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I 1前言.1 2总则.2 2.1编制依据.2 2.2评价目的及原则.3 2.3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4 2.4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6 2.5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8 2.6环境保护目标.8 3工程概况.13 3.1现有工程概况.13 3.2拟建工程概况.13 4工程分析.24 4.1现有工程.24 4.2拟建工程.37 5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46 5.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46 5.2社会经济概况.48 6生态影响评价.- 49 - 6.1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49 - 6.2地表沉陷预测与评价.- 62 - 6.3生态影响评价.- 64 - 6.4地表沉陷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65 - 6.5生态管理与监控.- 68 - 7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9 - 7.1地层与构造.- 69 - 7.2水文地质条件.- 71 - 7.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6 - 7.4建设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78 - 7.5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78 - 7.6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 81 -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II 8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82 8.1地表水环境污染源现状调查.82 8.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83 8.3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5 8.4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87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89 9.1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89 9.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89 9.3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91 9.4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1 9.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95 10声环境影响评价.96 10.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96 10.2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96 10.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7 11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100 11.1运营期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处置措施及影响分析.100 11.2排矸场污染防治和复垦措施.101 12水土保持.102 12.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102 12.2工程占地和土石方平衡.103 12.3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104 12.4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105 12.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目标.105 12.6水土流失预测和影响分析.106 12.7水土保持措施.107 12.8水土保持监测.109 12.9水土保持结论与建议.111 13清洁生产.112 13.1生产工艺清洁性分析.112 13.2废物回收利用分析.112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III 12.3辅助材料及燃料清洁性分析.113 12.4产品的清洁性分析.113 13.5清洁生产指标分析.113 1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16 14.1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116 14.2环境监测计划.116 14.3排污口规范化管理.117 14.5环保措施验收清单.119 15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120 15.1工业场地选址的环境可行性.120 15.2排矸场的环境可行性.120 15.3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综合分析.120 16环境风险影响分析.121 16.1环境风险识别.121 16.2矸石坝垮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及措施.121 16.3其他源项风险事故影响分析及措施.122 6.4应急预案.128 17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31 17.1项目区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质量.131 17.2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131 1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33 18.1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分析.133 18.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及评价.134 19公众参与.136 19.1信息公示.136 19.2现场调查结果统计分析.142 20选址及规划符合性分析.145 20.1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145 20.2与所在矿区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145 20.3与矿区规划环评协调性分析.146 20.4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分析.146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IV 20.5与地方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147 20.6与所在地其它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147 21结论与建议.148 21.1项目概况及主要建设内容结论.148 21.2项目环境影响结论.148 21.3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总结.149 21.4建议.149 附图 附图一: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 建新煤矿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三:建新煤矿环境监测布点图 附图四: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五:建新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附图六:建新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附图七:建新煤矿生态恢复措施布置图 附图八1:矿区周边环境敏感点与各工业场地及地表可移动范围位置关系图 附图八1:矿区周边环境敏感点与各工业场地、地表可移动范围位置关系、矸石山卫生防护距离图 附图九:矸石堆场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 附图十、项目所在区域水系分布图 附图十一:井下工程平面布置图、 附图十二:开采巷道布置剖面图 附件 附件1:环评委托书 附件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函 附件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认书 附件4:关于同意调整曲江矿井和建新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 附件5:现有采矿许可证 附件6:煤炭生产许可证 附件7:安全生产许可证 附件8:水土保持批复 附件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审表 附件10:县环保局出具的证明文件 附件11:县林业局出具的证明文件县 附件12:国土局出具关于本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初审表 附件13: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附件14: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附件15: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2012年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煤矿矿井瓦斯等级批复表”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V 附件16:煤矸石放射性检验报告 附件17:煤矸石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报告 附件18:煤矸石毒性和腐蚀性鉴别报告 附件19: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 附件20:公众参与调查表样表及被调查者名单一览表 附件21:建新煤矿技改项目(扩界)征询地方村民建议座谈会纪要及会场照片 附件22:煤矸石销售协议 附件23:宜春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 附件24:丰城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 附件25:地下水位监测报告 附件26: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扩界)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 附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1 1前言 建新煤矿矿区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城区355方向,直线距离约10km,其行政区划隶属于丰城市上塘镇管辖。建新煤矿东邻坪湖煤矿,西以其与建新二井、八一煤矿的无煤区为界;北起B4煤层露头线,南至禄塘、毛眼塘水库一线。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4381154707,北纬: 281500281714。 煤矿原名仙姑岭一井,开采对象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B4煤层。建新煤矿于1959年12月27日开始简易生产,产量21kt,以后逐年递增,1961年12月正式移交生产,次年产量190kt,1970年317kt,第一次达到原设计产量。1975年开始改扩建,1979年竣工,当年产量647kt。截止2011年12月底累计动用资源储量22.0151Mt,累计采出18.9Mt,累计损失量 3.07Mt。矿井回采率:82%,损失率:13.97%;由于矿区范围内的 B4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故无贫化率。 煤矿为斜井、立井综合开拓,多水平开采,对角式通风,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一次采全高。矿井共划为四个水平:分别是-118m水平、-250m水平、-400m水平、-600m水平;现开采-600m水平下山部分。2013年的从业人员3520人(其中管理人员267人、生产人员2035人、辅助人员1218人)。选矿方法为重介质旋流器+浮选选煤。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以下简称“建新煤矿”)是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2006 年核定生产能力 810kt/a。为合理开发利用曲江矿井和建新煤矿两矿区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延长建新煤矿服务年限,稳定其煤炭产量,建新煤矿已申请矿界变更,江西省国资委和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分别以赣国资产权字20127号文及赣国土资函2012149 号对其预划定矿区范围进行批复。根据赣国土资函2012149 号批复,矿区范围由10.9127km2扩大至11.5968km2,开采深度由-35-650m调整为+35 -750m标高。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自建成投产以来从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为切实做好该项目开发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的委托要求,本次对建新煤矿(扩界)进行环评。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实验测试中心组织人员到建设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勘查,了解并收集了与本项目有关的资料,编制完成了本报告书。经分析评价,矿山采矿及洗煤规模不变,工程内容基本沿用现有设施,仅增加部分工程及环保设施,工程量相对较小,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技改扩界后各项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及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2 2总则 2.1编制依据 2.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实施);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二次修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5年5月1日起实施);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18日); (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1999年3月16日); (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1年6月1日); (16)关于印发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93号); (17)关于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29号); (18)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19)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20)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0年9月17日第二次修正);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3 (21)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9年1月1日); (22)煤炭产业政策(2007年11月23日); (23)江西省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赣建财2008155号)。 2.1.2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HJ 610-201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 619-2011); (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1.3项目文件 江西省赣西土木工程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批复; 丰城矿务局设计院编制的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编制的江西省丰城市建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项目环境影响执行标准和总量确认书;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编制的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业主提供的其它有关本项目的技术资料。 2.2评价目的及原则 2.2.1评价目的 通过对矿区及其周边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特征;分析矿山开发的污染源分布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土地占用与植被破坏等情况;预测主要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开发活动的生态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减轻或避免污染环境以及生态保护的措施与对策;论证项目拟采取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合理性;制定环境保护监控计划,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工程设计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新煤矿技改(扩界)环境影响报告书 4 2.2.2评价原则 以法律法规、各类技术导则及相关资料为依据,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如实客观的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2.3评价时段 项目评价分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段进行评价。 2.3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影响主要来源于矿井废气和原煤转载、储运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