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eaderTable_User 809578450 1726556524 HeaderTable_Industry 13020400 看好 investRatingChange.same 173833568 深度报告 HeaderTable_StatementCompany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相关主管机关核准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据此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或将要与本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企业发展业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对报告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证券研究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行业证券研究报告】 Table_Summary 核心观点 伺服系统作为智能制造核心环节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伴随我国 资源红利的逐渐消失及整体消费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智能制造概念由此产生。伺服系统作为控制工业生产精确度、稳定性和效率的核心环节,成为国家和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制造 2025及“十三五”规划针对伺服系统、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提出详尽发展目标,并对有重大突破的公司给予大力财政支持,实现从上游伺服技术到下游行业应用的国家扶植全覆盖。 我国伺服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增长空间大,且已成为全球伺服增速最快市场。伺服行业下游应用行业随高精密设备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了从纺织包装等传统领域向电子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转移, 我们预计到 2019年,数控机床、电子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将成为伺服应用最主要的三大市场,合计占伺服市场总规模比重将达到 47.7%。数控机床领域,伴随数控化率提升,到 2020 年预计将带动伺服市场规模超过 30 亿元;工业机器人领域,基于我国较低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和快速的下游需求释放,到 2020 年预计拉动的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 47 亿元。电子设备制造领域,基于 3C、半导体及锂电行业的需求较快增长, 预计到 2020 年将拉动伺服系统市场 8 亿元。叠加三大市场占总伺服市场比重,我们预计 2018-2020 年累计伺服市场规模将接近 500 亿元。 国产伺服品牌已经 进入进口替代加速期。 伺服市场空间广阔,但国产品牌渗透率仅 20%,伺服系统作为保持生产工艺精准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提高其国产化率水平是保障中国智造发展进程的核心。我们认为伺服系统目前已经具备进口替代加速的必要条件,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支持、伺服下游市场需求放量、国产伺服价格优势凸显(相比日本有 15%,欧美有 30%左右价格优势),及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我们预计 2020 年国产伺服系统渗透率将达 35%,因此预计 2018-2020 年 累计国产伺服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 亿元, CAGR 为 24%。 另外根据伺服产品的五大竞争点,国内自动化企业在伺服领域实现加速突破的关键一 是在保证成本不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二是是深挖下游行业需求,提高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出能力,同时辅之以较快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渠道树立品牌效应。 投资 建议与投资标的 建议 关注工业自动化龙头 汇川技术 (300124,买入 )。 2018 年公司通用自动化业务市场规模扩大叠加市占率提升预计将带来至少 30%增速。 新能源 商用车领域 将继续发挥龙头优势,新能源乘用车预计在 2019-2020年左右实现突破。 建议关注 工业自动化领先公司 英威腾 (002334,未评级 )。 2017 年公司净利润实现超 200%增长,主要来自于变 频器、 UPS 电源及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其伺服业务在 2017 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从而导致下游制造业需求严重不足; 进口替代进程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企业毛利率水平下降严重。 