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言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凝聚人心、利益分享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在新经济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传统企业也愿意拥抱创新,以股权激励的方式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股权激励,与激烈的人才竞争息息相关,又涉及到公司股份,事关企业经营的根本,贯穿企业从初创期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复杂、动态、专业的问题。为了探究当前人才市场及企业经营中的股权激励现状,国内知名中高端人才求职招聘平台猎聘、富途旗下专注美股港股IPO及一站式ESOP股权激 励管 理 服 务商富途 安 逸(F U T UI&E)以及股权激励专业服务提供商 灵动未来三方联合,共同推出了2020股权激励研究报告。目录激励工具总授予量个人授予量行权价生效安排样本公司人才招聘中的股权激励情况P01案例分析P18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P222020股权激励实践研究P050201人才招聘中的股权激励现状02北上深杭广有股权激励的职位占比总计超五成有股权激励的人才需求城市分布 TOP20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包含股权激励的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这五个城市共计占据了超一半(53.09%)含股权激励的招聘岗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有股权激励的职位占比总计近40%。杭州、广州作为第二梯队,有股权激励的职位占比分别为7.24%、5.96%;成都、南京、苏州、武汉 作为第三梯队,总计占据10.19%含股权激励的职位;剩余近 四成(3 6.72%) 含股权激励的职位分散在全国其他城市。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长沙西安重庆东莞济南郑州合肥天津厦门宁波青岛15.72%13.10%11.07%7.24%5.96%2.88%2.64%2.36%2.31%1.51%1.42%1.30%1.26%1.20%1.20%1.18%0.99%0.93%0.92%0.88%私营 / 民营企业更愿意用股权激励吸引人才含有股权激励的职位中, 70.96%来自私营/民营企业 ,可见私营/民营企业相对更注重股权激励,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作为改善公司治理、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股权激励近年来在上市公司逐渐成为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常见方式。在含有股权激励的职位中, 14.35%来自国内的上市企业 ;相对而言,在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中外合营(合资/合作)、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非盈利机构、事业单位等性质的用人单位,股权不是常见的吸引人才的方式。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03有股权激励的人才需求企业性质分布私营/民营企业国内的上市企业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中外合营(合资/合作)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非盈利机构事业单位70.96%2.27%0.10%14.35%6.44%5.76%0.11%04在有股权激励的人才需求行业分布中, 互联网行业占比最高,为41.87% ,这说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强调股权激励;电子通信、金融行业位居第二、第三,其有股权激励职位的占比分别为9.60%、8.00%;机械金融、制药医疗、消费品三大行业有股权激励职位的占比均在5%-7%之间;服务外包、房地产、文教传媒、能源化工、交通贸易等行业有股权激励职位的占比相对较少,均在5%以下。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互联网电子通信金融机械制造制药医疗消费品服务外包房地产文教传媒能源化工交通贸易其他超四成有股权激励的职位来自互联网行业有股权激励的人才需求行业分布41.87%5.74%4.88%4.94%4.67%3.90%1.85%2.70%9.60%8.00%6.23%5.63%2020股权激励实践研究知名新经济企业如何做股权激励?近年来,一大批新经济企业走到上市阶段,神秘的股权激励方案也随之公开。通过对这部分企业激励方案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新经济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一部分常见实践方法,包括常见激励工具、总授予量、个人授予量、行权价、生效安排等,为其他企业决策层做参考。但需要关注的是,每家企业的发展阶段、业务特征、团队构成、股东情况等方面均有不同,股权激励没有通用模板可一概而论,具体案例还需具体分析。解读说明使用范围:该报告仅适用于境外架构实践,境内架构因监管环境不同,市场实践与境外架构存在较大差异;报告“分位值”的含义:报告中显示“25分位”、“50分位”、“75分位”对应的数值,表示将相应的样本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处于25%,50%和75%位置的数值。本报告中所提及的RS(限制性股票)包括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单位和业绩股票等。激励工具总授予量个人授予量行权价生效安排样本公司0506激励工具 | Pre-IPO阶段上市前,期权为最主要的激励工具,大部分公司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RS(其中以期权授予为主)从样本公司上市前整体选用的激励工具来看,42%的企业在上市前仅授予期权,50%的企业两种工具均有授予,但在这些使用组合工具的公司中,期权仍占主导,在上市前授予总量中占比高达83.1%(中位值)。期权是境外架构科技类公司在上市前最主要使用的激励工具。 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工具,在授予时不会对公司股权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不存在频繁复杂的股权变更,其灵活性相对较高,管理成本较低。同时期权“行权价”让期权具备需激励对象出资且未来价值导向的属性,让激励对象有更明显的价值感知,而不是无关痛痒的“一纸协议”。*本报告中RS均指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单位和业绩股票等*饼图中百分比为使用该工具的样本公司数占所有样本公司数的比例*期权授予量占比为使用两种激励工具的样本公司中,期权授予量在上市前总授予量所占的比例上市前整体激励工具选择数据来源为样本公司公开披露数据,并经灵动未来整理分析单一授予期权 单一授予RS 同时授予期权和RS50%8%42%40.2%83.1%94.6%25分位 50分位 75分位期权授予量占比激励工具 | Pre-IPO阶段近年来更多公司选择在上市前引入少量限制性股票从样本公司数据分析结果来看,10年前上市的公司中 91%在上市前仅使用期权一种激励工具,而近3年上市的公司当中,上市前仅使用期权的企业占比为27%,60%的公司选择上市前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近3年上市的公司中更多公司选择在上市前即引入限制性股票。原因之一在于近年来上市的科技公司在上市前估值就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近3年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市值中位值高达66.47亿美元),远高于10年前上市公司的7.45亿美元。上市前的高估值意味着上市后的增长相对受限,而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可以给股权激励效应带来一定担保作用,对冲上市后期权潜水(股价跌至行权价以下)的风险。早期上市公司 VS 近期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为样本公司公开披露数据,并经灵动未来整理分析单一授予期权 单一授予RS 同时授予期权和RS0791%60%27%10年前上市公司 近3年上市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