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牡丹江世茂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4 年 5 月 目 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1 工程内容及规模 . 2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 6 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7 环境质量状况 . 12 评价适用标准 . 15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16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 18 环境影响分析 . 19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 26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 27 结论与建议 . 3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 37 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 平面 布置 图 3.项目 周边关系图 附件: 1.立项文件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世茂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牡丹江世茂集团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许世坛 联系人 吕嵩 通讯地址 牡丹 江市爱民区地明街 1 号 联系电话 13804815443 传真 / 邮政编码 157000 建设地点 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卧龙街以北,海浪河路以西 立项审批部 门 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批准文号 牡开发 区经发字201236 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及 代 码 行业:房屋建筑业 代码: E47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44316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15563.78 总 投 资 (万 元 ) 25000 环保投资(万 元 ) 265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 例 1.06% 评价经费 (万 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6 年 9 月 2 工程内容及规模 1 项目 背景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在中央和省 “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 ”的决策指导下,城市住房改革不断深入,住房开发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热,而且住房结构很不合理,城市居民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十分突出。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市绝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住房社会 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住房市场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的问题,特别房价的持续上涨,职工收入较低的家庭住房较困难,总体看还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响应和落实国家的安居工程, 牡丹江世茂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决定投资 25000 万元,在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卧龙街以北,海浪河路以西 建设 世茂 南外滩二期项目(二区建设项目) 。 本项目占地面积44316m2,总建筑面积 73746.6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64325.6m2,地下建筑面积 9421.06m2。项目建成后可容纳 674 户居住,计 划于 2016年 9 月投入使用。 (本项目商服建筑面积 4084.40m2, 进驻商服项目必须按规定另行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本次环评不包含商服部分。 ) 根据国务院 1998 年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分类管理名录 ( 2008 年) 的有关规定,受 牡丹江世茂集团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的委托,北京林大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项目概况 2.1 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卧龙街 (城市次干路) 以北,海浪河路 (城市主干路) 以西 。 东侧为 海浪 河路 ;南侧隔路 (卧龙街 )为在建 3 江南华府 小区 ;西侧为 世茂南外滩 103#地块一区建设工程 ;北侧为 世茂南外滩 103#地块三区建设工程预留 空地。 本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1,平面布置见附图 2。 2.2 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占地面积 44316m2,总建筑面积 73746.66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64325.6m2,地下建筑面积 9421.06m2。 本项目建设建筑 16 栋 。其中居民楼 14 栋 ( 18#31#) ,商服楼 2 栋 ( S1#、 S2#均为地上 二层 结构,商服不进入居 民楼,为项目独立建筑 ) 。 14 栋 居民楼均 为住宅用房一层无预 留商服。 22#居民楼 楼为 地上 6+1 层 ,地下 1 层建筑; 其余 13 栋 军民 楼为 11 层 地上 建筑。 项目建成后 总入住户数为 674 户, 2359 人 。 本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见表 1, 建设项目组成一览表见表 2,项目配套设施一览表见表 3。 