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崇德西楼(原科研楼A座)8层 电 话:010-62515049/0329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 E-mail:(行政事务) (媒体联络 (媒体联络) 人大国发院微信公众号RUC_NADS 2019 R U C N A D SS 年 度 研 究 报 告 总总 第 17 期 2019 年10月 2019 年 度 研 究 报 告 总第 17 期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罗来军 邓玲 肖汉平 保建云 袁正 黄寰 王美舒 李伟 鄢杰 傅佳莎 韩文龙 罗子欣 胡先强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导 言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谋划下,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取得 了显著成就。同时,我们认识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一 个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形势 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生态环境、化工安全、上游生 态屏障、产业转型升级、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协调机制、一体化发 展、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自由贸易区、乡村金融、农村人居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的诸多挑战。为破除阻碍,提出十一个应对举措:( 1) 坚持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破除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确立 近期、长期应对举措,化解和防范长江经济 带“化工安全”潜在危 机;( 2)编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 障;( 3)启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规划建设;( 4)优化城 市群产业布局;( 5)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化解无序竞争产业 同构;( 6)加快区域协调、战略规划、城市群、县域经济、财税 体制发展;( 7)以经济一体化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8) 加快“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发展;( 9)建立乡村发展创业投资基 金;( 10)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1)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多 措并举,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笃定前行,定能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 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I 目 录 摘 要 . 1 第一部分 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 3 一、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 . 3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4 三、经济指标稳步提升 . 5 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向好 . 5 六、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 6 七、共抓大保护形成强大合力 . 7 第二部分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 9 一、生态环境形势依 然严峻,特大污染事故警钟长鸣 . 9 (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 9 (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大污染事故警钟长鸣 . 11 二、长江 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滞后 . 13 (一)缺乏专门的规划与部署 . 14 (二)管理主体不清晰,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 . 14 (三)考核评价机制缺失,难 以判断和衡量建设成效 . 14 (四)建设进程缓慢 . 14 (五)生态补偿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 15 三、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区战略意义没有凸显 . 16 (一)建设“上三角经济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举措 . 16 (二)建设“上三角经济区”是促进西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之举 . 17 (三) 建设“上三角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延续和新举措 . 17 (四)建设“上三角经济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新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II 拓展 . 17 (五)建设“上三角经济区”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动 能 . 17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 17 (一)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均衡 . 18 (二)区域间经济发展联动性不足 . 19 (三)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 . 19 (四)过度开发导致生态严重超载,环境污染严重 . 19 (五) 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难 . 19 五、主体功能区划不清晰导致产业同构严重 . 20 (一)既有规划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 20 (二)现有研究对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缺乏精准而清晰的认识 . 20 六、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 . 21 (一)区际利益协调与合作难 . 21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形成难 . 21 (三)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与优化难 . 21 七、一体化发展不足 . 22 (一)经济一体化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升增长质量 . 22 (二)一体化程度不足制 约长江经济带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 22 (三)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基础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 . 23 八、“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发展不充分 . 23 (一)长江经济带缺乏创新驱动力 . 25 (二)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 26 (三)缺乏总体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功能重叠问题突出 . 26 (四) 开放程度不充分 . 26 (五)联动效应没有形成 . 27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III 九、乡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缺位导致乡村金融发展不足 . 27 (一)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条件应 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 27 (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队伍是产业振兴的关键 . 28 (三)乡村创新创业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 . 29 十 、农村人居环境遭受破坏 . 29 (一)居住条件差 . 30 (二)生活用水受污染和破坏 . 30 (三)厕所条件差 . 30 (四)养殖业污染严重 . 30 (五)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正在不断加剧 . 30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 30 十一、民营企业面临“法治夹层”困境 . 31 (一)强调“引进来”,而忽视“留得住”与“本地开花” . 32 (二)依赖“促进型”政策,辅之以“控权型”改革 . 32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出现市场治理末梢的异化 . 32 第三部分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对举措 . 33 一、坚持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破除生态环境严 峻形势,确立 近期、长期应对举措,化解和防范长江经济带“化工安全”潜在危机 . 33 (一)确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清晰思路 . 33 (二)建立长江经济带应有的激励处罚机制 . 33 (三)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或者搬迁改造 . 33 (四)采取切实措施开展生态建设 . 34 (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 . 34 (六)挖掘开放优势发展清洁经济 . 34 (七)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申报建设国家公园 . 34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IV (八)设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调委员会 . 34 (九) 化解和防范“化工安全”危机 近期亟需采取并能够采取的措 施 . 35 (十) 化解和防范“化工安全”危机 需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措施 . 37 二、编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38 (一)明确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 . 