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20年中国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变革研究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智能 互联 -汽车产业 变革 研究 报告 2020年 探讨汽车智能化、互联化发展对汽车产业影响 22020.12 iResearch Inc. 摘要 来源:艾瑞研究院 自主绘制。 国内目前主推单车结合车联网共同实现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车联网产业发展将会 经历路端 /网络覆盖从无到有的过程,车联网功能也将会从最简单的信息交互到网络 协同感知再到最终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 HD Map作为车联网产业链上游,由于 其对于单车系统感知、定位、规划决策等环节的强大辅助作用,且国内行业具有较 高的政策壁垒,预计国内厂商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国内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具有充足的必要性:汽车作为国内第二大产业对经济 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除了可以实现对海外传统汽车工业强国 的弯道超车,同时可培养一批具有高端技术实力的产业链上游厂商。此外,智能网 联汽车将会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包括单车自动化和车联网两大发展领域。其中单车自动化预 计在未来两年将会迎来 L3级产品的量产落地, L4级将会在未来 5-10年实现落地。 L3 级及以上产品的落地这将会相继带动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等产 业链上游环节的发展机会; 汽车产业经过百年发展,产业链固化并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壁垒,但传统的产业格局 难以适应新时代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需求。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对于汽车底层电 子电气系统重新整合设计,传统汽车电子供应链存在着破坏式的创新发展机会; SMS 3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驱动因素解析 1 汽车电子产业链概览 2 智能网联发展对汽车电子市场影响 3 典型案例 4 5总结:趋势、风险、投资建议 42020.12 iResearch Inc. 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在传统汽车基础上通过 ICT技术改造实现的“自动化”及“网 联化”技术升级 根据今年 2月,我国发布的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中,对智能汽车的定义: “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 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并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 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智能汽车不仅局限于 “单车自动驾驶”,除了单车搭载的智能传感器、中央计算单元等设备外, 同时通过应用通信技术实现与道路设施、其他道路使用者、云端甚至卫星的链接,以实现对道路环境信息的掌握、互联网 资讯进行的交互和共享等功能。智能汽车将会成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篇报告在第一章将会重点探讨智能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在第二章重点描述汽车电子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第三章根据智能汽车定义,分为“自动驾驶”以及“车联网”两部分探讨智能汽车发展对于汽车产业 /供应链的影响,并 在第四章重点描述国外 /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发展现状。 来源: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公开网络信息整理。 定义 : 被称为 智能网联汽车 、 自动驾驶汽车 功能 : 具有 自动驾驶功能 、 能够进行 网络交 互 的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 技术构成 : 搭载 智能传感器 、 控制器 、 执行器 , 应用 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 等技术 Key Features: 52020.12 iResearch Inc. 智能化 网联化 集成化 政策催化推动行业发展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作为国内第二大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智能网联升级将会推动 相关产业链发展,助力国内经济的结构转型加速和快速发展 来源: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汽车电子产业 发展趋势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传统市场挑战者: 互联网造车厂商如 TESLA、 APPLE、 HUAWEI等行业新进入 者在产品设计理念、汽车电子架构技术和 软件开发等多方面上对传统 OEM、 Tier1 等形成颠覆式冲击,“鲶鱼效应”推动市 场变革步伐加快。 新进入者对现有市场的挑战 汽车及出行行业寻求新变革 产业链成熟度 新车销售: 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环 保政策推进导致全球新车销量增速放缓, 传统产业链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网约车盈利: 网约车等共享出行模式面临 高昂的车队管理成本、人工费用、管理费 用等所造成的亏损,平台盈利困难。 