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Beijing Cultural Industries White Paper( 2021)北 京 市 国 有 文 化 资 产 管 理 中 心中 国 传 媒 大 学 文 化 产 业 管 理 学 院2021 年 11 月目 录一、不平凡的一年.1(一)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产业深刻变革.2(二)应变:凝聚多方合力共克时艰.4(三)求进:复苏与创新并进交出合格答卷.7二、产业发展彰显韧性与潜能.9(一)核心领域引领整体增长.9(二)创新业态成为发展热点.11(三)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13三、空间格局日趋清晰和优化.14(一)“一轴三带”引领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15(二)功能空间成为产业增长极.16(三)区域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18四、市场主体同心克难变中求进.19(一)多元主体协同抗疫.19(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20(三)文化科技型企业逆势增长.21五、文化供给与消费互促创新升级.22(一)内容生产与供给因时而变.22(二)新兴文化消费异军突起.24六、文化贸易与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5(一)“两区”建设引领开放新格局.26(二)首都文化企业海外破疫前行.27(三)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明交融互鉴.28七、营商环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30(一)顶层谋划回应时代变局.30(二)产业要素体系不断完善.31(三)“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33八、形势要求与发展思路.35(一)新形势与新要求.35(二)发展新思路.38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中华民族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时期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是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战略举措,也是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产业变革的特殊之年。“十三五”期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更高,企业实力更强,发展动力更足,文化空间更美,人民文化获得感更多,为“十四五”期间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与任务、前所未有的危机与考验,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领作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创了复苏与创新并进的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彰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担当、坚强韧性与巨大潜能。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对 2020 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客观反映了全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不平凡的一年2020 年,北京立足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全局,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迅速出台援企稳岗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攻坚克难,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复2苏发展。在政策扶持、企业自救与社会各方支援下,文化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精品内容创作鼓舞人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抗风险能力与应变能力不断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稳步复苏,全年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57 家,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119 家,同比增长 6%;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 15420.8 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24947.4 亿元,同比增长23.5%。(一)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产业深刻变革文化企业生存面临严峻考验。受疫情影响,从年初开始,影院、演出场所、实体书店、旅游景区等以线下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业态受到重创。根据市防控工作总体部署,自1 月23日起,包括17 个庙会在内的4300 多场春节假日文化活动全部取消,260 家电影院停业,5392 场演出取消,近9000 个文化场所、娱乐场所,以及181 家封闭式管理的旅游景区关闭。此外,影视剧组停工、旅行社退团歇业、文化活动停止运营,文化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部分文化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陷入经营困难和生存危机。据 2020 年2 月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调查显示,在 1256 家受访的北京文化企业中,84.7%的企业表示生产经营状况受到了较大影响,41.6%的企业预估日均损失超过10 万元,10.5%的企业日均预估损失在100 万元以上。文化内容供给方式更加多元。疫情爆发后,一方面,影视剧拍摄、综艺节目录制等线下聚集性的文化生产活动受限,电影放映、演出、文娱活动、展览展会、主题公园等线下文化供给也按下“暂停键”。全市全年演出6984 场,同比减少69.4%。全年共放映电影146 万场,同比减少59%。全年制作电视剧43 部1802 集,分别同比减少33.8%、334.8%。另一方面,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增加,互联网文化企业营收逆势增长。完美世界总收入达102.25亿元,同比增长27.2%;知乎总收入达13.52 亿元,同比增长101.7%。传统文化机构积极开辟线上业务,“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等8场线上直播讲解,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逛京城、游京郊线上云游北京活动”,新编现代京剧许云峰举行“云首演”,文化内容供给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文化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明显变迁。受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线下文化消费面临巨大冲击,文化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迁移。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 2766 元,同比下降 35.8%。全年演出观众人数185.1 万人次,同比下降82.2%;票房收入约2.8亿元,同比下降 83.9%。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 1.84 亿人次,同比下降42.9%;旅游总收入2914 亿元,同比下降53.2%。与此同时,各类互联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向全民普及。短视频平台快手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 亿,抖音突破6 亿。北京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4.29 亿元,比2019 年增加了178.6 亿元,同比增长25%。线上消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消费的空间和形态,释放了新的消费需求。