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行业研究报告,目录C O N T E N T S,1. 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Overview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Market,2. 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Downstream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3. 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Midstream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4. 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上游市场Upstream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 t1.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Overview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Market,医疗影像诊断是医疗器械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仍处在医疗 器械行业整体的上升趋势中,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远高全球,整体处在上升趋势: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2010年整体规 模仅为179亿美元。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工业基础的提高,2010-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 19.8%,远高于全球3.4%,2018年中国医疗机械总体市场规模达到757亿美元。医疗影像设备为中国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最大组成部分:医疗影像是医疗器械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医 疗影像排名第三,占比12%;在中国,医疗影像是最大组成部分,占比16%。,数据来源:EvaluateMedTech、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整理,Part1.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15%,14%,14%,6%,12%,16%,13%,11%,6%,0%,20%,40%,60%,80%,100%,全球,中国,:全球及中国主要医疗器械组成部分,体外诊断,心血管影像诊断,低值耗材,骨科其他,CAGR3.4%,CAGR 19.8%,179,207,243,307,364,443,529,629,3,650,3,500,3,750,3,600,757,3,700,3,850,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4,050,4,250,3,250,全球 中国,:全球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亿美元),医疗影像经过百年发展,从X射线发现逐步扩展到多技术融合, 从物理成像迈向数字成像大时代,Part1.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19世纪,20世纪10-4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发现X线(1985)发现铀的放射性(1986)X线球管(1986),发射超声成功(1917)X线机(1910-1920)旋转阳极X线管(1938)A超(1942)发现磁共振现象(1946),闪烁扫描(1951)荧光增强器(1954)B超(1954)相机(1957)纤维胃镜(1958),X线TV(1960)六脉冲高压发生器(1963)热成像设备(1963)介入放射学系统(1964),21世纪,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PET-CT成像套件生产(2000)64排CT(2004)PET-MRI(2008)128排CT(2015年后),最先进到,320排,X线CT(1972)、超声CT(1974)电子扫描(1975)小型回旋加速器(1978)SPECT、PET(1979)DR(70年代末)MRI(1979),1911年我国开始引入X线设备,1951年我国开始生产X线机,DF、DSA(1980)、CR(1982)多普勒图像(1982)PACS(1982)螺旋扫描CT、UFCT(1983)电子内镜、超声内镜(80年代初)超导MRI(1985)1983年我国第一台颅脑CT试制成功,CT向多层、组合式CT和CT内镜发展微型计算机开始广泛使用,带来数字成像,如旋转DSA、DDRMRI向开放型MR、FMR发展核医学领域,微型摄像机和全数字闪 烁相机出现1990年我国拥有大型全身CT生产能力,AI医疗影像开始落地,进入数字成像时代,物理成像时代数据来源:医疗影像设备学、中信建投证券、国联证券、YOLE;整理,中国相比全球技术发展 大约落后5-10年,医疗影像起源于19世纪,X线的发现和应用带领行业进入物理成像时代。中国于1911年引入X线设备,并于1951年开始生产X线机,1983年第一台颅脑CT试制成功,1990年拥有大型全身CT生产能力。20世纪9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带领行业进入数字成像 时代,我国开始试制MRI、核医学设备,相比全球技术发展落后大约5-10年。:全球及中国医疗影像发展历史,国产医疗影像技术多数仍在成长期,但中国医疗影像市场广阔, 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国产医疗影像技术成熟度主要分布于成长期:据调查,目前国产医疗影像多项较前沿技术中,除PET技术处于婴儿期末期,大多数 处于成长期,其中128排CT及以下平板探测器、永磁MRI等技术正逐渐向成熟期发展。中国医疗影像市场广阔,未来仍有较大潜力: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元(73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影像市场17.4%;2010年至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远超全球增速1.0%。,Part1.