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LCD供需反转中国制造腾飞.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table_research 行业深度 报告 电子 行业 2021年 03月 02日 table_main 公司深度报告模板 LCD供需 反转 ,中国制造腾飞 面板显示系列报告一 电子行业 推荐 维持 评级 核心观点: 液晶面板由政策、技术、资金三者共同推动 复盘 显示 技术的发展路 径以及各国 LCD产业的兴衰, 液晶 面板 产业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 型,并受到市场需求推动不断创新发展的产业。 面板 企业的发展需要 政策扶持、技术发展以及资金投入三者的共同推动。 液晶面板仍为未来 5-10 年的主流显示技术 新兴技术的主要推动力 为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新兴技术实现商用化的核心仍为价 格。液晶面板在 Mini-LED 背光等技术的加持下,将得以满足消费者对 显示高清化、大屏化的新需求。考虑到新兴技术良率、成本等问题短 期难以解决, 尽管面临着 OLED等新兴技术的竞争, 预计未来 5-10 年 液晶面板仍将是 大尺寸 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 。 液晶面板周期性减弱, 厂商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由于 2 年的建设期及 1 年的产能爬坡期,过往液晶面板显示出了较强的周期性。随着行业进 入成熟后期,厂商新建产能的意愿大幅降低 。按照我们的供需模型预 测,未来三年 LCD 产能的复合增速为 3.1%; LCD 需求端的复合增速 为 6.5%左右, 行业供需格局改善,周期性将明显减弱,面板价格将维 持在合理的区间,液晶面板厂商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 液晶面板进入中国大时代 , 面板 “双雄 ”腾飞 显示面板行业为国家重 点扶持行业,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我国液晶 面板制造用了近 10 年的时间完成了 “跨越式 ”发展 , 突破国外的技术封 锁,增强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完成专利布局 。 LCD产业链向中国转 移,预计未来 3-5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70%以上。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液晶面板已经进入中国大时代。 随着海外产能的 逐步退出,下游需求端的回暖,面板行业的供需格局有望改善并带动 价格的上涨,预计未来我国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将显著 提升 ,建议 重 点 关注 全球面板制造双雄 京东方 A( 000725.SZ)、 TCL 科技 ( 000100.SZ)。 政策支持下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率有望明显提升 , 建 议关注 偏光片领域领先厂商 三利谱 ( 002876.SZ) 、 杉杉股份 ( 600884.SH) 以及 检测 设备领先厂商 精测电子 ( 300567.SZ) 等。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水平情况(截至 2021年 03月 02日)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股价 EPS PE 2020E 2021E 2022E 2020E 2021E 000725.SZ 京东方 A 6.06 0.14 0.31 0.38 43.29 19.55 000100.SZ TCL科技 8.34 0.30 0.60 0.81 27.80 13.90 002876.SZ 三利谱 61.10 0.94 1.93 2.95 65.00 31.66 600884.SH 杉杉股份 15.10 0.24 0.53 0.73 62.92 28.49 300567.SZ 精测电子 54.98 1.08 1.45 1.9 50.91 37.92 分析师 傅楚雄 : 010-66568393 : 分析师登记编码: S0130515010001 特此鸣谢:张斯莹 实习生:曲晓桐 行业数据 2021. 03. 02 table_report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相关研究 新时代、新格局,电子投资新机遇 2020-12-14 苹果、面板为中军,第三代半导体为先锋 2020-09-23 后疫情时代的危与机,中国电子产业亟待升 级 2020-06-23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风险提示 海外产能退出不及预期,终端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液晶面板 行业竞争格局加剧 的风险。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目 录 一、液晶面板仍为未来 5-10年显示领域的主流 . 