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 目 名 称: 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工程建设单位(盖章):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编制日期:2014年 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印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34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工程建设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法人代表 乐宏 联系人 乔川通讯地址 四川省泸州市蜀南气矿质安环保部联系电话 0830-3921545 传真 0830-3921545 邮政编码 646001建设地点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立项审批部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批准文号 西南司计【2014】8号建设性质 新建 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B0710)占地面积(平方米) 10250m2 绿化面积(平方米) 2400总投资(万元)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日 期项目内容及规模:一、建设项目的由来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召开了“中国石油页岩气工业化试验方案”论证会,讨论并制定出中石油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工作方案,决定将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长宁威远区块列为中石油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根据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长宁-威远区块国家级页岩气先导试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体目标,为加快中国石油页岩气业务发展步伐,开展以落实资源、评价产能、攻克技术、效益开发为目的的产业化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是一年全取准页岩气评价的各项资料,两年突破水平井分段压裂关,三年形成水平井钻井压裂配套工程技术,到2015年探明地质储量1000108m3、控制储量3000108m3,建成5年产量达到10108m3的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并通过井间接替稳产5年,形成中国石油页岩气开发配套技术,为规模开发奠定基础。根据威远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方案,威204井区部署水平井钻井平台48个,部署水平井位286口,实施生产井数107口,2015年投产井口为40口,2015年2020年补充井67口,单井配产8104m3 /d,开采规模达300104m3 /d。目前,川渝地区用气除自产供应外,剩余缺口还需从中贵线大量补给。随着威204井区天然气的开发,将及时补充川渝地区的用气缺口,缓解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压力,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气源保障。因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投资建设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300104m3/d的天然气处理能力,将对威远区块页岩气下一步的开发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通过西南司计【2014】8号文件对本项目进行了立项。本工程仅包括脱水站工程的建设,不包括内部集输和外部集输管道的建设。根据威远区块页岩气规划,随着周边井站陆续开钻,后期开发的天然气通过待建管线输至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进行分离和脱水处理,处理后通过威204井区页岩气集输干线输至徐家冲配气站后进行外输。本项目投产后交由蜀南气矿乐山采气作业区进行运营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文的要求,该项目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证书编号:国环评甲字第1003号)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在业主的配合协助下立即开展了现场勘探、资料收集等工作。我评价单位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以后,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符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第二章第五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的6要求,且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鼓励类中第五条“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安全生产保障技术、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利用”之列;项目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14年前期工作计划安排内容,以西南司计【2014】8号文下达了项目实施计划。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三、工程地理位置及选址合理性本工程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其西南面约1.5km为龙会镇场镇。经现场调查,本项目站场周边500m范围内无学校、医院、集镇等敏感点,仅有零散农户分布,区域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无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自然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等,也不涉及当地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项目建设用地不涉及天然林,不涉及基本农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且项目不在当地城镇规划区内,因此,项目站场选址与当地规划相容。此外,项目拟建地属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确定的天然气开发区块,项目建设符合石油天然气开发规划。因此,本工程选址合理。四、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根据可研资料可知,本项目新建脱水站一座,主要包括集气装置和脱水装置各1套,设计天然气处理规模为300104m3/d,脱水装置设计操作压力为6.0MPa(g);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本项目主要工程量详见表1-1。*五、项目组成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详见表1-2。*六、辅助工程(1)给排水根据可研资料,本工程给水由龙会镇场镇供给。