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Copyright 赛迪顾问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赛迪顾问城市治理能力 百强榜 (2020) 赛迪顾问城市治理能力百强榜(2020)发布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对补齐城市治理短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为科学评估我国城市治理能力整体水平,明确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方向,促进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以数据为核心,系统分析和比较了我国城市的治理能力,编制完成了“赛迪顾问城市治理能力百强榜(2020)”。该研究以科学、系统、真实为原则,紧扣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城市人居水平构建了城市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对我国地级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治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城市治理能力内涵与评价体系设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基于此,赛迪顾问认为城市治理能力的内涵应当包括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城市竞争力的能力、维持城市高效有序运转的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治理的评价应该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和高品质人居三个方面进行。高质量发展,即促进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基础;高水平治理,即有效管理社会各类事务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公众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感受;高品质人居,即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的核心目标导向。 按照此框架,赛迪顾问构建了涵盖15个具体指标的城市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人居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若干个二级指标。 图1 城市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城市治理能力评价 赛迪顾问利用赛迪产业大脑大数据平台及各地最新统计数据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城市治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出城市治理能力百强城市。如下表所示: 表1 城市治理能力百强榜 排名 省(自治区) 城市 排名 省(自治区) 城市 1 广东省 深圳市 51 贵州省 贵阳市 2 广东省 广州市 52 山西省 太原市 3 江苏省 苏州市 53 山东省 济宁市 4 浙江省 杭州市 54 山东省 临沂市 5 江苏省 南京市 55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6 浙江省 宁波市 56 山东省 泰安市 7 四川省 成都市 57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8 广东省 东莞市 58 安徽省 芜湖市 9 江苏省 无锡市 59 江苏省 淮安市 10 河南省 郑州市 60 浙江省 湖州市 11 山东省 青岛市 61 海南省 海口市 12 山东省 济南市 62 山东省 德州市 13 广东省 佛山市 63 江苏省 连云港市 14 湖南省 长沙市 64 广东省 江门市 15 福建省 福州市 65 河南省 洛阳市 16 江苏省 常州市 66 河北省 保定市 17 辽宁省 大连市 67 陕西省 榆林市 18 江苏省 南通市 68 江苏省 宿迁市 19 陕西省 西安市 69 山东省 聊城市 20 湖北省 武汉市 70 福建省 漳州市 21 福建省 厦门市 71 甘肃省 兰州市 22 浙江省 绍兴市 72 贵州省 遵义市 23 浙江省 温州市 73 河北省 邯郸市 24 浙江省 台州市 74 山东省 滨州市 25 辽宁省 沈阳市 75 河北省 沧州市 26 广东省 珠海市 76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27 安徽省 合肥市 77 湖北省 襄阳市 28 浙江省 嘉兴市 78 江西省 上饶市 29 河北省 唐山市 79 广东省 汕头市 30 江苏省 徐州市 80 湖南省 常德市 31 山东省 烟台市 81 山东省 日照市 32 山东省 淄博市 82 江西省 九江市 33 山东省 潍坊市 83 江西省 宜春市 34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84 四川省 绵阳市 35 江西省 南昌市 85 广东省 茂名市 36 江苏省 扬州市 86 河南省 南阳市 37 云南省 昆明市 87 山东省 菏泽市 38 福建省 泉州市 88 河南省 商丘市 39 广东省 中山市 89 江西省 赣州市 40 江苏省 泰州市 90 河南省 安阳市 41 广东省 惠州市 91 湖北省 宜昌市 42 江苏省 镇江市 92 广东省 肇庆市 43 江苏省 盐城市 93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44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94 湖南省 株洲市 45 山东省 威海市 95 安徽省 阜阳市 46 山东省 东营市 96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47 浙江省 金华市 97 河南省 驻马店市 48 河北省 石家庄市 98 安徽省 马鞍山市 49 河北省 廊坊市 99 四川省 德阳市 50 吉林省 长春市 100 湖南省 衡阳市 1.从区域分布看,东部一枝独秀,中西部加速追赶 图2 城市治理能力百强区域分布 从评价结果看,入选治理能力百强榜的城市分布呈现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态势。东部地区独占城市治理能力百强榜58席,这同我国经济实力的分布态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充分体现了城市经济实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基础。同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从中西部百强市的入选城市看,尽管近几年中西部城市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提升,但经济实力的提升反映到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过程,因此中西部入选治理能力百强榜的城市数量的提高还需一定的时日。 2.从省域角度看,鲁苏粤位列前三,苏浙量质双优 图3 城市治理能力百强省域分布(单位:个) 从省域分布看,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成为治理能力百强城市主要集中的省份,入榜城市占比达到47%,分别占15席、13席、11席、8席。其余省份入选数量较少,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海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山西省仅1市入选治理能力百强城市,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没有城市入选。 15 13 11 8 6 6 5 4 4 4 3 3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山东省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河北省 河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安徽省 湖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省 湖北省 辽宁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陕西省 黑龙江省 吉林省 海南省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云南省 山西省 图4 部分省(区)进入Top50和Top100城市的比例 结合具体排名看,在治理能力Top50中,江苏省表现最为优秀,13个地级城市全部进入治理能力百强榜,其中77%的城市位列前50位。浙江省位列次席,73%的城市进入治理能力百强榜,其中64%的城市进入前50位。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55%的城市进入了治理能力百强城市,但主要集中在后50名,仅有9%的城市进入前50名,这说明尽管河南省各个城市治理能力提升较为均衡,但不够突出,仍需对标先进城市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3.从具体城市来看,省会(首府)城市表现突出 进入治理能力百强榜单的24个省(自治区),其省会(首府)均进入城市治理能力百强榜,为省域内其他城市提供了较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例如杭州市积极运用前沿技术构建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代表了浙江省城市治理能力的最高水平,哈尔滨、海口、长春、兰州、太原、呼和浩特、昆明成为其所在省(自治区)唯一进入治理能力百强榜的城市。部分省份非省会城市治理能力表现突出,排名超过其省会城市,例如广东省的深圳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山东省的青岛市等其治理能力均高于其省会。 三、新时代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建议 1.坚持治理理念创新,加速城市发展战略重构 一是做好城市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城市治理体系总体方案,对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的全局进行把握,体现城市治理的理念和诉求;另一方面要对城市治理体系基本结构和运转模式进行设计和规划,对城市治理体系的全局和运转进程进行系统配套安排,使得城市治理体系的组织和过程可行可控。 二是不断丰富城市治理理念。根据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新内涵,坚持学习型政府理念,不断提升城市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的能力,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城市治理的内涵。 三是重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明确城市中长期发展构想及目标,围绕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系统谋划,制定涵盖产业发展、城市管理、人民生活等内容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局一盘棋,系统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2.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一是构建符合城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清晰描绘产业发展蓝图。通过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做强实体经济,做优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瞄准产业链高端,通过强链、固链、补链等专项措施,提升城市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3.建设智慧城市大脑,提升城市综合管控水平 一是要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在统筹考虑平台目标、数据主权、关键技术、法制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管理效率、方便人民参与为原则,重点设计智慧城市大脑的各项功能,提升科技赋能水平。 二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物联传输网络建设,重点打造城市骨干网和智能专网和以智慧灯杆、智慧楼宇等感知设施为载体建设物联网集成感知设施,形成智慧城市神经网络和感知神经末梢,提升城市数据融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示的大数据服务能力。 三是积极拓展新型应用场景。以理念创新带动模式创新,将城市管理需求和智慧城市大脑相结合,通过智慧赋能,拓展智慧城市大脑在交通、能源、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场景的应用,为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刘广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