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 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 ii 了解更多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shanshui 联系我们 : 中国 北京 海淀区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 contactshanshui 鸣谢 : 三江源国家公园 | 青海省 林业和草原局 | 玉树州政府 称多县政府 | 杂多县政府 | 丁青县政府 iii 目录 背景 . 1 1.1.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 . 1 1.2.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上牧民的影响 . 3 1.3. 牧民的气候变化适应 . 4 方法 . 5 2.1. 研究方法 . 5 2.2. 调查数据 . 6 2.3. 气候变化感知 . 7 2.4. 整体环境和草场变化 . 8 2.5. 牧民的适应性综合评估 . 10 分析方法和结果 . 14 3.1. 气候因素影响牦牛数量和收入 . 14 3.2. 适应行为的决定因素 . 14 3.2.1. 适应的感知和采取行动 . 14 3.2.2. 各类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 . 15 讨论 . 17 4.1. 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 . 17 4.2. 牧民对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分析 . 17 4.2.1. 草场恢复 . 17 4.2.2. 出栏 . 18 4.2.3. 围栏的使用 . 18 4.2.4. 补充饲喂 . 19 4.2.5. 转场迁徙 . 20 4.2.6. 社区组织 . 21 4.3. 社区韧性与气候变化 . 22 结论 . 23 致谢 . 23 参考文献 . 24 1 背景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是 2015 年 巴黎协定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内容,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研究、政策和实践也越来越引起了学者、政策制定者和民间社会的关注。在 2013 年发布的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2014 年 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 年 )中,中国提出了全面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包括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与林业、海洋与海岸带、生态脆弱区、人类健康等领域的适应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国家自上而下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适应方面的政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自上而下的政策可能会在具体落实中水土不服,很难提高基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 其次,在基层适应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有所欠缺,尤其是 自然 和社会科学跨学科的合作。同时, 公民 社会在社区的适应工作 中 参与不足,在地区层面的技术和治理能力建设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 报告 选择 青藏高原 牧民 为研究对象 ,主要出于以下 几个 方面的考虑 : 首先 ,青藏高原地区具有 重要的生态价值 ,是 生态系统脆弱性较高的地区 ,也是全球受到气候变化 影响最 显著的地区之一 。 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拥有大小 1500多个湖泊,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约三分之一;青藏高原地区有超 过 350 条内流和外流河,其中外流河为组成太平洋水系的金沙江和澜沧江,以及构成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和怒江。这些河流作为连接海洋与高原冰川的通道,正受到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已经使得青藏高原上四万多条冰川整体上不同程度的消融和退缩,降水量的不稳定以及冻土的退化,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洪水、湿地萎缩、河流流量异常、湖泊消涨或泥石流等灾害。 青藏高原是 地球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 独特 的自然资源宝库之一, 气候变化对 栖息于 这里 的野生物种也 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以 该 地区的旗舰濒危物种雪豹为例,雪豹栖息在亚洲北 部和中部山区海拔低于5000 米的树线之上,而非林区,因此山区树线的上移会导致雪豹栖息地的减少。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家 Jessica Forrest 于 2012年发表 了 研究 , 根据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运用统计的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树线可能产生的影响( Forrest, 2012)。 结果 表明,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喜马拉雅山区树线上移从而导致 30%的雪豹栖息地丧失。青藏高原地区因而就会陷入丧失了栖息地的雪豹为了生存更加接近人类的活动区域,捕猎更多的家畜而导致人类报复性猎杀雪豹的恶性循环中。 