站内排水主要是雨水,雨水经站场排水沟汇集后排出站外。生活污水经生活污水收集池收集后,用于周边农7田施肥或站场绿化;生产废水由罐车拉运回注处理。(2)供配电本工程用电负荷等级为二级,根据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50350-2005)及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的要求,在站外10kV高压架空专线上采用高压电缆T接一回电源作为主供电源;此外,为避免停电时对本工程造成影响,还设置1套户外撬装式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在电源停电后,可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为站内动力和照明供电。(3)防雷防静电接地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本工程站内工艺装置区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综合值班室等辅助用房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在站场爆炸危险场所内凡生产储存过程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设备、金属导体等均做防静电接地。站内低压系统的接地型式为TN-S系统。站内电气、自控的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防雷、防静电接地等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放空区设置独立闭合接地网。(4)消防设施油气井站消防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安全责任感,防患于未然,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脱水站设计规模,本工程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为四级站场。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相关规定,本工程在站场设置有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水袋、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5)自动控制本工程过程控制系统采用DCS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对威204井中心站内的工艺装置的过程参数和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数据采集、监视、实时控制并进行显示、报警、报表打印及运行参数的设定。本工程设置一套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控制器安全度等级为SIL2级,对集气装置、脱水装置等工艺进行安全联锁,并在操作室设置紧急停车按钮。本工程设置单独的火气报警控制盘,火气报警及手动报警按钮信号进火气报警控制盘,火气报警控制器采用两个回路的报警控制器。8(6)火炬及放空系统根据为保障安全生产,脱水站设置一套火炬及放空系统,供紧急事故排放时用。放空火炬规格为60060000;另设置放空气分液罐一个(规格为24008000)。装置区内的放空气经放空总管汇集后进入放空气分液罐,除去放空气中夹带的液体,经放空分液罐分液后的放空气从火炬底部进入火炬。为保证火炬能可靠点火,放空系统设有两套独立点火系统,一套为高空点火装置(PLC控制),另一套为地面内传焰点火装置。新建火炬放空区离场站西北侧厂界约130m处,是一个25m25m的正方形,设置的放空火炬区能够满足本工程的放空需要。(7)燃料气系统*(8)净化空气系统*(9)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统一定员标准,由蜀南气矿乐山采气作业区对该站进行全面管理,本工程劳动定员24人,负责本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七、气井测试资料根据威204井气质组分分析表明,威远区块页岩气中不含硫化氢和液态烃,其天然气气质组分详见下表1-3所示。表1-3 天然气组分分析表组分 体积百分数(%) 组分 体积百分数(%)甲烷CH4 97.28 己烷以上C5+ 0乙烷C2H6 0.527 氮N2 0.416丙烷C3H8 0.019 氦He 0.024异丁烷iC4H10 0 氢H2 0.021正丁烷nC4H10 0 氧+氩O2+Ar 0.004异戊烷iC5H12 0 硫化氢H2S 0正戊烷nC5H12 0 二氧化碳 1.717八、原辅材料及能耗项目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有管材、水泥等,能源消耗主要有水、电等。项目的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见下表1-4。表1-4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表项目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主(辅)料 钢材 t 50 外购管材 t 85 外购9木材 t 10 外购水泥 t 150 外购三甘醇 t/a 4 99.9%(wt)能源 电 KWh 26.28104 当地电网燃料气 m3/a / 站场供气水耗 水 m3/a 1450 场镇供水三甘醇(TEG):无色无臭有吸湿性粘稠液体,密度1.1274g/cm3,沸点289.4,引燃温度为350,爆炸极限为0.99.2(V%),可燃、低毒,熔点-4.3,闪点165.85,粘度49mPas,自燃点371.1,蒸气压小于1.3332Pa。与水、乙醇混溶,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石油醚。主要用作溶剂如硝酸纤维素、橡胶、树脂、油脂、油漆、农药等的溶剂,还可作增塑剂、烟草防干剂、纤维润滑剂和天然气的干燥剂等。毒性极低,未见中毒病例。对眼和皮肤无刺激。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和神经系统损伤。九、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本工程主要包括脱水工艺和集输工艺装置,主要设备见表1-5。*十、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本项目在威远县龙会镇*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250m2,其中站场用地面积为9625m2,放空区占地面积为625m2;用地范围不在当地城镇规范区范围内,不涉及基本农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表1-6 占地类型统计表 m2性质类型 耕地 荒地 小计占地 8490 1760 10250合 计 8490 1760 10250十一、平面布置本工程装置布置在满足防火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橇装设备布置紧凑、合理等要求进行布置,并尽量考虑方便操作和设备维护。站场西侧为工艺装置区及预留的压缩机区;东侧为辅助生产区,包括综合值班室、设备用房、消防水池等辅助生产设施;站场南面约70m处为倒班基地,紧邻乡村道路建设,交通便利;火炬放空区设置在站场西北面距场界约130m小土坡10处,其周边120m范围内无人居住。站场大门位于厂界南侧,可通过站场道路与南面的乡村道路连接,交通便利;厂界西侧和北侧各设置有逃生门一扇,在紧急状况下,方便人员及时撤离现场。主大门及逃生门均设置风向标。十二、外环境关系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站场方圆100m范围内无民房;周围500m范围内共计人口112户485人,房屋面积29540m2。其中最近民居位于*,其高程较低于站场。周边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地里主要种植有玉米和油菜,此外,还有少许柏树等,不涉及天然林。