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uD0?Z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二 二一年三月 目 录 序言 . 1 一、宝安中医药历史渊源 . 3 二、宝安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 6 (一)中医药政策机制更加有力 . 7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多元 . 7 (三)中医药内涵建设更加突显 . 8 (四)中医药综合改革更加深化 . 9 (五)中医药科技创新更加明显 . 10 (六)中医药文化交流更加广泛 . 10 三、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1 (一)宝安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机遇 . 11 (二)宝安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挑战 . 12 四、奋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 . 12 (一)加快医院建设,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 . 13 (二)强化人才支撑,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队伍 . 14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 14 (四)强化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科研技术水平 . 15 (五)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 16 (六)扩大文化影响,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交流 . 17 结束语 . 18 1 序 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 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 病康复、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方面的 重要作用;要增强民族自信,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 医药走向世界。 2019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为做好新时代中 医药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各地纷纷出台多项举措 落实意见和大会精神,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同心,乘势而上,中 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角正式吹响, 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 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宝安是深圳的历史、文化根脉之地,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 中西医并重方针,以高度文化 自信大力发展特色中医药服务。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宝安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发展中医药 事业,在全市率先建设“中医药创新之都”和创建国家中医药 综合改革试验区,以特区精神打 造中医药发展“宝安模式” , 政策创新与举措创新并举,建 设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成 2 立宝安中医院(集团) ,挂牌深圳首家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 成立深圳首个区级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 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 步期, 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的攻坚期,更是优化宝安卫生健康事业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新征程,为总结过 去,展望未来,承上启下,推动宝安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改革创 新、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打造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先 行示范城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加快实现“病 有良医” ,特发布此白皮书。 3 一、宝安中医药历史渊源 宝安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在东晋时建县,有 1690 年的建城 史。宝安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早在明代时期,针对传染病、精神 性疾病等特殊群体已设立了完备的救灾及医疗保障制度, 且一直 沿用至清代,当时宝安医学体系中医独大。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观澜圩松元厦村陈耀南自筹资金 兴办陈耀南中医学校,招收本县及东莞、惠阳学生,开启宝安中 医学校教育。 民国时期,西医才传入宝安,设立了第一家西医医院,中医 占有较大的医疗份额, 当时中医以药店坐堂看诊为主。 民国末期, 宝安县有大小中药堂百余家,各圩镇均有 2-3 家私人开业堂店。 建国后,宝安县进入社会体制深 刻变革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时 期, 医疗卫生事业亦随社会体制变革 进程变革和开展新的医疗卫 生体系建设。 由原中华民国宝安县医院转制成立的宝安县人民医院,在门 诊部设中医诊室。 1956 年成立中医科, 有中医 14 人, 并设中药房。 1953 年,中医药人员响应人民政府“联合起来”的号召, 县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 ,将中医中药人员组织起来,以区、 乡或圩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联合诊所。此时西医还未普及,群众 防病治病主要靠中医中药。 1956 年全县中药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并入药材公司, 或并入卫生所、卫生站。 4 1957 年,全县有中医师 226 名、中药工 26 名,中医联合诊 所15家。 1958 年,所有联合诊所合并成立 18 个公社卫生院,院内设 中医诊室。乡村设卫生站,所有医生(赤脚医生)都进行过中医 基础培训,能用一般中药和当地草 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1959 年,收集中医献方 2159 方,整理出中医献方 1253 方, 建立药材基地 22 个,种药材 50 多种 280 亩。宝安县人民医院中 医科增设新医疗室,对慢性疾病采用针灸、电针、梅花针、挑治 疗法、穴位埋线、穴位药物注射、电疗、红外线、电磁疗等项目。 1975 年 2 月,成立宝安县中医院,深圳特区建立后,宝安 县中医院改为深圳市中医院。 1981 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社会医疗获准进入。个体中 医诊所、私营中药店陆续开办。大 型连锁医药机构如国药一致、 中联大药房、海王星辰、南 北药行等均兼营中药。 1988 年,宝安县中医院重新筹建,并于 1990 年 1 月正式开 业,单设门诊,次年,设临时病床 20 张。 1993 年,经国务院批复,宝安县正式撤县改区,宝安县中 医院同步更名为宝安区中医院。 1993 年-2013 年,宝安医疗卫生行业呈爆发式增长,公立医 疗卫生体系建设日新月异,成绩昭著。宝安区中医院 2002 年成 功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12 年创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 属宝安中医院,2013 年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5 2013 年-2015 年福永人民医院、沙井人民医院、松岗人民医 院陆续被评选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示范单位。 2014 年底,宝安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 年 9 月,成功通过复审工作。六年来,宝安区医疗中医药 资源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基层中医 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2015 年,宝安区出台打造“中医药创新之都”的战略规划, 宝安中医药事业发展由此驶入“快车道” 。 2015 年 12 月,宝安中医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通过集 群化办医、集团化管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倍增。2016 年,中 医院集团下设的针灸康复医院开业。2020 年,集团下设的燕罗 医养融合医院开业,同年,宝安中医院(集团)针灸康复医院正 式更名为针灸医院。 2016 年-2020 年, “十三五”期间,宝安不断压实分级诊疗 模式,推动医疗资源延伸进社区,在各个街道建设院办院管模式 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截至 2020 年 12 月,宝安所有社康服务中 心均提供中医药服务。 