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null2022年5G广播技术方案 目录 1. 5G 广播摘要 . 1 2. 应用场景和需求 . 2 3. 总体方案和标准进展 . 4 3.1 基于 CDN的单播、广播融合 . 4 3.2 标准进展 . 6 4. 协议栈设计 . 8 4.1 广播协议栈 . 8 4.2 单播协议栈 . 9 4.3 融合协议栈 . 10 5 广播 . 11 5.1 系统架构 . 11 5.1.1 架构 . 11 5.1.2 BM-SC . 12 5.1.3 MBMS-GW. 12 5.1.4 参考点、 API . 12 5.1.5 xMB . 13 5.2 广播系统设置 . 13 5.2.1 流程 . 13 5.2.2 广播流程各步骤细节 . 14 5.2.3 TMGI 14 . 20 5.2.4 配置管理对象( Management Object) . 21 5.2.5 5G广播业务发现 . 22 5.3 发送端设置 . 22 5.3.1 帧结构和参数集 . 22 5.3.2 MBMS传输 . 23 5.3.3 MAC层 . 23 5.3.4 RLC层 . 24 5.3.5 RRC layer. 24 5.4 接收端设置 . 24 5.4.1 介绍 . 24 5.4.2 接入层 . 25 5.4.3 MBMS客户端 . 26 6. 5G 广播与其他广播方案比较 . 27 6.1传统地面数字广播技术和 5G地面广播技术的特点 . 27 6.2 5G地面 广播技术的发展及与其他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比较 . 30 6.2.1频率带宽和带宽效率的比较 . 32 6.2.2峰值数据速率( bits/s)与峰值频谱效率( bits/s/Hz)的比较 . 34 6.2.3 BICM峰值频谱效率比较 . 38 6.2.4 不同场景下 BICM频谱效率与 CNR的比较 . 40 6.2.5 ISD(站点间距离)比较 . 42 6.3 小结 . 43 7. 5G 广播部署的思考 . 44 7.1 5G地面数字广播技术综述与展望 . 44 7.2 UHF频段圆极化发射天线在 5G广播应用的探讨 . 44 7.3 测试 的思考 . 47 7.4 基于 CMAF的统一封装格式 . 48 Reference . 51 附件 1 . 54 附件 2 . 57 致谢 . 59 1 1. 5G 广播摘要 受益于移动通信的发展 , 4G LTE极大地改善了在智能手机上观看视频内容的用户体验。 现在,人们可以负担得起的费用来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实时视频内容,而无需等待 WiFi或 有线连接。智能手机具有数十兆比特每秒的用户体验速率,而 OTT相应的提供了越来越有 趣的实时视频流。 通过一些显着的变化,我们观察到实时视频观众在过去 15年中迅速的增长。目前顶级 节目的平均观众人数已达到 3000 万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定级电视剧的收视率 。 值得重 视的是, 因为迎合了不同的观看需求和手机可 随身携带, OTT 定级流量节目的数量远远大 于传统定级电视剧 。 从 2006年开始, OTT通过互联网提供实时表演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人 们接受了笔 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作为电视以外的第二屏幕来光看实时视频节目。后来,电子 竞技游戏直播开始流行,并将用户的屏幕扩展到智能手机。 2018年, OTT提供的现场体育 赛事( NBA,足球世界杯等)吸引了超过 5000万实时观众。从 2019年开始,在线实况购 物秀也得了 1000 万现场观众的关注。 总体而言,我们观察到了中国直播视频流的几个有 趣趋势。 研究机构 IIMEDIA数据显示,现场视频观众的规模约为 5.04亿,到 2020年,这 一数字将达到 5.26亿。 5G广播是 3GPP开发的一项功能,被公认为是为智能手机用户提供实时视频的 最佳解 决方案。 与传统广播相比, 5G广播 可以通过融合广播和单播传输来提供无缝覆盖,通过部 署大塔可以大大降低室外覆盖成本,而单播可以提供室内覆盖并实现交互式用户体验。同时, 5G 广播通过统一的传输协议提供了足够的灵活性来支持不同格式的节目源。 5G 广播支持 无 SIM 卡接入,即用户无需预先订阅网络即可以接收广播信号,这一点对于公共服务尤为 重要。 在本白皮书的其余部分中,我们总结了 5G广播技术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 第 2章:用例,部署方案和 KPI 第 3章:概述和标准状态 第 4章:融合的传输协议栈 第 5章:系统架构,过程,传输 和接收配置 2 第 6章: 5G广播和其他广播解决方案的概况 第 7章: 5G广播部署的思考 2. 应用场景和需求 如用例白皮书 1所述, 5G广播的用例包括 电视直播,旨在将电视服务从大屏幕扩展到小屏幕,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OTT实时视频流,将流量从单播链接转移到广播链接以节省成本; 现场实时直播:为现场观众提供实时,交互式广播。 