表 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m2 44316 2 总建筑面积 m2 73746.66 3 地上建筑面积 m2 64325.6 其中 住宅面积 m2 59188.45 其中阳台: 1917.78m2 商服面积 m2 4084.40 配套 设施面积 m2 1052.75 4 地下建筑面积 m2 9421.06 其中 车库面积 m2 8441.51 配套设施面积 m2 659.03 住宅地下建筑面积 m2 320.52 5 建筑密度 % 17.09 6 容积率 1.45 7 绿地率 % 35.12 8 绿化面积 m2 15563.78 9 商住比 1: 14.49 10 机动车停车位 个 633 地上 371 个 , 地下 262 个 表 2 建设项目组成一览表 4 工程名称 工程内容 备注 主体工程 住宅楼 14座,建筑面积 57126.37m2。共 674户,除 22#有一层地下住宅外其余 均为地上住宅。 商服楼 2座, 2层结构,建筑面积 4084.4m2。 辅助工程 停车位 地上 371 个 , 地下 262 个 。 公用工程 供水系统 牡丹江自来水公司管网提供 排水系统 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供热系统 由热力公司集中供热管网提供 供 气系统 预留天然气管道 供电系统 牡丹江江南新城区变电所供给 环保工程 垃圾收集装置 14个,于小区楼前布置 化粪池 14个,布置于居民楼前地下 绿化 绿化率 35.12%,绿化面积 15563.78m2 表 3 项目配套设施一览表 项目 建筑面积 m2 位置 备注 地上配套 青少年活动中心 116.66 S2 楼二层 文化站 96393 S2 楼二层 物业管理 118.33 S2 楼二层 消防控制室 16.70 21#楼一层 居委会 154.59 21#楼一层 社区服务中心 40.14 21#楼一层 老年活动中心 42.32 21#楼一层 公厕 65.00 S1#楼一层 社区配套服务用房 402.08 S1#楼一层 地下配套 生活水箱间 131.78 地下室 热交换站 264.35 地下室 变电亭 197.69 地下室 柴油发电机房 65.21 地下室 备用发电 机房 备注 总建筑面积 1711.78m2,地上 1052.75 m2,地下 659.03 m2。 2.3 公用工程 2.3.1 给排水系统 ( 1) 给水 本项目给水水源由牡丹江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提供水源,由小区内 5 管网供水。本 项目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等。项目住宅总户数为 674 户,每户按 3.5 人计算。 根据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用水定额( DB23/T727-2010)中的用水标准,以居住人均用水量 120L/人 d 计,则居住人员生活总用水量约 103324.2t/a。 ( 2)排水 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系统。 本项目所排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 生活污水排水系数取 0.8,则拟建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82659.36t/a。小区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小区内的化粪池,经过城市排水管网进入牡丹江市政污水处理厂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牡丹江城市污水处理厂于 1999 年 6 月开始建设,在 2003 年 5 月竣工并调试完毕。牡丹江城市污水处理厂是一座二级生物 处理的污水处理厂,采用 AO 工艺,最大日处理量为 100000 吨污水。牡丹江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执行国家一级 B 排放标准。 2.3.2 供电系统 本项目供电由牡丹江市江南新城区变电所供给。 2.3.3 供热 系统 本项目供热 由牡丹江市热力公司提供 。 本 项目 新建热交换站一座,采用二级供热形式 ,不新增任何燃煤热源。 2.4 投资规模 本项目投资 25000 万元,全部为企业自筹。 2.5 工程建设进度 本项目 于 2016 年 9 月 竣工 。 6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位于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 卧龙街 (城市次干路) 以北,海浪河路 (城市主干路) 以西 。 东侧为 海浪河路 ;南侧隔路 (卧龙街) 为在建 江南华府 小区 ;西侧为 世茂南外滩 103#地块一区建设工程 ;北侧为世茂南外滩 103#地块三区建设工程预留 空地。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此地块原为空地,不存在原有污染问题。 7 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 地理位置 牡丹江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北邻哈尔滨市的依兰县和七台河市的勃利县,西邻松花江地区的五常市、尚志市、方正县,南邻吉林省的汪清县、敦化市,东与鸡东县、鸡西市及俄 罗斯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291712955,北纬 442051之间。西北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约 300km。 2 地质、地形、地貌 牡丹江市平均海拔 240 米,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呈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 4 种地貌类型,东西两侧为长白山系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中部为牡丹江河谷盆地,山势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俗称 “七山一水二分田 ”。 项目区域地貌轮廓受基岩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控制。第四纪以沉降为主的震荡运动,形成一个被第四纪堆积物填充的继承性沉降盆地。由于沉降的不均匀,基底不平坦形成了不连续的洼 地和小的隆起,第四纪初期,接受了大量的冰水堆积的沙砾石层,后期沉积了较厚的黄土粘土,构成 了土壤母质,形成剥蚀堆积的两种不同成因的地貌单元,第四纪以后,受流水作用的侵蚀,形成了河谷、漫滩、阶地。 项目区位于牡丹江二级阶地上,基土为第四纪冲积沉积地层,厂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属于第四纪潜水,地下水位在 -3.2-5.5 米,静水位 -3.10米,无腐蚀,地耐力为 110Kpa,土壤为季节性冻土。 3 气候、气象特征 牡丹江季风气候明显,属寒温带 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受东亚大型环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在东北低压控制下,受太 平洋高压脊影响有较多的降水,因此夏季凉爽,雨水集中;春、秋季节为过渡季节,时 8 间短暂。 