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导入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PET,直线加速器,口腔CT4D超声,128排CT及以上,心超,1.5T MRIECT 3.0T MRI,永磁MR,平板探测器64排CT以下,:国产医疗影像技术成熟度分布,CAGR 1.0%,CAGR 6.5%,47,51,51,53,59,54,63,348,73,420,393,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数据来源:国产医疗设备成熟度调查与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整理,390,366,366,384,403,全球 中国,:全球及中国医疗影像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医疗影像产业链条较长,关键部分为中游核心组件、主机制造,数据来源:整理,Part1.中国医疗影像行业整体概况,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核心组件制造,主机制造,医院,化工原料(晶 体、闪烁体等)机械原料金属原料,电子元器件(信号链、电源 管理、接插件、 印制线路板)传感元器件结构件(五金、 塑胶、包材),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数据处理系统超声探头计算机,X线类(CT、DR、DSA)MRI超声核医学,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系统集成,单机系统PACS,下游,中游,上游,医疗影像产业链可细分为六个环节:分别为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核心组件制造、主机制造、系统集成和医院;其中原料和零部 件属于上游,核心组件和主机属于中游,系统集成和医院属于下游。中游为医疗影像核心环节: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数据处理系统、超声探头等均为医疗影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应的软硬集成、主机制造也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医疗影像产业链,Part2. Downstream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 t2. 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1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现状Downstream Status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1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现状,医院分布构成中国医疗影像市场下游基本面,高级医院需求大、 基数小、配备程度高,基层医院需求小、基数大、潜力大,下游覆盖医疗机构超过10万家,二、三级医院基数小,基层医院基数大:下游医疗机构中,二级、三级医院共12,519家,由于科室 设置相对完善,对基本医疗影像设备需求多样;一级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专科医院共92,610家,需求主要集中在X光机。基层影像设备配置逐年提升:2013年至2017年,基层医院万元以上设备数持续增长,其中50万元以下设备由4723台增至6982台,50-100万元设备由78台增至158台,100万元以上设备由23台增至56台。,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1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现状,*注:1.全国医疗机构数量按照最新披露的2019年11月底数据为准,且相应级别中医医院配备较弱于综合医院2.数据不包含村一级卫生室、门诊部、诊所以及疾控中心等对医疗影像设备需求较弱的医疗机构数据来源: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2014-2018年中国计划生育与卫生统计年鉴;整理,:中国部分医疗机构*基本设置及分布,6,982,2014年,2013年,6,228,158 56,23,2017年,5,6545,2064,723,92,27,78,109 35,2016年,132 43,2015年,10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数,医疗影像系统PACS能从多方面提高诊断效率,作为数字影像系 统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未来得到普及,PACS主要用于医疗诊断图像的传输和储存,能从多方面大幅提高诊断效率:医疗图像处理涉及对所获取信息的管理,包括用于图 像数据存储、检索和传输的各种技术,取代传统胶片及书信,提高效率。PACS接受度逐步提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目前PACS已在三级医院较多普及,整体市场规模也在2016年达到58亿元人民币,同 时从2010年到2016年PACS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9%。,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1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现状,:PACS的主要功能和应用,8,10,2517,37,5848,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数据来源:WHO、中国产业信息网、海通证券研究所;整理,CAGR39%,:中国PACS市场规模(单位:亿元),2.2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发展趋势,Downstream Trend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人口老龄化与低渗透长期利好中国医疗影像市场,人口老龄化从长期角度推动医疗影像行业整体发展:2018年 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17.9%;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的再投入将是长期的市场机会。