示例性的用例是自由视角,低延迟 回放等; 应急广播 : 作为公共服务向所有人传播紧急内容; 软件下载:为大型物联网或其他无线终端分发软件 ; 其他 数据服务: 广告、 辅助信息等 其他数据服务 。 为了适应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以下要求,其中大多数要求已在 3GPP TR38.913 2 中进行了说明。 提供专门用于电视广播的网络。新的接入网必须支持组播、广播的静态和动态资源分配; 新的接入网将允许支持 100的 DL资源用于广播业务。 仅接收模式( Receive Only Mode) 3:作为公共服务,应假定收听者没有运营商的 USIM 卡。终端配置允许终端仅接收 5G 广播广播服务,而无需访问提供广播服务的运 营商并向其注册。被配置为以仅接收模式操作的终端仅在标准化的 TMGI值范围上接收 广播服务。 终端使用获取的系统信息来接收广播。使用仅接收模式不需要终端使用 USIM。 覆盖范围广。新的接入网可以通过网络同步以单频网模式覆盖整个国家的地理区域,应 允许最大 100 km的小区半径。它还应容许不同的站点播出内容不同,以支持本地,区 域和国家广播区域。 3 高移动性。启用车载,便携式和移动终端。终端最高时速可达 250 km / h。 灵活的内容:新的接入网需要支持基于用户分布或服务要求动态调整组播 /广播区域。 4 3. 总体方案和标准进展 3.1 基于 CDN的单播、广播融合 CDN 作为单播、广播服务汇聚统一的锚点。广播服务通过 xMB 接口获取 CDN 上的内 容,单播通过网络接口将 UPF/PGW 等网元 和 CDN相连。以 3GPP为例,单播对应协议在 TS 23.501 5,广播协议为 TS 23.246 3和 TS 26.346 24。 图表 1 融合单播广播协议架构 CDN作为单播、广播服务汇聚统一的锚点。广播服务通过 xMB接口获取 CDN上的内 容,单播通过网络接口将 UPF/PGW 等网元和 CDN相连。以 3GPP为例,单播对应协议在 TS 23.501 5,广播协议为 TS 23.246 3和 TS 26.346 24。 即使单播可以是 5G NR, LTE或其他单播技术,我们也将以 5G NR为例说明该协议。 图表 2 提供了对 5G参考架构(如 TS 23.501中定义)的潜在扩展,具有与 CDN边缘和 源 功能等媒体交付相关的功能。 BM - SC C D N M B M S U s er S ervi c e M B M S B ea rer S er vi c e x M B M B M S - GW MME Sm E - U T R A N M1 M3 E - U T R A N Uu UE A c c es s S t ra t u m M B M S C l i en t T V / R a d i o S ervi c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MB MS - A P I A p p l i c a t i o n ( i n c l . T V S e r v i c e C o n f i gu r a ti o n ) U s er S ervi c e S G mb S G i - mb T V / R a d i o S ervi c e C o n t en t P ro vi d er O T T C o n t en t P ro vi d er U n i c a s t P G W / U P F E - U T R A N / N R Uu E - U T R A N / NR 5 图表 2 5G系统架构中媒体功能 5G上的大多数媒体分发都基于 HTTP 1.1的自适应比特率流传输,以交付基于文件的 视频内容。 最受欢迎的视频容器格式是 fMP4(也称为 ISO-BMFF)和 MPEG2-TS。 为了 统一打包格式并减少 CDN 提供程序的成本, MEPG 定义了新的 CMAF 格式,该格式可用 于不同的清单格式。 Edge Media Delivery是面向客户端的 CDN的一部分,并通过 N6参考点连接到 5G分 组核心 UPF。 该功能通常是 HTTPS反向代理 /缓存,用于为 UE提供从 CDN提取的内容。 当从预缓存的存储中服务 UE时,它还缓存内容并充当 HTTPS服务器。 TS 26.3464中定义了 MBMS用户服务体系结构(阶段 2)。 图表 3开始将 MBMS用户服务体系结构和 PSS体系结构分解为较小的功能。 6 图表 3 分 解 MBMS和 PSS功能 与 MBMS相关的传输功能以红色,橙色和黄色绘制。 xMB参考点考虑了内容提供者方面的内容准备,因此内容提供者提供了 3GP DASH格 式的段和 MPD。 在 PSS中, PSS服务器从内容准备功能接收 3GP-DASH格式。 MBMS 和 PSS 支持 QoE 报告。 对于 MBMS, QoE 报告是关联的传递功能( ADF)的一 部分。 MBMS支持将文件修复作为关联的传递功能( ADF-FR HTTP-BR)的一部分。 这种功 能可以与 3GP DASH单播段和 MPD一起托管在 HTTP服务器上。 用于文件传递的单播和 MBMS 会话和传输功能( SnT F)可用于向客户端提供服务公 告。 3.2 标准进展 大约 20 年前的 3G 时代, 3GPP 就制定了移动广播的标准。 