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与交流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文化产品外销受阻,出口规模收窄。2020 年,北京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37 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出口7.68亿美元,同比减少15.6%。TikTok 等一些出海的文化企业也面临更大阻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长,出口增速较快。20204年,北京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3.7亿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出口6.8 亿美元,同比增长24.7%。此外,疫情之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云端”迁移,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2020 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举办,文化交流方式、交流场景更加多元灵活。(二)应变:凝聚多方合力共克时艰迅速出台援企稳岗扶持政策。疫情爆发后,北京市紧急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政办发20207 号)、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若干措施(京政办发202015号)等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16 个部门及各区有关单位,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文领办发20201 号),即“北京文化28 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同时,围绕网络视听、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旅游等领域出台10 余个专项政策,通过政策“组合拳”,逐步构建起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各区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例如东城区出台了东城区关于给予疫情防控期间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金补贴的实施办法;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支持文化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顺义区印发了顺义区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不同层面帮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有效地解决了疫情中文化企业的燃眉之急。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政务服务工作机5制,多措并举保障企业平稳发展。协调金融机构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889 家文化企业共计 4.15 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2377 家文化企业减免房租1.33 亿元。提前启动电影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并调整2000 万元给予 232 家影院疫情专项补贴。各区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采取务实措施,全力推动文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如朝阳区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在疫情期间为驻园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全区73 家文化产业园区共为1967家企业减免房租1.62 亿元。为疫情时期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保驾护航。北京市聚焦难点与痛点,扶持生产创作,修复消费生态,加强补贴力度。一方面,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前启动,并增加特殊补贴申报,对夺冠紧急救援姜子牙唐人街探案3四部春节期间未能如期上映的京产影片给予一次性宣发补贴,对受疫情影响暂停的重点项目冰雪长津湖给予创作制作特殊补贴。另一方面,针对文化消费市场新形势新变化,引导市民文化消费行为,推动文化消费复苏。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领域的复苏支持,突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的引领扶持,以“云享文化 京彩生活”为主题,共计开展近370 项11277 场次各类文化消费活动,吸引23.89 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直接消费金额超 79.3 亿元。发放“京影券”“书香券”等专用文惠券,有针对性地帮扶影院、实体书店等加快复苏。优化文化消费品牌榜榜单设置,设立“十大文化消费地标”“十大文化艺术活动”“十大网络视听精品”“十大文化创意产品”“十大文化消费创意 IP”五大主题榜单,并围绕抗疫防疫主题设置“年度特别贡献”榜单,最终评选出“北京坊”等 55 个具有鲜明年度特色和首都文化消费特色的品牌。6企业积极求变应对疫情考验。疫情之下,依赖线下生产和消费的传统文化企业开始积极尝试线上业务,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原定于春节开展的线下演出全部取消,改为每日一期线上展演。北京京剧院推出“京戏云剧场”,首场演出以公益场形式在快手、抖音等九个平台线上直播,播放量共计96 万人次。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发行集团等出版发行单位以及新华书店、中国书店、中信书店、言几又书店等几十家北京特色书店、最美书店参与“2020 北京书市北京书店之夜”,共开启近100 场线上直播,对图书和文创产品进行内容分享和宣传推介。首创郎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园区鼓励企业化危为机,通过“云拍卖”“云课堂”“云赛事”以及直播带货等方式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在困境中培育新业态,打开新局面。社会各方积极支援。面对疫情冲击,北京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凝心聚力,为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银行发行 400 亿元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研发推出专属抗疫产品“京诚贷”,专注服务受疫情影响临时停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各文化行业协会主动作为,为企业纾难解困。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北京文化产业商会等调研企业困难,开展防疫宣传、公益捐助等工作。北京旅游行业协会呼吁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并免除2 万余名导游员 2020 年会费,建立“导游爱心互助金”。银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支援,为疫情期间的文化企业提供了有力帮助。抗疫主题文艺作品鼓舞人心。2020 年,内容创作领域涌现出大量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再现各行各业抗疫的艰辛历程,发挥了鼓舞人心、凝聚士气的重要作用。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文联、北京广播电视7台、北京演艺集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等多家文艺传媒单位推出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北京京剧院创作的京歌战疫情中国脊梁致钟南山等作品,点击量均超千万;北方昆曲剧院推出昆曲元素话剧逆行者;北京交响乐团创作交响诗奔跑的勇士为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而作等。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支持下,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发起“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为中国加油!”