1 (一)兴起:从显像管到液晶显示技术 . 1 (二)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及瓶颈 . 3 ( 三 ) 新机遇 : MiniLED 背光技术给 LCD带来成长机遇 . 5 二、液晶面板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之一 . 7 (一)起源:液晶显示技术起源于美国 . 7 (二)发展:日本实现工业化生产 . 8 (三)成熟:产能向韩国转移并走向成熟 . 9 三、液晶面板周期性弱化提振行业盈利能力 . 11 (一)需求端:大尺寸化、高清化仍为主旋律 . 11 (二)供给端:产能扩张滞后,新增产能意愿较低 . 17 (三)价格:周期性减弱,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 . 19 四、液晶面板进入中国大时代 . 21 (一)政策支持:我国政策大力扶持 LCD产业 . 21 (二)规模效应: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双提升 . 23 五、中国大时代下的液晶面板投资机会 . 24 (一)制造:京东方 A、 TCL科技 . 24 (二)材料:三利谱、杉杉股份 . 26 (三)设备:精测电子 . 28 六、风险提示 . 30 插 图 目 录 . 31 表 格 目 录 . 33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 一 、液晶面板仍为未来 5-10年显示领域的主流 主流显示技术从显像管到液晶面板的更替,大约经历了 50年。复盘上一轮显示技术的更 替,新兴技术的主要推动力为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新兴技术实现商用化发展的核心 仍为价格。我们认为,液晶面板在 Mini-LED背光等技术的加持下,将得以满足消费者对显示 高清化、大屏化的新需求。考虑到新兴技术良率、成本等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预计未来 5-10 年液晶面板仍将是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 。 (一)兴起:从显像管到液晶显示 技术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显示技术也从最初的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 CRT)发展到平板显示 技术( FPD),平板显示更是延伸出等离子显示( PDP)、液晶显示(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 显示( OLED)等技术路线。 图 1. 显示技术的分类 图 2. 电视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料来源:瑞联新材招股说明书,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显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电视为例,第一阶段, 20世纪 CRT 时代: 1897 年, 世界上第一台 CRT 诞生,通过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来显示图像,实现了电信号向 光输出的转换。随着技术工艺完善,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CRT 技术的产业化,黑白 CRT 电 视和彩色 CRT 电视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显示设备。尽管 CRT 生产成本低,受到显像管限制, CRT 在尺寸上一般只能做到 34 英寸,无法满足逐渐增长的大尺寸需求。 图 3. CRT电视成像原理 图 4. 背投电视成像原理 资料来源:中关村在线,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中关村在线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2 第二阶段, 20世纪 90 年代交替时代:背投技术、等离子技术、液晶技术并行。传统 CRT 电视在尺寸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990 年左右厂商开始尝试各种技术实现更大尺寸的显示 效果。背投电视基于投影和发射的原理,将投影机安装在机身底部,通过反射将信号投射到半 透明的屏幕背面显像。尽管背投电视在当时拥有尺寸大、亮度高等优势,由于其机身厚重,灯 泡使用寿命等问题逐渐被淘汰。等离子电视采用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在两张超薄玻璃板之 间注入混合气体,通过施加电压利用荧光粉发光成像。尽管等离子电视画面清晰度高,由于烧 屏现象无法解决,未能成为下一代显示的主流。 图 5. PDP电视成像原理 图 6. LED背板技术使 LCD电视更轻薄 资料来源:中关村在线,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中关村在线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第三个阶段, 21 世纪 LCD 时代:早期 LCD 电视通过电视内部的 CCFL 灯管照明,受到 灯管体积的限制,电视厚度并不理想。 