中国医疗影像设备相比发达国家渗透程度较低,增长空间较 大:对比日、美、韩、中在CT、PET-CT和DR领域的渗透程 度来看,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协会、医疗器械网、中国核医学发展现状白皮书、华泰证券、国联证券;整理,13.7%,14.3%,14.9%,15.5%,16.1%,16.7%,17.3%,17.9%,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07.10,40.90,37.30,14.30,日本,美国,韩国,中国,:主要国家CT渗透程度(每百万人口CT保有量,2017年数据),13.72,1.00,美国,中国,:中美DR渗透程度(每百万人口DR保有量,2015年数据),3.10,4.35,4.15,0.15,日本,美国,韩国,中国,:主要国家PET-CT渗透程度(每百万人口PET-CT保有量,2015年数据),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2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发展趋势,分级诊疗为长期利好,基层医疗机构需求增多,:国家分级诊疗相关政策,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2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发展趋势,EO Intelligence,分级诊疗逐步推进,基层市场放量在即,61.9%,54.8%,98.0% 97.7%85.0%83.1%,57.0%,52.6%,62.2% 60.4%,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社区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分级诊疗正在逐步推进:随着政策进一步深化,2019年开始分级诊疗逐步在社会推进,但从目前医院病床使用情况来看,基层市场 暂未完全放量,参考2018年基层机构达标建设内容,多项医疗影像设备有较大的市场机会。分级诊疗将带来部分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增量,以彩超为例,基层市场增量预计可达3万台,总金额或超700亿元。:各级医院病床使用情况: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内容2018年1-10月2019年1-10月,:分级诊疗预计带来的市场增量(彩超为例),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2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发展趋势,*注:1.全国医疗机构数量按照最新披露的2019年11月底数据为准,且相应级别中医医院配备较弱于综合医院2.数据不包含村一级卫生室、门诊部、诊所以及疾控中心等对医疗影像设备需求较弱的医疗机构3.平均彩超数量参考中信建投调研数据、专家访谈数据数据来源: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中信建投证券;整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有部分AI创业公司落地,主要集 中在下游影像辅助诊疗环节,Part2.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下游市场2.2 中国医疗影像下游市场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促使部分AI医疗影像企业落地:目前人工 智能技术已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图像特征,完成影像分 类、自动检测、图形分割、图像重建等任务。人工智能常见的应用环节是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病理诊 断)、影像辅助手术、智能放疗。:AI医学影像技术、需求、产品类型示意图,图像重建,X线胸片阅读,眼底检测,脑区分割,器官分割/靶 区勾画,脑疾病诊断,骨伤鉴定 乳腺疾病诊断,超声辅助诊断,病理切片分析,骨龄分析,需求,影像辅助诊断,智能放疗,病理诊断,影像辅助手术,产品类型,=,影像云平台,图形分割,图像重建,技术,数据挖掘 深度学习 影像分类,自动检测,影像辅助诊断, 76%,影像云平台, 7%,:全国57家AI医学影像公司业务情况病理诊断, 6%放疗, 6%手术, 5%,AI主要集 中在后端 辅助影像 诊断环节, 解决行业 痛点,医学影像领域专业医生缺口巨大我国平均7万人一位病理医生,美国平均2000人一位病理医生,医学影像误诊漏诊率高中国临床医疗总误诊率为27.8%,其中恶性肿瘤平均误诊率为40%, 器官异位误诊率为60%,医学影像诊断速度有限影像医生读片速度、放疗医生靶区勾画速度均有限,Midstream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 t3. 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Midstream Status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医疗影像设备是产业链的主体,六大类成像原理诞生多种主流 细分设备,医疗影像设备分为六大类,CT、MRI和超声为三大主要市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可分为X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 成像、光成像及热成像六大类,目前市场主流设备主要来自X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成像领域。2016年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为前三大市场,分别占比22%、19%、17%。,X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超声回波诊断仪器,多普勒超声仪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PET),光成像,光导纤维内镜,电子内镜,热成像,红外信号成像设备,微波信号成像设备,医 疗 影 像 设 备,较主流设备未成熟/未普及设备,复合型PET-CT,复合型PET-MR,彩超,19%,17%,13%,10%,:2017年中国影像设备市场分布8%22%11%,CTMRI超声 DSA DR核医学 其他,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CT为国内医疗影像市场最大细分产品,目前保有量约为2.5万 台,国产品牌仅有东软、联影打入主流市场,CT为国内医疗影像市场最大细分产品,是X线领域和断层扫描技术的结合:CT(Computed Tomography)由Hounsfield在1969 年设计成功,与传统X成像相比,CT可显示人体某个断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其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断面以外组织结构干 扰,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极大促进了影像学发展。