38 (二)尽快编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 . 39 (三)加大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的生态补偿 . 40 三、启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规划建设 . 41 (一)推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战略谋划 . 41 (二)推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政策建议 . 42 四、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 . 43 (一)坚持全局原则、统筹兼顾、通盘考虑 . 43 (二)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 . 44 (三)构建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 . 44 (四)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 44 (五)完善产业转移相关制度安排 . 45 五、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化解无序竞争产业同构 . 45 (一)按照发展规律科学编制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划 . 45 (二)按照主体功能确定针对性的差异化考核标准 . 46 (三)把主体功能区划落实到具体执行主体 . 46 (四)实施科学的跨区域补偿 . 46 六、加快区域协调、战略规划、城市群、县域经济、财税体制发展 . 47 (一)重塑发展理念 . 47 (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打造长江经济共同体 . 47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V (三)及时制定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 . 47 (四)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 . 48 (五)壮大优化县域经济 . 48 (六)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48 七、以经济一体化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 49 (一)深化体制改革 . 49 (二)组建长江流域管理局 . 50 (三)建立以制度和规则为基础的协调机制 . 50 (四)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银行 . 50 (五)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 50 (六)建立 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联动的利益补偿机制 . 50 (七)建立教育、医疗和科研资源共享机制 . 51 (八)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平台 . 51 八、加快“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发展 . 51 (一)推动自贸区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发展 . 51 (二)探索建立沿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集群和自由贸易港试验区 . 53 九、建立乡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 . 54 (一)支持乡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动 . 54 (二)发挥长江下游先行者的作用 . 54 (三)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 . 55 (四)资本市场是创业投资价值实现的主要通道 . 55 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55 (一)形成强有 力的组织保证 . 55 (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设计 . 55 (三)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 . 56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VI (四)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 . 56 (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7 (六)构建各类保障机制 . 57 (七)加快相关立法和建设标准的制定 . 57 十一、优化营商法治环境 . 58 (一)引入“留得住”指标与“本地开花”指标 . 58 (二)建立高效、闭环的民营企业法治难题解决机制 . 58 (三)在法律框架内形成“柔性执法”清单 . 58 (四)形成规制学习机制 . 59 总 结 . 60 作者简介 . 62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1 摘 要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 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 经济带。”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 2014 年 9 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将长江 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01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长江经济带”列为新时期优化我国经济 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支撑带战略”之一。 2016 年 9 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 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 局。 2017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6-2030)再次明确 长江经济带发展肩负谋划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重大历史 使命。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当前,要推动长江经济带 发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 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先后在重庆、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 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是发展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 黄金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 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这“五个更” 的重要论述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回答 了推 动发展什么样的长江经济带。第二是发展主体: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环境治理来保障 高水平生态环境,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政府为 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加快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格局,构建以环境治理体系为基础的 长江大保护体系。第三是发展方法:正确把握五大辩证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 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以辩证思维来处理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 矛盾关系,“正确把握整体推 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 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这五大关系, 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数据指 标来看,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11 个省市,面积约 205 万平方 公里,占全国的 21%,人口规模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42.87%, GDP 贡献占全国比 重的 45.2%,占据了全国经济指标的半壁江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 活力和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2 潜力的区域;从建设历程来看,二十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拉开 了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序幕,历经 20 多年的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 通道初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在我国发展 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从生态建设来看,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 库,在我国“三纵四横”大水网格局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好坏“牵一发而动全 身”,早已不仅限于某个区域,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 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搞经济建设、不发展, 而是要把生态保护 摆在优先位置,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 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从区域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上 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江 11 个省市尤其是上中游省市经济增长迅猛,要素流动 活跃,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渐显,正成为承载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对内可以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贯穿起来, 对外成为衔接“一带一路”和南向开放等战略的重要纽带;从扶贫开发来看,目 