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一):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 非银金融 非银金融 1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Main 金融的尽头是科技 (一) 乘科技之风,破金融创新之浪 增持 ( 维持 ) 投资要点 科技 +政策 驱动,科技金融迎来发展机遇: 1)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 、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 , “科技 +金融 ”演进 30 余年 , 经历了“金融电子化 -金融信息化 -金融互联网 -科技金融”的不同阶段, 形态不断变更升级 , 金融行业 将 迎来智能高效新时代 。 2)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市场制度加速变革,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促进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科技进步与政策推动的良性循环也 推动 着金融科技 市场需求逐步扩容 。 3) 2020 年以来 疫情的突然爆发,线下营销活动受阻加速了金融业务线上化,银行、券商、保险纷纷开启了全流程线上服务改革 , 其中保险科技转型尤为突出 。 为建设 “数字中国 ”, 国家提出 一系列政策推行 安全可控体系,信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科技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认为,当前正处于科技 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的黄金窗口期, 疫情推动叠加国 家网络安全需要背景下,科技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科技 赋能传统金融 , 产业链升级为科技公司提供更多获利空间 : IT 技术升级传统金融 业态 ,科技使得传统金融业务更加高效 和智能 ,为金融科技全产业链企业带来新的获利空间。 1) 传统 金融机构 竞争加剧 , 加码科技 提升服务效率, 直接面对海量网络用户 ,市场空间广阔 , 建议关注招商银行、华泰证券、中金公司、老虎证券、富途控股、众安在线 等 ;2) 牌照业务竞争逐步白热化背景下,具有渠道资源 /平台流量的公司优势逐渐突出, 依托 支付、信贷、理财、行情交易、财险销售等 场景 创新建设,积累渠道和客户资源, 再连接金融机构进行 流量 的 变现, 建议关注 同花顺、指南针、财富趋势、银之杰、拉卡拉 等 ; 3)从事金融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 底层 架构 技术 供应 商具有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行业 马太效应 凸 显 , 头部公司 强者恒强 ,抢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中小企业 着力发展特色业务, 建议关注 恒生电子、顶点软件 、长亮科技 等 。 手握科技,平台类公司崛起: 金融科技时代下,科技是核心竞争力,一些科技实力强劲 , 同时具有海量流量资源 ,且拥有金融业务牌照的全产业链覆盖的 平台类公司将会不断崛起 。 1) 东方财富 全牌照布局财富管理圈,证券基金齐发力,依靠科技促进成本下行,零售证券持续演绎高成长性,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业绩也在平稳增长,公司流量正在逐步变现; 2) 蚂蚁金服 更名 蚂蚁集团 ,依托金融科技推动绿色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科技服务 将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业务规模; 3) 中国平安 被科技赋能 , 着力打造 “金融 +科技 ”的平安生态圈 , 其保险科技 在 提升内部竞争力的同时也 作为 产品出售,从而获得双向效用; 4) 腾讯控股 长期以来在金融领域低调蓄力,以支付业务带动全牌照稳健金融布局,金融科技将为企业长期发展释放新动能。 风险提示: 1) 金融监管影响创新 进度; 2)对外开放海外竞争加剧 ; 3)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4)疫情控制不及预期 。 Table_PicQuote 行业走势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1、非银金融行业周报:政策引导资本市场加速发展,券商迎来利好 2020-06-21 2、非银金融行业周报: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市场注入新活力 2020-06-14 3、非银金融行业周报:政策利好 &宏观面改善,积极关注券商 2020-06-07 Table_Author 2020 年 07 月 25 日 证券分析师 胡翔 执业证号: S0600516110001 021-60199793 huxdwzq 研究助理 朱洁羽 zhujieyudwzq -26%-17%-9%0%9%17%26%34%2019-07 2019-11 2020-03非银金融 沪深 3002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内容目录 1. 科技 +政策驱动,金融科技迎来发展机遇 . 5 1.1. 科技进步推动金融业态升级,智能高效的新时代已然来临 . 5 1.2. 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资本市场改革为需求扩容 . 6 1.3. 疫情加速业务线上化,信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 8 2. 科技赋能传统金融,产业链升级为科技公司提供更多获利空间 .11 2.1. 科技赋能传统金融,竞争加剧推动机构加码科技 . 11 2.2. 渠 道为王,得流量者得天下 . 17 2.3. 底层技术企业强者恒强,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 . 21 3. 手握科技,平台类公司崛起 . 25 3.1. 流量逐步变现 , 全牌照布局财富管理圈 东方财富 . 25 3.2. 科技借力流量推动平台化发展 蚂蚁集团 . 29 3.3. 科技赋予金融集团新动能 中国平安 . 32 3.4. 金融领域低调蓄力 , 科技助力业务发展 腾讯控股 . 35 4. 投资建议 . 37 5. 风险提示 . 39 3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图表目录 图 1: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 5 图 2:金融科技产业链概况 . 11 图 3:互联网信贷交易规模 . 13 图 4: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 14 图 5: 2019 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 14 图 6:六大银行 2019 年 金融科技投入 . 16 图 7: 2018-2022 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 . 16 图 8: 2017-2018 年券商信息系统投入情况 . 17 图 9: 2019 年部分券商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 17 图 10:天天基金基金代销网综合费率下滑 . 18 图 11:证券行业佣金率不断下滑 . 18 图 12: 渠道服务商的盈利模式 . 18 图 13: 同花顺的各类业务营收占比 . 19 图 14: 同花顺的业务营业收入规模(亿元) . 19 图 15:指南针的各类业务营收占比 . 19 图 16:指南针的业务营业收入规模(亿元) . 19 图 17: 财富趋势的各类业 务营收占比 . 20 图 18: 财富趋势的业务营业收入规模(亿元) . 20 图 19:拉卡拉 的各类业务营收占比 . 21 图 20:拉卡拉 的业务营业收入规模 (亿元) . 21 图 21: 2019 年各家公司业务营收结构 . 