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上游相关技术逐步成 熟,为车联网、高阶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 发展形成了技术及产业链支撑 通讯技术: 5G、云计算、卫星、以太网; 硬件技术: MEMS、智能芯片; 软件技术: 人工智能算法、 AUTOSAR 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政策,从自动驾驶道 路测试,芯片、通讯、操作系统等配套技 术发展,行业整体渗透率等多方面提出了 智能汽车短、中、长其发展目标,提出到 2035年中国智能汽车全球领先的目标。 62020.12 iResearch Inc. 智能化汽车相关产业政策梳理(一) 政策制定大力扶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相关产业发展 来源:公开市场数据收集整理,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时间 部门 文件 内容 2015.5 工信部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分领域、分门类逐步突破汽车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提高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 2016.3 国务院 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到 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 体系;到 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 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2016.1 0 中国汽车工业 协会 “ 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 规划意见 提出八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到 2020年,具有驾驶辅助功能( L1)的智能网联 汽车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 50%;条件自动驾驶( L2)的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 10% 2017.1 工信部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加快发展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平台的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数字内容 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在线运营服务。 2017.4 工信部、国家 发改委、科技 部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将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到 2020年,中国汽车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与国际同步发展 ,, 汽车驾驶辅助( L1)、部分自动驾驶( L2)以及有条件自动驾驶( L3)的新车装配率超过 50%;到 2025 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动驾驶 新车装配率达到 80% 2017.7 国务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要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 2017.12 工信部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 2020年) 支持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到 2020年,建立可靠、 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支撑高度自动驾驶( HA级)。 2017.12 工信部、国家 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主要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规范、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车联网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包括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 准体系,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在车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功能应用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 并逐步形成统一、协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 2018.1 国家发改委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征求意见稿) 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 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成效。 大城市、高速公路 LTE-V2X覆盖率达到 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 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 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形成。