2019 年 3 月 18 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开业,成为全国首 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拥有病床 205 张。该院坚持“疗效为王、患 者为本”的宗旨,扎实推动医院 跨越式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 展,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于文明局长、中国工程 院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 琦院长等领导、专家的关心 支持和高度肯定。2020 年 3 月 18 日,启动了医院二期建设,新 6 增病床 300 张,重点打造“5+5+3”学科布局,是传承发展宝安 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 2019 年 8 月 28 日,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正式运营。 该基金会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文化交流 四个服务平台,截至 2019 年底,172 家企业共捐款 1.92 亿元。 2020 年 2 月,沙井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 医院。 2020 年 12 月,宝安中医院(集团)获批国家中医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主基地。 截至 2021 年 2 月,宝安现有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 492 家,中医病床 1937 张,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 1706 人。 中医类医院 5 家,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 3 家,市级以上 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32 个。形成了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为 医教研“龙头” ,宝安中医院(集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双 引擎” ,综合医院中医科为“支撑” ,各社康中心为基点“网底” , 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中医馆及中医坐堂医诊所为“补充”的 多元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二、宝安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宝安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中央、省、市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 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的新路径,中医药事业传承 创新发展取得新实效。 7 (一)中医药政策机制更加有力 1. 出台规划措施。2015 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医药创新之 都”战略规划,推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区域中医科教中心、区 域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区域中医药产业中心、区域中医 药大数据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2020 年出台宝安区促进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以七大措施打造特色中医药创 新发展高地。 2. 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宝安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区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构建沟通 顺畅、响应及时、运行高效的 联动机制,完善容错和纠偏机制,鼓励大胆探索,推动中医回归 本源。宝安区卫生健康局成立中医科,明确中医药管理职能,加 强中医管理人员配置。 3. 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财政向中医药倾斜力度,进一步完 善“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政策。调整提 高中医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 加大对中医药进社区及治未病的 引导激励政策支持, 将中药及针灸等中医药治疗类项目纳入社康 “打七折”范围。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多元 1. 创办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2019 年 3 月,创办宝安 纯中医治疗医院,坚持“疗效为王,患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在 “大门诊小住院” 模式基础上, 结合岭南地区实际病种发生规律, 选择中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打造“5+5+3”学科 8 布局,成为传承发展宝安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2020 年医院 群众满意率高居全市第三。 2. 成立宝安中医院(集团) 。2015 年,宝安中医院(集团) 正式挂牌成立,通过集群化办医、集团化管理,实现优质医疗资 源倍增。2020 年,宝安中医院(集团)成立全市首家中医医养 融合医院、 全省首家针灸专科医院, 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 1 总院、 2 分院、16 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三级甲等中医医疗集团。2020 年入选全国百强中医医院。 3. 挂牌深圳中西医结合医院。宝安沙井人民医院为全国综 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于 2020 年转型建设为深圳市中 西医结合医院。该院坚持中西医并重 并用,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 内涵与质量,成功创建深圳市中 医专科护士与护理技术培训基 地,大力培养西学中人才,努力创 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中医药内涵建设更加突显 1. 中医药学科建设上水平。全区有国家和省市级中医临床 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 32 个,各级名优中医传承工作室 22 个。宝 安中医院(集团)康复科被评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 有脑卒中、胸痛中心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国家中医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 2. 中医药人才培养显成效。全区中医师(含助理)1706 名, 每万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数 5.01 人,辖区三家公 立中医类医院高级职称人才 633 人,博士后 10 人,博士 91 人, 9 硕士 564 人。 “十三五”期间,引进 8 个国内顶尖高层次中医团 队,引进省级以上名中医 24 名,培养 2 名广东省名中医及 5 名 深圳市名中医。 3. 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大提升。推动社康机构提升中医药 服务能力, 设立了 4 个优选建设单位、 1 个基层中医药服务和 “治 未病”工作指导中心、1 个中医治未病和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以 及 2 个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基 地。在社康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 截至 2021 年 2 月,辖区 157 家社康均实现中医药“3 个 100%” (一类社康中心均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二类社康中 心均设置中医科,社康站均开展中医药服务) 。 (四)中医药综合改革更加深化 1. 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模式。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在医院运行机制、服务价格定制、医保支付等方面大胆创新,推 动出台全国首个纯中医治疗医院设置标准, 明确 5 类 28 项标准, 填补国内空白, 初步形成了纯中医治疗医院的体系、 框架、 路径, 为全国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了样板和范例。 2. 探索中医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宝安中医院(集团)将燕 罗颐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升级改 造为全市首家中医医养融合医 院,试点开展中医安宁疗护服务, 率先在全市探索“病有良医” “老有颐养”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并获央视新闻点赞。 3. 