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cg2020年10月陈白平、陆怡、刘恭毅、Thomas Palme、Ming Teck Kong、Rune Jacobsen、范乐思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 前 继 后 、 坚 定 前 行目 录前言 11. 中国减碳之路目标明确,但过程任重道远 22. 中国减排举措成绩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43. 积极的气候目标将为中国创造多方位机遇 74.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气候路径建议 95. 关键部门减碳转型方案建议 15结语 18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前言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世界将共同面对节能减排的艰巨责任和重大挑战。而减排事业之于中国,更具独特意义。其一,中国引领全球减排事业的角色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其二,中国减排举措能够为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将有力提振中国经济竞争力。其三,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广大福祉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长久守护。引领世界、升级产业、守护福祉,中国正在任重道远的减排事业中坚定前行。BCG中国气候路径报告将中国的减碳目标层层拆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唤起社会对减碳事业的认知与关注、带动企业的绿色转型、为中国缓解气候压力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术界、工业界的数十场专访与自下而上的建模和模拟,将中国减碳的宏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落地举措,并匡算各举措的减碳影响与所需投入。同时,我们针对能源、制造、交通等重点行业提供了切实的转型方案与优先级规划。诚然,实现根本性的低碳减排需要在很多领域完成本质性突破,报告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在核能、光伏、风电、新能源车等领域的能力现状,以及未来技术进步与规模提升的潜力,为中国减碳事业提供了高度可行的行动 方案。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21. 中国减碳之路目标明确,但过程任重道远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 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1。该承诺体现了中国携手世界努力遏制气候变暖、控制全球升温幅度的长久愿景,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将为此愿景积极投入的无悔决心。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须立刻开始行动并沿着1.5路径2不懈努力,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75%-85%的温室气体减排。在这一路径下,中国需要在当前减碳计划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加大投入,努力突破现行技术与社会认知边界。另一方面,我们也对2路径2进行了阐述,该情景充分考虑到技术与经济的不确定性,为中国减排道路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备选方案。报告的关键发现如下: 在基准情景3下,预计中国2050年碳排放将较现状降低10%-20%,与碳中和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须坚定信心、从根本做起,积极落实更多减碳举措,如停止火电厂在国内外的进一步扩张、在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和建筑工程)促进能效提升以达到全球领先标准等。 在全球减碳事业中,中国的角色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在1.5升温控制的目标下,如果中国不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其他国家至2050年须减碳超过95%甚至达到负排放,这对全世界来说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中国来说,当下是引领世界加速全球减排行动的最好时机。在气候变化上启动更加积极的目标,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绿色经济”也将对GDP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预计将于2050年贡献超过2%的GDP。同时,国家的能源安全也将受到保护,化石燃料消耗预计减少约80%,将大幅降低对不可再生、进口能源的依赖。在清洁能源的加持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亦会大幅度提升,将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环境问题带来的关税增长。 从排放来源角度看,基准情景下工业部门的减排幅度最大,2050年将相较现状实现约50%的减排。为弥补与1.5乃至碳中和目标的差距,能源部门必须贡献更大减碳比例,较基准情景再增加超过60个百分点的减排。其中,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解决方案。1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抵消了人为排放。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即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获与封存等。【资料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巴黎协定是 2015年 12月 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2016年 4月 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以期世界各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升幅限制在 1.5以内。2和 1.5路径是基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排放路径模拟。3基准情景(BAU: Business As Usual)定义为延续现有计划的减排举措、政策框架、以及可预见的技术路径继续发展,不做额外去碳减排努力的情景。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3 从实现路径角度看,推广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关键技术、带动能源结构转型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抓手,将贡献约70%的温室气体减排。同时,推动关键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如可再生与核能发电、新能源车政策推动),碳定价手段或将成为加速节能减排举措的关键助推力量。 为了真正实现碳中和承诺,中国在部分最具挑战性的举措上甚至需要超额完成1.5路径下的目标,并且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负排放(如碳捕获与储存、碳汇4)潜力。 从资本投入角度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2020年至2050年累计需要90-100万亿人民币投资,约占这30年间累计GDP总额的2%。4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42. 中国减排举措成绩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努力2.1 中国碳排放历史变迁过去的20多年既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中国成为碳排放大国的历程。2013年之前,中国碳排放增长率长期维持在约8%的水平。2013年后,随着经济增长趋缓,以及节能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碳排量进入平台期。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5五大部门6。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占比最大,合计贡献了超过80%的碳排放(参阅图1)。2013年后,这两大部门的碳排放增长也进入平台期,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在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等占比较小的领域,碳排放的增速也趋缓至3%左右。全球来看,尽管增速趋缓,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碳排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碳排放比例超过20%。因此,中国在减碳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6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热力领域,如煤电等;工业部门排放主要来自工厂自用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过程的直接排放,如水泥制造等;交通部门排放来自于国内航空、公路、铁路运输等化石燃料燃烧;建筑部门排放来自于商业建筑和住宅内的燃料燃烧;农业和土地利用部门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畜牧业、垃圾处理,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 LULUCF)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移除。(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3年起进入平台期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年均增速>5 %   年均增速1 5%   年均增速。192006-2016 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20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uture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9。21雨水灌溉条件,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 Nature,2010。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8 国家能源安全性通过进一步发展关键绿色能源和绿色科技,中国能够大幅减少对进口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我们的测算,在面向碳中和目标行进的过程中,中国化石能源消耗至2050年将降低约80%(参阅图2)。目前,中国在风能和光伏方面的投资名列世界前茅,并且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专利,但仍需再接再厉。在一些领域,中国依然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风能为例,与丹麦等国相比,中国风机容量相对较小,一定程度降低了能效。在海上风电领域,中国的国际科技专利数量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2020420020502情景20501.5情景390018002050基准情景800煤炭 石油天然气单位:百万吨标准煤25%20%45%30%25%50%5%45%55%70%20%10%-6%-53%-55%图 2 | 中国化石能源需求量来源: AMI/Enduse模型;BCG模型测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