其次, 目前已有的在 社区 层面探讨 气候 变化影响 与 气候变化适应的研究 , 主要在 种植业 区域开展 , 探讨 气候 变化对种植业造成的损失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农作物 种类 、 种植技术 、 耕作制度的 变化, 以及社区 应对 气候变化的行动逻辑 、行动 结构等方面 ,而 在典型牧业地区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 。这样 的研究 空缺 当然可能是由于 气候变化 对牧业 社区的影响有限 , 但仍然有可能是牧业地区 及牧业社区 长期以来边缘化地位的体现 , 故更加 需要 民间机构视角的关注。 山水自然保护 中心 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长期开展社区保护项目, 发现了当地牧业社区特有的文化 、 组织方式和社会资本,也 观察 到气候 变化对 当地 居民生计产生的影响 。为了更为 系统地研究气候变化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及社区的适应, 山水 组织力量在 青藏 高原多个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入户调查 ,希望对牧民受到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影响和适应性做一次评估。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牧户面临气候变化适应的威胁,他们已经采取的适应措施,以及适应水平进行调研,并验证哪些因素和措施最有利于影响适应的结果,从而对未来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 1.1.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发布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事实,从 1880 年到 2012 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上升 了 0.65 -1.06,预计在2016 年至 2035 年将升高 0.3 -0.7, 2081 2 年至 2100 年将升高 0.3 -4.8。气候变暖将深刻影响全球的资源与环境。过去的三个连续10 年,比之前自 1850 年以来的任何一个 10 年都更暖, 1983-2012 年是过去 1400 年来最热的 30 年。 2015 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地表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图 1 玉树从 1951 年 -2012 年的年均温变化情况 作为 “ 第三极 ” ,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幅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 是 潜在 受 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气候变化对于青藏高原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在气温方面, IPCC 报告预测整个亚洲的陆地在 2050 年代将上升大约 3,而2080 年将上升约 5。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喜马拉雅地区经历了上升和下降的降水趋势(Shrestha et al. 2000)。 从冰川的角度,如果现在的变暖趋势不变,到 2035 年,青藏高原的冰川可能会从 50 万平方千米缩减到 10 万平方千米 (Cruz et al. 2007; Ye & Yao 2008)。冰雪消融 对于河流的影响是多重的,一开始因为加速融化的冰川,可能会造成河流的高涨,但是当冰川全部融化之后会造成河流的缺水。喜马拉雅地区影响了 10 条河流,其中长江 将会 是受 到 影响 最大 的河流。 水量不均 带来的灾害也有可能增加,如泥石流,快速洪水等可能会在高海拔地区变得更加频繁,而低海拔地区则可能会有更多的洪水。在冰雪融化上的显著波动也有可能带来短期内 水量过多,和长期以来较少的水供应( Xu, 2009 )。 气候变化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导致脆弱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草地和湿地区域性衰退,出现草甸演化为荒漠,高寒沼泽化草甸草场演变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化草场等现象(严作良, 2003);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暖加剧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1971-2000 年近 30 年来若尔盖湿地暖干化趋势明显,导致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沼泽旱化、湖泊萎缩,并且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出现湿地环境逆向演变的趋势(郭洁, 2007)。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现在覆盖了青藏高原的 53.5%,未来预测会减少到 37.9%,减少 15.6%。森林生态系统现在覆盖小于 10%的面积,将会升高到22.4% (Jian, 2000)。 在生态、物候方面,许多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 来气候将促使北美和欧洲的许多植物、昆虫、鸟和哺乳动物向北或高处迁徙。(何霄嘉等,2012)。由于地理分布限制的原因,特有种对于气候变化尤其敏感 (Salick et al. 2009)。 为 适应气候变化,物种似乎应该跟着变化的气温而改变自己的性状,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会迁徙而不是停在原地进化。但是地理方面的阻断可能会阻碍这种迁徙的发生。 从灾害的角度, 气候变化可能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 。 在 中国,雪灾存在 3 个高发中心,即内蒙古中部、新疆以北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雪灾年际波动幅度是很大的,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郝璐 , 王静爱 , 满苏尔 , & 杨春燕 , 2002) 3 1.2.