新车基本实现智能 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人 -车 -路 -云”实现高度协同,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 5G-V2X 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求 2018.12 国家发改委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到 2020年能够支撑有条件自动驾驶( L3级)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新车驾驶辅助系统( 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 60%以上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72020.12 iResearch Inc. 智能化汽车相关产业政策梳理(二) 2020年十一部委联合发布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提出到 2035年中国成为智能汽车强国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 2025年 有条件自动驾驶( L3 )的规模化生产,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 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高度自动驾驶( L4)的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LTE-V2X 实现区域覆盖, 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20352050年 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强 国愿景逐步实现,智能汽车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 L1新车渗透率达到 50%, L2新车渗透率 达到 10% 大城市高速公路 LTE-V2X覆盖率达到 90%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技术突破 网络安全体系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产业生态体系构建 E/E、传感器、智能终端、 智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 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基 准服务、云控平台 培育配套产业集群、国际 品牌,组建产业联盟,培 育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军 转民 推动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建设广泛覆盖的车用无线通讯网络、 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 准服务及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建设国家智能汽车云控平台 健全法律、完善技术标准、 推动认证认可、加强车辆 产品和使用管理 完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82020.12 iResearch Inc. 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一) 近年国内乘用车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市场由增量转入存量市 场将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推动行业变革 近年来,伴随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叠加早年乘用车市场快速增长,消费者购车意愿降低。此外,由于一线城市牌照 政策,进一步压制了新车注册数量,汽车市场销量走弱,国内汽车市场由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预计汽车市场竞争将会 进一步加剧。在此情况下,预计一部分缺少资金、规模和 研发能力的整 车厂将面临市场淘汰、转型或被并购的命运 ( 2019年 10月,传出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和力帆汽车等四家国产汽车厂商申请破产的消息,力帆、江淮、长 江等厂商为小鹏、蔚来、零跑等互联网造车势力进行代工寻求转型)。此外,考虑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判断人们将会选 择更加廉价的出行方式,如共享出行等出行方式将会得到出行者更多的青睐。 来源:乘联会,艾瑞研究院整理绘制。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政 策 催 化 行 业 驱 动 396.6 514.9 629.8 674.7 1,031.5 1,374.9 1,449.8 1,549.4 1,792.8 1,970.0 2,119.7 2,429.2 2,474.4 2,367.2 2,143.3 29.8% 22.3% 7.1% 52.9% 33.3% 5.4% 6.9% 15.7% 9.9% 7.6% 14.6% 1.9% -4.3% -9.5%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05-2019年中国乘用车 市场 销量 中国乘用车销量(万辆) 同比( %) 92020.12 iResearch Inc. 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二) OEM厂商加速布局智能互联技术及共享出行服务场景,探索 由设计 -制造 -销售的商业模式向出行服务的提供商转型 来源:公开市场数据收集整理;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政 策 催 化 行 业 驱 动 整车企业 智能驾驶技术布局 出行布局 大众 开发: 开发 MEB平台及 VW.OS操作系统,预计 2025年前全部车型搭载 VW.OS;大众 与微软合作成立 Car.Software部门,开发软件和汽车云服务,未来计划将大众汽车内 部软件自主开发率由 10%提升至 60%。 2019年推出“ WE Share”纯电动汽车 共享平台; 奥迪 开发: 2025年前将 1/3研发预算投入到数字化服务、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 合作: 与华为战略合作发展智能网联,与安森美半导体战略合作。 