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 条例 落地势在必行证券分析师:王介超电话 : 18600570430 执 业证号: S1190519100003证券分析师:任菲菲电话 : 13046033778 执 业证号: S11905200100012020-11-28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1报告摘要 为何 我们判断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落地势在必行1)该条例符合当前国情且备受国家重视,已历经八年深化研究推进,至今已是呼之欲出 。自 2013年起住建部开始“ 研究起草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 ”, 2014年到 2016年持续推进, 2017年调研, 2018年“ 加快推进研究起草 ”, 2019年“ 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 ”, 2020年“加快推进”并“ 做好条例宣贯 ”,每年均有一定程度进展,到 2020年已强调“ 做好条例宣贯 ”,充分印证国家对出台该条例的信心和决心。2)防灾备灾重要性升级,该条例正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方向 。习总书记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中明确指出 “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 ,强调 “要加大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 。今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性,经济受到一定影响,防灾备灾重要性凸显,地震类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3)地震并非低频事件,实际需求意义重大 。实际全球地壳活动频繁, 2020年年初至今( 11月 28日)我国发生地震 602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 30次,全球发生地震 987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 402次。从房屋上进行功能性防护更有利于防范地震灾害,而房屋中的减隔震应用已是目前人力可及的最有效防灾方式。4)房屋抗震技术提升具备迫切性 。条例中明确强调的隔震减震技术属于“以柔克刚”新型技术,不同于“以刚克刚”的传统抗震方式,隔震与减震分别减弱地震作用 50-80%和 20-30%,效果显著。回顾汶川地震,不仅造成 6.9万人遇难, 37.46万人受伤,同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亿元,其中民房损失 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类房屋损失占 20.4%,而减隔震只占造价约 5%(高烈度可节省造价), 不论民生还是经济角度都是大有裨益 。5)近年相关标准频出,为条例落地奠定基础 。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T118-2018、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 GB/T38591-2020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 等各类相关标准于 条例 推进的同时相继落地,不仅彰显我国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决心,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行业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2报告摘要该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并纳入了 国务院 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 的“拟制定”列表中 ,其落地已是呼之欲出,不仅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更是国务院住建部八年来持续深化研究的产物,加之近年我国频出的相关标准铺路,减隔震作为房屋抗震新型技术大力推行的趋势已明确 。 投资建议从各维度空间测算来看,装配式建筑工艺的发展以及立法内(新建和旧改的学校、医院等公建以及老旧住宅改造等) +立法外( LNG、地产、机场、IDC、地铁上盖等) +增量装配式应用给减隔震行业带来了约 440亿元的发展空间(当前减隔震行业空间仅 15亿元),行业将长期处于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将形成以内需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且更加注重防灾减灾,减隔震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在蓬勃发展,我们认为减隔震行业或 是内需里的绝佳赛道, 因此我们推荐隐形冠军 震安科技 (行业龙头、参与多项国家装配式减隔震相关技术研究课题)、 天铁股份 (轨交减隔震并新发可转债布局建筑减隔震)、 时代新材 (轨交减隔震并拥有 LNG隔震项目经验) 。 风险 提示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落地不及预期,基建资金收紧,旧改落地不及预期 。代码 名称 最新评级 EPS PE 股价2019A 2020E 2021E 2019A 2020E 2021E 2020/11/27300767 震安科技 买入 0.63 1.25 2.43 96.04 59.59 30.66 71.57 300587 天铁股份 买入 0.41 0.63 0.79 38.65 25.18 19.90 14.07 600458 时代新材 - 0.07 - - 105 - - 8.05 图表 :重点推荐公司 盈利 预测表资料来源: wind,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3一问: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的执行力度如何?基于 近日投资者对于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的诸多问题,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解答,综合认为该条例的落地具备较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是我国防灾备灾体系的重要方向,因此该条例出台势在必行。一问: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的执行力度如何?从定义上讲,该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需通过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在执行力度的角度,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因此应 强制执行 。资料来源 :司法部,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行政法规条例暂行条例 /规定办法规定图表 :司法部网站发布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图表 :行政法规主要类型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4二问:该条例发布流程是什么 ?二 问:该条例发布流程是什么?当前处于何种阶段?依据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条例的出台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立项: 国务院于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对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和公开征集的行政法规制定项目建议进行评估论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拟订 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起草: 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起草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同时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及其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国务院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 30日。之后应由起草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向国务院报送的行政法规草案送审稿 。审查: 报送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送审稿,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 2018年后国务院法制办已并入司法部)。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将行政法规送审稿或者行政法规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发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组织和专家等各方面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将行政法规送审稿或者修改稿及其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 30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与起草部门协商后,对行政法规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规草案和对草案的说明。