前长江上游很多省市相对来说贫困度还比较高,农村人居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为 了实现 2020 年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着力推动长江上游地区扶贫开发 任务,推进长江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从大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事关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且对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态势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动长江经济 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 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 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 长空间从 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 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 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 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当前正处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的 加速期,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 研究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平台,长期开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相 关研究,形成了多个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化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 战,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集聚罗来军院长 /教授、邓玲教授、肖汉平研究 员等 13 名研究人员优秀成果,整合撰写成本专题报告。在结构上划分为长江经 济带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长江经济带高质 量发展应对举措三大部分,内容上针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生态环 境、上游生态屏障、化工安全、产业转型升级、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协调机制、 一体化发展、上游城市群经济区、自由贸易区、乡村金融、农村人居环境、民营 企业发展的诸多挑战,提出十一个方面的应对举措,供有关领导、单位和部门参 考。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3 第一部分 长江 经济带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沿江 11 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 导,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完 善相关规划政策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开 发开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 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形成了“ 1+N”的规划政策体系。“ 1”是一个总规划, 即 2016 年 5 月 30 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 简称“规 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 任务,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这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 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N”就是围绕规划纲要落实,制定的一系列专项规划、 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依据规划纲要,有关部门制定的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 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 10 个专项规划陆续印发实施,沿江 11 省市规划纲要实 施方案基本编制完成,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具体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专门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处,加大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研究工作力度,编 制完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水 利专项规划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和长江流域水生态环 境保护与修复行动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并不断强化长江大 保护跨部门合作,最大限度地集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 2017 年,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提出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环境综合 整治、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 6 大工程 18 类项目,建立重大项目 库,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此外,还 涉及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创新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黄金旅游带以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 展规划等。还有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 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 4+1”工程指导意见,以及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黄 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强工业绿色发展、造林 绿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至此,基本形成以规划纲要为统领,相关专项规划、地方实施方案和支 持政策为支撑的规划政策体系,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 基础。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4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长 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水系庞大,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 35%,全流 域森林覆盖率达 40%以上,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20%,也是我国重要的生 物基因宝库。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通过开展生 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着力加以解决,同步研究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 动成果。 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 保护“三水共治”,开展“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先后开展沿江 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和“回头看”工作,经过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的 共同努力,非法码头得到了初步整 治,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监管,长效机制得 到了初步构建。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通过调查摸底、专项 治理、加强监管三个步骤,重点整治化工污染问题。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 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严控长江水环境污染的关口,切实 保障沿江群众饮水安全。此外,还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固体废物大排 查、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 示片披露的 163 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长江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 理“ 4+1”工程全面推进,截至 2018 年底,沿江 11 省市城市和县城累计建成 污水处理设施 1772 座,污水管网 23.7 万公里。搬改关转化工企业 6485 家。 长江港口岸电设施加快建设,新建改建 LNG 动力船 280 艘。 12 个重点城市黑 臭水体消除比例达 93.1%。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水产养殖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70%。 1376 个挂牌督办的 固体废物堆存点问题整改达标率为 99.9%。 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2018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 生 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展中华鲟、长江鲟人工增殖放流和长江江豚迁地保 护行动,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得到强化。率先在长江流域 332 个水生生物保护 区实行常年禁捕,非法捕捞执法力度加大。候鸟栖息地、珍稀鱼类重要产卵区、 洄游通道等生态修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着重抓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 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实施贵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头等重要 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长江两岸防护林体系建设造林 1141 万亩,新建国家湿地 公园 67 处,洞庭湖水质逐步好转为类,鄱阳湖区恢复退化湿地面积 276.06 公 顷,水源涵养功 能明显增强。