CT目前保有量约为2.5万台,国产品牌仅有东软、联影打入主流市场:2017年中国CT保有量为1.91万台,从2013年到2017年保有 量保持7.2%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中国保有量约2.5万台。在2017年存量和新增量竞争格局中,仅东软、联影打入主流市场。,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1.05,1.22,1.41,1.62,1.91,0.22,0.22,0.22,0.26,0.29,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国CT保有量及销量情况(单位:万台),保有量销售量,26.9%,32.0%,20.3%,26.0%,9.9%,22.0%,18.9%,11.0%7.0%,10.1%,1.0%,5.3%,5.1%,3.5%,1.0%,新增量,存量,:2017年中国CT市场存量及新增量竞争格局,GE西门子飞利浦佳能东软联影安科东芝其他,CT球管、滑环、X线探测器和发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CT技术 核心组件壁垒较高,国产能力尚有差距,CT扫描器(球管为主)、滑环、X线探测器和发生器等为CT技术核心组件,同时还需要一定的CT图像重建算法技术:CT技术原理 是利用X线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该层面上各个不同方向的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经模数转换 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合成后的CT图像。CT的核心部件国产能力较低:探测器、滑环、数据采集系统技术能力较弱;而在高压发生器和CT球管领域,低端产品可实现国产。,:国产CT核心部件进口及国产化情况,图例为联影UCT 780,高压发生器 产生高压为X线 管提供电能,探测器影像接收器,包 括探测器、多幅 照相机,CT扫描系统包含CT球管、准直器、 滤过器、冷却系统,系统控制台:图像处理、存储、,数据采集系统: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主要为数模转换器、积分器、 计数器、控制门等,常集成在 探测器中,:CT核心部件,滑环使CT旋转时稳定传输 大功率电流、通讯信号 以及高速影像数字信号,操作台:对CT机进行控制,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DR属于X成像,保有量近7万台,国产DR逐步占据主导地位,DR属于X成像领域,从CR发展而来:DR(Digital Radiography)为数字X线摄影系统,经过CR(Computed Radiography)发 展而来,CR利用X成像后需要经过光信号-电信号-数字信号的转变,DR可直接通过探测器转化为数字图像,可分为DDR和IDR。DR目前保有量近7万台,国产DR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平板DR保有量已达到4.4万台,预计2019年国内DR保有量近7万台,其中万东、安健、康达、联影等厂商占据主要市场。,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1.45,2.05,2.75,3.40,4.40,0.81,1.10,1.28,1.49,1.59,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国平板DR保有量及销量情况(单位:万台),保有量销售量,1,350,800,600,600,550,500,450,350,300,万东,安健,康达,联影,蓝韵,深图,东软,迈瑞,柏斯,:2018年中国DR销量前十(单位:台),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DR核心组件中低端产品已实现国产, 高端组件正逐步被国产厂商突破,DR技术原理使高压发生器、平板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成为DR核心组件:DR是在X线探测系统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 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数模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的过程;因此X射线发射、探测和信号转换为关键环节。目前主机国内已通过OEM形成自主品牌,但核心部件仅在中低端产品获得突破,高端产品仍需进口:目前平板探测器高端产品仅有 万东技术实力较强,高端高压发生器以万东、东软为代表,大部分高端组件仍采用进口产品。,图例为迈瑞Digital Eye 28,高压发生器 产生高压为X线 管提供电能,X线管X线发射装置,系统控制台: 图像处理、存储、 计算机控制,数据采集系统: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 号,主要为A/D;目前多 数集成在平板探测器中,:DR核心部件平板探测器影像接收器,将X线图形转换为光信号或电信 号,目前也可集成数据采集器,直接转换为数 字信号,:国产DR核心部件进口及国产化情况,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DSA集合多种前沿技术,是血管检测的“金标准”,但国产DSA仅占2%-10%市场份额,与国际厂商尚有差距,DSA集合多种前沿技术,是血管检测的“金标准”: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ghy)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20世纪 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新技术,它结合了影像增强、电视、计算机和血管造影多种技术;DSA的密度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高,对比 剂用量较少,已经成为血管检测的“金标准”。国产DSA仅占2%-10%市场份额,与国际品牌尚有差距:在历年DSA市场竞争中,飞利浦、西门子、GE常年占据80%以上中国市 场份额,国产DSA占比很小,竞争力较弱。