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机构: XX 农业研究院 二 O 一七年八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一、项目概要 . 1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 5 第二章 项目背景 . 6 一、项目建设背景 . 6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 三、项目法人基本情况 . 9 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 11 一、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 11 二、项目建设所在地概况 . 17 第四章 市场分析 . 18 一、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地域模式 . 18 二、生态农业基地的功能分区 . 19 三、绿色食品市场分析 . 21 四、区域和品种市场分析 . 23 第五章 项目建设整体方案 . 26 一、项目建设方针 . 26 二、项目规划原则 . 26 三、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规划 . 27 四、项目规划目标 . 29 五、项目建设基本目标 . 30 第六章 项目选址 . 32 一、选址原则 . 32 二、场地要求 . 32 三、地址条件分析与评价 . 32 第七章 总图布置 . 34 一、规划建设思路 . 34 二、总图布置 . 36 三、土建工程 . 37 第八章 工程技术方案 . 41 一、项目主要生产技术方案 . 41 二、工程建设计划 . 60 三、生产原材料与能源 . 61 四、立体生态种植流程 . 61 五、沼气生产技术流程: . 62 六、项目实施计划 . 62 第九章 组织与管理 . 63 一、项目管理与监督机构 . 63 二、管理培训与技术培训 . 63 第十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65 第十一章 财务估算 . 68 一、销售收入估算 . 68 二、销售成本估算 . 68 三、销售税金估算 . 69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分析 . 70 一、生态环境改善及综合利用 . 70 二、环境保护 . 71 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 . 78 一、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 . 78 二、防范风险措施 . 79 第十四章 综合评价 . 81 第十五章 结论 . 82 1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XX 省 XX 市袁州区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目标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产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创建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收入持 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项目基地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树木、蔬菜、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农副产品销售和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 1000 亩。共分为生态种植区、立体生态水产养殖区、山地生态特种养殖区和观光农业科技服务区。 1、种植区 350 亩,通过无公害养 地后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 2 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经济作物大棚 10000 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计划 150 亩(视项目地区水域面积而定),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 5 个垂钓区;在水塘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地养殖区 400 亩,四周建设围栏,利用部分山场建设 5000平方米畜禽养殖栏舍,进行立体养猪(或野猪)、肉牛、山羊、鹿、兔、肉狗等牲畜;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或其它禽类。养殖区旁建设 50 个沼气池,共 400 立方米。 4、观光农业科技 服务区 100 亩,主要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并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科技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 1000 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和科研加工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地上,建设畜禽类栏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与山地植物互为滋养作用,此外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 ;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种植业可为畜禽养殖提供食物;畜禽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 3、生态性。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 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 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节约了能源;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不安排有损环境的项目,环保化处理游客留下的生活垃圾。 (八)项目建设年限 项目建设期 3 年,即 2017 年 月至 2020 年 月。 (九)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 158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280 万元,苗木及流动资金 300 万元。 (十)效益分析 项目全部达产后,年收入 1960 万元,净利润 693.89 万元,缴纳税 收 238.11 万元。 (十一) 项目综合评价 1、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2、项目区域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4 3、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项目建成后,保证了 XX 市近 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带动 XX 市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 XX 市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将有效引导和推动 XX 市袁州区农业结构调整。 4、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和饲养,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和饲养方法,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当地特色畜牧良种,供应 XX 市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5、生 态农业还可作为观光旅游项目承载地,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生态农业休闲园的建设,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6.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财务评价指标均高于 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7.建议:项目必须有规划,按规划组织较强的班子负责实施,技术上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指导,在实施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品种,注重生态,保护环境。 