推出: Audi on demand + 移动出行 服务 丰田 开发: 成立丰田互联汽车公司( Toyota Connected Inc),开发移动服务平台 ( MSPF )和数据通信模块( DCMS)实现 V2X;提出 Mobility Teammate Concept,同时布局高级辅助驾驶( Guardian)和自动驾驶( Chauffeur) , 开发 Central&Zone E/E架构; 合作: 与 Uber和亚马逊合作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技术, 与 NTT DATA合作搭建 ICT平 台,开发高精度地图; 基于丰田在智联化、自动化方向上的技 术研发,推出出行服务 Ha:mo和 Hui-a。 公司长远战略发展方向为从传统 OEM 厂商转型为出行服务提供商( MaaS ) 通用 开发: 开发 Global B 汽车 E/E架构 合作: 收购 Cruise Automation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投资 Lyft、 SideCar等共享出行企业 宝马 开发: 计划 2021年推出 L3具有功能车辆, 2025年实现 L5车辆上路 合作: 与 Mobileye、 Intel、大陆、德尔福等厂商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加入百度阿波罗 联盟 收购北美停车应用服务商和汽车共享服 务商,与奔驰合作出行服务 奔驰 开发: 开发具有 L3功能的 Drive Pilot系统 合作: 与 NVIDIA、 BOSCH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投资 MOMENTA、 HERE MAP等企业 投资 MyTaxi、 rideScout、 Car2Go、 Blacklane 福特 合作: 福特、奥迪、高通、 5G汽车协会共推车联网直通讯技术,与百度、阿里签署智 能车联战略合作,投资 Argo.ai、 Velodyne、 Civil Maps、 Niernberg Neuroscience 投资 Lyft 102020.12 iResearch Inc. 2020.12 iResearch Inc. 出行方式的变革(一) 共享出行为未来城市提供更为有效的出行方式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加速扩张,而人们的出行需求也随之增长。日益增长 的出行需求与城市管理出现了矛盾。目前全国有 1.6亿人有驾驶照却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而拥车一族也面临着交通 拥堵、停车困难以及车辆使用率低等问题。共享出行被认为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有的城市运力效率分配低下以及城市拥堵等 问题,对现有的出行方式能够形成很好的补充。当前主要的共享出行方式包括:网约车、顺风车、分时租赁等,但目前基 于现有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共享出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网约车存在着司机管理困难,司机费用高昂导致的平台盈利困难; 顺风车最具符合共享出行理念,但其先天存在着非盈利、以及运力分配效率低下等问题;分时租赁取用车及归还地点固定, 若取车点分布较少则取车及归还不方便,相反则面临着高昂的停车场租用费用等。 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来源:德勤管理咨询、艾瑞咨询研究院整理。 2.5 2.8 3.1 3.4 3.7 1.5 1.7 1.9 2.2 2.4 13.4% 13.9% 10.7% 10.3% 7.9% 12.4% 11.7% 12.8% 11.9% 10.6%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4-2018年 中国汽车驾驶员数量 和汽 车保有量 汽车驾驶员数量(亿人) 汽车保有量(亿辆) 汽车驾驶员同比增长( %) 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 %) 670 681 688 668 248 275 311 610 146 235 273 653 312 383 435 127 2015 2020e 2025e 2050e 步行 公共 交通 私家车 共享 出行 0% 2.7% -2.6% 4.4% CAGR 2015-2050年 中国城镇人口出行次数 细分 (百万人次 /天)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政 策 催 化 行 业 驱 动 112020.12 iResearch Inc. 出行方式的变革(二) 当前共享出行平台面临盈利困难的情况,高级自动驾驶技术 有望通过对人力的替代实现平台服务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改善 自动驾驶车辆是天然的共享出行平台,虽然其初始投入高,但作为自动化共享出行工具,其既可以解决司机管理、人力成 本高昂等问题,同时其还可以通过后台配单自动驶往临近的叫车人,同时结合网约车的便利性和分时租赁的经济性。 智能自动驾驶车辆同时结合了网约车便利性和分时租赁经济性特点,既解决了网约车司机的管理和人力成本问题,又解决 了分时租赁取、归还车辆不方便的问题;密歇根交通研究院测算一辆共享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替代 9.34辆传统汽车,这将大 幅降低汽车密度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为城市节省大量的停车场用地资源。 来源: Lyft上市招股说明书,艾瑞研究院整理。 平台收入: 3.5美元司机收入: 9.5美元(含奖金补贴) 乘 客 补 贴 研 发 运 营 和 支 持 管 理 和 行 政 销 售 和 营 销 保 险 其 他 支 出 平台亏损 1.61美元, 占收入的 45% 每单平均车费 13美元 平台费用支出 单车每年为出行厂商创造价值: 30 25 12=-14,490美元 平台收入: 13美元 乘 客 补 贴 研 发 运 营 和 支 持 管 理 和 行 政 销 售 和 营 销 保 险 其 他 支 出 每单平均车费 13美元 平台费用支出 自动 驾驶 车辆 折旧 平台获利 7.09美元,占收入的 55% 单车每年为出行厂商创造价值 72 30 12=183,773美元 技 术 支 撑 挑 战 者 政 策 催 化 行 业 驱 动 传统模式 自动驾驶模式 122020.12 iResearch Inc. 