LTE 在 Rel-9 设计了广播 ( eMBMS)业务的系统架构和接入网络。 R9是 LTE广播的第一个版本,具有以下功能 o 混合单播 / MBMS运营模式 3 G P P C o re M e d i a I n g e s t C o n t e n t P ro v i d e r / F L U S S i n k S n T F F i l e C o n t e n t P re p a ra t i o n U n i c a s t M BM S C l i e n t UE Ap p s M B M S B e a re r P ro v i s i o n i n g R T S P S e rv e r D AN E AD F - FR (H T T P BR ) S n T F R T P S t re a m i n g AD F - FR (S y m b o l ) AD F - RR Q o E , R R S n T F T ra n s p a re n t / G rp C o m S e rv i c e An n o u n c e m e n t M P D G e n e ra t i o n S e g m e n t P a c k a g i n g D AS H P l a y e r M B M S + u n i c a s t f a l l b a c k U n i c a s t D e l i ve ry F u n c t i o n s MB MS D e l i ve ry F u n c t i o n s MBMS C o n t ro l M BM S As s o c i a t e d ffs N e w ? 3 G P - D AS H D AS H - Q o E (U C ) AD F - CR H T T P G E T H T T P P O S T / P U T D R M L i c e n s e S e rv e r M B M S t r a n s p o r t r e l a t e d U n i f i e d I n g e s t i o n ? Vs . s e p a ra t e i n t e rf a c e s f o r U C ISD(站点间距离)比较: 5G地面广播的单频网( SFN)组网站点间距离和灵活性 略低于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ATSC 3.0和 DVB-T2。 5G地面广播综合性能略低于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但其已能基本满足常用的地面 44 数字电视网络规划与部署。 7. 5G 广播部署的思考 7.1 5G 地面数字广播技术综述与展望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详细讨论了 5G 广播技术和其他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技术。 5G 地面广播技术基于 3GPP的标准,支持固定接收模式和移动便携接收模式。虽然 5G广播技 术在某些性能上略逊于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但 5G 广播代表了一种基于 3GPP 技术 的实用广播方式,可以在全球智能手机、 PAD 和固定电视上迅速普及和推广。随着 Rel-16 中新增加的关键功能准的进一步改进,这将为部署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可靠的性能。虽然 它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充分分析,尤其是在实际测试中,比如中国北京的 754MHz 项目和 德国的 5G Today项目 。 传统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说是相对成熟的,但总体运营不成功,特别是移 动广播在热闹了一阵之后现在几乎退出了市场,包括当时相对成功的日本的 ISDB-T 1seg 和韩国的 T -DMB,主要原因是没有好的可以维持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我们在开发 5G广播 应用时要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有考虑各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 同,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5G广播已在 3GPP中达成共识,应进一步支持 5G广播,促进 HPHT和 LPLT的“融 合”,并与单播链路协同为用户提供连续覆盖的高质量广播服务体验。实现 5G地 面广播“随 时 ,随地”的使用和观看。 7.2 UHF 频段圆极化发射天线在 5G广播应用的探讨 在传统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中,手持便携式设备的天线增益相对较低,通常伸缩拉杆天线 的峰值增益约为 2dBi。