5 8、本项目区地处 XX 市袁州区近郊,依托省内 XX 农业大学、 XX 学院等高等院校,紧邻 XX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及相关科研、教育单位,可充分发挥其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及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科技支撑基础雄厚,科技贡献率高。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一)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 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二)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的要点;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 五年规划刚要; (四) 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 五年规划; (五) 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 五年规划; (六)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7 年本); (七) XX 市袁州区统计年鉴; (八) XX 市袁州区土地利用规划纲要; (九)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十)其他与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等。 6 第二章 项目背景 一、项目建设背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 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 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 7 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本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而且以家庭自己消费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尤其是立体循环式的生产 ,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简单化的生产,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生产成本高,产出率低,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是当前鼓励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本地区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去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生态食品,也希望能在优美、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农业休闲就成为人们最好 8 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在生态农业基地内不但可品尝到无公害纯生态水果、蔬菜、特色畜禽,还能看到各种特色观赏植物,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集果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活动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 5 至 10 倍。 生态农业基地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XX 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气候温和和潮湿,水资源丰富,拥有 大量的平原和丘陵,劳动力廉价,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XX 省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XX 省也是旅游大省,无论是从自然生态还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地方风情,都有独特的地方。而 XX 市丰富的山川、丘陵与平原交错相间地貌和多样的农业资源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为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抓住机遇拟在 XX市袁州区兴建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 XX 省委在实施全省“ 861”计划中提出了建设四大基地的目标,建立城郊型 9 农业生产基地是四大基地之一,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袁州区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园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园区生态环境,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 坑谷留足自然植被,园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生态园的理想地带。 三是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四是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项目区位于袁州区新城区近郊,座落在群山环抱、山泉清澈的 镇 村,生态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距袁州新城区 公里、老城区 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项目区将成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及花卉、果品、地方特产展示为主题,以水为灵魂,自然、恬静、优美的生态园区。 三、项目法人基本情况 我们投资组建的 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为一家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态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所经营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计划座落于 XX 市袁州区,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 10 1000 亩。 项目建设单位为 , 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 等企业共同注资组建 ,成立于 年 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 ,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本 万元。 投资组建的 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对高科技与农业、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经营相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公司将秉承“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的开发建设上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计划用 3 年时间,建成一座以生态养殖为优势、以经果林为特色,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社会提供正宗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司致力于依靠农业科技 进步,打造品牌,积极改进和规范饲养、栽培管理技术,探索有机食品基地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加强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集水果生产、畜禽生产、渔业生产、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实现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项目建设期,将健全管理制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生产部、营业部、办公室、财务部等,各部门均制定明确的职责和管理办法,确保各司其职,运转有序。