放空区位于站场西北侧山丘上,距站场边界约130m,处于站场最小风频的侧风向。放空区周边120m范围内无民居,最近一处民房位于放空火炬西南面约130m,民房处于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及侧风向。站场500m范围内无煤矿、大型厂矿,学校、医院、集镇、自然保护区等,也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经现场调查,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项目拟建地内不存在原有污染源及环境问题。11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组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沱江中游,川渝地区交界处。东连重庆,西接资阳、成都,南至自贡、宜宾,北通遂宁、南充。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东距重庆市168km,西离成都市172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510526,北纬 2911302之间。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处于农村环境。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二、地形、地貌、地质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由侏罗系、白恶系红色地层演变而成的浅丘地形占幅员面积的88.8%,其余为低山地形。西北龙泉山和西南九宫山为岷、沱两江分水岭,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东南有华莹山余脉螺观山、圣灯山。东部浅丘内的沱涪分水岭,为一些垄岗状丘顶构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处在龙泉山狮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处在安岳白水乡石羊河出境处,海拔高度248米。内江市由于地处盆地腹心地带,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区域基岩属于侏罗系砂、页岩,倾角小,近于水平,承压力一般为50300T/m2。表面覆盖土层薄,为第四系粘土层、亚粘土层、砂石、卵石层、冰水堆积层和人工填土层,一般厚07m,地耐力小于4kg/cm2。区内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全市矿产主要分布在这三大构造带上的威远、资中、隆昌三县。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内江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无构造断裂和岩浆喷出史。本工程场地位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地壳稳定,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只是施工时需做好防止暴晒及浸水的工作。三、水文12地表水:内江市基本上都属于沱江水系,沱江是市区内主要河流,沱江自北向南蜿蜒穿越市域腹地150km,流经资中、东兴及市中区,是市内水路运输要道。较大支流有资中的球溪河、濛溪河,内江的青流河,威远的威远河等。沱江又名中江,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茶坪山脉九顶山,出汉旺入成都平原,穿龙泉山入盆地丘陵区,经简阳、资阳、资中入内江,然后至沪州人长江,全长629公里,流域面积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内江沱江乡龙门镇以上流域面积19329平方公里,市境内(含内江市市中区)于流长71.68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1800千瓦,占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为350.37m3/s,流量111.51亿m3。清流河上游分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大清流河源于安岳县新民乡唐石坝,于天林乡窝子入内江,小清洗河源于大足区中敖镇陈家寨,过安岳县李家、元坝等乡镇入内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乡松林坝汇合后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长121.74km(境内94km),流域面积1538.3km2(境内523km2),多年平均流量为19.64m3/s。小清流河发源于安岳文峰乡文峰寺经大治、高粱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长56km,流域面积532km2,多年平均流量4.618m3/s。乌龙河源于资中县五皇乡蓝家坝,全长33.15km,流域面积104.4km2,多年平均流量2.79m3/s。威远河(又名清溪河)发源于威远县西北俩母山东北麓,从西北横穿东南,流经连界、兴隆场,入长沙坝水库、葫芦口水库,流经威远县城,在威远与自贡交界处廖家堰断面出境,出境后于向义镇凤凰桥与旭水河汇合后注入自贡市釜溪河。威远河长131km,流域面积986.3km2,河宽3060m平均纵坡降3.3,多年平均流量10.97m3/s。地下水:该区域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次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主要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的砂卵砾石和上更新统含泥石砂卵砾石组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河渠水,流向与地形坡向相近,排泄途径是大气蒸发和补给河流,靠近较大河流的地下水位降深很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项目所在区域第四全新统松散层孔隙水为HCO3-Ca型低矿化度水;pH值7,属弱碱性水;项目所在区域风化带基岩裂隙水一般钻孔涌水量仅为0.10.3L/s,水质为HCO3-Ca型或HCO3-Na型。结合本场地的水文地质环境,本项目所在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地下水的使用则主要是最为周边居民的饮用及生活用水。13四、气候与气象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终年碧绿;天气阴霾,日照偏少;无霜期长,有雪日少;雨量充足,降雨集中;初夏绵雨,仲秋淫淋;昼夜冷暖温差小,冬夏寒暑变幅平;平均风速小,湿度大,大气层结构稳,逆温多等特点。平均气温1528,一月均温68,七月均温2628,最高气温可达41,最低气温-5.4,活动积温5598左右。境内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常年日平均气温17.8,大于或等于10的年有效积温达5669.2,持续天数达269天;冬季地温比平均气温高2;全年无霜期长达330天;太阳辐射量每平方米达到84.85千卡。全年有霜日数一般48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旱涝交替出现;春夏秋冬,低温、风、暴雨时有发生,绵雨显著。全年日照时数1200h,占可照时数的30%。一年中,夏季日照最长,冬季最短,春季长于秋季。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雨量充足,年降雨量1022mm,但降雨时空严重分布不均,常以大雨或暴雨降落。全年分为干季和湿季,干季从十一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长约五个月,雨量仅95.7mm,占9.4%;湿季雨量高达926.3mm,占90.6%,特别是六月下旬至九月下旬降雨量达624.8mm,占雨季的67.5%。