实施三峡等上中游控制性水库及“两湖”支流水库 联合调度,保障长江中下游河湖生态用水。深入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 砂专项整治,完成 1361 座非法码头整改,其中彻底拆除 1254 座并实现生态复绿;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5 规范提升 107 座,完善相关手续,实现了合法运营。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8051 个入河排污口登记造册, 2673 个县级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完成。大力实施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通过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已累计向华北地区供水 234 多亿立方米。全面落实最严格水 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 制红线约束,实现总量强度“双 控”。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建成安徽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等 4 个项目,完 成 13 处蓄滞洪区围堤加固工程,长江流域 54 条主要支流治理有序实施。 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努力,长江水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长江水质正在逐 渐改善。 2018 年,长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 -类)比例为 79.3%,较 2015 年底提高 12.3 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比例为 1.9%,较 2015 年下降 4.5 个百分点。 三、经济指标稳步提升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四成,经济中高速增长、总量稳步 提升,成为中国经济的重 要支撑带。长江经济带集聚了全国 42.8%的人口,创造 45.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43.7%的进出口总额,在中国经济巨轮中具有“压舱石” 的作用。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017 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 产总值同比增长 8%,经济总量占全国 45.2%,占比继续提高。沿线省市经济辐 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7 年投资增长 11%,增速比全国高 3.8 个百分点。 2017 年中国经济增速最高的十大省市中,长江经济带占了 7 个;在前十五位中,长江 经济带占了 10 个,而且多数城市的人均 GDP 超过 10 万元。 2018 年长江经济带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0.3 万亿元,增长 7.4%,连续 3 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1 个百 分点左右,占全国比重由 2015 年的 42.3%提升至 2018 年的 44.1%,对全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度由 2015 年的 45.3%提升至 2018 年的 46.9%,人均 GDP 从 2015 年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到 2018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9%。 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向好 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 伐加快,安徽、四川、湖北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湖北、湖南、四川 创新型省份加快创建,合芜蚌、重庆和浙东 南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建 2 个国家研究中心 和 9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 23 家。高端装 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长江经济带的通用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 重从 50.6%提高到 52.1%,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 44.5% 提高到 48.2%。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6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区的集成电路、 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发展成果 明显。第三产业撑起长江经济带“半壁江山”, 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此外,国家正推进沿江的国家新 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有 380 多家,长江沿线占 45%左右。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批特色小 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初具规模。沿江城镇化格局进一步优化,以城市群为 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构建, 2018 年长江经济带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59.5%,比 2015 年提高了 4 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 体化发展 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成渝城市群在西部地 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三大城市群”集聚效应和引擎作用明显增强。 五、开发开放不断深化 长江经济带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辐射京津冀,勾连广袤内陆和辽阔海洋,在重大发展战略勾勒的宏大蓝图中。 长江经济带正以开放创新的新姿态,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2017 年, 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 17.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全 国进出口总额的 43.7%。全国目前已挂牌的 11 个自贸区中,有 5 个自贸区位 于长江经济带 ,分别为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湖北自贸区、重庆自贸区和 四川自贸区。串起 5 大自贸区,长江经济带正加速形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在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引领 全国, 2019 年 7 月 27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 片区总体方案,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地推进上海自贸区全方位高 水平开放。重庆、成都、武汉等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西部地区陆海新通道 积极谋划,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 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 路”建设融合共进,加快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建设,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 岸通关协调机制,运量快速增长。截至 2018 年,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累计开行 中欧班列 8873 列,占全国班列开行总数的 68%。 六、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河。近几年来,有关部 门和演讲 11 省市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运、铁路、公路、 航空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大力推动与区域外交通互联互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7 通,长江经济 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的优势和效益开始显现。 黄金水道功能不断提升。航道区段标准、船舶标准、港口码头管理、通关管 理“四个统一”建设有序推进。长江南京以下 12.5 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已全线 贯通, 5 万吨海船可直达南京;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完工,武汉至 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完工后水深达 6 米,万吨轮船可达武汉。充分 挖掘三峡枢纽现有船闸潜力,世界上最大的 3000 吨级三峡升船机建成并试通航。 积极推进三峡枢纽运输制约疏解,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港口能力 和航运中心作用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龙头 作用进一步发挥,洋山港四 期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 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长江经济带所有海关已实现通关一体 化。船型标准化取得积极进展,武汉至洋山江海直达 1140 集装箱示范船投入运 营。 2018 年长江干线年货物通过量达 26.9 亿吨、增长 7.6%。 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铁路网络布局不断完善,营业 里程达到 3.9 万公里; 2018 年高铁通车里程比 2015 年新增 4300 公里,长江经济 带约 71%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通高速铁路。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沪蓉 、沪渝、沪 昆、杭瑞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2018 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比 2015 年新增 8000 公里,约 95%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通高速公路, 44 个高速公路“断头路”项目中 5 个建成通车、 21 个开工建设。