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报告顾问:张蕴岭、赵全胜、朱成虎、罗续业、査道炯、赵青海、徐弃郁、薛力、张洁、张景全 课题组成员:田秋宝、范佳睿、常旭、曹群、唐桓、沈冰洁、李安迪、张若水、杨宗右、宋鹏鹏、刘赫然、刘丹、陈心童、徐家琛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 国观智库坚持“行知致远”的发展理念,用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态度和实践致力于中国的安全、繁荣和稳定,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创新对话。国观智库坚持“应用研究为导向、信息研究为基础”的研究思路,组建起一支上百人的研究队伍,包括知名学者、政府官员、资深记者及企业领袖。研究领域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境外投资、海洋战略与蓝色经济、边疆治理与全球安全合作。目前,国观智库除北京总部外,还建立了厦门中心和深圳中心,以及(德国)柏林办公室和(美国)华盛顿办公室。 对内,国观智库通过独立报告、政府专报、媒体内参等形式为中国决策层建言献策,并参与外交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众多中央政府的相关重大战略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决策层的高度肯定。同时将决策研究服务延伸至北京、重庆、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地方政府,通过省市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研究,影响地方的政策走向和产业发展。 对外,国观智库通过组织“国观智库东盟智库对话会”、“全球海洋治理系列对话会”、“中美关系系列对话会”、“中欧关系系列对话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合作与发展系列对话会”,参与到南海安全、极地治理与开发、一带一路等国际事务的研究与协调工作中,得到国际专家和媒体的广泛认可。 官网:grandviewcn/ 微信公众号:国观智库(grandviewcn)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推进六年以来,已在沿线地区形成跨层次、多领域的互联互通项目体系。其中,以港口为载体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园、自贸区等软硬件建设,打通物流障碍,促进经济要素高效流通,已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等沿线地区培育产业、促进贸易的特定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增长的拉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海外港口兼具航运物流、产业载体和通道支点的作用,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对地区经济、外交和安全均有较大影响。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投资的部分港口存在的外部风险日益突显,在投资建设之后所面临的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维护经营问题也不容忽视,港口项目对中国及所在国的经济收益评估等问题亟需重视,这些问题也影响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性评价。 基于以上认识,国观智库详细调查了中国企业投资的42个海外港口项目,采访多位从事海外港口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编制“一带一路”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战略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港口项目的目标、模式和布局,总结了汉班托塔港、瓜达尔港、吉布提港、达尔文港和比雷埃夫斯港等代表性案例的特点,评估了中国企业在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中的问题和风险,以期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港口项目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阶段的稳步推进提出更好的建议。 摘 要. 1 一、 “一带一路”的定位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港口的目标 . 1 二、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的整体布局 . 4 三、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的特点和模式 . 6 (一)中国企业海外港口的投资模式 . 6 (二)中国企业海外港口的运营模式 . 7 (三)案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港口运营的得与失 . 8 案例一:汉班托塔港克服营商环境之难,更应做好商业评估 . 8 案例二:瓜达尔港地缘战略影响下,中国企业的“全要素”投资 . 9 案例三:吉布提港中资企业海外港口建设中的军民融合 . 10 案例四:达尔文港中国民企海外港口投资的典型案例 . 11 案例五:比雷埃夫斯港中资企业在欧洲发达国家高标准项目 . 12 四、“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的风险与挑战 . 14 (一)中国海外港口项目存在的运营问题 . 14 (二)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所在国的风险 . 15 (三)中国海外港口项目的域外风险 . 16 五、总结和建议. 18 引用 . 20 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1在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中,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是基础设施联通的重要方面,这凸显出由港口连接的海上交通通道的重要性。 在被部分国外学者称为“马汉热”2的中国战略界对“中国海权”的讨论期间,一个主流的观点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具备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的能力。维护一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的前提必然是要对海上资源运输线路进行自卫性的控制,中国要走向世界,要进行自由贸易,就必须保护海上线路的安全。3然而,当前中国在海上面临的安全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作为海外战略支点的港口被赋予更丰富的定位。在安全方面,对中国来说,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包括国家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的综合性安全,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点多线的谋篇布局。4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指引下,中国海外贸易通道的选择更加复杂,连接海上通道的港口被赋予的职能也是更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将由南海分别向西和向南的两条线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贸易通道,即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2017年6月,中国又将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海上贸易通道纳入其中。5 在中国官方的政策语境中,港口被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角色。“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特别提出完善沿线国之间的航运服务网络,共建国际和区域性航运中心,并支持中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沿线港口的建设和运营。6而中国更早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也提出,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7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海外港口的投资建设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已“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底,中国签署的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总数达38个,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中国企业则参与了34个国家42个港口的建设和经营。8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港口并非始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企业在沿线地区的港口投资数量明显上升,建设的规模和深度也明显加大(见图1)。作为连接陆海的大型基础设施,港口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资本密集型项目,特别对一国投资国土范围外的海外港口来说,项目往往投入大、回报慢,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为何中国如此重视海外港口投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港口的动力和目标是什么? 