新进入者对传统汽车行业发起挑战 互联网造车势力设计理念先进且近年来伴随着产能逐步成熟 放量,对传统厂商和产业链形成了较大挑战,鲶鱼效应推动 传统汽车厂商加快推进智能汽车技术布局 来源:公开市场数据收集整理;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国内互联网造车势力在早期经历了大量研发投入、 组建产能、缺乏市场信任后,经过市场洗礼,逐渐 走出了如蔚来、小鹏、威马以及车和家等厂商。 近年来,整车厂商加快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 突破,通过与产业内外合作,实现了旗舰车型 L23自动驾驶能力的获得 和突破。 技 术 支 撑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挑 战 者 互联网新兴造车势力 传统造车势力 2019年产销超过 36万辆,同 比增长超过 40%,其中 Model3产量同比增长 97.6%; 预计 2020年将会推出 Model Y, Semi等车型, 2021年 Cyber Truck上市 2019年,蔚来 ES8、 ES6累计交付 20,565辆; 2020年 4月,推出 ES8升级款,包含 180项提升。 2019年,小鹏唯一在售车型 G3累计销售 16,608 辆; 计划推出 P7,对标国产 MODEL 3。 2019年,威马 EX5累计销售 16876辆; 今年 4月计划推出 EX5-Z,是 EX5智联升级版本。 推出基于 MEB平台的 Id.3,将车载电脑集成为 3 台域控制器,大大降低 E/E复杂度并实现了 OTA。 大众将整车软件自研率由 10%提升到 60% 推出搭在了 Super Cruise系统的旗舰车型 CT6; 具有在封闭的高速公路环境下 L2辅助驾驶能力。 搭载 zFAS和激光雷达,在 60KM/h以下开放路 段实现 L3辅助驾驶水平 互联网新兴造车势力代表厂 商 Callenger Defender 特斯拉为互联网造车势力鼻祖,经历 了近 20年发展,伴随着核心技术突破 以及产能、良率的上升,公司市值不 断超越传统整车厂商。 132020.12 iResearch Inc. 传统汽车市场颠覆者 -特斯拉(一) 以电动车平台为切入点,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自研实现车辆的 软硬件解耦和价值重塑 Tesla目前无疑是落地量产产品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其中以 Model 3为代表,研究机构对特斯拉 拆解发现其电子电气架构( E/E )与传统汽车存在较大差别,包括: 1、更集中、简化的计算架构设计: 传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中上百个 ECU被 3个域控制器( CCM、 BCM LH和 BCM RH)所 取代,车载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车内通信网络布线得到极大简化; 2、采用了自研的 AI芯片: CCM中采用了自行研制的 FSD芯片:对传感器数据计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深度 FOTA: 相对集中的计算架构和大量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使车辆具备了深度 FOTA功能,车辆可通过在线更新的形 式完成车辆性能升级,同时对于部分软件上的问题可实现在线的 Bug修正,免除了返厂召回维修升级的巨大成本; 4、 AutoPilot+影子模式: 车联网功能使每辆 Tesla汽车都成为数据采集器,可实时收集并回传 Autopilot运行效果和驾驶员 干预情况,软件开发人员可在后台对 Autopilot进行升级并在线部署, Autopilot能力快速加速 Robotaxi应用的部署速度。 来源:公开市场数据收集整理,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技 术 支 撑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挑 战 者 高度集成化的域控制器设计大幅简化了汽车电 子电气架构复杂度,中央域控制器中使用了特 斯拉自行设计的 FSD芯片,可为自动驾驶算法 提供高效的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处理能力( 600 GFLOPS,每秒 2300帧的图像处理能力)。 FSD、域控制器 影子模式 AutoPilot FOTA 特斯拉 OTA功能可持续对车辆包括信息娱乐系 统在内的全车电子电气架构功能进行升级, Model 3 自 2017年发布以来已经进行了 120+ 次 OTA升级,实现了包括加速功能在内的深度 功能升级。 基于视觉 +毫米波雷达的廉价感知系统解决方案, 使量产自动驾驶产品落地成为可能。网联化功 能使每辆汽车都是数据收集装置,通过影子模 式在后台对自动驾驶算法进行不断升级,通过 OTA对车辆自动驾驶功能进行不断升级迭代。 60万辆配备自动驾驶硬件的特斯拉汽车通过影 子模式为后台提供大量的实际道路驾驶数据 (每天 2000万英里),特斯拉软件开发人员在 后台通过对关键数据分析,不断丰富特斯拉自 动驾驶系统对不同场景的处理能力。 142020.12 iResearch Inc. 2020.12 iResearch Inc. 传统汽车市场颠覆者 -特斯拉(二) 每一辆 Tesla除了为公司贡献一次性的车辆销售收入外,智能 网联技术将会长期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现金收入 特斯拉的收入除了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次性的购车收入以外,在后续的车辆使用过程中(每辆车平均使用年限为 8年), 消费者还会不断地向特斯拉支付包括:超级充电站使用费、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升级,网络连接资费以及信息娱乐内容等 后续一系列服务费用。此外,基于目前特斯拉发展来看,未来特斯拉汽车很有可能作为共享汽车平台或以推出特供的共享 汽车平台为基础提供出行服务并收取出行服务费用。 来源: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 来源: TESLA官网,艾瑞研究院自主绘制。 利润 增长 研发、 投入 收入 直销 产能 基础设施使用: 网络、超充 软件增值服务 /OTA 数据闭环 /Shadow 基于自动驾 驶的 MaaS TESLA区别于传统整车厂商的商业飞轮分析 第一层商业飞轮: 基础的整车产品销 售逻辑,产品力、 性价比。 