2000 年后,随着液晶技术的完善, LED 发光二极管作 为背光源减少了液晶电视的体积。同时, LED背板在功耗方面优势明显,比传统 LCD电视功 耗降低了三成以上。 2005 年起, LCD 电视的成本大幅下降 ,叠加当时厂商价格战越发激烈, LCD电视价格大幅下滑:根据 CNN新闻报道, 32寸的 LCD电视由 2005年 1,566美元急速下 跌至 2008 年的 580 美元,与同尺寸 CRT 电视价格相当。同年, LCD 电视在我国的出货量占 比首次超过 50% ,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 图 7. 32寸 LCD价格变化(单位:美元) 图 8. 国内历年各类彩电零售量比例 资料来源: CNN,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走向自主创新:新火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从显示技术的演变可以看出,高清化、大尺寸化、轻薄化(便携)一直是消费者需求的主 要因素。 新一代显示技术除了需要满足当时的消费者需求、足够的性能优势、长时间验证的 稳定性,还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实现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才有机会替代现有 的主流显示技术。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3 (二)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及瓶颈 前文中我们提到,显示行业的需求主要为便携 -柔性、大尺寸化以及高清化。目前, 各大 厂商探索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 OLED、 Micro-LED直显等技术。 表 1. LCD、 OLED、 Micro-LED性能对比 特点 LCD OLED Micro-LED 发光方式 被动发光 自发光 自发光 对比度 5,000:1 寿命 中等 中等 长 柔性 不具备柔性 可卷可绕 可卷可绕 反应时间 毫秒 微妙 纳秒 工作温度 -40 100 -30 85 -100 120 成本 低 中等 高 能源消耗量 高 中等 低 可视角度 低 中等 高 PPI 250 300 1500以上 资料来源: GGII, LED inside,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Micro-LED 尽管具有较高的显示效果,但实现商业化仍然需要时间 : Micro-LED 是目前 显示行业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最有潜力的显示技术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着巨量转移、封装测 试、全彩色、均匀性等技术难点,仍处于研发阶段,离商业化量产还有几年的时间。 OLED 技术逐渐实现商业化生产,开始应用于手表、手机等小尺寸领域。 OLED 全称为 有机发光二极管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通过自发光成像,具有能耗低、对比度 高、具有柔性且工艺过程相对简单的特质。目前 OLED显示器主要以主动矩阵 AMOLED为代 表的折叠屏搭载智能手机为主。由于折旧、劳动力成本等其他费用, AMOLED 与 LCD 手机 面板仍存在一定的价格差: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 AMOLED良产率需要达到 80%以上其成本 或将低于 LCD。伴随着良产率的提升, Trendforce 预计 AMOLED 手机的渗透率将从 2019 年 的 31%上升至 2021 年的 38%,预计在 2025年 AMOLED手机渗透率有望突破 50%。 图 9. AMOLED技术在手机领域渗透率提升 图 10. AMOLED良率提升至 80% ,生产成本或将低于 LCD 资料来源: Trendforce,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智研咨询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尽管 OLED已开始应用于小尺寸设备, OLED在未来几年尚难代替 LCD屏幕成为市场主 流,主要原因有三 : 其一, OLED 较已技术成熟的 TFT-LCD 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 目前 OLED制程并没有统一的量产技术,仍需要对器件、设备、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如掩膜版、真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4 空蒸镀机: OLED的各层原料在真空腔室内的低电压加热、电子束轰击或激光加热的方法升华 成原子、分子,之后透过掩模版凝结在基板上形成薄膜。掩模版的精密程度越高,各层材料凝 结成的厚度越均匀,蒸镀在同一层的三色发光材料位置越精准。放大尺寸生产使得达到所需精 密度的难度大大增加 , 生产的高要求使高标准真空蒸镀机仍然 “一机难求 ”。 