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1 Table_Title “双循环”战略下崛起的成渝经济圈 Table_Title2 区域经济与改革系列之一 Table_Summary 投资要点 : 近期政治局 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成渝经济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从成渝经济本身来看,其在经济体量,人才储备和金融发达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首屈一指,使得其有能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打造区域科技 创 新特区,加速推 动 国内大循 环 当前成渝经济圈以 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叠加重庆汽车产业加速升级,有望推进 优化和稳定 国内 产业链供应链 目标 。 成渝城市圈 作为四大经济圈中 唯一一个身居内陆的城市圈,也是未来拉动西部地区内需的重要抓手 ,其以白酒为 代表的传统消费产业值得关注 。 建设西部海陆新通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成渝经济圈具备成为西部海陆新通道的硬件条件。 无论是 航空 、 铁路 、 公路 还是 水运方面, 均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落地,成渝经济圈面向东欧和东南亚的运输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有望进一步加速。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 此外 作为 西部地区金融业占比最高的省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重任也责无旁贷,未来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中成渝经济圈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三条线索把握成渝经济圈投资机会 第一条线索, 在政策的支持下,成渝经济圈依托多年集聚形成的产业优势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 第四极 ,其具有竞争力的 信息技术,军工,汽车,白酒 等产业有望取得较快发展 ; 第二条线索, 需要关注的是成渝地区扩大对外出口依赖铁路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相关政策推进, 区域营收占比较高的基建链公司 有望受益 ; 第三 条线索 ,随着成渝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 成渝 本土银行券商 等金融机构也有望受益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政策,取得快速发展。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海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全球疫情超预期。 分析师 Table_Author 分析师:易斌 邮箱: yibinhx168 SAC NO: S1120520090001 联系电话: 18621598800 分析师:黄维驰 邮箱: huangwchx168 SAC NO: S1120520080003 联系电话: 18016329256 分析师:万科麟 邮箱: wanklhx168 SAC NO: S1120520050002 联系电话: 15201149664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1.【华西策略】资本市场改革推进,助力 A 股高质量发展 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点评 -20201012 2020-10-12 2.【华西策略】九月 “ 陆股通 ” 持股市值及结构剖析:逆势加仓 “ 电气设备、化工、汽车 ” 等 -20201003 2020-10-04 3.【华西策略】过节持币还是持股?长假期间海外重大事件前瞻 -20200924 2020-09-24 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仅供机构投资者使用 Table_Date 2020 年 10 月 17 日 【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1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2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正文 目录 1. 成渝经济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3 1.1. 成渝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 1.2. 成渝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 .5 2.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加速推动 国内大循环 .7 3. 建设西部海陆新通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 11 4.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 . 16 5. 三条线索把握成 渝经济圈投资机会 . 18 6. 风险提示 . 19 图表 目录 图 1 成渝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四极 . 3 图 2近些年川渝地区 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 %) . 6 图 3成都 GDP 结构( %) . 6 图 4重庆 GDP 结构( %) . 6 图 5成都 GDP 增速及第三产业增速( %) . 7 图 6重庆 GDP 增速及第三产业增速( %) . 7 图 7四大城市圈核心城市研发强度对比(研发支出 /GDP) . 7 图 8成渝两市高校在校生数合计全国占比 5.7%(人) . 8 图 9科学家与工 程师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 . 8 图 10 成渝两市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 8 图 11 在成都投资的知名大型电子信息企业 . 9 图 12成渝两市手机、微电子规模庞大(部) . 9 图 13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9 图 14 成渝两市集成电路产 量快速增长 .10 图 15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断加码 .10 图 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攀升 .10 图 17近年来成渝两地汽车产量见顶回落 . 11 图 18长安智能网联车 UNI-T标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 11 图 19 2018 年各地食品饮料上市公司总营收(亿元) . 11 图 20 2018 年四川省白酒产量占比 . 11 图 21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示意图(全国) .14 图 22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示意图(局部) .14 图 23成渝对外贸易近年呈上升趋势 .15 图 24中国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占比 ( %) .15 图 25 2019年四川出口结构 .15 图 26 “ 资本改革 +成渝双城经济圈 ” 双战略加持 .16 图 27 2018、 2019年全国第三产业金融业 GDP(亿元) .17 图 28川渝 A股上市公司数量(家) .17 图 29川渝 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 亿元) .17 图 30 四川、重庆相关金融政策不断推进 .18 图 31三条线索把握成渝经济圈投资逻辑 .19 表 1 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 . 5 表 2 成渝物流体系 .12 表 3 成渝中欧班列主要情况 .13 表 4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内容概要 .14 【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2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3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1.成渝经济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近期政治局会议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而从成渝经济本身来看,其在经济体量,人才储备和金融发达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首屈一指,使得其有能力 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1.成渝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10 月 16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 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自从 2001 年 成都市领导赴渝签订了重庆 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首次提出 “成渝经济走廊” 概念以来,成渝 经济 区 从 “西部发展支点”到“国家增长第四极” 其定位不断提升,随着 2020 年以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从提出到推进,成渝经济圈逐步上升至和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 图 1 成渝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 第四极 资料来源: 华西证券研究所 从 概念提出到合作 展开,成渝经济区快速、有序推进。 