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上牧民的影响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面积 60 亿亩,占国土面积的 41.7,草原不仅是牧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气候调节、水蓄涵养等多项生态功能服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及人为开发与利用行为的影响,草场退化进一步加剧 (Yan et al. 2011, Cao et al. 2013)。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报告预测接下来 20 年时间( 2016-2035)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冬天的降水相比 1986-2005年将会增加约 10% (Van Oldenborgh et al. 2013),意味着可能的雪灾风险也会增加。 在讨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民的影响之前,首先我们应先分析气候本身的波动性对于牧区的影响。有一些学者认为,牧业本身的一个自然的特征就是对于高度变化的气候波动性具有适应性的。适应性, adaptation,含义是对于变化的应对,减少损失。脆弱性 vulnerability 是由对于外部变化的暴露,敏感 性,以及具备适应和恢复的能力的综合反映( Adger 2006, Gallopin 2006) 。 恢复力是一个开放系统在持续变化中吸收干扰并再组织以保持其核心的结构功能和反馈的能力( Walker et al. 2004) Adaptation 适应是一个主动地改变以应对影响到社区生计可持续性的环境、经济及制度变动( Adger et al. 2005) 。青藏 高原的 高海拔 、高寒条件下, 植物生产力相对较低,返青时间 短暂,冬季生存条件严酷, 春季 植被生长晚, 如果纯粹 依赖天然草场,则会有大量牲畜损失在冬春交际,青黄不接的时期, “ 夏 肥、秋壮、冬 瘦 、春死 ” 的 情况 一直 存在。 同时 , 气候 极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是 青藏高原牧区的重要特征,与 中国 其它天然草原牧区比较,水资源不是青藏高原牧区的重要限制因素,但 “ 黑灾 ” (尘暴) “ 白 灾 ” (暴雪) “ 旱灾 ” ,以及 气象 灾害造成的 草原 生产力下降、虫鼠害流行等, 自古以来 都是影响牧民生计 最重要 的因素。尤其 是 青藏 高原的雪灾 一旦发生 ,广大地区被深可 达 膝的 白雪覆盖, 大批 牲畜在低温下,又无力打开 冰雪层 吃草 ,最终冻 饿而死 。 历史 上 有 多次严重雪灾 使地区 牲畜数量损失 三分之二 以上 , 部分牧户甚至损失全部牲畜。 “ 五年一小灾、 十年一大 灾 ” 的 情况在三江源地区长期存在, 使 三江源地区的牲畜数量呈现 显著 的周期性波动,并深刻影响了 当地牧民 的心态与文化。 图 2 气候因素相关的影响 ( IPCC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 表 1 气候变化的关键风险和适应问题 关键风险 适应方式的问题 青藏高原地区风险 干旱地区的生计恶化 城镇化、搬迁 高 因为极端天气、洪水等家园财产受到破坏 搬迁或者政府保障、保险,但是可能有贫困和不清晰的产权的问题 低 因为食物短缺、经济和政治边缘化致贫 因为远离市场、政府支持不足、以及不平等的原因,适应的选择有限 中 4 因为热浪造成的健康和生产力下降 农业机械化,可能受到贫困的限制 低 农产品降低产量 根据天气预报信息改变种植策略,可能受到技术资源的影响 中 水资源短缺 因为不平等的原因,贫困和边缘的人群可能难以竞争到水资源 中 根据 IPCC 发布的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主要有五个风险影响因素,分别是变暖趋势,极端气温,变干趋势,极端降水,破坏性风暴和海平面上升 (图 1) 。这些风险影响因素在本地引起的直接影响,都会因为接受暴露的人群的脆弱性特点而引起不同的适应问题。 如表 1 所示, 在青藏高原地区,最高的风险分别是干旱地区的生计恶化、水资源短缺、农产品降低产量和食物短缺。例如变暖和干旱可能会加剧草场的退化,降低牲畜产量甚至导致牲畜死亡,对牧民的生计造成威胁。有 局部 地区还有沙化和荒漠化的风险。 1.3. 牧民的气候变化适应 草原 生态系统 的 气候多具有温度、降水上的多变性 , 一些 极端气候 事件 时有发生,例如暴风雪, 暴雨 洪水,干旱等等,牧民也有相应的适应的传统 。 例如 , 针对不同季节降水的特点, 牧民会 季节性 转 场以 减缓 对牧 草 的压力。 特别地, 冬季 牧民 会购买 或者贮存牧草 , 并且宰杀牛羊以贮存食物。 有的 学者认为因为 牧业本身的 原因, 牧民 本身的适应性较强,所以气候变化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 靠着牧民自发的适应性就已经足够。另一些 学者则 认为 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例如整体的气温升高,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极端事件的增多等等,将会超过现有适应性的阈值,所以更主动和有计划性的 适应措施是有必要的。 同时, 也应当注意 到 气候变化只是牧民所 面临 的 众多生存 压力中的一部分, 应当 放在更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来衡量 , 因为除了气候的变化,政策机制的影响,市场的可及性和波动, 以及牧户 自身的 禀赋 和条件都有可能 影响 到牧户 的 适应行为和整体福利的变化。 摆万奇等( 2012)的研究中,在气候变暖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青海果洛的达日县1970-2000 年有 29.39%的草地出现退化,牧民通过提前转场放牧、建造围栏、调整畜群数量与结构等生产措施加以适应。 Ubugunov 等( 2013)对内蒙古草原牧场的研究表明,以干旱为主的极端气候是气候变化影响牧场的关键因子,购草(保畜)、卖畜(减畜)是牧户的主要适应行为,其中,保畜策略更为常见。 Zhang 等( 2013)针对内蒙古阿拉善的研究指出,牧民对干旱主要通过季节性迁徙、长途迁徙以及多样化的畜群结构来进行适应,但是草场的 私有化削弱了这种适应力。 Wang 等( 2014)针对西藏那曲的研究指出,本地牧民采取的适应策略包括种植和购买牧草,租草场,加入合作社, 多样化生计手段,还有社区的扶持以及政府 项目 。 