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 国 信 息 服 务 著 名 品 牌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 观点当前 , 全球制造业产业正处于智能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 各领域对材料的要求日益上涨 ,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突破以及尖端材料的商业化进程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力的竞争点 。复合材料作为金属材料 、 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材料三大材料种类的结合体 , 近年来已逐步取代单一品种材料 , 在下游领域发挥卓越性能 。 目前全球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已经逼近千亿美元 , 其中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已成为一颗亮眼新星 , 凭借其优异的材料性能 、 日益先进的制备技术以及已实现商业化产品的成果 , 已成为现阶段最值得关注的复合材料品种 。技术与产业方面: 2018年日本碳纤维企业继续领衔全球碳纤维技术与产业发展 , 持续推出新型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 加快产业化技术落地 , 并在复合材料环节通过并购等方式完成产业链多环节的快速布局 。 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起步较晚 , 近年来已在产品品级 、产线规模等方面迅猛发展 , 正逐步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 国内大型企业的横向产业链“ 原丝 -碳纤维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成品 ” 与纵向产业链 “ 研发 -设计 -制造 -测试 ” 产业链结合 , 并关联 “ 装备 、 模具 、 树脂 、 助剂 、 辅料 、 耗材 ” 等相关企业集聚并发挥集聚效应 ,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聚的联动效应将持续 。市场与应用方面: 2018年我国碳纤维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 高性能品级碳纤维消费量逐步攀升 , 随着国内碳纤维材料技术升级 、 生产工艺优化以及生产规模扩大 , 再加上 “ 军转民 ” 技术的推广 , 未来国产碳纤维材料将有望大幅降低成本 , 在工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 , 特别是在汽车轻量化 、 风电叶片 、 电线电缆 、 压力容器等领域用量将持续扩大 。 预计未来 3年国内碳纤维市场仍将维持 27%以上的增速 , 国内市场自给率将逐步攀升 , 下游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 2018年碳纤维市场数据 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碳纤维相关产品 , 包括碳纤维丝 、碳纤维中间品 、 碳纤维复合材料 , 不包含纳米碳纤维及相关复合材料 。因碳纤维产业链的特殊性 , 一定程度上 , 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碳纤维的唯一下游产品 , 其市场量及市场结构更能直观反映出碳纤维的市场特点与发展趋势 。 因此本文在论述碳纤维市场时 , 会部分使用碳纤维复材的数据进行论述 。研究对象2016-2018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与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一、全球碳纤维市场 概述(一) 全球 碳纤维市场规模2018年 , 全球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市场仍保持快速增长 , 全球 碳纤维市场规模达到 37亿美元 , 增速 为 14.1%;全球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到 201亿美元 , 增速 12.4%。29 32 37 21.3%12.3%14.1%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美元) 增长率2016-2018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与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156 179 201 17.3%14.6%12.4%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美元) 增长率2018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18年 , 树脂基碳纤复材 市场 占比最大 , 市场 规模 达到 137亿美元 , 占比达 68.3%;其次是 碳基碳纤 复材 , 市场规模 达到 25亿美元 , 占比达 12.5%;再次是 陶瓷基碳纤 复材 , 市场规模 达到 19亿美元 , 占比达 9.5%。(二)全球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结构9111925137其他基体碳纤复材金属基碳纤复材陶瓷基碳纤复材碳基碳纤复材树脂基碳纤复材销售额(亿美元)2018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 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18年 , 美国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 占据全球 33.8%的市场份额 ; 欧洲 地区 占据了 31.4%的市场份额 ; 亚太 地区 占据了 26.9%的市场份额 。 