第二层商业飞轮: 完善的配套设施提 升客户用车体验; 第三层商业飞轮: 在线升级功能为客 户提供更丰富的功 能和内容服务,实 现后续收费; 第四层商业飞轮: 自动驾驶实现真正 的共享出行服务, 最大化挖掘车辆价 值; 技 术 支 撑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挑 战 者 3,432 5,589 8,535 17,632 19,952 309 762 1,107 883 869 14 181 1,116 1,555 1,531 291 468 1,001 1,391 2,226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15-2019年特斯拉收入情况 Service and other (Million Dollars)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Million Dollars) Automotive leasing (Million Dollars) Automotive Sales (Million Dollars) 152020.12 iResearch Inc. 2020.12 iResearch Inc. 传统汽车市场颠覆者 -特斯拉(三)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领域销量远超同类型产品,产品获得 市场广泛认可 Tesla作为整车市场的新进入者和挑战者,通过率先推出 RoadStar、 Model S、 Model X等高端车型产品,奠定了品牌影 响力并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在 2017年推出了面向中低端市场的 Model 3车型,产品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市场上的广泛关 注和认可,并获得了大量的订单。在美国产品销量远超同类型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 Model 3同样获得了成功, 通过后续的本土化生产实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将会进一步抢占国内市场。 来源:公开数据收集,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 来源:公开数据收集,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 技 术 支 撑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挑 战 者 139,513 27,595 24,900 24,781 18,306 18,194 18,019 14,715 8,664 2018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 10,160 7,500 5,271 2,957 2,531 2,009 1,557 1,479 1,215 2020年 3月中国电动汽车销量 162020.12 iResearch Inc.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梳理 智能汽车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大学实验室逐步迈向商业化 来源:公开资料汇总整理。 1956 70年代 90年代 2005 2015 2014 2010 2007 2016 2017 2018 2019 通用汽车推出 FireBird, 基于车路协同技术,实现 在高速场景下的 无人驾驶。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实验室开始基于人工智能和摄像头传感器 进行移动机器人、自动驾驶原型车研究; 80年代,日本开始车路间通信系统 RACS研究; 9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意大利帕尔玛大学以及我国清华、国 防科工大等学府推出了自动驾驶原型车并实现了实际上路测试。 1999年,美国 FCC将 5.850-2.925GHz频段分 给 DSRC。 采用激光雷达的斯坦福大学 “ Stanley”无人车完成了 DARPA无人车挑战赛,横穿 240公里 沙漠地带。 采用 Velodyne64线激光雷达的 卡内基梅隆大学赢得了 DARPA“无人车城市挑战赛”; 采用单目摄像头技术的以色列 ADAS公司 Mobileye产品实现量 产。 谷歌成立无人车项目 “ Chauffeur”; 中国举办“智能车未来挑战大 赛”; 国防科工大学 HQ3无人车完 成 286公里高速无人 驾驶测试。 谷歌的第三代无人车 “ Firefly” 上路测试; 同一时期 Mobileye的装 机量达到近千万台,并开 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奔驰推出无人驾驶概念车 F015; 特斯拉推出了 Autopilot系统; 安霸收购意大利 VisLab; 百度成立自动驾驶部门。 Nvidia推出支持 L2的 Drive PX芯片 3GPP开始 LTE-V2X标准制定。 通用收购 Cruise Automation; 长安汽车与博士和清华合作的无人 车完成 2000公里道路测试; Uber收购自动驾驶公司 Otto; Waymo独立; 国内诞生大量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英特尔收购 Mobileye; 百度成立阿波罗自动驾驶联盟; Waymo带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 辆上路运营; 各国相继推出了自动驾驶相关的政 策与法规,推动行业发展; 奥迪推出带有 L3功能 A8车型。 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相继 推出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 理规范,各地开始兴建智能驾驶 测试和示范园区; 基于 MEMs、 Flash等技术的车用 激光雷达产品陆续推出; Nvidia推出 Jetson AGX Xavier。 Waymo One无人驾驶出租 车付费服务开始运营 地平线推出征程二代自动 驾 驶芯片。 挑 战 者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技 术 支 撑 172020.12 iResearch Inc. 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游支撑技术 随着近年来半导体硬件、软件以及通信等技术上的进步及突 破,汽车智能化升级逐渐成为可能 在上页梳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后,我们发现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但直到上世纪末,相关技 术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当时的底层技术、配套产业等不足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近二十年, 伴随着半导体、高精度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逐渐成为可能,但 当前落地的产品智能化有限,只能部分实现辅助驾驶功能,或者是只能在封闭区域低速环境下实现自动驾驶。