决定与公布: 行政法规草案由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或者由 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对行政法规草案的审议意见,对行政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报请 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施行。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5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已先后历经立项、起草、审查阶段 , 早 在 国务院 2015年立法工作 计 划 中就已纳入“研究项目”列表中,由 起草部门住建部 于2018年 2月 1日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后由 审查部门司法部 于 2019年 10月 8日发布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 当前已纳入 国务院 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 中的“拟制定”列表中,条例正式发布已是呼之欲出。立项由国务院编制立法工作计划起草由住建部起草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审查由司法部审查并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决定与公布国常会审议通过后由总理令公布施行资料来源:国务院、住建部、司法部等,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二问:该条例发布流程是什么 ?图表 :我国行政法规立法流程图表 :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资料来源 :司法部,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6三 问: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1)该条例备受国家重视,已历经八年深化研究推进,至今已是呼之欲出 。根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历年工作要点,自 2013年起开始“ 研究起草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 ”, 2014年“ 继续研究起草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 2015年“ 开展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起草研究 ”, 2016年“ 继续推进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立法工作”, 2017年“组织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立法调研 ”,2018年“ 加快推进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研究起草工作 ”, 2019年“ 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立法进程”, 2020年“加快推进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立法进程, 做好条例宣贯工作 ”,从口径上来看,八年来住建部从未间断该条例的持续推进工作,同时每年均有一定程度进展,到 2020年住建部口径中已强调“ 做好条例宣贯工作 ”,充分印证国家对出台该条例的信心和决心。2)防灾备灾重要性升级,该条例正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方向 。习总书记文章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中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强调“要加大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今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性,上半年停工停产的情况较多,整体经济增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此背景之下,防灾备灾的重要性凸显,地震类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3)地震并非低频事件,实际需求意义重大 。实际全球地壳活动频繁, 2020年年初至今( 11月 28日)我国发生地震 602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30次,全球发生地震 987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 402次。从房屋上进行功能性防护更有利于防范地震灾害,而房屋中的减隔震应用已是目前人力可及的最有效防灾方式。三问: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74)房屋抗震技术提升具备迫切性 。条例中明确强调的隔震减震技术属于房屋抗震领域的新型技术,不同于传统抗震方式,传统方式多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方法主要为加强混凝土和钢筋使用量等,而减隔震技术是“以柔克刚”的柔性抗震,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分别减弱地震作用 50-80%和 20-30%,抗震效果显著。回顾汶川地震,不仅造成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同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亿元,其中民房损失 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类房屋损失占 20.4%,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平均只占房屋造价 5%左右(高烈度下使用可节省综合造价), 不论民生保障还是经济损失的角度都是大有裨益 。5)近年相关标准频出,为条例落地奠定基础 。条例中明确“两区”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强制性与功能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行业空间有望扩张 20-30倍(详请参考我们的减隔震专题一至六),需求的迅速扩张将对行业发展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8年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 / T118-2018发布,先是将隔震产品标准提高至发达国家水平(水平极限变形 400%),紧接着 2019年又正式执行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增加了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标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021年 2月即将执行的 GB/T 38591 2020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 中,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地震安全性”提高至“地震安全韧性”,强调房屋建筑能够维持与快速恢复建筑功能的重要性。各类相关标准于 条例 推进的同时相继落地,不仅彰显我国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决心,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行业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的 落地势在必行, 不仅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更是国务院住建部八年来持续深化研究的产物,加之近年我国频出的相关标准铺路,减隔震作为房屋抗震新型技术大力推行的趋势已相对明确。三问: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8资料来源:地震局,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图表 : 一年内地震发生地点一览条例落地8年持续深化推进地震频发需求凸显标准频出奠定基础民生与经济双保险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图表 : 条例 落地势在必行三问: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 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附图: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明确“提高抗震防灾能力”9资料来源 :政府网,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三问: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