图 11. OLED蒸镀与封装流程图 资料来源:天通智造,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其二, OLED面板稳定性与寿命相比 LCD面板不足。 高亮度长时间的使用屏幕时, OLED 的自发光材料特性对于湿度和氧气浓度的敏感性将导致有一些子像素的性能下降速度(半衰期) 远大于 TFT-LCD,且显示颜色不同的子像素点衰减的速度并不一致,导致长期高强度使用的 OLED有可能出现黑屏、花屏或烧屏的现象。虽然在小屏幕的手机等消费终端使用并无明显影 响,但 OLED面板在大尺寸设备的显示应用却仍需技术的更新迭代,短期内无法实现。 图 12. OLED面板存在烧屏问题 图 13. 65寸 OLED、 LCD电视成本对比(美元)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DSCC,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其三, OLED 相较 LCD 缺失成本竞争优势。 根据 IHS Markit 的数据,目前市场主流为 49 60 英寸的主流面板尺寸,以 55 寸的超高清 OLED 为例,仅有 60%良品率的 OLED 面板 制造成本约为同尺寸 TFT-LCD 的 2.5 倍。短期之内,由于升华提纯和真空蒸馏两个关键步骤 的高技术壁垒, OLED 无法快速提高良品率。对于大尺寸 OLED 面板,即使良品率达到 90% 以上,制造成本仍近同尺寸 TFT-LCD的 1.8 倍左右。考虑到折旧也是成本的重要因素, OLED 工厂折旧完毕, 60%良率的成本差距仍有 1.7倍,良率 90%的情况下缩小至 1.3倍。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5 尽管 OLED 在 中小屏 领域 有产能扩张趋势且具有性能优势,但 在大尺寸领域,相比 TFT-LCD, OLED在 3-5年内仍存在技术和产能限制 , 大规模投资该技术的三星与 LGD未来 出货量合计不超过全球 TV面板需求 10%,与 TFT-LCD出货量仍有较大差距。 ( 三 ) 新机遇 : MiniLED背光技术给 LCD带来成长机遇 LCD 技术相对于 OLED 技术在成本和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在色域、分辨率、功 耗方面相差较小,在对比度和运动图像模糊方面较为劣势。 虽然 OLED画质优良的多种特性, 其自发光的显示技术被公认为未来显示行业的新发展方向,但目前 OLED 的材料稳定性以及 封装密闭技术还有待提高,相较已发展成熟的传统背光源 LCD,成本仍有进一步下沉空间 。 Mini-LED 的出现改变了 LCD 的被动局面 。 Mini-LED 背光技术的加入使得 LCD 性能得 到较大的提升,并在非柔性显示的各方面性能上与 OLED直接竞争:由于 Mini-LED具有局域 调光( Local Dimming)的技术,通过对整体画面的动态 调光可实现高动态对比度、广色域显 示,通过特殊的封装结构和工艺,可以增大出光角度、削弱光晕效应,以均匀的自混光效果在 终端实现近零 OD设计,实现整机轻薄化,达到与 OLED显示同等的效果。 图 14. Mini-LED背光助力 LCD显示效果提升 图 15. LCD显示还原度与调光区域数量的关系 资料来源: Mini-LED助力下一轮 LCD 技术发展,中国银河证 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Mini-LED助力下一轮 LCD技术发展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院 Mini-LED作为 LCD背光技术,展现出了几大优势:高动态对比度、高动态范围、调光区 域数目依赖 LCD屏的尺寸、关开距离和分辨率。 表 2. Mini-LED背光与常规背光显示效果比较 特点 IPS液晶屏 Mini-LED液晶屏 对角线尺寸( cm) 17.5 16.4 分辨率 1080*2160 1440*2880 色域( %) 84 100 峰值亮度( cd/m2) 500 1000 最大对比度 1500:1 3000000:1 位数 8 10 动态区域 - 288 资料来源: Mini-LED助力下一轮 LCD技术发展,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6 以电视应用为例,相较于传统背光 LCD,采用 Mini-LED 背光技术的 LCD 从原本的 50 颗 LED上升到 1 2 万颗,并且尺寸仅为 100 200微米。在动态对比度和亮度上的表现更佳, 且具有轻薄、高画质、低功耗和节能等优势,极大的上提升了 LCD 的性能。相比同等性能的 OLED 电视, Mini-LED 价格仅相当于为降价之前的 QLED 背光 LCD 电视 ,价格优势明显。 据 LEDinside 预测, LCD 若与 OLED 直接竞争,产品生命周期大约为 5 10 年左右,若有 Mini-LED来强化 LCD的产品性能,则预计产品生命周期将被扩大 1.5 2倍 。 图 16. Mini-LED背光与传统背光比较 资料来源: Mini-LED助力下一轮 LCD技术发展,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2021年 Mini-LED背光技术商用化加速 。 自 2019 年以来,京东方、 TCL、群创、友达等 均已推出 Mini-LED各类应用样机,投入小规模量产,包括自 27 75尺寸 Mini-LED背光显示 屏、电视以及电竞笔电面板等,而苹果、三星、 LGD 也在积极参与投资 Mini-LED 生产制造 项目:苹果有望在 2021年一到二季度推出的 Mini-LED 显示屏 iPad与 Macbook作为终端产品 将带动该技术应用落地。