年均气温 3.8 ,夏季最高气温 36.3 ,冬季最低气温 -38.3 ;年平均降水量 531.0mm,年平均蒸发量 1223.3mm;年平均风速 2.6m/s,年最大风速为 21m/s,出现风向为西南西( WSW)风,年主导风向为西南( SW)风,出现频率均为 15%,年静风频率为 23%;年平均气压为985.7hpa;年日照时长 2473.8h;年平均相对湿度约 66%。 4 水文 牡丹江为松花江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牡丹岭,由 南向北流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市县,在依兰镇西侧汇入松花江。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长江屯以上属山区。牡丹江中、上游左岸为张广才岭,右岸为老爷岭,流域内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高。全流域面积 37600km2,主河道长 725km,牡丹江站以上流域面积 22400km2。 牡丹江市上游海浪大桥处设有牡丹江水文站,距电厂取水口 19km,该站控制面积 21915km2。牡丹江市在牡丹江站与电厂取水口断面之间。牡丹江在水文站至电厂取水断面之间有兴隆河、东小河、铁岭河、苇子沟及北安河汇入。上游支流海 浪河设有长汀水文站,始建于 1952 年,枯季经常断流;另一支流蛤蟆河,建有红卫兵水库,冬季不放水;除上述两大支流外,镜泊湖至牡丹江站之间再无较大支流。镜牡之间干流上设有四季通、石头水文站。其中四季通站控制面积 11830km2,石头站控制面积 14000km2。 牡丹江流域年降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不均。流域内多年降水量约为 595mm,其分布是由南向北递减。年内雨量集中在 6 9 月,占年雨量的 70%以上,冬季 11 月至来年 3 月降水量较少,仅为全年降水量的 15%左右。 5 地下水 牡丹江市区位于张广才岭山系的东坡与老爷 岭山系的西北坡相间 9 部位。北部、东部及东南部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中部发育有牡丹江河谷平原和海浪河河谷盆地。从山区到河谷平原,地下水赋存分布的总变化规律:山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复杂,分布有极不稳定的基岩裂隙水;河谷平原为埋藏浅、分布较稳定富水性较强的砂砾石孔隙水;白垩系上统海浪组和下第三系古新统黄花组为半坚硬半固结碎屑岩,含裂隙孔隙水。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力特征,区域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砂砾石孔隙水、基岩孔隙裂隙潜水两种类型。 10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 化、文物保护等): 1 社会环境概况 牡丹江市于 1937 年建市, 1983 年实行市辖县体制,现辖绥芬河、海林、宁安、穆棱 4 个县级市和林口、东宁两个县。市区设有东安、西安、爱民、阳明四个区。全市有 76 个乡(镇)、 1268 个行政村。 牡丹江市总人口 275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94.7 万人。现有少数民族 38 个,少数民族人口 24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8.7%, 其中,朝鲜族 12 万人,满族 9.9 万人,回族 7500 人,蒙古族 3890 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50%、 41%、 3.2%和 1.6% 。少数民族居住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 征。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170 所,在校学生 38.8 万人,教职工 31912人。拥有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农业经济学院、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牡丹江技师学院、牡丹江卫生学校等 9 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5.7 万人,教职工 4851 人;民办大中专院校 23 所,在校生 5916 人,教职工 557 人;职业高中 14 所,在校生 8926 人,教职工964 人;普通中学 149 所,在校学生 128881 人,教职工 11178 人;普通小学 385 所,在校学生 138075 人,教职工 11883 人;幼儿园 429 所,在园学前儿童 41772 人,教职工 2765 人;特殊教育学校 6 所,在校学生 404 人,教职工 147 人。 2 社会经济情况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 “五城 ”建设为目标,以 “十项重点工作 ”为抓手,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我市经济多年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跨越发展。 201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 1100 亿元、增长 1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79.3 亿元、增长 30.5%、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 11 投资预计增长 37%,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 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 16%,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 20%、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预计增长 16%,实现与 GDP同步增长。从省内排位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综合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好于往年。 12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根据 2012 年牡丹江市环境质量报告,牡丹江市城区内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1 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牡丹江市区 2012 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 343 天,达标率为 94%。轻度污染的天数为 22天,无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天气。优良天数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主要环境空气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一级标准。 