,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544,625,2015年,2016年,:中国DSA销售量(单位:台),飞利浦, 46.5%,西门子, 28.1%,GE, 19.4%,其他, 0.1%联影, 0.2%GEMSS, 0.2%万东医疗, 0.4%岛津, 1.2%乐普医疗, 1.5%佳能东芝, 2.4%,:中国DSA市场竞争格局(2018年),DSA对单个部件和成像采集分析系统要求较高,国内厂商核心 开发能力较弱,对外依赖度较高,DSA技术原理:X线发生器产生的X线穿过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后形成X线图像,X线图像经影像增强器转换为视频影像,然 后经过电子摄像机将其转变为电子信号,再经过对数增幅、数模转换、对比度增强和减影处理,形成仅保留血管影像的高质量图像。除了X线发射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外,DSA对X显像、增强、X线剂量管理都有特殊的要求,整体技术难度较大:DSA主要由X线发射器、系统控制台、计算机系统组成,其中X线发射器为最核心部件。,:DSA核心部件,图例为TCL医疗 Eagle-E,探测器包括影像增强器、光 学系统、电视摄像机 和监视器,X线发射器包含X线管、高压发生器、准直器,系统控制台:图像处理、存储、计算 机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包括A/D转换器、输入查找,表、高速运算器、帧存储器、 输出查找表、D/A转换器,对数放大A/D,帧叠加,图像相减,:DSA技术原理掩模像造影像,减影像,对比度增强,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MRI属于磁共振领域成像技术,1.5T型号占据绝对主流,GPS占据80%国内市场,有部分国内厂商突破,MRI属于磁共振领域成像技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物理学领域发 现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图像重建数学的进展与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目前中国MRI保有量在1万台,1.5T型号占据绝对主流,GPS占据80%国内市场,联影有望突破:2017年中国MRI保有量为8289台,每年稳定增长约1000台,预计2019年达到1万台;其中1.5T型号占据54%市场份额;西门子、GE、飞利浦占据中国80%以上 市场,但2018年联影已经排行第四,占比8.7%,未来有望突围。,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4,376,5,302,6,254,7,303,8,289,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国MRI保有量(单位:台),1.5T, 54.0%,3.0T, 15.0%,0.35T, 9.0%,0.4T, 2.0%1.0T, 2.0%0.2T, 2.0%0.5T, 4.0%0.3T, 5.0%,其他, 7.0%,:国内保有MRI型号分布(2017年),西门子, 29.7%,GE, 25.2%,飞利浦, 24.8%,联影, 8.7%,东软, 1.1%开普, 1.3%万东, 1.3%康达洲际, 1.9%鑫高益, 2.9%,:中国MRI市场份额(2018年)佳能东芝, 0.8%,射频发射器:包括频率合成器、发射混频器、发射调制 器、RF射频功率放大器、A/D转换、发射 控制器、频谱仪,图例为联影uMR 570,接收通道,发射通道,储存器,脉冲程序,显示器,计算机,梯度控制,梯度驱动,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接收器:包括前置放大器、射 频放大器、滤波器、 检波器、A/D转换器,梯度发生器:包括梯度放大器、A/D转换器,计算机:图像处理、存储、计算机控制,超导磁体、射频发射器、射频线圈和放大器为MRI的核心部件, 国内厂商自产能力与进口厂商差距较大,超导磁体、射频发射器、射频线圈和放大器为MRI的核心部件: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RF)脉冲, 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收、 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过程,产生MR图像。目前MRI核心部件领域,国内厂商自产能力与进口厂商差距较大。,30,:MRI技术原理与核心部件:国产MRI核心部件进口及自产化情况,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超声设备迭代多次,中国市场普及率较高,且国产彩超正在突 破高端市场,超声设备迭代多次,彩超占据目前主流市场:自从1880年发现压电效应之后,超声设备已经过几次迭代,从A超、B超再到彩超、数字超声,目前国内完全进入彩超市场,2016年彩超已经占据中国85%市场。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超4万,国内彩超正在突破高端市场:2019年预计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在4.5万,并保持13.4%的复合增长 率;目前迈瑞等国产彩超已经具备高端生产能力,正在全球范围内突围。,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2.84,3.48,4.05,4.50,4.98,5.51,6.04,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万台),CAGR 13.4%,GE, 28.7%,飞利浦, 18.8%,东芝, 11.9%,日立, 8.9%,西门子, 6.9%,安诺杰, 2.0%百胜, 3.0%富士, 4.0%三星, 5.0%迈瑞, 5.9%,其他, 5.0%,:超声影像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占比(2017年),60%,55%,45%,35%,30%,20%,15%,40%,45%,55%,65%,70%,80%,85%,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彩超与黑白超市场份额黑白超彩超,探头:探头利用晶体的压 电效应将高频电能 转化为超声波向外 辐射,并接受超声 波通过压电效应将 回波转换为电能。 包含同轴电缆、压 电陶瓷、连接器等,探头是超声最重要的部件,国产高端超声探头已实现自产化, 超声设备具备整体国产化基础,探头是超声设备最重要的部件:超声诊断设备的基本结构包括探头、电路(包括发射、接收、主控)、显示器等部分;其中探头具有超声发射和接收作用,是超声设备最核心部件,仪器的性能(灵敏度、分辨率、伪像大小)都与探头相关,其核心是压电陶瓷。