随着智能电话的内置天线设计,信号接收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天线 峰值增益通常为 -7.35dBi甚至更低。大多数传统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都是线极化的(垂 直极化或水平极化),这不利于移动设备的信号接收。 鉴于此,建议考虑在 UHF频带中使 用圆极化发射天线进行信号传输。 图表 30显示了线极化和水平极化。 45 线极化波的电场(左)由两个正交的, 振幅相等的线性分量组成,它们没有相位 差。 产生的电场波沿 y = x 平面传播。 圆极化波的电场(右)由两个垂直的, 振幅相等的线性分量组成,它们的相位差为 / 2 或 90。 产生的电场波 旋转 传播。 图表 30 线性极化和水平极化 圆极化发射天线具有以下优点: 无线电信号的反射或吸收能力:无线电信号的反射或吸收取决于它们使用的材料。 由 于线性极化天线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解决”该问题,因此,如果反射面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精 确地反射信号,则信号强度将会损失。由于圆形极化天线在所有平面上进行发送和接收,信 号能量不会丢失,但会转移到另一个平面上并继续使用。不同的材料会吸收来自不同平面的 信号。因此,圆极化天线可以在所有平面上进行传输,因此系统具有较高的成功链接可能性。 相位问题 :无线电收发系统通常要求两点之间有清晰的视线,以便更有效地工作。反射 的线性 信号以相反的相位返回到传播天线,从而削弱了传播信号。由于反射信号削弱了传播 信号,这种系统难以穿透障碍物。相反,圆极化系统也会产生反射信号,但反射信号会以相 反的方向返回,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播信号的冲突。结果是,圆极化信号在穿透和弯 曲障碍物时要好得多。 多径 :当主信号和反射信号几乎同时到达接收机时,就会产生多径。这就产生了一个“异 相”问题。无线电接收机必须花费其资源来区分、整理和处理适当的信号,从而降低性能和 速度。由于反射的可能性增加,线极化天线更容易受到多径的影响。异相无线电会导致盲点、 吞吐量下降、距离 问题,并降低整体性能。 雨雪造成了上述条件的缩影 (即反射和吸收、相位、多径等 )。由于上述所有原因,圆极 化更能抵抗恶劣天气条件引起的信号衰减。 46 95%位置的场强 80 dBuV/m,以确保“便携式室外”移动电话的接收。 Kathrein在 5G Today项目里对 Tx天线的极化效应进行了现场的测量评估。分别选取了城市,城郊,农村 和不受环境影响的位置等四种场景对线极化和圆极化的效应进行了评估。通过几种特定场景 的评估发现圆极化的 RF信号超过特定接收电平的百分比更高。另外,圆极化的 RF信号能 “填充”智能手机不同角度的天 线方向图案,带来积极的影响。 图表 31是评估结果, 图表 32是智能手机接收天线图案的“填充”,这些 信息来自于 Kathrein的文档 29。 图表 31 几种不同场景对线极化和圆极化的评估 图表 32 圆极化 RF信号对智能手机接收天线图案的“填充” 47 基于上述讨论,建议考虑在 UHF 频段采用圆极化发射天线进行 5G 地面广播 RF 信号 的发射。 7.3 测试的思考 5G 广播是基于 LTE FeMBMS 开发的。 对于测试,可以将以下参数用作测试的基准。 RSSI E-UTRAN载波 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所有子载波的宽带功率,包括热噪声,副载波和相邻载波干扰以及接收机中产生的噪声。 参见 3GPP 36.214第 5.1.5节。 RSRP RS接收功率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是在考虑的测量频率内承载特定于小区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的功 率贡献的线性平均值。 CINR 参考信号 CINR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RSRP)与来自同一参考信号的干扰和噪声之间的比率。 RSRQ 参考信道接收的质量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为比率 - N * RSRP / E-UTRA载波 RSSI值,其中 N是 E-UTRA载 波 RSSI测量带宽的资源块数。分子和分母中的测量是在同一组资源块上进行的。更多请查 看 3GPP TS 36.214第 5.1.3节。 MER 参考符号调制误差率 参考符号均衡星座图的调制误差比 48 时间偏移 TSMW 参考时间与收到的 LTE信号之间的时差。 对于传统的视频广播,由于视频流中比特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一些有关 视频特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 BER来判断接收机的性能。 例如,在某些广播规范中, 将 不同的降级标准用于接收器性能评估。 