年平均相对湿度83%。全年平均蒸发量为1288毫米。七、八两月蒸发量最大,月蒸发量达到185.3mm。年均风速1.11.8m/s,灾害性大风极少。五、土壤本项目管线途径区域的成土母岩主要是白垩系下统的紫色泥岩和砂岩,经过长期的风化(主要是物理风化),使砂岩碎裂形成各类砂质土壤母质,泥岩形成石骨子土壤母质,均属紫色母质,形成紫色土。各种岩石和第四纪砾石粘土经化学风化形成黄壤。(1)紫色土紫色土由紫色岩层风化发育而成,是途径区域主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紫色土处于幼年阶段,母岩对土壤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决定着土壤的性质和肥力水平。生物、气候的作用,也使紫色土壤受到影响而形成较显著的差异。紫色土一般有良好的结构和通透性,土壤反应的变异较大,有较高的吸收容量和保肥性能。土壤富含矿质营养元素,一般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和适种作物范围广的特点。14(2)黄壤黄壤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由各类岩石和第四纪砾石岩层与粘土发育而成的地带性土壤类型。西南部山地分布广泛,其他大中河流二三级台地以上有零星分布。黄壤质地多为重壤轻粘,粘结性及可塑性均大,耕性不良,通透性差,水、气不协调,交换性盐基很低,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高。但在自然植被破坏及耕作条件下,有机质急剧下降,对矿物营养元素的保存调蓄能力弱,速效磷严重不足,发展林、茶、竹、烟生产具有很大优势。六、动植物情况(1)植被类型与分布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树种资源有 60多个科目,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差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物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树林、竹林、灌木林等。从用途上看,内江森林植物以用材林为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威远县,最小的是市中区;经济林树种丰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它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腊等经济林木;薪炭林是内江市农村重要的生活燃料,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它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莲木、柏木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区、资中等地名胜古迹风景区。内江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宜于多种农作物,种植业主要以粮、油、蔗、麻、丝、茶、果、菜等,也种植部分药材、棉花等,是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粮食作物有水稻,多数以栽培一季中稻为主,其中种植面积为 143万余亩;其次是玉米、红苕和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黄麻、甘蔗等;园艺作物品种繁多,尤以柑橘等资源最为丰富,产量高。(2)动物种类与分布动物资源主要有各种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包括兽类、鸟类、昆虫类、鱼类及家养野生动物。兽类中有猪、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马、骡、驴等;15禽鸟类主要有鸡、鹅、鸭、鹌鹑和鸽,其中以鸡、鹅、鸭饲养最多;昆虫类有蜜蜂、蚕;鱼类有本地种的鲤、鲫和先后引进的草、青、鲢、鳙等 30余个品种;家养野生动物有水獭、鸬鹚、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动物,由于全市荒山林较少,难于栖息繁殖,现仅有野生动物 240多种,主要有麻雀、斑鸠、乌梢蛇、青蛙、黄鳝、泥鳅以及野猫、野兔等。本项目评价区域内无国家保护名录内的珍稀动植物。七、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内江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景区28处、景点168处。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资中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罗泉、铁佛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包括有国画大师张大千纪念馆、黄花岗72 烈士之一的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川南著名尼姑奄西林寺和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文庙、清代一条街,隆昌高润寺、牌坊群,威远静宁寺等各类文物点1176处,以及众多的名人铁事、历史掌故、民俗风情、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品等,使内江享有“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自然旅游资源有重龙山白云峡、古宇湖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长江、白牛寨2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云顶寨大佛坎市级风景名胜区和黄龙、葫芦口、长沙坝、船石、龙江等水库湖泊景区。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评价范围内不涉及自然风景区和文物古迹等。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区划内江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地跨北纬2911302,东经1041510526,东西长121.5公里,南北宽94.7公里。东邻重庆,南界泸州,西接自贡,西北连眉山市,北与资阳市相邻。全市幅员面积5386 平方公里,现辖三县二区,即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111 个乡镇,2070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254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1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42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715人。二、社会经济状况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1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3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10.101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7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速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201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47亿元,增长4.5%。