Table_Title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 Table_BaseInfo 行业评级 看好 中性 看淡 (维持 ) 国家 /地区 中国 /A 股 行业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 报告发布日期 2018 年 04 月 18 日 行业表现 资料来源: WIND Table_Author 证券分析师 彭 翀 021-63325888-6103 pengchongorientsec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4050002 Table_Contacter 联系人 陈聪颖 021-63325888-7900 chencongyingorientsec Table_Report 相关报告 能源变革加速度,高端制造动力足 2017-11-29 -27%-13%0%13%27%40%17/0417/0517/0617/0717/0817/0917/1017/1117/12电力设备及新能源 沪深300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2 重大投资要素 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普遍 认识到 宏观经济 好转 及 智能制造发展 对 伺服 系统 市场的推动 作用 ,但对 国产 品牌进入进口替代加速期 的 关注较少。 我们 认为, 伺服 市场核心发展趋势包括两条线,一条是 由传统 制造业 升级换代 及新兴行业 需求 释放带动的 整体 市场规模的 提升; 另一条是国产伺服 供应商 基于国家政策 支持 、下游需求 扩张 、价格优势和性能趋同等因素正在享受进口替代加速红利。因此 伺服 龙头供应商 的业绩 增长来自于市场规模叠加市占率双升 影响 。 核心逻辑 伺服系统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成为 国家 重点关注 环节 , 中国制造 2025 、 “十三五 ”规划 出台 及对 核心供应商的 财政补贴 极大推动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 。 从下游 应用 行业来看,我们认为未来最重要 的需求来自于数控机床、电子设备制造和工业机器人,并预计 2018-2020 年 三大行业将 累计 拉动 230 亿元 的伺服市场 规模 ,叠加三行业市场规模占比( 预计 在 49%左右) , 2018-2020 年累计 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 接近 500 亿元 。 同时 我们参考 低压 变频器 历史 , 认为伺服市场已经进入到国产品牌进口替代加速阶段,预计到 2020年 国产渗透率有望达到 35%,因此 2018-2020 年 累计 国产伺服市场规模将 超过 200 亿元 。 股价催化因素 国产 品牌渗透率不断提升;核心原材料 IGBT 国产化 实现 重大突破。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根据对伺服市场未来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在伺服领域实现突破的工控企业,尤其是有实力提升伺服系统市场份额的公司。 一方面,伺服系统作为高端制造核心部件,其市场需求将逐步放量,相应公司的业绩增长更具保证;另一方面,伺服系统的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能够率先大幅提升市占率的国内公司有望在该领域实现盈利快速 增长。 建议 关注工业自动化龙头公司 汇川技术 (300124,买入 )及 英威腾 (002334,未评级 )。预计 汇川 2018 年 将 继续 实现 工业自动化 业务的 稳定 增长,并在新能源汽车及轨交牵引领域实现 较大 突破。 英威腾在 2017 年 首次实现 伺服 业务扭亏为盈, 并实现 轨交订单零的突破。 风险 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从而导致下游制造业需求严重不足; 进口替代进程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企业毛利率水平下降严重。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3 目 录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 6 伺服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 6 我国伺服市场处于成长期,市场规模 增速全球领先 . 7 伺服系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 . 8 伺服支持政策不断落地,企业投 资力度持续走强 . 10 国家政策实现从上游伺服技术到下游行业应用全覆盖 . 10 基于战略考虑,企业持续加大对伺服业务投入 . 12 伺服系统进口替代是实现中国智造的基础 . 13 预计未来 3年伺服市场规模接近 500亿元 . 13 数控机床:数控化 率提升带动伺服系统快速增长 13 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拉动伺服增长 15 电子设备制造:增量空间大,需求确定性强 17 伺服系统进口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 19 国内自动化龙头实现进口替代必 由之路 . 21 相关标的 . 23 风险提示 . 25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4 图表目录 图 1:伺服系统原理图 . 6 图 2:伺服由控制层控制器、驱动层伺服驱动和执行层电机组成 . 6 图 3:我国伺服系统产品市场份额占比 . 6 图 4:按系统功率大小分类及主要应用 . 6 图 5:伺服系统按照末端执行机构种类划分 . 7 图 6: 2016 年伺服系统加系统集成市场规模接近 750 亿元 . 8 图 7:智能制造三大重要环节 . 8 图 8: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9 图 9: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 9 图 10:伺服系统下游应用行业范围和重心变化 . 9 图 11:通用交流伺服市场规模 (亿元 ) . 9 图 12:中国制造 2025 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要求 . 