参考 BER,在不同级别的信道编码之后定义的 BER。 图片故障点( PFP),当出现图片错误时定义为 C / N。 当 BER测量不稳定或不可 用时,这是首选。 我们认为, 5G广播测试可以参考这一思路将它们分别视为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 7.4 基于 CMAF 的统一封装格式 CMAF( Common Media Application Format)是由 MPEG制定的标准,并被 ISO批准 49 ISO23000-19。旨在不影响现有编码格式的前提下,为主流的流媒体传输协议提供统一的 封装容器。同时, CMAF支持低时延封包,降低了接收端的等待时间,可以极大的降低端到 端时延。 CMAF-IF( CMAF行业论坛)由 CTA WAVE项目创建,并牵头技术推广。 CMAF支持 低时延封包的特性,是它被各大广播体系在演进中选作 IP 化技术实现的原 因。较为人所知的是 DVB-I 30,它支持 DVB-DASH 以及 DVB-DASH with low latency mode;另外还有 ATSC3.0 中基于 ROUTE/DASH 方式的媒体承载方式 31;在 3GPP 的 eMBMS实现中,采用 的 是 FLUTE/DASH的方式 承载 媒体 传输。 在此 ,我们也通过 位于 山 西传媒学院的 5G融媒联创实验室获得了一些基于 5G网络的真实 实验 数据 , 实验室的 数据 佐证了 以下 几个 特性 ,是 5G广播和单播融合的重要特性: 稳定 的低延时 内容 交付 支持大码率 和 超高清 分辨率 ,符合 5G特性 实验室 的 测试拓扑 如图所示: 表格 8 低时延 测试: H.264, 1080P25 码率 Chunk 粒度 编码器 -播放 器 延时 CDN-播放延时 播放器缓冲 区 10Mbps 100ms 4.279s 3.002s 2.718s 10Mbps 200ms 4.477s 3.105s 2.609s 10Mbps 300ms 4.251s 3.008s 2.773s 10Mbps 400ms 4.514s 2.999s 2.894s 10Mbps 500ms 4.296s 3.015s 2.907s 50 10Mbps 1000ms 3.933s 3.029s 2.092s 10Mbps 2000ms 3.828s 3.026s 1.317s 在 同样的时延环境下,我们对比常见的 HLS 不同切片时延结果如下 ( 1080P25, 码 率 10Mbps): 表格 9 典型 时延测试 : H.264, 2秒切片 ,1080P25 切片 长度 编码器 -播放 器 延时 2s 9.23s 4s 15.626s 6s 20.206s 10s 41.819s 我们 还 实验室测试 了 5G网络下 大码率超高清 视频的特性 : 表格 10 大码率 超高清测试 ( H.264 4K25, 500ms chunk) 码率 编码器 -播放 器 延时 CDN-播放延时 20Mbps 4.626s 3s 30Mbps 4.922s 3.02s 50Mbps 4.64s 3.398s 80Mbps 4.828s 3.664s 通过表格 8 和 表格 10 的 结果可以看 出 CMAF 在 低延时特性中表现出的 稳定性, CMAF 具有稳定的低延时交付能力。 之所以未能 体现出 chunk 对 时延的影响,是因为 缓冲区 大小 超过了 实验中 设置的不同 chunk大小,这种缓冲 的 作用, 使得 在 5G广播和 单播融合 时无需 考虑修改复杂的系统参数即可实现广播和单播的对齐。 表格 10中 我们看到 5G网络承载大码率超高清低时延的 CMAF仍然保持了良好的 时延特性 ,这对 5G广播 部署 超高清业务 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表格 9 中 我们看到基于传统 分片 方式交付内容,随着分片的增长,时延相应的增 长。 当 分片大小为 2s 时 , 时延 为 9.23s, 但是当 chunk 大小为 2000ms( 2s) 时 ,时 延仅为 3.828s。究其 原因在于播放器的缓冲逻辑不 同 ,基于 chunk 模式,播放器 会持 51 续 获得最新分片, 播放器 能够处理非常低的缓冲 以及吞吐 波动,而基于分片方式,播放 器以缓冲 分片 数量为依据进行播放控制,因此无法 兼顾 时延。 除上述 分析 结论 以外 , CMAF还有 其 它 特性, 例如标准化 程度 和 协议的兼容性,通 用的加密 方法, 时延模式的兼容性 等 。 Reference 1 FuTURE Forum 5G broadcast and video WG, 5G broadcast Use Case whitepaper, Nov. 27th, 2020 2 3GPP, TS 38.913,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 v14.0, Oct. 2016 3 3GPP, TS 23.246,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 v16.1, Sep. 24th, 2019 4 3GPP, TS 26.346,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Protocols and