2012年,全市坚持“工业主导”战略,实施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计划,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8.37亿元,同比增长15.1%。2012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落实”的理念,奋力实施“项目落地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32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市投资在高位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推动下,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06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了2.3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0.93亿元,增长22.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地税收入27.59亿元,增长23.1%;国税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实现公共财政支出142.03亿元,增长16.4%。12月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9.77亿元,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407.04亿元,增长29.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42元,增长15.3%,人均消费支出13402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7602元,增长1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12元,同比增长13.1%。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9.3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63亿元,增长21.8%。三、基础设施内江地处成渝两个大城市之间,是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内江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内江境内以纵贯全市的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和沱江航道为主通道。在这条交通运输主道上,还有国、省通讯和电力线路依此交织同行排布。因此,内江成为四川省内交通流量最大、最具现代水平的主动脉。这条交通运输的主通道上,横向排布的内(江)宜(宾)、内(江)昆(明)、隆(昌)泸(州)、17资(中)威(远)铁路为其铁路支干;以市中区为支点向南、向北延伸的内(江)宜(宾)高速公路,内(江)乐(山)、内(江)泸(州)和内江至南充公路等为公路支干。以及内(江)遂(宁)铁路、内(江)遂(宁)高速公路、隆(昌)黄(贵州黄桶)、隆(昌)大(贵州大方)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为9777公里和184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65公里,其中,成渝线46公里,内六线19公里,内江车务段所属车站70个。铁路、公路和沱江航道成网状连接,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42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9%。农民人均纯收入7602元,增长14.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601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448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75%。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51.0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4.18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0.1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6.2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8.48万人。新改扩建农村中心敬老院19所,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4%,新建社区慈善爱心超市35个。全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1623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9737套。四、科技、文化内江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大千故里”、“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川中文化发达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教育家董均、宋代理学家陈抟、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画家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四大将军之一的喻培伦大将军等都是内江彪炳史册的杰出代表。2012年,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文化馆6个,文物保护管理所6个。文化站12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总藏量691千册(件)。2012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051所,在校学生60.1万人,教职工3.5万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了18所城乡公办幼儿园,改善了30所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改扩建了5所城区城郊和县镇学校,新增学位11700个。18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为了解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委托威远县环境监测站对威204井区页岩气脱水站周边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噪声做现状监测,大气环境引用威204井钻井工程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监测结果如下:(一)环境空气质量本次大气环境评价引用威远环境监测站于2013年3月16日22日对威204井钻井工程进行监测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该工程位于威远县龙会镇麻柳村7组,与本工程相差约2.3km。由于该工程与本项目相隔不远,监测时间相隔不久,且期间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入驻,因此引用该数据有效。