10 图 13:机器人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具体内容 . 10 图 14:以伺服控制为核心的对主要企业的补贴政策 . 11 图 15:掌握伺服技术有助于企业横向和纵向的业务延伸 . 12 图 16:汇川技术伺服业务收入及研发费用呈正相关 . 13 图 17:汇川伺服系统相关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 13 图 18:国产伺服系统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 13 图 19: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功能和性能区别 . 14 图 20:我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及增速(亿元) . 14 图 21: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规划 . 14 图 22:数控机床伺服系统具体构成 . 14 图 23:数控机床对伺服系统需求拉动市场规模(亿元) . 15 图 24: 2015 年全球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台 /万工人) . 16 图 25:全球及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增速 . 16 图 26:机器人成本回收期(年) . 16 图 27:工业机器人对伺服系统需求拉动市场规模(亿元) . 17 图 28: 2016-2017 年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季度营收(亿元) . 17 图 29:电子设备制造对工控产品需求市场规模(亿元) . 17 图 30:电子设备制造对伺服系统需求拉动市场规模(亿元) . 18 图 31: 2015 年我国伺服市场主要竞争者市场份额 . 19 图 32:伺服系统当前具备低压变频器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时期的四大条件 . 20 图 33:伺服系统国产化率水平可以参考低压变频器历史 . 20 图 34:国产伺服系统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 21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5 图 35:中外主要伺服系统供应商产品技术参数比较 . 21 图 36:伺服驱动成本构成 . 22 图 37:国内主要伺服企业 IGBT 供应商均为欧美日系品牌 . 22 图 38:伺服产品主要 5 个竞争点 . 23 图 39:汇川 2007-2017Q3 营收情况(百万元) . 24 图 40:汇川 2007-2017Q3 归母净利润情况(百万元) . 24 图 41:英威腾 2007-2017 年营收情况(百万元) . 25 图 42:英威腾 2007-2017 年归母净利润情况(百万元) . 25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6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伺服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伺服系统是使系统终端执行结构根据控制指令实现包括位移、转速和力矩等维度动作的设备总称。由控制层面的控制器、驱动层面的伺服驱动和执行层面的伺服电机,辅之编码器组成。它决定了自动化机械的精度、控制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 图 1:伺服系统原理图 图 2:伺服由控制层控制器、驱动层伺服驱动和执行层 电机组成 数据来源:工控网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 伺服系统目前有两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照系统功率大小和末端执行机构种类分类。 按照功率大小目前可以分为小型伺服、中型伺服和大型伺服系统。 小型 伺服 通常 指功率小 于 1KW 的 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电子 制造 、纺织包装 设备 等小型机械 ; 中型伺服 功率 范围在 1-7.5KW, 多应用于铣床、注塑机等领域; 大型伺服系统功率大于 7.5KW,主要用于驱动重型机械设备。 按照目前伺服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小型伺服应用快速提升,占比达到 45%,主要原因是近年来 3C 行业快速上涨;中 型伺服由于近年来机床行业等传动设备 制造业低迷的影响,市场规模 在 37%左右 ;大型伺服系统占比相对稳定 ,在 18%左右 。 图 3: 我国 伺服系统 产品 市场份额占比 图 4: 按系统功率大小分类及主要应用 产品结构 功率范围 子类 特点 应用行业 小型伺服 7.5kW 交流异步 精度要求一般,功率要求大 大型机械:大型数控机床、全电注塑机、风力发电机组 数据来源: 睿工业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睿工业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7 按照末端执行机构种类划分,伺服系统可以分为液压、气动和电气三类。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主要使用 液压伺服系统;随电气控制技术发展, 50 年代出现直流伺服系统并开始在机械设备上逐步普及应用;随 德国 Rexroth 公司 1978 年正式推出 MAC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和驱动控制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开始出现。 