codecs, v16.6.1, Oct., 2020 5 3GPP, TS 23.501,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the 5G System (5GS), v16.6, Sep.24th, 2020 6 3GPP, TR 26.891, 5G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Media distribution, v16.0, Dec. 21st, 2018 7 3GPP, TS 26.348, Northbound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for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at the xMB reference point, v16.3, March 2020 8 3GPP, TS 29.116,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 over xMB reference point between content provider and BM-SC, v16.6, Sep. 2020 9 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v16.3, Oct. 2020 10 3GPP, TS 36.331,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v16.2.1, Oct. 2020 11 3GPP, TS 24.116, Stage 3 aspects of system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TV services, v16.0, July 8th, 2020 12 3GPP, TS 24.117, TV servic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bject (MO), v16.0, July 9th, 52 2020 13 3GPP, TS 36.304,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 v16.2, Oct. 2020 14 3GPP, TS 36.133,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Base Station (BS) and repeater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v16.2, Sep. 2019 15 3GPP, TS23.003,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v16.4, Sep. 24th, 2020 16 ITU-R BT.2049-7, “Broadcasting of multimedia and data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reception”, February 2016. 17 5G-Xcast_D2.1 v1.1, “Definition of Use Cases, Requirements and KPIs”, June, 2018. 18 3GPP TR 38.913 v14.3.0,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 Aug. 2017. 19 3GPP TR 36.976 v16.0.0, “Overall description of LTE-based 5G broadcast (Release 16), Dec. 2019. 20 3GPP TR 36.776 v16.0.0, “Study on LTE-based 5G terrestrial broadcast (Release 16)”, March 2019. 21 3GPP TS 36.211 v16.2.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June, 2020. 22 RECOMMENDATION ITU-R BT.1877-2, “Error-correction, data framing, modulation and emission methods and selection guidance for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s”, December, 2019. 23 GY/T 220.1-2006, Chinese Television and Radio Industry Standard“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Part 1: Framing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Broadcasting Channel”, October, 2006. 