漫画及短视频征集活动,共征集来自全球四十余个国家的漫画作品稿件7326 幅,短视频作品投稿570 件。(三)求进:复苏与创新并进交出合格答卷产业发展抑后上扬,全年整体保持增长。面对疫情严峻考验,北京市及时推出各类扶持措施,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复苏发展。从全年发展情况看,2020 年初,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全市文化产业受到重创,收入同比降幅较大,随后逐渐稳步恢复,降幅不断收窄,实现止降为增,产业复苏发展态势愈加明显。根据统计年报数据,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 15420.8 亿元,同比实现增长13.9%。其中,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44.2 亿元,同比增长24.6%,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一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超过九成。2020 年,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继续提升,并实现较快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主导作用。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 13955.9 亿元,同比增长 16.6%,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5%,占比超过九成。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9.7%,凸显出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文化相关领域规模以8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464.9 亿元,同比下降6.8%。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企业发展强劲。“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国三成,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左右,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 强”及提名企业名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20 年,规模以上“文化+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52.1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9.9%。完美世界、光线传媒、保利文化3家企业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 30强”,歌华传媒集团、北京演艺集团、四达时代、掌阅科技4 家企业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 强提名”。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拉动产业发展核心力量。在科技创新和变革推动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起,疫情时期保持强劲增长,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拉动力量。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9160.1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1.3%。此外,互联网新业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速增长,全年北京游戏出口总产值为419.29 亿元,比2019 年同比增长30%。文化投融资保持活跃,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创新高。2020 年,全年共计新增上市文化企业14 家,首发融资规模为372.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5.6%、667.7%,创下近 20 年来北京市新增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的新高峰。全年共发生融资事件 378 起,占全国的比重为21.2%,资金流入规模达 616.82 亿元,占全国的 22.7%。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涉及资金91.11 亿元,案例数量107 起,融资规模位于全国首位,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融资额占比最高,达32.3 亿元。9二、产业发展彰显韧性与潜能2020 年,北京文化产业经受住疫情冲击与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大战大考,优势行业求新求变,数字文化产业和新兴业态强势崛起,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整体发展显示出较强的韧性与潜能。(一)核心领域引领整体增长新闻信息服务业逆势大幅上扬。受疫情影响,市民新闻信息需求更加强烈,电视收视大幅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彰显。媒体融合加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平台化的新媒体运营成为发展重点。2020年,规模以上新闻信息服务业收入合计 4231.6 亿元,在九个行业领域中居于首位,同比增长26.2%,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7.4%;资产总计7296.5 亿元,同比增长43.5%,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29.2%。主流媒体集体发力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用户规模和触达人数大幅提升。“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行全天24 小时直播,最高吸引5700 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央视新闻”抖音平台推出“战疫 Vlog”系列,累计播放量超过 7亿;新京报2020 年在各类传播平台的传播端口约 500 个,覆盖人群超过2.5 亿,每日阅读量超过5 亿。互联网资讯平台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增长,如今日头条全年共发布内容6.5 亿条,累计获赞430 亿次,同比增长377.8%。创意设计服务业稳步增长。伴随企业复工复产,设计领域品牌活动相继展开,彰显首都创意设计优势,推动“国潮”走向世界。全年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合计3734.8 亿元,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同比增长7.8%,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4.2%;资产总计 3109.3 亿元,同比增长 10%,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10产总计的12.5%。2020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展览、论坛及相关活动 386 场,吸引现场观众超 190 万人次。2020 北京时装周策划推出六必居折叠伞、三元梅园折扇等众多联名文创产品,助力北京老字号品牌扩大影响。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增长强劲。2020 年,在疫情、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文艺创作强引导、保重点、出精品,且数字内容生产成为拉动该领域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规模以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合计 3069.9 亿元,同比增长 47.6%,在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中增速最快,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19.9%;资产总计 6726.8 亿元,同比增长 43%,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27%。