表3-1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mg/m3采样点 监测项目 采样天数 监测结果浓度范围(mg/m3) 标准值(mg/m3) 超标率% 最高超标倍数场区 SO2 7 0.010.02 0.50 0 0NO2 7 0.01-0.02 0.24 0 0PM10 7 0.04-0.05 0.15 0 0根据引用的监测数据表明,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评价因子PM10、SO2、NO2均未出现超标情况,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二)声环境质量1、噪声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特征和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要求,设置2个噪声监测点。2、监测项目测定各测点昼间、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LAeq。3、监测时间及频率按昼间、夜间两个时段,对各监测点噪声进行监测。4、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要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5、现状监测统计及评价结果噪声现状监测统计及评价结果见表3-2。19*由表3-2可以看出:各监测点昼、夜间测定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级标准值要求。(三)地表水环境威远县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5月4日6日对站场北面约170m的鱼塘和西面约200m处的团结渠各设置地表水监测点一个,进行地表水现状监测,监测规范按导则要求进行。监测结果见下表。表3-3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 mg/L点位 pH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 石油类 氨氮 氯化物 硫化物 挥发酚依次为2014年5月4日6日的监测数据站场北面鱼塘 9.19 47.7 7.8 未检出 2.37 12.1 未检出 未检出9.24 47.3 8.6 未检出 2.70 12.4 未检出 未检出9.19 46.8 10.0 未检出 2.51 12.7 未检出 未检出站场西面团结渠 8.49 21.5 4.3 未检出 0.707 19.0 未检出 未检出8.40 23.0 4.3 未检出 0.732 19.3 未检出 未检出8.47 23.2 4.3 未检出 0.698 19.6 未检出 未检出标准值 69 20 4 0.05 1.0 / 0.2 0.005从表可见,站场北面鱼塘和西面团结渠COD和BOD均超标,此外,北面鱼塘pH和氨氮也超标,其余指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类标准;上述水体水质超标原因均是由于养殖造成的。(四)地下水环境质量威远县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5月4日对站场附近居民的饮用水井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进行地下水现状监测,监测规范按导则要求进行。监测结果见表3-4。*从表可见,各项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标准。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五) 生态环境本项目的区域属丘陵地带,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居民分散,站场周围是农田和20旱地。站场周边区域为旱地、水田和荒地,植被以油菜、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树木多系人工培植的柏树等林木。动物以家畜、家禽为主。项目所在地动物较少,主要有少量家禽和少量野生鼠类、鸟类动物。井场周边无珍稀动植物、自然风景区及文物古迹。评价区域内无珍稀野生动植物。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根据实地踏勘和调查情况,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5。表3-5 拟建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类 别 主要保护目标 距离及方位 保护级别大气环境 站场周边500m范围内的居民,约112户485人。 站场周边居民 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声环境 站场周边300m范围内的居民,约53户245人。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地表水环境 鱼塘 站场北面约170m 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团结渠 站场西面200m地下水环境 站场周边500m范围范内的水井,约有18口,最近一口位于西面160m处。 地下水环境 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标准社会风险 龙会镇场镇(约3500人) 西南1.5km 保护居民的人身安全龙会中学(约1800人) 西南1.5km龙会镇政府(约50人) 西南1.6km龙会中心卫生院(约15人) 西南1.6km团结渠 站场西面200m处 保护水体功能不改变鱼塘 站场北面约170m21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表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单位:mg/m3项目 SO2 NO2 PM10日平均值 0.15 0.08 0.151小时平均 0.50 0.12 /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表4-2 声环境质量标准 等效声级Leq:dB项目 昼间 夜间标准值 60 50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表4-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单位:mg/m3项目 SO2 N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960 24015m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kg/h 2.6 0.77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各阶段限值。表4-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昼间 夜间70 55营运期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表4-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项目 昼间 夜间标准值 60 50总量控制 工程建成投产后,正常运行时天然气处于密闭输送状态,一般无气体污染物外排;营运期产生的废水由污水池收集后定期由罐车拉运回注,不外排。故不设国家规定的需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2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及污染工艺流程简述(图示):一、工艺流程根据项目的工程特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可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工程施工期的主要工程活动是站场建设及设备安装,营运期主要工程活动为天然气脱水、检修作业以及事故放空等。(一)建设施工期项目施工期主要以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