24 Report ITU-R BT.2254-3, “Frequency and network planning aspects of DVB-T2”, March, 2017. 25 ATSC Recommended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30 January 2020. 26 3GPP TS 36.213 V16.2.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 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16)”, June, 2020. 27 Zhiping Xia, Boyuan Xu, Xiangkun Meng, Yu Zhang, “Comparative Study on KPIs between FeMBMS and DTMB”. 28 5G-Xcast D3.1 v1.1, “Deliverable D3.1 LTE-Advanced Pro Broadcast Radio Access 53 Network Benchmark”, June, 2018. 29 Kathrein Broadcast GmbH, “Antenna Solutions for Next Generation TV”, Feb. 2020. 30 ETSI TS 103 285 V1.3.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MPEG-DASH Profile for Transport of ISO BMFF Based DVB Services over IP Based Networks”, Feb,2020 31 ATSC A/331:2019 “Signaling, Delivery, Synchronization, and Error Protection”, June, 2019 54 附件 1 表格 11 和 表格 12列出了各种调制波形的峰值数据速率和峰值频谱效率。 表格 11 MBSFN的每个 MCS索引所需的最小 CNR( dB)( f= 1.25 kHz) 星座 MCS 索引 BICM 频谱效率 (备注 1) 频谱效率 (备注 2) 峰值数据 (Mbits/s) AWGN i.i.d. Rayleigh DVB-F1 Rician 户外便携 室内便携 TU6 移动 (120km/h) QPSK 0 0.23 0.13 0.65 -5.2 -4.7 -4.5 -1.4 6.8 2.6 1 0.3 0.18 0.9 -4.1 -3.5 -3.4 - - - 2 0.37 0.21 1.05 -3.2 -2.4 -2.5 - - - 3 0.48 0.28 1.4 -2.1 -1.2 -1.4 2 10.2 6.2 4 0.6 0.35 1.75 -1.1 -0.1 -0.5 - - - 5 0.73 0.43 2.15 -0.2 1.1 0.5 - - - 6 0.86 0.51 2.55 0.7 2.4 1.4 5.1 13.9 9.9 7 1.03 0.61 3.05 2 4.3 2.5 - - - 8 1.16 0.68 3.4 2.7 5.5 3.4 - - - 9 1.33 0.78 3.91 3.8 7.2 4.5 10.3 18.3 14.2 16QAM 10 1.33 0.78 3.9 4.1 5.7 4.7 - - - 11 1.46 0.86 4.3 4.7 6.4 5.2 - - - 12 1.65 0.97 4.85 5.6 7.5 6 9.8 18.9 14.6 13 1.91 1.12 5.6 6.6 8.8 7.1 - - - 14 2.16 1.26 6.3 7.7 10.1 8.3 - - - 15 2.35 1.41 7.05 8.5 11.2 9.4 19.8 24.6 19.8 16 2.54 1.51 7.55 9.1 12.2 10.1 - - - 64QAM 17 2.54 1.51 7.55 10 12.1 10.7 - - - 18 2.74 1.56 7.8 10.6 12.8 11.1 19.7 25.4 20.8 19 3.06 1.78 8.9 11.6 14 12.3 - - - 55 20 3.31 1.93 9.65 12.5 15.1 13.1 - - - 21 3.56 2.08 10.4 13.3 16.1 14 23.8 29 24.6 22 3.82 2.23 11.15 14.2 17.1 14.8 - - - 23 4.24 2.45 12.25 15.5 18.9 16.2 - - - 24 4.56 2.64 13.2 16.3 20.2 17 31.1 35 29.9 25 4.72 2.75 13.75 16.9 21.1 17.7 - - - 26 5.1 2.98 14.9 18 23.4 19.1 - - - 27 5.28 3.09 15.45 18.8 25.1 19.9 37.9 40.9 35.2 注 1: BICM 频谱效率( bpc)未考虑由于保护间隔,频率保护频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