未来伴随着 资本的不断投入、廉价的超级计算机单元和具有高精度探测能力的传感器量产,伴随着驾驶数据的积累自动驾驶算法的快 速提升,具有高等智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有望在未来 510年内得到落地。 来源:艾瑞研究院自行绘制。 挑 战 者 行 业 驱 动 政 策 催 化 技 术 支 撑 人工智能概念从上世纪 60年代提出,相关技术 在近 20年伴随计算机技 术的进步得到了快速发 展,人工智能技术使自 动驾驶汽车拥有对不同 道路情况思考判断的能 力; 汽车领域建立 AUTOSAR 为汽车领域软件系统开 发、软硬件解耦及汽车 OTA、自动驾驶等技术 发展打下基础。 软件技术发展 摩尔定律推动半导体技 术快速发展,在单位空 间内集成更多的电子管 使电子硬件计算性能和 能耗表现大幅提升,为 汽车智能化升级从硬件 层提供了基础; 人工智能硬件技术的发 展使汽车控制系统能够 拥有媲美超级计算机的 计算能力,拥有能够在 行驶过程中对行车环境 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使 自动驾驶 成为可能。 硬件技术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经过近 10年发展使国内网民渗 透率超过了 50%; 5G相关技术得到快速发 展, Rel16第三阶段技 术标准冻结,重点聚焦 URLLC场景、网络切片 及毫米波通信等技术, 对于车联网的商业化应 用来说具有 重大意义。 通讯技术发展 伴随着自动驾驶企业路 测里程的不断积累、越 来越多的带有数据收集 功能的网联汽车不断上 路行驶,可用于训练自 动驾驶算法的有效数据 快速增长,自动驾驶系 统能力快速提升; 图商加速布局高精度地 图领域,积极收集地图 数据制作高精度地图产 品,为自动驾驶汽车提 供更远的视野。 数据积累 18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因素解析 1 汽车电子 产业链发展现状 2 智能网联化技术对汽车电子市场影响 3 4典型案例 5总结:趋势、风险、投资建议 192020.12 iResearch Inc. 安全气囊控制模块 ACM/SDM 主动行人保护系统 APPS 成员感知系统 OPDS 侧翻检测系统 RDS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 TPMS 电子控制悬架系统 EDC 底盘控制模块 CCM 汽车电子定义及分类(一) 在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下,由于智能化、网联化主要影响的是汽车的感知、决策以及信息交互能力,我们认为相比起传统 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趋势将会对汽车电子电气产业链产生更大的影响。传统汽车 电子电气架构可分为:动力总成、安全舒适系统、车身控制以及娱乐信息系统等四大部分,其中安全舒适系统与娱乐信息 系统将会受到汽车智能网联化升级的较大影响。 预计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趋势将会直接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 产生较大影响 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 来源: 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朱玉龙。 动力总成 Powertrain 动力总成控制 PCM 发动机控制 ECM 自动变速箱控制 ECT 电子汽油喷射 EFI 电子点火控制 ESA 空调控制系统 ACC 巡航控制系统 CCS 车载信息服务 人机界面 HMI 车载卫星定位导航 GPS 收音机 后座娱乐系统 RSE 车载音响系统 车载视频系统 DVD 车载电视系统 电子仪表盘 EIS 网关模块 车载自诊断系统 OBD 车载逆变器 娱乐信息系统 Entertainment & Information 安全舒适系统 Safety & Convenience 整车控制模块 VCM 车身控制模块 BCM 智能接线盒 SJB 电力功率管理 EPM 气候控制 CCS 自动头 /尾灯控制 ALC 自适应汽车前照灯 AFS 二极管尾灯控制 LRCL 电动座椅控制系统 SCM 车门控制模块 DM 车身系统 Vehicle/Body Control 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 ABS 驱动防滑控制 /牵引力控制 ASR/TCS 车辆稳定性控制 VSC/ESP 电子制动分配 EBD.FWS 线制动系统 BBW 辅助制动系统 EBA 车距控制辅助系统 DCA 电动助力转向 EPS 电子防盗系统 EAS 发动机防盗锁系统 IMMO 被动无钥匙门禁系统 PKE 遥控无钥匙门禁系统 RKE 下坡行车辅助控制系统 DAC 车道偏离预警 LDWS 202020.12 iResearch Inc. 汽车电子定义及分类(二) 汽车电子包括传感器、电子控制模块、执行器、线束以及开 关和指示 /显示设备等部件,其中与智能汽车有较大关联的为 传感器、电子控制模块、执行器以及线束 来源: 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朱玉龙。 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示意图( E/E、 EEA) 传感器 传感器 信号处理器 控制单元 执行器 传感器 电子控制模块 执行器 汽车线束指示和显示设备汽车开关 将物理量转变为可识 别电信号。产品种类 多样,包括: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 转速传感器、加速度 传感器、距离传感器、 方向转角传感器、雨 量传感器、胎压传感 器 以 ECU/MCU等微控 制器为核心,包括电 源电路、通信电路、 输入电路和输出功率 电路等组成部分。近 年来,单车使用的电 子模块数量快速上升, 并向着集成化方向发 展。 执行电子控制器所发 出的控制信号。如: 电磁阀、压电元件、 继电器、 直流电机等。 主要指车灯以及汽车 娱乐和信息系统的屏 幕等部分。 连接不同电气系统的 实体材料,是构成汽 车电路网络的重要成 员,包括:电线、接 插件和包裹胶带。 一般在 HMI中,作为 人机接口,控制汽车 行驶的重要输入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