表 4 2012 年牡丹江市区空气指标浓度表 单位 :mg/m3 空气指标 可吸入颗粒物 ( mg/m3) 二氧化硫 ( mg/m3) 二氧化氮 ( mg/m3) 监测值 0.072 0.022 0.031 一级标准 0.04 0.02 0.04 二级标准 0.10 0.06 0.08 三级标准 0.15 0.10 0.08 2 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 牡丹江流域主要包括牡丹江干流、镜泊湖、莲花湖、海浪河和乌斯浑河。 牡丹江干流、海浪河和乌斯浑河水质均为良好,镜泊湖、莲花湖水质继续呈现好转的趋势。 表 5 牡丹江流域各监测断面(湖库)水质状况表 断面、湖库、支流名称 断面类型 水质类别 超标因子 区划标准 大山咀子 入境 水质 果树场 出湖断面 海浪 牡丹江市区上游断面 江滨大桥 牡丹江市区上游断面 13 续 表 5 牡丹江流域各监测断面(湖库)水质状况表 柴河大桥 牡丹江市区下游断面 高锰酸盐指数 花脸沟 牡丹江出境断面 镜泊湖 湖库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 莲花湖 湖库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 海浪河 海林市境内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 乌斯浑河 林口县境内 3 声环境质量现状 2012 年 牡丹江市区声环境质量整体上昼间好于夜间。 2012 年各功能区昼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各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其中 1、 4 类功能区夜间等效声级超标严重,平均超标 4-7 分贝。 与去年同期相比,除 2 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略有上升外,其它各功能区噪声有所下降。 14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位于牡丹江市江南开发区卧龙街 (城市次干路) 以北,海浪河路 (城市主干路) 以西 。 东侧为 海浪河路 ;南侧 隔路 (卧龙街 )为在建江南华府 小区 ;西侧为 世茂南外滩 103#地 块一区建设工程 ;北侧为 世茂南外滩 103#地块三区建设工程预留 空地。 项目区内无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对象,因此 , 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区域声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项目周边关系图见附图 3。 15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标准 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 DB23/485-199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的 2, 4a 类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三级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 4类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无组织排放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试行) (GB18483-2001) 总量控制指标 废水: COD 为 24.80t/a;氨氮为 2.48t/a。 废气( 燃煤 分担量): SO2 年排放总量为 3.13t; NO2 年排放总量为 8.32t。 16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 工艺改造简述 图 1 本项目 产污节点 图 2 主要污染工序 2.1 施工期 2.1.1 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 和 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 。 2.1.2 废气 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扬尘、施工机械废气和建筑物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 2.1.3 噪声 施工期中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1.4 固 体 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世茂南外滩103# 地块二期建设项目 环境空气 水环境 固体废物 声环境 施工期 施工期 施工期 扬尘、机械废气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施工废水 锅炉大气污染物(分担量)、车辆尾气 、油烟废气 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施工机械噪声、交通噪声 设备噪声、人群噪声和车辆交通噪声 施工期 运营期 运营期 运营期 运营期 17 2.2 运营期 2.2.1 废水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居民生活污水。 2.2.2 大气污染源 本项目 建成后 主要 大气污染源 为 居民 做饭 时 产生的 油烟 废气, 车库车辆产生的机动车尾气, 集中供热 产生的锅炉废气。 2.2.3 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给水泵房及换热站等设备机械噪声、汽车噪声和人群活动噪声。 2.2.4 固体废物 本 项目建成后,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18 项目 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 名 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 产生量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水 污 染 物 施工期 施工废水 SS SS 2000mg/L 0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4.4kg/d) COD 2300mg/L 0 氨氮 230mg/L 运营期 生活污水 ( 82659.36t/a) COD 300mg/L 24.80t/a 300mg/L 24.80t/a SS 200mg/L 16.53t/a 200mg/L 16.53t/a 氨氮 30mg/L 2.48t/a 30mg/L 2.48t/a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期 施工废气 扬尘、施工机 械废气 - - 装修废气 挥发 性有机气体 - - 运 营期 居民 油烟废气 0.646t/a 0.258t/a 汽车尾气 NOx 0.001t/a 0.001t/a CO 0.005t/a 0.005t/a HC 