探索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和宝安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疗服务打包试点单位, 开展中医传 10 统诊疗项目药物打包收费和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 积极探 索中医药价格改革实践经验。 (五)中医药科技创新更加明显 1. 中医药科研创新逐步推进。成立全市首个中医药发展基 金会,每年安排 3000 万元资金支持开展中医药传承、理论和技 术创新、研发及产业转化、人才培养、古籍古方收集整理、中医 药文化普及等工作,为中医药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支撑。 2. 中药院内传统制剂逐步发展。宝安中医院(集团)中药 应用研究中心和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三个中药室 (中药质量检测 控制室、中药临方制剂室、中药临方炮制室)加快建设,积极开 展辖区中医院院内制剂研发, 近 3 年取得院内制剂批文 4 个并应 用在临床,临方制剂数量达到 10 万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研 发“防瘟九味饮”中药汤剂,供应宝安、南山、龙华,海关、机 场等抗疫一线人员 14.5 万袋。 (六)中医药文化交流更加广泛 1. 中医药健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宝安中医院(集团)建 成全国第二批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 宝安纯中医治 疗医院获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深圳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 地、 宝安区药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宝安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 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 园、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党群服务中心,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 咨询和养生保健服务。 11 2. 国内外交流合作逐步深化。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设立国 际港澳台中医师诊疗部,获批成立粤港澳传统中医药联盟,受邀 出席第三届香港中医医院发展国际论坛, 代表全省唯一区级医院 参加“岭南中医药文化欧洲行” ,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举办传 统中医药国际论坛、国际针灸学会学术研讨会、国际经方班等中 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三、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宝安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 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连续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中国的中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粤港 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 措施等重要法规文件,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力 度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迎来了天 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 召开了全省中医 药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 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 年) 。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国家首批 15 个中医药综合改 革试验区之一, 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举措, 出台了 深 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 年) ,加快 12 深圳中医药高地、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城市建设。 在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 设的“双区驱动”历史机遇下,宝安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产业 大区,具备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独 特优势,特别是多元完善的 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县区中最为完备,为中 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我区中医 药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宝安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民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 速, 中医药健康保障能力与城市发展 水平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 益凸显,致使我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 展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虽 然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医院基础建设成为发展瓶颈,环境设施影响服务能力;中医类别 人员数量不足,业务骨干人才缺乏;中医服务能力强弱不均,优 势专科规模尚未形成;中医药存在着 学术思想挖掘传承不力,理 论创新研究不足等。 四、奋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 宝安区将坚持中西医并重,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创建国家中医 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培养、学科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精准发力,到 2025 年底,打造成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 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 13 (一)加快医院建设,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 1. 建设全国纯中医治疗医院典范。加快推进宝安纯中医治 疗医院二期工程建设, 新增床位 300 张, 优化完善中医药 “5+5+3” 学科布局,推动医院“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探索纯中医 治疗新路径,将纯中医治疗医院建成 研究型中医院、粤港澳大湾 区核心中医院、港澳中医院人才技术支撑单位、中医药走向世界 实践基地。 2. 建设现代化先行示范中医院集团。推进集团下设针灸医 院、燕罗医养融合医院两个特色医院建设,加快康复医院、医院 二期工程和中药应用研究中心建设,5 年内新增床位 500 张。强 化其区基层中医药及“治未病”工 作指导中心职能,提升基层中 医药健康管理水平。 建设好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和临 床医学院,努力建成集中医药医疗 、科研、教学、预防、保健、 康复、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化先行示范中医院集团。 3. 建设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中西医融合发展, 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精中融西,传承创新,加强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 建立中西协作、优势互补、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的中西医多学科 诊疗体系。开展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 西医联合攻关,健全市中西医协同疫 病防治机制,形成中西医结 合诊疗方案,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14 (二)强化人才支撑,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队伍 1. 加强“院校共建” 。鼓励知名中医院校来宝安办医办学, 推进辖区中医院与国内顶尖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大学合作项目建 设。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设成为广 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实习带教 基地,硕士、博士研究生实习基地以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宝 安中医院(集团)建设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积 极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入合作。 2.