从产业链上中下游厂商的布局来看, Mini-LED 已成功具备技术、产 能、良率等条件,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据 Arizton统计及预测, 2019年全球 Mini -LED市场 规模约为 0.25亿美元,到 2024年将超过 23 亿美元, CAGR为 148%。我国 Mini-LED产业优 势明显 ,根据高工 LED统计及预测, 2018 年我国 Mini-LED市场规模为 3亿元,预计到 2020 年将超过 22 亿元,增速在 170%以上。 图 17. 全球 Mini-LED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 :百万美元) 图 18. 中国 Mini-LED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 Arizton,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高工 LE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我们认为, Mini-LED 与 LCD 的组合可以扩大现存液晶显示产品的生命周期 , 并强化面 板厂商的差异化议价能力, 预计从 2021年起 Mini-LED背光液晶显示屏 有望在 中 高端笔记本、 电竞显示器与大尺寸电视类产品大规模放量。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7 二 、液晶面板 为 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之一 LCD,全称为 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为液晶显示器。一般 LCD显示构造为两片平行的 玻璃基板配合极化材料,中间配置液晶盒,通过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来控制每个像 素点的偏振光,并以此达成成像的目的。 液晶显示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视、笔电、手机等领域, 具有直角显示、低耗电量、体积小和零辐射等优点,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之一。 市场 上普遍 应用 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CD) 技术, 通过加入薄膜晶体管来使 每个液晶分子的开关独立,达成更加稳定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 显示模组主要 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在液晶面板中,液晶本身不发光,由背光模组来提供稳定且均匀 的背景光源 , 通过偏光片来达成自然光 有极性的偏振光的转化 。 薄膜电晶体通过开关控制信 号传输,控制偏振光的折射与否 ,最后透射光透过彩色滤光片来改变颜色,达到最终成像。 图 19. TFT-LCD横截面构成图 图 20. 薄膜晶体管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 新材料在线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分析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 一 ) 起源: 液晶显示技术起源于美国 早在 1888 年 , “液晶 ”被奥地利植物学家 F.Reinetze 发现 , 德国的物理学家 D.Leimann 将 这种只在 特定温度下 浑浊状态存在的晶体分子结构命名 为液晶 。虽然液晶当时并未得到重视, 但美国有两家企业在一百年后,开发了液晶显示器的时代。 图 21. LCD起源于美国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8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领导世界消费电子工业的美国 RCA 公司 发明了薄膜晶体管,解决 了由于电压不稳导致的对比度欠佳的问题,并 第一次制作出基本液晶显示器:利用光学开光和 反射光来工作的三明治形状扁平显示器,用两块玻璃板夹住液晶,并在玻璃板上涂透明导电电 极,从而用低度数电压来维持晶体的不透明性状。 1968年,美国 RCA公司通过记者发布会展 示了可以静态单色图像的液晶板,动态散射型液晶显示器( DSM-LCD),并展示了数字电子时 钟等应用成果,引起了新闻界的强烈关注。由于 RCA公司管理层对未形成对液晶显示在消费 电子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并着重精力应对在计算机领域与 IBM 的挑战,放弃了对液晶的进 一步开发和发展应用。 1971年 RCA出手了计算机业 务并全面终止了 LCD的研发。 与此同时,美国西屋电 气 公司从 50 年代起也积极参与液晶的研究。西屋的研究院诞生了 两个方向的 LCD 技术 : 性能上远胜 RCA 公司的乳白色动态散射 DCM-LCD 的扭曲相列型液 晶显示器( TN-LCD);主动矩阵薄膜晶体管( TFT)技术液晶显示器。