公司将坚持“保护生态,有机生产”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探索有机 食品生产基地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生产计划,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产品采收成熟度和分级包装标准,提升基地内各种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力争把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11 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 XX,古称袁州,赣西中心城市之一,古称“农业上郡”,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袁州区位于 XX 省西部,属 XX 市, 袁河上游,东经 113 54 -114 37,北纬 27 33 -28 05。东连新余,西临萍乡,南界安福,北接万载、上高和湖南浏阳。总面积 2532.36 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 17.8 平方千米。 2010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 105 万 , 其中市区人口 47.6 万;全区辖 7 个街道、 14 个镇、 8 个乡 。 历为州、郡、路、府首邑,现为 XX 市 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 2、自然环境: 袁州区属低山丘陵地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按海 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面和北面的区境边缘,占全区总面积的 21.7%;丘陵分布在区境中部,占全区总面积的 60.7%;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袁河两岸,以及丘陵地貌中夹插的小块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17.6%。 袁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属 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匀气温 18.1 , 1 月平均气 12 温 5 , 7 月平均气温 28.8,极端最低气温 -4,极端最高气温40 。 全年有效积温为 4295 5340 ,保证率为 80%;总日照时间为 1532 小时。 无霜期 272 天,年降水量 1545 毫米。 3、重要矿产及资源: 袁州 区 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 有钽、铌、锂 、钨、钼、铜、锌、铅、铁、锰、金、煤、磷、石英、白云石、石灰石、高岭土、紫砂泥 、地热水 等20 多种。 经初步勘查,钽铌金属储量 1.9 万吨,占全国 44.5%, 为XX 有色金属“五朵金花”之一,为国家重点开采项目 ; 钨储量 1.2万吨,煤储量 1.9 亿吨,石灰石储量 8 亿吨,钴矿属我国战略矿种之一,总储量为 170 万吨;石英粉储藏面积达 76 万平方米,储量近 1 亿吨,且二氧化硅含量高达 99.9%;高岭土储量达 5000 万吨以上,列全省第一;白花岗岩有效储量达 3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35 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 现有树木品种 62 科、 1100 多种, 有水杉、竹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银杏 、红豆杉 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13 种;明月山全椽红花油茶、华木莲,是全国唯一的珍稀树种 , 为袁州区特有树种,并被评为 XX 市“市花”。全区活立木蓄积量 200 余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 3000 余万株。 油茶面积 83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8%。 农业资源: 农作物资源以稻、麦、麻、豆、油、果为大宗,有30 个多种类、 340 多个品种。 境内盛产大米、茶油、苎麻、 辣椒、百合、竹木等,油茶年产量约 800 万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从面积到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商品率列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13 从 “ 十二五 ” 开始 ,油茶生产列为全区六大重点产业之一 ;粮食年产量在 38 万吨以上;苎麻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达 1600多吨 , 为全国四大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之一 。 家养对象以猪、牛、羊、兔、鸡、鹅、鸭为主,珍贵野兽有虎、豹、豺、猴、野牛、红毛狗等。鱼类资源有 9 目 80 余种。袁州的土特产品有 30 多个种类, 34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茶油、夏布、漆器、皮蛋、豆豉、花爆、土纸、干椒、苎麻、桐油、冬笋 等,均系传统输出产品 , 传统工艺制作的“袁州三宝” 夏布、脱胎漆器、松花皮蛋为地方特色佳品。 水利资源: 袁州的主要河流为袁河。袁河发源于武功山金顶峰北麓,大致流向自西向东,经芦溪、袁州、分宜、渝水、樟树等区市县,汇入赣江。袁河流入袁州区,经西村、湖田、渥江、彬江等乡镇和中心城区,长达 52 公里。袁河支流众多,分布均衡。袁河水系的控制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86.3%。另外,还有慈化镇部分山溪流向万载,汇入锦江;慈化镇和水江乡的少数山溪,分别流向浏阳和萍乡,汇入湘江;洪江乡部分山溪流向安福,汇入泸水 ,全区年平均 径流量约为 184 亿立方米 。 全区各类水利工程 处: 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 万千瓦,可开发 万千瓦, 电力已加入华中大电网,且有装机能力 8700 千瓦的水电站,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全区养殖面积 14.8 万亩,水产品产量年达 万吨。 基础设施 袁州基础设施齐全。古为“赣湘孔道”,是赣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浙赣铁路、 高速铁路、 沪 昆 高速公路、 320 国道横贯全区,区级公路纵横交错,总长 1300 公里。 明月山机场正在建设,预计2012 年试飞; 电讯较为发达,程控电话容量达 3 万门,城乡全部实 14 现电话程控,移动通讯 网络已覆盖全区,可随时与世界各地保持畅通的联系。自来水日供水量达 7 万吨; (二)旅游基础条件 袁州区位于罗霄山脉北麓中段,武功山脉北麓。境内较大的支脉有明月山,天台山和丰顶山。明月山位于区境南部,由西南到东南,峰回嶂叠,绵延数十公里,境内有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峰 12座,主峰太平山海拔 1736 米,风光秀丽,森林茂密,亚热带树种齐全, 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降雨和冬季降雪量丰富,为度假、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是 XX 著名的旅游胜地。丰顶山位于区境北部,主峰沙泥坪海拔 959.9 米,在这一带的峰峦 中,有石灰岩天然溶多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堪称奇观。 袁州建县已有 2200 年历史,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仰山墓塔群为唐代中国禅宗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发祥地,现存佛塔百余座;有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的宋代为测天象、候筹报时而建的鼓楼,有汉代时期建造历史两千余年的 XX 台,至今耸立在城区;有利用历史达 800 多年的 气温如汤,冬可浴。以生鸡卵投入即熟。水中犹有鱼 、泉水日流量达 700 吨、平均水温常年保持在 68-72的大出水量、高温度优质 温汤温泉 ;有酌江溶洞、飞剑潭、 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 等疗养、游览风景名胜区。此外,袁州还是全国闻名的“ 版画之乡 ”、“武术之乡”、“民间音乐之乡”。 (三)经济建设 袁州区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58.93 亿元提高到 2010 年的116.24 亿元,年均递增 14.5%。财政总收入由 2.29 亿元提高到 10亿元,实现 5 年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 24.85 亿元提高到 15 103.95 亿元,年均递增 3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