0.005t/a 0.005t/a 燃煤分担量 ( 2297.88t/a) SO2 3.13t/a 3.13t/a 烟尘 1.10t/a 1.10t/a NO2 8.32t/a 8.32t/a 噪 声 施 工 期 机械设备 噪声 7080 dB(A) 昼间: 70 dB(A) 夜间: 55 dB(A) 车辆运输 室内装饰装修 运 营 期 设备噪声 噪声 60 70dB(A) 昼间: 60 dB(A) 夜间: 50 dB(A) 人群活动 交通噪声 固 体 废 物 施工期 施工场地 建筑垃圾 - - 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 450kg/d 450kg/d 运营期 居民 生活垃圾 861.03t/a 861.03t/a 其 它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页) 该项目建成使用后,污染物全部达标 排放,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19 环境影响分析 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 废水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 本项目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水质相似,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数最高峰为 450 人,平均用水量按 40 L/(人 日)计,其中 80%作为污水排放量,则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排放的污水量为14.4t/d。 施工现场建防渗旱厕,定期清掏 堆肥 ,对该区域水环境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施工废水主 要产生于混凝土养护及墙面的冲洗、构件与建筑材料的保湿、材料的拌制等施工工序,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物等。此外,施工作业使用的燃油动力机械在维护和冲洗时,将产生含少量悬浮物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废水。 工程施工的污水、泥浆应经流水槽或管道流到工地积水池统一沉淀处理,不得随意排放和污染施工区以外的路面,建筑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澄清后用于场地降尘。 1.2 环境空气 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扬尘、施工机械废气和建筑物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 扬尘主要为建筑施工扬尘。施工期裸露地表在大风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风蚀 扬尘,建筑材料运输、卸载及土方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二次扬尘,临时物料堆场产生的风蚀扬尘和水泥粉尘等,对大气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扬尘在背景风场作用下扩散飞扬,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居民健康和城市景观。 本项目施工过程用到的施工机械,包括主要有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它们以柴油为燃料,都可以产生一定量废气,包 20 括 CO、 NOx、烃类等。 在建筑物室内装修阶段,会产生甲醛、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等。 1.3 噪声 噪声源 施工期噪声主要有施工场地噪声和运材车辆的交通噪声。 见表 6。 表 6 施工噪声 单位 : dB(A) 主要噪声源 源强 性质 备注 主体结构施工场地 施工机械:推土、挖掘、装载机械、打桩机、硷搅拌机、振动棒、电锯等 8090 多为中低频噪声,室外作业,具间歇性,对场界影响与施工阶段有关 主要 硬质物料碰撞 7580 中低频、瞬时噪声 施工人员 6070 中低频、瞬时噪声 室内装饰装修 电刨子、电钻、木工机械、锤击等 8590 高、中频噪声,室内作业,间歇性 居民入往不同步,易发生噪声、 振动干扰纠纷。 交通 大型运输车辆 8082 中低频噪声、对场界和市 区交通噪声有影响 主要 高噪声施工机械和大型运输车辆是主要噪声源。 预测方法 以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为标准。具体限值 列于表 7。 表 7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 : dB(A) 昼 间 夜 间 70 55 对高噪声施工机械采用点声源模式和叠加模式,预测施工机械距场界的达标距离。 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为 L2=L1-20log 2 / 1 L2、 L1 分别为距声源 2 m、 1 m 时的噪声值。 噪声叠加公式为 0 . 1 L iML 1 0 l o g 1 0 21 Li 为第 i 个点声源对预测点的噪声贡献值。 车流噪声,在理想情况下,按下列模式预测 MNL 1 0 l o g 3 0 l o g 6 450 式中: N车流量(辆 /小时) 预测点与车距离(米) 车速(以 50 公里 /小时为参考值) 达标距离预测 施工场界噪声以昼间 70、夜间 55dB(A)为标准。整个施工过程噪声叠加后,排放平均值 85dB(A),据此算出最小达标距离, 列于下表 8。 表 8 噪声排放的达标距离 标准 dB(A) 施工阶段 达标距离 (m) 昼 间 夜 间 昼 间 夜 间 70 55 土建 10.0 31.6 此外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将使临近道路的居民受到7078dB(A)的噪声干扰。 室内装饰、装修噪声,将使先期入住的相邻居民受到 7080dB (A)的噪声干扰。 1.4 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 本项目施工人数平均为 450 人 /d,施工区垃圾排放量为 450kg/d。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若随意堆放,不仅影响施工区环境景观,而且影响施工区环境卫生,夏秋季节易造成蚊、蝇孳生或鼠类繁殖,导致疾病流行,进而威胁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施工剩余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料、砂、水泥、钢材、木料等。上述材料虽然是按施工进度有计划购置的,但本项目的建设土石方用量较大,仍将有少量的建筑材料剩余下来,将使土壤板结、 pH 值升高。另外本项目施工结束后将拆除临时建筑,也是建筑垃圾产生的来源。 22 1.5 施工振动影响 本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基础阶段对周边居民住宅的振动影响,合理确定施工(尤其是基础施工阶段)工艺,采取设计防震沟、支撑系统等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振动影响。 