自 1963 年发起的小规 模 TFT 研究项目仅得到了电视事业部和半导体事业部的支持,所以在西屋于 70年代中期关闭 这两个事业部之后, TFT研究项目发起人布罗迪因得不到公司支持而离职。 虽然薄膜晶体管可以使主动矩阵液晶比当时生产的其他任何液晶都优越,且可预见 未来革 命性的应用 平板显示器可以带来可观的创收 , 但由于当时薄膜晶体管和显示器在技术上仍 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不断的改进材料的稳定性, 仍旧 无法应用 于 消费电子。 研发投入转化的 遥遥无期 使得涉足过液晶显示的美国大企业纷纷放弃了 TFT-LCD技术的开发,最终 未 实现平 板显示器的产业化。 ( 二 ) 发展: 日本实现工业化生产 在 1968年 RCA的记者发布会上日本工业界对 LCD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实现了 TFT-LCD 技术的产业化,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平板显示的应用领域 。日本企业首先 将 LCD技术应用到小型电子产品上,如须 羽精工的首款 LCD电子手表与夏普的计算器。 图 22. 日本实现 LCD工业化生产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由于 20世纪 70 年代年电子手表的大热和计算器的广泛应用,使得用于研发平板显示技术 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与此同时,从 1983 年须羽精工的 2 英寸 TFT-LCD 微型彩色电视的首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9 次面世,到 1988年夏普成功研发 14英寸彩电的跨越式进展过程中,液晶显示器的应用在不断 的更新换代,制造能力、生产工艺和性能改进也循序渐进的升级,为后续的笔记本电脑屏幕、 电脑显示器以及最终的电视平板显示器创造了基础发展的平台。 实现量产的过程并不顺利,日本 企业通过与美国的 科技企业 合作 , 实现了 TFT-LED的大 批量生产制造。 1991年东芝与 IBM合资建立的 DTI制造联盟正式投产,结合了东芝的 DRAM、 STN-LCD与 IBM TFT 陈列制成配置的相关经验,但初产期良品率仅有 10%,主要受到了设备 以及生产过程中尘埃的制约。 1993年后通过与应用材料合 作,通过改进的 CVD设备成功将良 品率提升至 90%。 图 23. 1990年以来液晶产业周期化的显现 (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走向自主创新:新火,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由于市场需求与工业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液晶显示产业强周期的性质开始显现。 1991-1996年间,全球 25条大批量生产线的建成有 21条建在日本,日本衍生发展出一套完整 的上下游 TFT-LCD工业企业,如上游玻璃基板的生产有旭硝子和电气硝子,彩膜和偏光片则 为日东电工,尼康、佳能、 NEC-安内华分别提供扫描式光刻机、步进式光刻机和干刻机设备 等,但由于日本固守从设计到生产的纵向一体化,没有及时进行分工协作的横向调整,无法保 证自己的持续新创新,后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由韩国与中国台湾逐渐反超。 ( 三 ) 成熟: 产能向韩国转移 并走向成熟 1995-1996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期,与 通常 的衰退期削减投资的行为不同,韩国通 过持续的进取性反周期投资, 从日本引进技术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规模扩张 : 三 星与现代分别于 1996年 10月、 1997年 11 月建成了 3代线 ; LG 在 199797年末以 3.5 代线推 出全球第一片 14.1英寸 XGA等级的笔记本电脑用面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日本虽仍为全球 LCD领域垄断地位,但大多企业仍在亏损。同 样的境地,分别亏损 7、 8年的韩国三星、 LG,继续在全球不景气的液晶显示器市场果断逆周 期投资数十亿美元,也正是在这一年,韩国终于结束近 10年的亏损,并于 1998年又一次成功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0 的赶超日本 三星和 LG 在显示器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18.8%、 16.2%, 超过龙头企业夏普 。 2000年在韩国政府 “横向整合 ”的要求下 , 现代等厂商逐渐退出 。 图 24. 韩国 LCD企业发展路径 资料来源: 公司官网,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整理 同期,中国台湾由于自有的大体量电子终端市场,工业技术研究院( ITRI)一直在为构建 大尺寸 TFT-LCD的技术基础而努力,促成了奇美电子、统宝光电等企业的建立。金融危机和 液晶衰退期使日本企业举步维艰,无法再维持 TFT-LCD制造技术保密性,仅在日本生产制造。 