涌现出大量口碑效益双丰收的优秀作品,如电影八佰全年票房31.1 亿,摘得2020 年全球电影票房冠军。此外,数字文化内容强劲增长,为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完美世界全年游戏业务实现营收92.62 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22.85 亿元,同比增长20.4%。文化传播渠道领域整体略有下降。线下渠道成为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线上平台保持较快增长,整体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收入略有下降。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796.9 亿元,同比下降4.2%,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 18.1%;资产总计3219.6 亿元,同比下降5.1%,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 12.9%。其中线下传播渠道受疫情影响较大,北京地区 29 条院线266家影院全年共放映电影146万场,同比减少59%,观众2117.1万人次,同比减少72.3%,票房收入10.3 亿元,同比减少71.5%。互联网文娱平台收入持续增长,掌阅科技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61 亿元,同比增长 9.5%,净利润 2.64 亿元,同比增长 64.1%;字节跳动11全年实际收入2366 亿元,同比增长111%;爱奇艺会员服务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4%。其他各领域有升有降。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实现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文化投资运营领域实现收入合计42.5 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上文化消费终端生产领域收入合计691.4 亿元,同比增长22.2%。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领域发展放缓,整体降幅较大。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收入合计 80.1 亿元,同比下降 33.9%;规模以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领域收入合计664.6 亿元,同比下降23.2%;规模以上文化装备生产领域收入合计108.9 亿元,同比下降22.6%。(二)创新业态成为发展热点传统业态向“云端”转型发展。疫情期间,线下消费场景的受限倒逼传统文化业态向“云端”转型升级,“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不断涌现,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文化文物单位积极与新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互动,运用 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开发馆藏资源,探索“互联网+展陈”新模式,如故宫博物院发布“云游”故宫指南,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云欣赏”等线上专栏。文化会展行业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线上文化会展相继举办,如“云上文博会”北京展区突出VR展览特色,精选 30 家文化企业和机构进入VR展厅,打造“交互式、沉浸式、场景化”的全新参展体验。演艺机构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北京京剧院推出传统大戏赏析栏目,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12 台传统经典剧目推送到“云剧场”,获得较好成效。12电竞产业资源要素加速集聚。2020 年,北京瞄准建设电竞品牌中心目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领健康电竞文化,推动电竞行业资源要素在京集聚发展。推出“电竞北京 2020”系列活动,打造品牌活动、系列赛事、行业交流、互动娱乐四大板块,举办北京国际电竞创新发展大会、“电竞之光”展览交易会、2020 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等重点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赛事活动1400 余场次,线上线下观看人次累计近8 亿,媒体传播曝光超18 亿次,形成了周期贯穿全年、全市多点联动、线上线下呼应的总体格局,“电竞北京”城市品牌初步形成。同时,各区从人才、空间等方面对电竞产业给予支持,例如朝阳区着力培育电子城新媒体创新产业园等一批网游电竞产业特色园区;海淀区出台海淀区关于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电竞产业篇);石景山区发布石景山区促进游戏产业发展实施办法;顺义区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落地顺义电竞产业基地;怀柔区成立区级电子竞技协会,牵头制定国内首份电子竞技场馆赛事从业人员培训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游戏产业政策,规划建设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网络直播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2020 年,网络直播用户迅猛增长,直播场景日益多元化。在知识直播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的“单霁翔讲故宫故事”首场直播吸引了150 万人围观;故宫博物院以“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为主题进行了两天共三场直播活动,首场直播仅在人民日报平台就有超过500 万人次观看;中国画报出版社策划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 本书”直播,观看人数多达132 万。在直播带货方面,北京文创市集通过在线直播形式推介高质量的文创产品;“2020 北京书市北京书店之夜”直播系列活动帮助书店销售优质图书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北京还率先在全国举办13首个非遗老字号电商购物节及主题游活动,70 余家非遗老字号店铺开启“云逛街”模式,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与线下300 多家门店互动,助力复工复产。沉浸式体验业态不断涌现。通过提升文化空间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传统业态向沉浸式业态转型升级。北京风雷京剧团国粹京剧体验基地等首批16 家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进一步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国内首个京味场景沉浸式体验空间“和平菓局”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北京首家沉浸式戏剧酒吧“拽马戏剧酒吧”将戏剧表演与娱乐休闲结合起来。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展览展会也纷纷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技术等开展沉浸式体验项目与服务。如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与玉渊潭公园联合举办了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三)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0 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引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互促发展。在文旅产品方面,郊区游、奥运游、工业游、运河游、非遗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成为文旅产品新亮点,推出了100 余条京城和京郊精品旅游线路、首批100个网红打卡地、12 条工业旅游线路、50 条非遗主题游线路。在文旅服务方面,制定完善“一键游北京”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方案,完善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实现17家老年人文化旅游接待基地和228 家A级景区的虚拟导游。