2001 年 成都市领导赴渝签订了重庆 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 首次提出 “成渝经济走廊” 概念;随后, 2003 年,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在完成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研究中提出,“成渝经济带”在未来 5-10 年内要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 ,正式 在国家层面报告 明确 “成渝经济区”概念 。战略目标的明确加速了两地政府层面合作的推进, 2004 年 2 月,两地共 同签署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 ,同时签署的还有两省市之间关于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公安机关警务联勤工作、旅游、文化发展、广播电视 事业【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3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4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发展等 6 项合作协议,标志着政府层面合作的正式展开。 从 “西部发展支点”到“国家增长第四极” ,成渝经济 区 战略定位显著提升。 2007 年4 月,两地 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 并将发展定位从“西部”走向“国家”,由“ 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 ”上升为“ 国家新的增长极 ”。 2011 年 5 月 30 日,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印发,这是 首份关于“成渝经济区”的 国家级 规划文件 。该规划对成渝经济区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 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该规划明确战略定位为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 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提出了 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 “双核五带 “空间格局。 从“经济区”到“城市群”,成渝经济 区 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2016 年 4 月 27 日 ,经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和住建部正式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要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相较于“经济区”概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强调 ,“城市群”概念进一步突出了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该规划提出 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 ,即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 , 培育沿江城市带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 , 提升重庆 、 成都 两大 核心功能 、 培育川南 、 南遂广 、 达万 三大 城镇密集区。 并更进一步展望了直至 2030 年的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 到 2030 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从“成渝经济区”到 “双城经济圈” , 中国经济“ 第四极 ”初现雏形 。 2020 年 1 月 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召开, 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 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 2011 年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的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对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由“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上升到“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新增“ 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定位寄予了对该地区科技发展的厚望,同时“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的提议也进一步深化了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对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活品质的要求。此次会议要求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同时会议还明确了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 建设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战略地位,推进地区发展迈向新高度。 【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4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5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表 1 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 时间 政策 意义 主要内容 2001年 重庆 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 首提“成渝经济走廊”概念 在交通、商贸、汽摩及零配件、旅游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与合作。 2003年 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 首次在国家层面报告中提出“成渝经济区”概念 发展目标:在未来 5 至 10 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2004年 2月 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 首次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到政府层面 提出“ 1+6”合作协议,在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 6 个方面加强合作。 2007年 4月 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 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 1)发展目标: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争取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的重点开发区。 2)明确范围: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的成都、绵阳、资阳、自贡、宜宾、广安等 14 个沿江、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级市,以及重庆市 1 小 时 经 济 圈 的 23 个区县。 3)建设重点: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加快成渝间的快速客动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和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通道,并将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 5月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首份国家级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文件 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 2020年 , 成 为 我 国 综 合 实 力 最 强 的 区 域 之 一 。 2)战略定位: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 生 态 安 全 的 保 障 区 。 3)布局: 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 “双核五带 “格局。 2016年 4月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战略定位 1)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 2030 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 群 向 世 界 级 城 市 群 的 历 史 性 跨 越 。 2)定位与布局: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2020年 1月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首次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概念 1)发展目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2)发展定位: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3)建设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资料来源: 人民网,成都政府网站,重庆政府网站, 华西证券研究所 1.2.