国产高端超声探头已实现自产化,超声设备具备整体国产化基础:尽管目前国内高端探头(如彩超)仍然多数使用进口产品,但国 内开立医疗、迈瑞医疗、祥生医疗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超声设备主机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正在进行。,32,:国产高端超声技术突破进展,图例为迈瑞 Resona 7,:超声核心部件显示器:实时显示结果,探头按工作原理划分,脉冲回声式,腔内探头,单探头,电子探头,术中探头,穿刺探头,多普勒式,常见形式,梅花型,凸阵探头,线阵探头,相控阵探头,腹部、妇产、儿科血管、外科、胎儿 深腹部、心脏,手术、辅助经直肠、阴道,腹中胎儿,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PET是肿瘤临床检查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扩张潜力较大, 国内已有部分厂商获得技术突破,PET属于核医学成像设备,国内保有量较少,但增速较快:核医学成像是一种以脏器内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别为基础的显像方法,PET是较为常用的核医学成像设备;2017年国内PET-CT保有量在295台,4年复合增长率为22.7%。PET与CT和MR融合发展成趋势,PET-CT国内部分厂商有突破:从图像质量来看,PET的成像质量较低,但可以反应人体代谢特征, 而CT可以更好地反应人体解剖特征,MR对软组织有更好的成像效果,因此PET与CT和MR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PET-CT通常 用于癌症早期筛查,PET-MR目前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上市产品数目较少。,195160130,235,295,2010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国内PET-CT保有量,:PET-CT主要厂商及代表产品:PET-MR主要厂商及代表产品,CAGR 22.7%,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PET核心组成:PET药物、探测器、数据处理系统是PET设备关 键组成部分,目前核心部件国产突破较少,PET药物的研发是其应用领域的重要环节:PET技术的基础是正负电子湮没所发出的成对光子的符合检测,PET利用C、N、O、F等核素标记在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药物上,并进入人体进行生理、生化变化,而特异放射性标记及药物的研发是其关键环节。PET设备的核心部件是探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基本都来自进口: PET设备与CT设备类似,由机体、床、控制台、计算机几大部分 组成,其中机体内核心部件是探测器,目前有部分国产,但高端均来自进口;另外,PET高度依赖计算机处理技术,对数据处理系 统有较高要求,国产厂家有较大差距。:常用的PET药物所模拟的生物类似物:PET核心部件进口及自产化情况 及反应的功能,注:FDG是最常用的PET药物,占目前临床应用的90%以上,图例为联影 uPMR 790,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1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现状,3.2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发展趋势,Midstream Trend of China Medical Imaging Industry,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从政策支持上看,特别审批通道鼓励本土企业创新,国产替代 走向正轨,: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相关政策,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2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发展趋势,医疗影像进出口价差较大,部分优势领域存在国产替代机会,中国主要医疗影像设备平均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212倍:,从2018年医疗影像设备进出口数据来看,CT设备进口金额是 出口的6倍,超声进口是出口的2倍,MRI是12倍。可以看出, 技术含量越高、中国自产能力越弱的品类进出口价差越大。国内优势领域超声、DR、CT等存在国产替代、出口机会:目 前国内影像设备出口金额最大的是超声、CT(DR暂未统计数 据),这些优势领域存在国产替代机会。,37,0.0,5.0,10.0,15.0,:主要医疗影像设备出口金额(单位:亿美元)CT超声MRI内镜,0.0,5.0,10.0,15.0,:主要医疗影像设备进口金额(单位:亿美元)CT超声MRI内镜,14.80,0.04,11.48,84.12,0.07,134.90,CT,超声,MRI,:2018年主要医疗影像设备平均金额(单位:万美元/台)出口平均单价进口平均单价,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2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发展趋势,特别通道鼓励本土创新,配合国家采购计划,国产医疗影像设 备拥有广阔市场,特别通道鼓励本土创新,已有多家企业影像产品进入国家优秀名录:迈瑞、新华、万东、理邦和开立等医疗器械公司已有多类型医疗影像产品进入优秀国产设备产品目录。国家有明确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计划: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 明确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其中大部分为医疗影像设备,如计划新增PET-MR28台、PET-CT377台、64排以上CT3535台、1.5T 以上MRI4451台等。,Part3.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中游市场3.2 中国医疗影像中游市场发展趋势,3535,4451,100,285,188 28,377 333,154 43,4584,19541208,146 108,:2018-2020年中国大型医用设备计划配置情况新增存量5395,:第一批到第四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从技术上看,医疗影像主机总体向更清晰、更快速、更安全、 更便携、更智能五大趋势共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