20 世纪 80 年代,交流伺服系统开始大范围普及; 90 年代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升级,伺服系统的控制技术逐渐从模拟信号控制向数字信号控制技术升级, 从而 提高了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随着电气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国产伺服 也 经历了从液压、气动到电气的转变过程,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气伺服系统。 其中 交流同步伺服已经成为高精度伺服系统的主流产品。 图 5: 伺服 系统 按照末端执行机构种类划分 分类 子类 普及时间 组成 优点 缺点 参数 主要应用行业 电气伺服 交流同步伺服 90 年代后 永磁同步电机及配套驱动器 精度高,响应快,反馈精准 成本高 小功率为主,通常 7.5kw,最高 100kw 橡塑机械、风电等对精度要求不高,对功率要求高的行业 直流伺服 50-70 年代 分直流有刷和无刷电机, 无刷电机速度高 有刷易坏,被淘汰;无刷性价比低 小功率为主 有刷直流电机逐渐减少,无刷直流电机未能普及 液压伺服 20 世纪 50 年代前 通过液压推动,属于机械伺服 可实现大功率、大力矩转动 精度不高 功率较小 在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应用较多 气动伺服 20 世纪 50 年代前 通过集中气源推动,灵活性不高, 大规模生产情况下成本较低 灵活、精度、速度不高,维护难 功率较小 适合于家电等大规模生产,有被机器人取代的趋势 数据来源: 睿工业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我国伺服市场处于 成长期, 市场规模增速 全球领先 我国伺服系统 产品市场相对 国外发展 较晚 , 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为 2005 年以前 的 发展 萌芽 期,具体来讲 最早 在 70 年 代 ,伺服系统首先被应用于国防科技、军工等高端制造行业 , 随后在 80 年代, 伺服系统开始在一些高端民用制造中得到尝试; 第二阶段 是 2005 年 以后的初步增长 期,随着制造强国等战略的 提出 ,我国制造业水平 得到 很大提升,伺服系统在我国高端制造业中得到大范围应用, 同时 国产伺服品牌开始诞生,产品性能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 外资品牌伺服系统 仍占绝对 主导地位 ; 第三阶段 是 2010 年前后进入进口替代期 ,国产伺服系统性价比逐步提高,在机床、机械 等 领域进入加速进口替代阶段。 目前我国 伺服市场仍处于 成长 阶段, 增长空间 较大, 且已 成为全球 伺服增速最快的市场。 我国 伺服产品真正 普及应用时间 仅有 13 年, 尚处于 成长 阶段, 且伴随伺服系统逐渐 成为 工业自动化最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之一,在机床工具、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和包装机械等领域 已经 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近几年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设备等产业的迅速扩张,伺服系统在新兴产业的应用规模增长迅速 , 整体市场规模增长空间较大 。 2016 年我国 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34 亿元, 如果 加上系统集成 环节 整体市场规模已经接近 750 亿元, 2010-2016 年我国 伺服市场 (伺服驱动 +电机 )CAGR 达到 20%。相比 之下, 2016 年全 球 伺服驱动 +电机 市场 规模 在 650 亿元 左右 , 2014-2016年年均 复合增速 仅为 5.6%。中国 已经占到 全球 伺服市场规模的 五分之一 ,并成为全球 伺服 系统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8 图 6: 2016 年伺服 系统 加系统集成 市场规模 接近 750 亿元 数据来源: 工控网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东方证券研究所 伺服系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 中国 改革开放 40 年 , 依托 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植实现中国制造业长达 十几年 的繁荣。 然而 伴随以上红利的逐渐消失及 整体 消费模式和观念的不断转变, 制造业的 结构升级 迫在眉睫, 智能制造概念由此产生。 工业 4.0 战略 实施计划 中 对智能制造进行明确的定义, “ 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整个价值创造链的组织和控制再进一步 在各个阶段都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通过人、物和系统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实时优化和自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效率和能耗进行优化。” 智能制造 计划产生 的根本原因在于 资源稀缺性 的日益凸显和消费端个性化需求的 逐渐 增多 , 最终 要 达到的目的是 实现产品 性能及生产效率 的最优化 。 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推动 工业 生产自动 化 ,关键环节数字化及 产品 全生命周期企业集成化 成为 不可或缺的环节。 图 7: 智能制造 三大重要环节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9 而要想 实现 工业生产 自动化 , 设备端离不开高精密装备,伺服系统是其核心构成。 