成渝经济圈 发展潜力巨大 川渝地区整体经济体量在西部具有较大优势,其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2019 年四川省GDP 增速 7.5%,重庆 6.3%,均高于全国增速 6.1%;其中成都 GDP 增速为 10.9%。2019 年, 四川省 GDP 为 4.66 万亿元,占全国 GDP 的 4.7%,为西部第一, 成都市 GDP为 1.7 万亿元,重庆 GDP 为 2.3 万亿元 。 【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5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6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图 2 近些年川渝地区 GDP 增速高于全国增速 ( %) 资料来源: Wind, 华西证券研究所 而从成都和重庆的 GDP 结构上看,成渝地区第二产业 GDP 占比及增速出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 GDP 占比及增速显著。 而且成渝地区产业布局相似,竞争多于合作,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重合度较高的传统制造业需要积极需求转型和优势互补。 2019 年,成都市第二产业 GDP 为 5244.6 亿元,占比 30.8%,相比 2018 年下降 19.5%;第三产业GDP 为 1.1 万亿元,占比 65.6%,增速 34.3%。 2019 年,第二产业 GDP 为 9496.8 亿元,占比 40.2%,增速为 7.4%;第三产业 GDP 达 1.2 万亿元,占比 53.2%,增速为 10.2%。2019 年 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成都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升 ,重庆第三产业增长逐渐呈现下滑趋势,优势互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在城市群内部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和沟通协作机制; 减轻 行政分割,避免重复竞争。 图 3 成都 GDP 结构( %) 图 4 重庆 GDP 结构( %)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051015202530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全国 四川 重庆 成都01020304050607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010203040506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6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7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图 5 成都 GDP 增速及第三产业增速( %) 图 6 重庆 GDP 增速及第三产业增速( %)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研发投入与其他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 科技创新作为双循环建设的重要支柱 和 实现双循环的产业基础 ,其是推动产业转型与新兴战略行业充分布局的重要推进手段,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是未来打造 区域科技创新特区 的必要措施。 2018 年成都 R&D 投入为 392 亿元,重庆为 410 亿元,研发强度分别为 2.56%和 2.01%接近全国的 2.14%,与其他三大核心城市研发投入 强度 相差甚远,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研发强度分别为 6.17%、 4.16%和 4.00%,研发投入分别为 1871 亿元、 1359 亿元和 968 亿元,仍高于成渝两地的 802 亿元。成渝地区对区域科技创新特区投入需继续加大,缩短与其他核心城市群的差距。 图 7 四大 城市圈 核心城市研发强度对比(研发支出 /GDP) 资料来源: Wind, 华西证券研究所 成渝城市群与其他三大城市群 相比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 从成渝经济本身来看,其经济体量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其有能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但相较于其他三大核心城市群,仍需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及产业 投入 。 随着 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 政策 大力推进 ,未来成渝经济群有望迎来超越式发展 。 2.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加速推动国内大循环 高层次人才储备助力产业投资 升级 。 1)成渝两地 高校 量质俱佳 。 截至 2019 年底, 重庆市共有 65 所普通高等学校 , 仅次于北京、武汉、广州三地位居全国第 4,成都市共有-30-20-10010203040 GDP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0510152025GDP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01234567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全国 北京 上海 深圳 重庆 成都【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7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8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57 所高校,位居全国第 8。质量方面,两地共有 3 所 985 院校, 7 所 211 院校,共计 10 所双一流院校,占全国双一流院校总数的 7.3%。 2)成渝两市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2019 年底成渝两市在校生数分别有 87.93 万人和 83.49 万人,合计全国占比 5.65%。截至 2018 年底 ,四川省、重庆市 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 分别 达到 5.19 万 人 和 2.18 万人,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稳步增长。 图 8 成渝两市高校在校生数合计全国占比 5.7%(人) 图 9 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人)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双城经济圈将推动两地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重庆市“ 6+1”支柱产业和成都市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均聚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等 。一方面,这些产业区域内规模效应显著,两地的协同发可以有效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研发工作为技术密集型,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提出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也将推动两地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 图 10 成渝两市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 华西证券研究所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是中国软件名城、国家集成电路设计4.6%4.8%5.0%5.2%5.4%5.6%5.8%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重庆高校在校生数 成都高校在校生数全国占比(右轴)0%5%10%15%20%020,00040,00060,00080,000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四川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重庆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增速( %,右轴)【温馨提示】请勿将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p8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 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9 19626187/21/20190228 16:59 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汇聚了富士康、微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拥有英特尔亚洲最大封装测试中心、京东方第 6 代 AMOLED 面板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形成了完整产业体系。 图 11 在成都投资的知名大型电子信息企业 资料来源: 华西证券研究所 截至 2018 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 4693.67 万亿,占全市产业资产规模合计比重高达 34.31%。重庆市同样是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