22 图 22:恒生电子领先金融 IT 业务市占率 . 22 图 23:证券 IT 底层技术供应商发展历程 . 23 图 24:各公司 2019 年营收与归母净利对比 . 24 图 25:底层技术供应商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 24 图 26:金融业 IT 投入不断增长 . 24 图 27: 2015-2019 年各公司研发投入费用 . 25 图 28: 2019 年各 公司人均薪酬 . 25 图 29:公司业务结构随着流量变现 . 26 图 30:东方财富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 . 26 图 31:东方财富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 26 图 32: 2019/32020/5 财经网站月均覆盖人数(万人) . 27 图 33: 2020.56 证券服务 APP 月度活跃用户数(万人) . 27 图 34: 20142020Q1 东方财富三项成本率 . 28 图 35:东方财富研发投入金额及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 . 28 图 36:东方财富 经纪业务份额及排名快速攀升 . 29 图 37:东方财富两融余额及市场份额持续上行 . 29 图 38:蚂蚁集团的生态体系 . 29 图 39: 蚂蚁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 29 图 40: 20152019 年蚂蚁集团税前利润测算 . 30 图 41: 2017Q12019Q4 蚂蚁集团 分季度税前利润测算 . 30 图 42: 2020Q1 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 . 30 4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图 43: 2018-2020Q1 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 30 图 44:蚂蚁 花呗营业收入及净利润 . 31 图 45:蚂蚁集团的开放平台体系 . 31 图 46:中国平安业务布局 . 32 图 47: 2016-2019 年各类业务盈利占比 . 32 图 48:中国平安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 33 图 49: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及归母净利率稳步提升 . 33 图 50:个人客户构成(万人) . 34 图 51:同时持有平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客户数 . 34 图 52:互联网潜在客户数 . 34 图 53:陆金所历年交易规模 . 35 图 54:平安好医生历年营收 . 35 图 55:腾讯控股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 . 36 图 56: 2018Q1-2020Q1 各项业务收入占比 . 36 图 57:腾讯区块链总体技术框架 . 37 图 58:腾讯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框架 . 37 表 1:金融科技行业重要政策梳理 . 6 表 2: 2020 年上半年资本市场重要政策事件梳理 . 8 表 3:信创产业重要政策梳理 . 9 表 4:金融科技主要影响领域及代表公司业务内容 . 12 表 5:部分金融机构科技转型布局 . 15 表 6:保险科技应用 . 16 表 7:蚂蚁集团的技术及应用 . 31 表 8:腾讯金融布局 . 35 5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1. 科技 +政策 驱动, 金融科技 迎来发展机遇 1.1. 科技进步推动金融业态升级,智能高效的新时代已然来临 随科技的不断进步 , “科技 +金融 ”演进 30 余年 , 形态不断变更升级 。 科技金融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 , 从引入科技以简化部分业务操作到利用科技为金融业务开拓市场 、 创新服务 , “科技 +金融 ”已演进了 30 多年 , 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金融电子化阶段 、 金融信息 化 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和金融 科技 阶段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21 世纪初):金融电子化阶段,手工被逐步替代,数据大集中时代开启。 70 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 -8 型( RICOH-8)主机系统,揭开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序幕,实现了对公业务、储蓄业务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1990 年,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正式开始运行,推动全国的证券交易形成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市场。 1991 年,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 。 1999 年 9 月 1 月 , 工商银行启动了 “9991”数据大集中工程,到 2002 年下半年,以中国工商银行完成数据 大集中建设工程、深圳发展银行实行业务外包等为标志,中国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成果。 第二阶段( 21 世纪初 2006 年):金融信息化阶段 , 数据应用和网上银行崛起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时代对金融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金融企业纷纷触网,推出网上支付系统。在此阶段,银行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开始开拓网上金融服务等。中国 2001 年加入 WTO,使金融企业加快脚步迈入信息化时代。 2002 年,中国银行建立了独立的 CA 认证中心,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对海外提供数字电子认证服务的机构 ,并能为境外网银和境外基础现金管理提供服务。 第三阶段( 2007 年 2016 年):互联网金融阶段,金融科技渗透进金融核心业务,图 1: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蚂蚁金服等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6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衍生出新的风险评估方式。 2007 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交易额规模实现 迅猛 增长,据艾瑞咨询发布的 2007-2008 年中国网上银行行业发展报告,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交易规模达 245.8 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63.1%。随着中国股市市值的不断看涨,个人理财市场异常火爆,股票、基金等的交易量增长迅猛。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 发展 蔓延到网上支付的发展, 2011 年,人民银行正式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标志着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开始。 第四阶段( 2016 年 至今):金融 科技 阶段,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重塑产业生态 。 