图 3 牧民采取的适应性 措施 5 方法 2.1. 研究方法 图 4 改编自 Agrawal and Perrin (2009),关于适应、机构和生计的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的藏族社区气候变化适应 本研究参考了 Agrawal and Perrin 于2009 年提出的 AIL( Adaptation, institutions and livelihoods)框架来分析青藏高原牧民社区的气候适应。气候的波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互相影响,社会经济系统在公共政府、私人市场及公民社会三个部门的本地制度之下,进行相应的动态适应。这个过程,适应主体即本地居民家庭受到外部交换因素例如金融、技术和信息等的干预,包括了几个层次上的主动调整。适应过程体现了本地居民家庭的生活生产能够主动根据风险变化,灵活地调节要素的能力,包括在地理上风险的调节也就是流动性,在时间风险上的调节也就是贮存,在生产资料风险上的调节也就是生计多样化,在家户之间风险上的共担也就是社区公共扶持,最后就是当社 区内部无法解决的时候,通过与外部市场的交换来实现风险控制。(图 3) 所以 , 我们将从这些维度来考察本地的社区在多种层次上的适应性以及外部与内部因素对这种适应性的贡献 。 图 5 改编自 Wang et al.(2016),牧户生计适应性行为的分析框架 6 对于家户的外部因素来说,政策环境、市场变化以及社区治理结构是外生给定的制度环境,技术、信息是外生给定的技术水平。那么内部因素就包括这个家户所拥有的人力、物质、金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就是各个家户之间生计适应性的差异所在。我们感兴趣的是,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对本地家户的影响有多大,哪些更加有利于社区的适应性和恢复力的提高。 2.2. 调查数据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本土 NGO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 2013 年 -2018 年在青海省玉树州、海西州、云南省迪庆州进行的牧区入户调查,涉及 3 种调 查问卷, 12 个村子,共 304 个观测数据。 其中 ,感谢普利司通轮胎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的支持,我们得以在 2015-2016 年间支持年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果洛州进行冰川和草场部分调查与监测。 感谢乐施会、华泰证券和一汽丰田的资助,我们得以在 2016-2018 年间在青海调查获得89 份调查问卷 。图 6 调查区域 表 2 调查样本情况 调查时间 地点 样本个数 户均生态奖补 村庄个数 家户个数 2013 结古 1 41 7121.7 2014 结古 2 21 4244 2015 结古、囊谦、杂多县 4 54 8241.7 2016 杂多、唐古拉山 7 99 16673.3 2017 结古、杂多、玉树、囊谦、德钦 12 64 6571 2018 杂多、久治、丁青、称多 4 25 12116.9 共计 31 304 10506.9 7 本数据结构主要以牧民家庭为单位,每一个被采访的牧民作为户主讲述的是整个家庭的情况,包括家庭人口( family size),牦牛种群数量( yak),牲畜出栏的贩卖收入 (in slauter)、畜产品收入 (in product)、虫草等药材收入 (in fungus)、补贴收入 (in subsidy)以及其他收入(in others),以上收入相加而得的总收入 (in total),补充饲料的支出,割草补充干饲料的支出,以及牧户主是否文盲(是为 0,接受过教育为 1),家庭劳动人口( labor),以及草场大小( land)(但是很多牧户不知道自家草场的大小,但是生态奖补与草场面积直接相关,因此也可以作为草场面积的代理变量)。 其中 , 我们对 17-18 年 89名牧户 提出 针对气候变化感知 、 气候变化适应行为 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回答 。 2.3. 气候变化感知 国内在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 。云雅如等( 2009)指出气候变化的感知受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侯向阳等( 2011)指出牧户对短期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更加深刻、准确。而王世金等( 2013)发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基本与科学事实一致,而对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感知较低。朱国峰等( 2015)则发现牧民的感知基本与趋势一致,但是其中气温的感知程度较高,降水的感知程度较低,对极端气候事件 感知较高。表 3 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 气候因子 实际变化 (与 5年前相比) 牧民感知 ( %) 增加 降低 没变化 分布不均 夏季气温 升高 42.7% 17.1% 40.2% 冬季气温 升高 52.9% 27.1% 20% 夏季降水 略降 36.8% 31.0% 17.2% 13.8% 冬季降水 降低 18.8% 54.1% 16.5% 10.6% 我们对玉树、果洛、昌都和迪庆地区的 304 户居民进行了访谈,其中对近 5 年的气温变化感知调查显示, 42.9%的人感觉夏季比以前气温升高,17.1%的人认为气温下降。有 52.9%的人感觉冬季变得比以前气温升高, 27.1%的人感觉夏季比以前气温降低了。有的牧民反映,现在的冬季因为在房屋、供暖方面的改善,感觉上也没有以前冷了。 在降水上,有 36.8%的人感觉夏季的降水增加了, 31.0%的人感觉降水减少了,其中还有13.8%的人认为降水变得不均匀了,有的时候暴雨、有的时候不下,对于草的生长不好。 54.1%的人感觉冬季下 雪比以前少了,只有 18.8%的人感觉冬季下雪增加,还有 10.6%的人认为下雪变得更不均匀了。 所有的牧民都表示,近 5 年没有大的雪灾,不像 10 年前那样经常有小的和大的雪灾,但是在 2016 年有比较长的干旱,对草场有明显的影响,而 2017 和 2018 年的降水比较丰沛,草场也比较好。 暖冬暖夏25%暖冬18%没有变化15%冷冬暖夏14%暖冬冷夏10%冷冬7%冷冬冷夏5%暖夏5%冷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