为了应对随着韩元的贬值逐步提升的韩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已被韩国抢占大部分 中国 台湾市场, 东芝、夏普等日本企业被迫于 中国 台湾建厂,并进行技术转移,以此弥补日本在 LCD 产业的 投资亏空 。 在第三次衰退期 , 6 家 中国 台湾企业抓住机会 , 并在 “两兆双星 ”政策的驱动下 , 迅 速崛起并形成了能与韩国企业抗衡的产业规模。 表 3. 第三次衰退期间中国台湾企业获得技术转移时间 公司 中 华 映 管( CPT) 达 基 科 技( ADT) * 奇 美 电 子( CMO) 联 友 光 电( Unipac) * 瀚 宇 彩 晶( HannStar) 广 辉 电 子( QDI) 成立时间 1971/05 1996/08 1998/05 1990/11 1998/06 1999/07 技术转让 时间 1998/03 1998/03 1998/10 1998/08 1999/05 量产 时间 1999/05 1999/07 1999/08 1999/10 2002/02 2001/10 技术来源 三菱 ADI IBM日本 富士通 松下 东芝、日立 夏普 资料来源:走向自主创新:新火,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院 注:达基科技、联友光电于 2001年合并,更名为友达光电( AUO) 第四次 液晶面板的 衰退期,给了又一批 中国 台湾新进企业发展的空间,广辉、群创、统宝 等均起源于这一时期。中国台湾整体于 2004 2006 年间大批制造 5、 6 代线,与韩国三星、 LG 齐头并进,占领全球大部液晶显示市场。但由于 2008 年经济危机来临, 当地需求萎靡 , 日、韩相继取消订单后, 中国 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开工率跌落至不到 50%。而此时,中国 大陆 的液晶显示面板需求量只增不减,这也最终推动了中国大陆 TFT-LCD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 通过复盘 LCD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各国 LCD产业的兴衰,可以看出 LCD产业为 典型的 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并受到市场需求推动不断创新发展的产业 。 LCD企业的 发展需要 政策 扶持 、技术 发展以及 资金投入 三者 的 共同推动 。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1 三 、 液晶面板 周期性弱化 提振行业盈利能力 液晶面板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产业, 由于 新建产线 2年的建设期及 1年的产 能爬坡期 导致的 供需错配 ,行业 显示出了较强的周期性 。 我们认为, 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厂 商新建产能的意愿大幅降低,在需求端较为稳定增长,供给端产能趋于平稳的背景下, 行业供 需格局改善,周期性将明显减弱,面板价格将维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液晶面板厂商 的 盈利 能力将大幅提升。 (一) 需求端:大尺寸化、高清化 仍为主旋律 大尺寸化、高清化 依然 是面板 显示 未来的发展 的主流 趋势 。 具体到液晶面板, 需求端的 主要增量来自电视等大尺寸面板 出货面积的增长; Mini-LED 背光技术商用化也将带来行业增 长的新空间,预计 未来三年 全球液晶面板需求面积将 以 6.5%的复合增速增长。 1. TV:大尺寸化、高清化需求升级, LCD仍为主流 TV方面, 全球液晶电视市场趋于饱和 。据 Wind 数据统计, 2013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 货量为 2.30亿片, 2020 年增长至 2.69亿片,复合增速约为 2.40%。全球液晶电视换机的主要 推动力为消费者对于大尺寸、高清电视的需求,预计未来 3-5 年全球液晶电视仍将保持 2%以 上的复合增速。 图 25.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情况(单位:千片) 资料来源: Witsview, Wind,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消费升级, TV大尺寸化需求提升。 电视应用逐渐多元化,消费者对于电影、游戏等显示 效果的追求增强,电视的平均尺寸在不断上涨。据群智咨询统计, 65寸电视的出货占比由 2017 年的 4.3%提升至 2019 的 8.2%,预计 2020 年出货占比有望达到 9.2%。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2 图 26. 液晶电视 中大尺寸 电视 出货占比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TV 消费升级带动面板的大尺寸化 ,近 5 年来, TV 面板的尺寸平均每年增长 1 寸 :据群 智咨询统计, 2014 年电视面板平均尺寸约为 41.4 英寸; 2019 年电视面板平均尺寸约为 45.3 英寸,预计在 2022年电视面板的平均尺寸将达到 50.8英寸。我们认为, 大尺寸化将是面板需 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面板大尺寸化渗透率的提升,率先布局高世代产线的厂商如京东方、 华星光电等有望保持领先优势,继续增加全球市场份额。 