相连,距云南威信县城69km,西靠筠连县,东南、东北与兴文县、长宁县连接。连通云、贵、川三省的叙(永)高(县)、(四)川云(南)、宜(宾)威(信)主干公路在境内交汇,成(都)珙(县)、金(沙湾)筠(连)铁路贯穿县境,是宜宾南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境内。上罗镇位于珙县中部,距离珙县县城42,距离宜宾市区90,全镇幅员面积11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357亩;辖23个农业村和1个街村;全镇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多人。本工程井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试采管线位于珙县上罗镇境内,均处于农村区域。二、地形、地貌珙县属山区县,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狭长型。大部分地区在海拔6001000m之间。南北相距67.8km,东西最宽处41.5km。海拔最高处1642m,是靠云南省界的王家镇四里坡;最低处310m,是珙泉镇郊外的狮子滩。全县山脉属南岭系。以云南大雪山分二千脉从南到北向县内倾斜伸展,境内以低山为主,间有丘陵槽坝。境内层峦叠嶂,山脊多呈锯齿形,长岗状;地体多由石灰岩和紫色页岩组成,岩溶地形特征明显,有少数岩溶冲击坝,西北面有部分丘陵。平坝主要分布在巡场、上罗、洛亥等乡镇,主要有青山坝、大寨坝、海棠坝、麻糖坝、上罗坝、下罗坝、巡场坝等。丘陵则分布于全县,山区、丘陵、平坝的比例大体为7.5:1.5:1。井站位于河流阶地上,场地表面主要为耕植土。地貌单元为低山地貌,场地地形起伏较大,井场东北面和西南面地势较高,西北面和东南面地势较低。新建管线主要经过低山地区,管道沿线主要为旱地、荒地及种植的松树等经济作物。本项目管线经过三种不同地貌单元,即河流阶地、丘陵和低山。河流阶地:地形起伏小,相对高差约2m10m,南广河冲、洪积作用形成,地势平缓。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海拔410m500m,相对高程小于200m,基岩埋深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现象严重,表层为残积物覆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17积物。低山: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程500m1000m,相对高差约200m500m,坡体多呈阶梯状,斜坡坡度1520,坡顶地形较缓,局部呈陡崖状。表层以坡残积土为主。三、水文地质概况(1)地表水:珙县境内有大小溪河79条,总长638km,呈树枝状布及全县,其中常年性河流7条,总长158.38km。溪河流向多变,主干流从东南流向西北贯穿县境。主要水系南广河和洛浦河均注入长江。管线经过区域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南广河。南广河:古名黑水、符黑水,为纵贯县境主河,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境大雪山北麓花林沟,入川于珙县境曹营乡,经珙县罗渡、上罗、沐滩、孝儿、宝山乡,再进县境流经趱滩、嘉乐、宋江、云山、怀远、腾龙、温江、曲州、石门、贾村、来复、大窝、月将、福溪16个乡和文江、庆符两个镇,至南广口注入长江,全长222km,县内流程80km,河面65-200m,集雨面积4826km2,出口处平均流量111m3/s,年平均径流量35亿m3。(2)地下水:管线线路通过地区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控制明显,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分布不均,其水位和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项目区域地下水径流向总体流向为西北流向,区域散居农户和场镇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按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和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将管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碎屑岩类风化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1、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南广河两侧阶地和较大冲沟内。含水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由高处向低洼地带和河流、冲沟排泄。地下水埋深一般为0.5m5.0m。2、碎屑岩类风化裂隙水赋存于部分砂岩的风化裂隙中。水量受裂隙发育程度差异较大。除裂隙密集带和断裂带地段水量大外;其它地段水量一般不丰,埋藏较深。该类地下水对管道工程建设影响不大。3、岩溶水赋存于碳酸岩溶蚀区,水量受当地气象因素影响而敏感变化。其水量一般较大,埋藏方式以暗河、泉的形式出现,由于管道开挖深度小,该类地下水对管道工程建设影响大不。18本项目YS108-H1井站紧邻南广河,项目拟建地上游500m至下游8.5km均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点,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四、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本项目区域位于扬子准地台,北为四川中凹陷区的川东南褶皱束及川中隆起,南为滇黔褶皱区之娄山关凹陷褶皱束及雷波隆起,拟建管道区域无活动断裂带,属较稳定地块。主要有高县双河背斜,罗场向斜,建武向斜,符江向斜,四烈逆断层,拟建管道穿过四烈断裂。四烈断裂:展布于四烈至贾村,出露长13公里。断层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70,属于走向逆断层,自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皆无明显活动性,属于非全新活动断裂,对管道工程安全无大的影响。(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2001版),本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和0.01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和7度。详见下表。 表2-1 珙县地震概况一览表序号 市(区)县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s)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g) 抗震设防烈度1 珙县 0.45 0.05 VI五、气候与气象宜宾市珙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为四川盆地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暖春早,雨量丰富,雨热同季。本项目拟建站场与管线区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温度17.5,年平均降水量1193.9mm。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7月份降雨最多,12月份最少。年相对湿度83%,多年平均年日照997.9小时,多年平均年无霜期329天。主要气象要素表见表2-2: 表2-2 主要气象要素表气象要素 单位 地名珙县气温 年平均 17.5(日均)极端最高 40(日均)极端最低 -2.2风速 最大风速 m/s 42.0主导风向 / NW年降雨量 多年平均 mm 1193.9最大 mm 1519.919最小 mm 799.5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83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h 997.9多年平均年无霜期 d 329六、土壤珙县土壤母质比较复杂,有石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