在文旅商品方面,“北京礼物”联手天猫开启线上销售,近90 个品牌集体亮相;“上新了故宫”文创店等一批新店开业,14长城礼物“打开北京”等一批新品上市,助力首都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文化和体育创新融合。以筹办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依托丰富的冰雪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创新文化和体育融合形式。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合作成立冰雪文化专项基金,推进百集冬奥纪录片2022 再出发、冬奥运动题材电影破冰少年等一系列影视作品,让奥运文化、奥运精神深入人心。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第一届冬奥优秀音乐作品发布活动、以“冬奥新航程 一起500 天”为主题的北京冬奥会倒计时活动,并开发徽章、工艺品等多种文创产品。2020 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举办多场文体融合活动,例如通州区举办了“骑行大运河,领略副中心”的运河沿岸骑行活动。“文化+”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2020 年,北京大力扶持乡村发展,建设集文化传承、休闲体验、旅游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新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观光园人均消费增长 18.1%,乡村旅游人均消费增长 25.5%。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发展,举办北京首届乡村民宿大会。特色民宿品牌矩阵效应初步形成,门头沟区形成“门头沟小院”民宿综合体品牌,怀柔区形成“清境山里中国”“老木匠”等民宿品牌,延庆区形成“长城人家”等特色民宿品牌,密云区“大城小苑”民宿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全球百个案例”。积极发展“乡创文旅”,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例如平谷区举办第三届乡创文旅云端大赛暨“平谷好物”直播带货季。三、空间格局日趋清晰和优化2020年,北京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一轴三带”为抓手,促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衔接;提质发15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老旧厂房转型利用,稳步推进重大项目,推动文化资源集聚形成产业增长极;携手津冀,对话港澳,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一)“一轴三带”引领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以中轴线申遗推动文脉复兴。以“古都之脊”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构建壮美有序的首都空间秩序和历史文化景观,赋能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审议,有力促进中轴线保护管理和价值阐释。有序落实文物空间腾退、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开展正阳门箭楼等修缮工程,高质量完成先农坛太岁殿东配殿等多处古迹修缮工作,使文化遗产环境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创新开展文化精品活动,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首次将中轴线纳入文博创意设计赛区正式比赛项目。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进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保护与活化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作,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形式,推动文化带沿线文旅产业发展,鼓励相关主题文艺创作。文化带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完成,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相继发布。文化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有序推进,“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大运河通航、大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首次在全市层面举办大运河文化节与长城文化节;推出大型纪录片长城抢险、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16等文艺精品。推动老城有机更新释放内生活力。聚焦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推进腾退开放、综合利用和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构建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的城市空间。立足老城保护基本要求,推动“保护性更新”顶层设计,完成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编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加大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各区陆续制定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推动设计美学有机融入城市更新进程,编制完成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印发北京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举办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主题展览及高峰论坛、2020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二)功能空间成为产业增长极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发展。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在智慧化转型、规范化管理、示范性引领、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积极探索智慧园区新形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品质,例如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应用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园区信息平台、无人驾驶、无人保洁、智慧灯杆等新技术,构建绿色、智慧、共享的创意空间。制定实施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形成市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提名)、市级园区三类市级园区管理体系,对相应的园区予以政策扶持。2020年共认定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7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98艺术区成为北京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在产业规模、品牌形象、企业孵化、人才集聚和文化消费培育等方面持续发挥示范和窗口作17用。北京音乐产业园正式开园,为提升北京音乐产业竞争力、打造音乐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持续释放空间效能,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产业集聚效能进一步凸显,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12月15日,累计登记注册文化企业3.48万家、上市挂牌企业52家,累计转型升级59家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内聚集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文化类独角兽企业、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东城区多组团创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市级层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区级层面出台了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年2021年),在创新金融与文化合作机制、拓宽文化与金融合作渠道、汇聚文化与金融合作资源三方面着重发力,积极探索具有首都文化特点、引领示范全国的文化金融合作模式,为北京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提供坚实支撑。