图 27. 面板尺寸平均每年增长 1寸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高清化为面板需求增长的另一推动因素。 提升分辨率将大幅提升面板显示的画质情况, 来满足消费者对显示效果的需求。 4K技术由 2013年推出到 2019 年普及经历了 7年的时间。 根据 WitsView统计, 2019年 4K电视渗透率约为 53.4%,预计到 2022年将达到 62.8%。按照 8K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群智咨询预 计到 2022年全球 8K面板出货量将超过 700万片,渗透率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3 将提升至 3% 左右。 分辨率的提升有望带动面板价格的上涨,提升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同时, 8K电视的平均尺寸将高于 4K 电视, 8K电视渗透率的提升也将拉动面板大尺寸化渗透率的提 升,面板厂商有望在大尺寸化、高清化发展中充分受益。 图 28. 4K电视渗透率已达高位 图 29. 8K产品渗透率情况(单位:百万片) 资料来源: WitsView,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全球液晶 电视 面板出货面积 增速有望 保持 6% 以上 的增长 。我们按照 2021-2023 年全球液 晶电视出货量复合增速为 2.2%; 全球 电视平均尺寸平均每年增长 1 寸 ;电视比例为 16: 9 测 算, 到 2023年全球液晶电视 面板出货面积有望达到 2.03亿平方米, 2020-2023年复合增速为 7.64% 。 表 4.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测算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出货量(亿片) 2.58 2.64 2.86 2.86 2.69 2.75 2.81 2.87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同比 -4.19% 2.07% 8.54% -0.15% -5.93% 2.20% 2.20% 2.20%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平均尺寸(寸) 42.7 44.3 43.9 45.3 46.8 48.6 49.6 50.6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平均面积(平方米) 0.49 0.53 0.57 0.60 0.65 0.68 0.71 0.53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出货面积(亿平方米) 1.30 1.38 1.52 1.62 1.62 1.79 1.91 2.03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 出货面积同比 6.20% 10.33% 6.48% 0.39% 10.25% 6.43% 6.30% 资料来源: WitsView, 群智咨询, Wind,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2. IT:宅经济下 PCD需求旺盛,新品带来 LCD新空间 IT 方面, “ 宅经济 ” 下 中尺寸笔电需求强劲。尽管新冠疫情抑制了 2020 年一季度的 消费 需求, 疫情期间用户居家上课及办公需求增加, 自 2020 年二季度起 PCD 出货量大幅反弹 : 据 IDC数据统计, 2020Q3 全球 PCD出货量为 1.30亿台 ,同比增长 19.7%,创 10年新高。其中,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是 PCD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2020Q3 全球出货量分别为 0.63/0.47亿台, 分别同比增长 36%、 25%。 新冠疫情的反复及各国的消费刺激政策 或 将 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预计 2020Q4全球计算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14%, 2020年合计出货约 4.55亿台,同比增长 10.47%; IDC预测若 2021年起 在 疫情开始消退,全球计算机出货量将逐渐回归至 4.41 亿台左右。 行业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 14 图 30. 全球 PCD出货量情况(单位:百万台) 资料来源: IDC,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PCD 液晶面板尺寸亦朝着大尺寸化方向发展。 由于消费者对于液晶面的需求均集中在大 尺寸化及高清化, PCD 液晶面板的平均尺寸也呈现出每年递增的趋势。跟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统计, 2015 年平板电脑的平均尺寸约为 7.58 寸, 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