2016 年,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将人工智能与量化交易应用到中国金融行业最核心产业。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10 余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全新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 , “无科技 不金融 ”成为行业共识 。 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更加智能、高效的金融时代已经到来。 金融科技( Fintech),是指运用科技手段使得金融服务变得更有效率 , 因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产业 。 根据金融科技产业主体的发展特点 , 从 “新金融 ”和 “新科技 ”两个不同角度 , 可将金融科技企业分为两大主要类型:科技金融类和金融科技类。 1)科技金融主要是利用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变革金融业务模式,提供创新型的金融服务;2)金融科技主要是为金融机构在客服、风控、营销、投顾和征信等服务领域,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支撑服务。 无论是以科技为动力推进金融创新变革,还是以金融为中心注入科技新活力,金融与科技二者的融合都会颠覆传统的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金融科技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 1.2. 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资本 市场 改 革 为需求 扩容 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政策管理不断完善,继续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与技术的融合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 2006 年 , 国务院出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20062020 年 ) 纲要 , 科技与金融结合被正式提上日程 。 此后 ,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表 1:金融科技行业 重要政策梳理 时间 重要政策 1991 年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 “八五 ”计划纲要 提到的 “制定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 ”。 1993 年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 2006 年 国务院出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20062020 年 ) 纲要 , 科技与金融结合被正式提上日程。 2010 年 12 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印发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这是国家首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 7 / 40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Table_Yemei 行业专题报告 金融市场改革步伐持续迈进,科技金融将成为重要助推力。 1)依托科技力量撬动存量改革,夯实资本市场制度根基。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促进了传统金融服务提质量提效,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口,科技将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供给,推进关键制度创新; 2)金融市场改革推动科技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形成初期,金融业务核心信息系统技术蓬勃发展,金融电子化趋势形成; 21 世纪初迎来规范化、健康化的改革热潮,金融 IT 技术又向提效率、防风险、迎合规方面探索;而在资本市场日渐开放,制度改革频繁的今天,科技又承担了升级金融 IT 交易体系、更新监管信息系统的重担。 3)当前资本市场改革配套政策频出,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资管新2011 年 10 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将科技金融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 2014 年 1 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层次结合,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5 年 12 月 科技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方案,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支持地方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2016 年 8 月 国务院发布 ”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 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使得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 2017 年 6 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 “十二五 ”发展规划 , 明确提出要 “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与应用 ”。 2017 年 9 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逐渐被严密监管起来。 2018 年 央行牵头联合发改委、社保、卫生等 6 部委发布文件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 2018 325 号),将在北京、上海、广东等 10 省市启动金融科技试点。 2019 年,金融科技试点项目正式得到批复。 2019 年 2 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 2019 16 号 ), 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 被称之为中国版的“监管沙箱 ”。 2019 年 5 月 国标委正式发布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在标准名称、保护对象 、 章节结构 、 控制措施等部分进行了修改和更新 , 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进入 “2.0 时代 ”。 2019 年 8 月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 2019-2021),进一步肯定了金融科技的价值,并提出一系列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规划与指导建议,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高效、全面的保障。 2019 年 10 月 十三届人大常委通过了我国首部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旨在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