伺服系统是自动化行业中实现精确定位、精准运动的必要途径, 也是保证精密设备控制精度、速度和扭矩的关键环节, 推动其发展将极大提升我国智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实现 智能制造 打下良好基础 。以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工业机器人为例,伺服驱动 +电机 一般安装在机器人的关节处,而机器人关节的驱动离不开伺服系统,关节越多,机器人的柔性和精准度越高,伺服系统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响应速度、负载能力、控制连续性、调速范围和运行稳定性等多项重要参数,是工业机器人实现精准操作、柔性制造的核心决定因素。除 机器人外, 机床 作为 “工业母机”在 工业生产中 得到 广泛应用, 应用 伺服系统的高端数控机床相比普通机床在加工精度、零件复杂度、柔性生产准备 时长 及生产效率方面( 是 普通机床的 3-5 倍 ) 均有极大 提升 , 是 设备 端更新换代的核心。 可以说 伺服系统的技术 发展 和 普及应用是 实现 智能制造 发展 的 基础和 大前提。 图 8: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 9: 伺服 系统是 数控 机床 提高 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数据来源: 中为咨询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中国数控机床网 、 东方证券研究所 随下游行业对高精密设备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伺服系统 应用行业范围在扩大,重心在转移 。 我们通过对比 2011 和 2015 年 两年 伺服 系统下游应用行业市场规模占比可以看出 2011 年 伺服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行业集中在机床、纺织机械和包装机械三类,合计占到伺服市场总规模的 56%。 到 2015年 伺服行业 在 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前 三大应用行业 分别 为机床、工业机器人 和 电子设备制造 , 合计 占总规模 比重 的 44.2%。经过 4 年 发展,伺服系统的下游应用领域在不断开拓,应用行业 重心 也从 纺织 包装等传统领域转移至电子 设备 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体现 了 伴随 产业 升级和制造业改革,社会需求和政策利好方向的变化。 而 伴随 下游 应用行业范围和 重心的 变化, 除了 对伺服产品性能要求逐渐提升, 伺服 市场规模也 在 逐步扩大。 仅 通用交流伺服产品市场规模在 2008-2017 年 就 经历了从 24 亿到 87 亿元的快速增长,2008-2017 年 CAGR 达到 15%。 伴随 下游精密控制设备在电子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食品包装、医疗设备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们 预计未来几年伺服市场(包括交流伺服、直流伺服、编码器、 CNC 控制器等产品)将实现 30-40%左右 增速,到 2020 年我国伺服系统累计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800 亿元。 图 10: 伺服系统 下游应用行业范围和重心变化 图 11: 通用 交流伺服市场规模 (亿元 ) 有关分析师 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HeaderTable_TypeTitle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深度报告 伺服系统:智能制造带动行业大发展,国产品牌进口替代风口已至 10 数据来源: 睿工业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工控网 、 东方证券研究所 伺服支持政策不断落地,企业投资力度持续走强 国家政策实现从上游伺服技术到下游行业应用全覆盖 中国制造 2025 力度空前 ,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是工控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5 年 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是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第一要务。其中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作为重点突破领域,突出强调要加快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 。 根据 中国制造 2025 纲要 , 2015 年 11 月 , 工信部通过数控机床专项“十三五 ”计划 , 旨在覆盖 中国制造 2025 对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的急迫 需求 , 提高我国机床行业整体数控化率。 2016 年 4 月,工信部又发布机器人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具体指出到 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要达到 10 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 5 万台;关键零部件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的市场占有率要达到 50%以上。各省市也陆续颁布指导政策 , 并提出落实 中国制造 2025 的 “十三五 ”规划目标 , 预计到 2020 年我国智能制造总产值将超过 3 万亿元, 年均复合 增长率 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