其中 , 亚太地区碳纤维复材市场以 日本领衔 , 中国 、 韩国紧跟其后 ,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三)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 市场 区域 结构16546368其他亚太欧洲美国销售额(亿美元)树脂基 , 68.3%碳基 , 12.5%陶瓷基 , 9.5%金属基 , 5.5%其他基体 , 4.3%按销售额其他 , 7.9%亚太 , 26.9%欧洲 , 31.4%美国 , 33.8%按销售额2016-2018年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及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二、中国碳纤维市场 概述(一)中国 碳纤维市场规模2018年 , 中国碳纤维 市场规模达到 64.7亿元 , 同比增长 25.5%。 中国 碳 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 达到 130.7亿元 , 增速 15.6%。41.1 51.5 64.7 24.7%25.3%25.5%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2016-2018年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及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96.2 113.1 130.7 14.2%17.6%15.6%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2018年中国碳纤维细分市场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18年 , 中国 T300级 碳纤维销售量占比为 49.0%, 销售额占比仅为 24.6%; T800级及以上级别 中高端产品占比有所上升 , 销售额占比达到 44.4 。 未来中高端产品占比将进一步扩大 , 高强高模产品的下游认可度和匹配度将进一步提升 。(二) 中国 碳纤维细分市场结构20.115.928.7其他T300级T800及以上级别销售额(亿元)2018年中国碳纤维市场区域 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区域 结构上看 , 华东 和 中南 是 中国碳纤维市场 最为活跃区域 , 市场 份额分别为 60.4%和21.3%。 随着碳纤维在风电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 , 未来 中 国 中西部也将迎来市场增长期 。(三) 中国碳纤维市场区域结构5.95.913.839.1其他华北中南华东销售额(亿元)T300级 , 24.6%其他 , 31.0%T800及以上级别 , 44.4%按销售额华东 , 60.4%中南 , 21.3%华北 , 9.2%其他 , 9.1%按销售额2018年中国碳纤维市场应用领域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从 行业结构分布来看 , 2018年 , 体育休闲 仍是碳纤维消费数量和 销售金额 占比最大的领域 , 分别为 49.3%和 34.1%; 对 产品品级要求严苛的 航天军工 领域凭借着其较高的产品附加值 , 以 5.4%的消费数量取得了 销售金额 24.7%的占比 。(四) 中国碳纤维市场应用领域结构10.21.52.95.86.31622其他工业医疗器械建筑建材汽车轨交风电船舶航天军工体育休闲销售额(亿元)2016-2018年中国体育休闲用碳纤维市场规模与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1、 体育休闲用碳纤维作为碳纤维产品最为成熟的市场领域 , 体育休闲 用 碳纤维 需求 相对趋于饱和 , 近年增速有所放缓 。 2018年 , 体育休闲用碳纤维 市场规模 达到 22亿元 , 同比增长 6.3%, 在碳纤维市场中份额由 40.2%下降到 34.1%。(五)中国 碳纤维 细分 市场18.8 20.7 22.0 32.4%10.1%6.3%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体育休闲 , 34.1%航天军工 , 24.7%风电船舶 , 9.7%建筑建材 , 4.4%汽车轨交 , 9.0%医疗器械 , 2.3%其他工业 , 15.8%按销售 额2016-2018年中国航天军工用碳纤维市场规模与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航天军工用碳纤维2018年 , 航天军工用碳纤维市场规模达到 16亿元,同比增长 39.4%。10.1 11.5 16.0 13.6%13.6%39.4%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2016-2018年中国汽车轨交用碳纤维市场规模与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1.80 2.90 5.80 100.0%61.1%100.0%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3、 汽车轨交用碳纤维2018年 , 汽车 轨 交通 用 碳 纤维市场规模达到 5.8亿元 , 同比 翻倍 。 但市场总量偏低 , 仅占碳纤维总市场规模的 9.0%。2016-2018年中国工业用碳纤维市场规模与 增长数据来源:赛迪顾问4、 风电船舶与其他工业用碳纤维2018年 , 碳纤维在风电船舶 和 其他工业领域 的 市场规模分别为 6.3亿元和 10.2亿元 , 同比增长 26.0%和 29.1%。2.556.35.17.910.2Y2016 Y2017 Y2018销售额(亿元)6.3%54.9%29.1%38.9%100.0%26.0%Y2016 Y2017 Y2018其他工业 风电船舶增长率010-88559043mtx满天星 产业知识分享平台扫描下载更多报告覆盖行业 100+ 个 产业数据 1000万 + 条汇聚专家 1000+ 位 研究报告 10000+ 本注册会员 100万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