机场枢纽作用明显提升,实施上海浦东、昆明长 水、重庆江北、长沙黄花、武汉天河、贵阳龙洞堡等枢纽机场改扩建,以上海浦 东机场、虹桥机场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湖北鄂州货运机场开 工建设。 多式联运服务实现新提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加快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 设施联通,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 2018 年 7 月,推动长江经 济带发展 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动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的行动计划,重点 推进长江干线 14 个重点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湖南岳阳港城陵矶松阳湖铁路 专用线、湖北阳逻港二期工程、四川宜宾港集疏运中心、重庆万州港新田港区进 港铁路专用线等 4 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 10 个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长江 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口岸、运输方式、商品全覆盖,海关直接放行报 关单量达 85%以上。推进关检直通,关检合作“三个一”已全面推广至所有直属 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3.0 版上线运行,区域通关一 体化成效显 著。 七、共抓大保护形成强大合力 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制定关于以问题为导向建立长江经济带共 抓大保护工作推动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坚决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8 段、区域管住,坚决把产能严格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管 住。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划定沿江 11 省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54.42 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 25.47%。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初见成效, 云贵川三省就赤水河流域、浙皖两省就新安江流域签署横 向生态补偿协议,浙江、 安徽、江西等相继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三峡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国家 电网公司等央企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抓大保护 工作。 强化监督管理推动铁腕治江。针对长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量大面广的问题,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污染长江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要求沿江省市 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污染长江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建立长江 经济带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现案情通报、案件移交、联合 办案、案件咨询等无缝衔接。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已列入十三届全国 人大 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 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有效推进。建立了长江经济带“ 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 1”即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的协商合作机制,并成立了上游、中游、下游 3 个 区域的协商合作机制,由此解决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目前,已在生态环 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一批合作成果。 长江下游 3 省 1 市率先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 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4 省市签署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 合作机制的协议,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签署关于建立长 江中游地区省 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协商合作机制架 构,并在落实工作部署上取得一定成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3 省 1 市的人 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各自省市的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的决定,首次在一个区域内各省级人大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国家战略实施的重 大事项决定,这对完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 一体化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综上所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新常态 下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对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愈发明显。但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挑战,应对 举措是什么?值得我们探讨。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9 第二部分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大污染事故警钟长鸣 (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级重大战略。早在 2016 年 , 习 总书记 在重庆市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明确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 ,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并 指出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 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 ,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而 如今,长江生态系统仍面 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重视和化解相关问题。 长江经济带 生态为何如此重要?众所周知, 长江 是我国第一大河 , 世界第三 长河 , 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 , 流域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 ,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5。 长江经济带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裕、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支撑带,构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脊梁”。最近 数据显示 , 中 国 40%的可利用 淡水资源在长江流域 , 流域内渔业资源丰富 , 淡水渔业产量约占 全国 60%;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 1087 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为 1778.8 万公顷,湿地面积为 11542.9 千公顷,森林面积为 8466.06 万公顷,森 林积蓄量为 531041.23 亿立方米,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39.67%、 21.53%、 40.76%、 35.08%,高于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占全国比重的 21.23%;森林覆盖率为 41.53%,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63%。 就是因为 长江流域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习总书记在考察期间指出 , 长江拥 有独特的生 态系统 ,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 近几年,有关部门和沿江 11 省市 针对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量工作,多项指标有了明显改善,但形式依旧严 峻,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侵害。 1.粗放发展方式致使资源浪费严重 ( 1)水资源利用浪费。长江流域可利用淡水资源约 2827 亿立方米,占全国 近 40%,然而,长江沿岸工农业用水量巨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平 均水平的 2 倍。 ( 2)土地资源利用浪费。长江流域耕地资源总面积达 6.7 亿亩,占全国耕 地总面积的 33.4%,其中,水田 3.3 亿亩,占全国的 66.1%,但带内国土开发强 度 平均为 7%。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严重威胁耕地安 全和粮食安全。 ( 3)矿产资源利用浪费。长江经济带有 34 种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 50%以上, 离子吸附性稀土、钒、钛、磷的储量占全国储量 80% 90%,其中原生钒铁矿储 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97.79%。然而,带内金属矿产尾矿利用率仅为 10%左右,远 人大国发院系列报 告 年度研究报告 10 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