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2.1 项目对外环境的影响 2.1.1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居民生 活污水,产生量为 82659.36t/a。 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为 COD 300mg/L, 氨氮 30mg/L。 由于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城市排水管网覆盖区域,居民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 后 ,符合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进入 城市排水管网,经牡丹江市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牡丹江。 2.1.2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油烟 废气 根 据对牡丹江市居民的类比调查,目前居民人均日食用油用量约30g/人 d ,则本项目耗油量约 302359365=25.83t/a。 通过 对牡丹江餐饮企业的类比调查计算,一般油烟 挥发量占总耗油量的 24%,平均为 2.83%,但住宅各住家均低于纯餐饮经营单位,食用油耗量和炒、炸、煎等烹调工序均较少,因此 ,本 项目住宅油烟挥发率 系数 取 2.5%。 油烟废气均经过油烟机脱油烟处理,居民生活区油烟去除效率按60%计。本项目油烟废气产生量为 0.646t/a,排放量为 0.258t/a。 通过类比调查计算,居民 油烟排放浓度在 0.64-0.80mg/m3 之间,可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试行) (GB 18483-2001)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0mg/m3要求。 供热污染物分担量 本项目冬季供暖由牡 丹江市供热管网统一供给,本项目不新建供热 23 锅炉。本项目供热面积约合 57446.89m2,按每平米面积年消耗燃煤 0.04t计算,因此本项目分担供暖公司年耗煤量为 2297.88t/a,则 排放大气污染物 SO2、烟尘和氮氧化物分担量分别为 3.13t/a、 1.10t/a 和 8.32t/a。 地下停车场尾气 本项目建有地下停车场,设有 262 个停车位,汽车尾气会对外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在启动过程中的怠速及慢速 (5km/h)行驶时排放的废气。根据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和大气污染物分析等资料,汽车燃油排放的 污染物种类主要是 CO、 NO2、烃类。停车场污染物排放按停泊率 100%计算,类比调查表明,排放总量为: CO 0.005t/a, NOX 0.001t/a, HC 0.005t/a;其特点为间断性排放,对停车场内外空气产生污染,因此, 地下停车场 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和报警系统,以保证库内空气质量和人身安全。停车场设 2 个排风道口,排放口应远离敏感点设置。并均高于地面 2.5 米。 采取以上措施后,废气满足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对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 2.1.3 声环境影响分析 人群活动噪声 人群活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无序嘈杂声。噪声主要居民上下班时会产生一定的无序噪声,但强度不大,且主要发生在白昼,其对周围小区住宅的噪声影响是很小的。 汽车噪声 项目在营运期间应加强车辆进出管理, 出入小区的车辆禁止鸣笛、慢行、减少怠速时间 ,减少汽车噪声的产生。汽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持续时间短,通过距离衰减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设备噪声 本项目设备噪声主要来自 生活水箱间 及换热站 。在选择设备时,优先选择噪声小的设备。并在设备房内贴 50mm 的矿棉吸音板,进出设置 24 防火隔音门, 设备基础底座应设置隔振器,支架 、托架、吊架等必须安装 减震 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后,各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采取上述防噪措施后,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厂界 噪声 沿海浪河路、卧龙街 两侧 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4 类 标准的要求 ,其他符合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 类 标准的要求。 2.1.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为861.03t/a,当天垃圾当天清运,统一由环卫部门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固体废物处置率 100%。 2.2 外环境对本项目的 影响 项目运营期主要考虑外环境对小区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南侧卧龙街和东侧海浪河路的交通噪声。 为减轻交通噪声对小区的影响,对出入小区车辆应设置机动车禁鸣标志,尽量减少机动车频繁启动和怠速行驶;对小区临街方向的房间应安装隔声窗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住户的影响。 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 3 环保 治理措施及 投资 估算 本 项目 总投资 25000 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为 265 万 元,环保投资占 项目 总投资的 1.06%,详细见表 9。 表 9 环境 治理措施一览表 环境保护项目 环境保 护措施 投资(万元) 大气环境质量 施工场地围挡、 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洒水车、 停车场安装排风装 置、油烟吸收装置 60 声环境质量 移动隔声屏、 基础 减震 、隔音板、吸声板 50 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清运、 设置垃圾桶及垃圾清运 25 水环境质量 沉淀池 、化粪池 100 生态环境质量 绿化 30 合计 - 265 25 续表 9 环境治理措施一览表 总投资( 万元) 25000 占总投资比例 ( %) 1.06 4 项目 产业政策 分析 本项目为普通住宅建设 , 不属于产业结构调 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正) 中 限制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