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遵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 实施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行动计划。5 年内,柔性引进中 医高层次医学团队不少于 10 个,柔性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 国和省级名中医不少于 50 名,建立各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不 少于 10 个。 3.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办深圳市岐黄学院,探索师承 教育新模式,强化中医思维人才培 养,增加多层次的师承项目。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建设, 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 模式。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强 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养, 提高传 染病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 扎实做好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的 后期培养与使用,培养未来的各级 别名中医。加强在安宁疗护、 糖尿病、肿瘤等方面的中医专科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1. 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借力 15 中医“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 ,带动一批中医重点专科提升 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到 2025 年,新增相当于国家级水平 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于 2 个, 省级水平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 于 10 个,市级水平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于 10 个,全区培育不 少于 10 个科研 PI 团队。 2. 打造高水平中医诊疗中心。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 设传统疗法中心;支持宝安中医院(集团)建设中医皮肤诊疗中 心、肿瘤诊疗中心、心血管防治中心、儿科康复中心、脾胃诊疗 中心、传统正骨中心;支持中西 医结合医院建设大湾区中西医结 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 、妇儿中心等区域诊疗中心。 3. 打造全生命周期中医治未病网络。推动中医治未病与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有机融合,构建中医养生保健、疾病 防治、康复养老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以宝安中医院(集团)燕罗 医养融合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探索 打造“有病治病,无病养老、 医养结合”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推广为本区内纳入养老的对象 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 的家庭医养结合服务。 (四)强化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科研技术水平 1. 推动中医古方技法研究挖掘。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牵头, 引进相关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古方 技法研究挖掘,对中药经典 名方、民间验方、秘方、技法和独特传统炮制技术进行挖掘整理 和开发利用,形成全区共享的中医古方技法大数据库。 2. 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各医疗单位开展中医中 16 药临床及基础研究与推广,建成市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以上重 点实验室 1 个。联合香港、澳门高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展现代 中医药创新研究,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 医药科研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西 医结合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科研创新中心。 3. 推动“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成立区中医药数据实时共 享联盟,实现全区中医类医院、综 合医院中医科、社康中心及中 医类社会办诊所信息互通。推进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完善智慧 病房、智慧药房、智慧检验、智慧静脉配置中心、医院核心信息 系统等建设,打造智慧中医院。 (五)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1. 发展中药院内传统制剂。加快推进宝安中医院(集团) 中药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区域制剂中心运行机制,积极开展 辖区中医院院内制剂研发,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支持先行 先试中药院内制剂跨区域共享使用。 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开 展道地药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加强中药质量检测控制,提 升中药临床疗效。 2. 建设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宝安现代中医药产业园, 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 术中心,设立开放性的公共实验室或 成果转化机构;大力扶持中 医药医疗单位、中医药企业或中医药科研机构入驻产业园;重点 吸引从事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国际教育与培训、中药饮片、中成 17 药生产、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领域研发、销 售、服务的企业在园区投资兴建项目或基地。 (六)扩大文化影响,推进 大湾区中医药合作交流 1.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教。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 设,全区建设不少于 50 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及 3 个市级中 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基地。 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与区图书馆合 作建设宝安区图书馆中医药文化特色分馆。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 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动 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 育,让中医药健康理念深入人 心,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2.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各种国际化中医药 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升宝安中医药 影响力、知名度和中医药行 业综合实力。利用新落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组织各地医疗单 位、 医药企业及医疗相关行业共同参与, 定期举办中医药博览会, 将宝安打造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18 结束语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振兴发展正当其时。发展中医药事业是 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宝 安区将紧握深圳 “双区建设” 的历史机遇, 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 更有力的工作措施,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 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聚焦中医药发展目 标任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宝安中医 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高地,为深圳早日建成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城市、国家中医 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贡献宝安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