从港口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港口的动力来源于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一发展经验提供的强大信心。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通过建设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经济监管区,以更加开放的管理体制和优惠的政策体系,吸引国际国内投资,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港口扮2 演着打通物流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平台作用,是促使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环。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缔造的“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模式”即是典型。 多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处于世界前两位,其中近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达世界150个国家的1200多个港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广西省北海市铁山港时说:“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9这是以港口为依托发展对外经济、带动产业聚集这一中国经验的经典表达。在中国转移产能、升级结构、开拓市场的发展需求引导下,在国外市场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港口提供了强大动力。 基于在本国沿海地区成功的港口运营经验,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港口的目标是打通物流渠道、拉动产业集聚,提高地区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水平,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奠定基础。目前,中国企业以港口为主体的海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成效,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将促进区域内贸易,可使“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贸易总量增加4.1%。10即使一些国家尚未从中国获得任何直接投资,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加强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中国与目标市场之间贸易关系变得更好,它们的贸易额也将增加。11 当然,港口作为天然的战略支点,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在海外的整体战略布局相关联。历史上的英国、美国和日本都曾以不同方式占据海外港口服务本国战略。当前中国在海外的港口建设,依然面临着美国和日本的激烈竞争。这证明,脱离战略层面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建设是不现实的。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港口投资的布局,与国家整体政治外交布局相一致。中国与对象国着眼于战略对接,在港口建设中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使企业在参与海外港口建设过程中实现外交目标,从而同时满足中国外交需要、企业利益需要和对象国发展需要。这被部分学者称为中国的“港口外交”。12而从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港口项目的选择看,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近年来经济领域的对外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海外港口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港口在安全防卫能力方图 1 中国企业海外港口建设历年数量趋势图 3 面的潜质。港口作为重大基础设施,需储备后勤保障资源,以对过往物流船只补给来保障运输通畅,对军用设备补给来保障区域安全。吉布提港、瓜达尔港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地区均为安全风险大、贸易地位高的地区,安全因素是运营港口之必要。尽管中国官方对“战略支点”的表态十分谨慎,但在与美国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相区别,不威胁港口所在国安全与主权完整的前提下,构建港口必要的安全防卫能力,在重点地区建立“战略支点”,统筹构建地区安全体系,保障地区和本国贸易的安全通畅,则是海外投资港口的中国企业衔接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步骤,尽管这一目标仍是长期的。 4 图2 中国企业海外港口建设的时空分布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之时的重点布局是通向两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一是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即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二是南线,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大洋洲及南太平洋岛国,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六年来,上述两条通道的建设在快速推进,同时,新的两条通道也已开辟:一是从中国跨越太平洋延伸至拉美的海上丝绸之路;二是跨越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至此,“海丝路”建设以西线、南线为主轴,以冰上丝绸之路、中国-拉美太平洋丝绸之路为两翼的总体布局成形。 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截至2015年,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2/3都有中国的投资,而2010年这一比例只有1/5左右。尽管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港口并非始于“一带一路”倡议,但“一带一路”海上通道确定后,中国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借“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将投资对象集中于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见图2)。 印度洋地区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港口的重点区域,包括沿岸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其中西亚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地,南亚是中国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目前,南亚沿岸分布着瓜达尔港、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等一批大型港口项目,配合皎漂港、西哈努克港,已对“马六甲困局”形成了有效应对。中国企业这一配合国家战略的投资布局引发对象国的高度重视,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港口的焦点。此外,欧洲国家港口同样是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因其发达经济体的性质,其投资和运营过程与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港口体现出明显区别。 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体中,明显以中央企业为主,地方国企为辅,民营企业则占比甚微。如图3所示,82的项目由中央企业参与实施,10的项目由地方国企参与实施,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的只占到 8。 中央企业在海外港口投资中有天然优势。对港口建设来说,此类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强大的融资、技术、人才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需要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这些是大部分民企难以企及的。此外,海外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央企在融资和借贷方面的信用优势,则是其拿到海外项目的关键。 在承担海外港口项目的中国企业中,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是参与项目最多且最重要的三家中央企业。山东岚桥集团、江苏红豆集团则是民企投资海外港口的代表。此外,舟山港、北部港湾集团、日照港等地方国企也参与了部分海外港口项目。在具体操作层面,民企和央企在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模式有类似之处,但区别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的新趋势是,中国不同企业“抱团出海”,互补优势、分担风险,取得了一定效果。 图3 中国海外港口项目投资公司性质构成 82%10%8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