老旧厂房成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2020年,北京深入推进老旧厂房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激发首都存量资源活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政策落地,完善政策实操细则,深入推进项目试点工作,海淀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华商创意中心升级改造两个项目率先完成区级初审会商、市级联合评审等工作。相关各区积极梳理老旧厂房资源,促进项目对接,探索建立促进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机制举措。朝阳区举办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年会,揭牌成立首个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近年来,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老旧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区成效显著,据统计,9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由老18旧厂房改造的园区占60%。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推动一批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环球影城项目加速推进,首个主题景区“未来水世界”完工移交,城市大道等17个建筑单体竣工验收,周边32条市政道路等配套项目全部完工。台湖演艺小镇聚焦演艺功能,发展以演艺、文创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特而精产业,临时会客厅项目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全国唯一的跨省市综合保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临空区北京部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国际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截至2020年12月22日,区域内市场主体已达306家,注册资本共计人民币265.07亿元。(三)区域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化。2020年,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文旅产业项目精准对接,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三地组织召开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工作会,开展了京津冀房车巡游活动。联合举办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群星耀京华”京津冀优秀节目大汇演活动。积极推动京津冀文旅试点示范区建设,举办京津冀冬季冰雪文旅体验活动等。京津冀豫四省市联合申报“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京港澳深化合作共建。北京利用首都文化独特优势,不断加强与港澳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动中华文化在港澳地区的传承和弘扬,也使港澳文化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京港文化交流活动,第二十三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举办京港文化产业合作专题,加强高精尖文创项目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健全“京19澳合作伙伴行动”机制,协助澳门旅游局在京举办“北京澳门周”系列推广活动,促进京澳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香港青年中华文化传播大使培训班、中国国家画院与澳门艺术人才交流计划、融创未来北京多媒体产业实习体验计划2020、2020年中国京剧艺术团赴澳门演出等11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位列全国第一,彰显京港澳文旅合作的优秀成果。四、市场主体同心克难变中求进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各市场主体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国有文化企业加快改革引领,非公文化企业不断创新探索,走出一条变中求进、变中求新的发展之路。(一)多元主体协同抗疫国有文化企业彰显责任担当。面对疫情形势,国有文化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助民、惠民、利民,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和中流砥柱作用。北京出版集团开展线上公益课程及讲座,策划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咨询百问百答等相关选题;中信出版社开展400 余场线上活动,免费提供3000 多种电子书及600 多种有声书,并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全年免费的“好书快听”权益;歌华有线在原“付费频道免费看”“点播回看免费用”的基础上,疫情期间为欠费和暂停用户提供电视收视服务。疫情期间,北京出版集团、歌华传媒集团、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文投集团、北京发行集团等 5 家国有文化企业共为230 余户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2200 余万元,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压力。非公文化企业践行社会责任。2020年,虽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面临困难局面,但仍坚守社会责任,调动自身资源支援抗疫防疫工作,20体现出首都文化企业的温度。为支援抗疫一线工作,快手向武汉市政府捐款1亿元;字节跳动设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完美世界员工公益基金倡议员工捐款合计550万元。为丰富群众宅家防疫期间的精神生活,爱奇艺推出144部限时免费影视作品,克服困难制作多部线上“云综艺”,并针对武汉地区推出了“湖北人民免费看”节目;得到设立免费专区,提供677小时的知识节目,付费栏目“每天听本书”免费开放两个月;掌阅科技为用户免费提供大量精选防疫知识图书、有声精品课程和原创网文等,防疫专题累计触达人数超过1.6亿。文化企业报团取暖。疫情催化了共享经济,使各类文化企业聚合资源,携手共进,互利共赢。例如快看漫画与众多跨界企业联名合作开发国漫IP 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携手上海迪士尼乐园,以其为故事场景进行漫画内容创作;与潮玩零售店合作,开发漫画IP 形象的盲盒、手办、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与服装品牌联动,推出漫画IP 形象系列服饰。泡泡玛特和阿里云达成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降本提效,为潮玩 IP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变现注入新的活力。(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系统推进。2020年,北京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改革引领,破除相关体制障碍,推动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领域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推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