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28 A 股策略 |专题报告 2018 年 7 月 26 日 证券研究报告 Tabl e_Title 新生态: 全球价值链缔造 A 股科创范式 A股“进化论”( 三 ) Table_Summary 报告摘要 : 前言: 新生态: 全球价值链缔造 A 股科创范式 我们通过十余篇专题厘清 A 股生态结构发生的三大变迁,本篇为 A 股“进化论”系列报告第 三 篇。 旨在: 随着十九大“高质量发展”新的科创政策周期启动,从全球价值链“再 分工”视野中缔造全新的 A 股科创范式 。 一、全 球“再分工”新格局引领国家产业变革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承接力强化、 G2 贸易摩擦等前所未有的国际分工“挤压效应”,如何找寻新的全球价值链定位? 我们试图 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NIS)勾勒未来新的科创 制度 生态 。 二、海 外经验:发达经济体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作为“全球创新标杆” NIS 最为典型,具体包括 财税支持、科研机构空间布局、知识产权保护 等方面 。 三、 推演 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三分法” , 厘清 A 股产业政策信号 A 股科创范式之一: 为了更清晰地把 握“新时代”科创政策脉络。可以沿着 NIS 找到政策提振 A 股风险偏好发力点,提前布局相关产业 /主题投资机会 。可以拆成 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体系 厘清 A 股产业政策信号 。 四、 跟踪 “三分法”系列指标,筛选 A 股高成长板块 A 股科创范式之 二 : 为“自上而下”式筛选 A 股高成长科创领域提供新的方法,可以跟踪 NIS 系列指标寻找 A 股自主可控、新经济等产业 /主题发力点, 重构 成长板块 。 根据“三分法”划分,新型 NIS 值得跟踪的系列指标如下: 1)政策体系,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景气度(国家信息中心定期披露)、政策强度(政策文件发布频次、领导人讲话 /重要会议提及频次)、税收优惠力度等; 2)资金体系,包括 R&D 内部经费支出金额(大中型国有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国家大基金)投向等; 3)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有效发 明专利数、知识产权技术合同成交额、产学研空间载体重点产业方向等 。 综合“三分法”系列筛选指标并按照国家创新动力(参照表 9)分档排序如下: 1)第一档:计算机、生物医疗,重点细分领域包括计算机软件、大数据、 AI、化药制造等; 2)第二档:军工、电子、通信、汽车,重点细分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集成电路 制造 、 5G、新能车等。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 相关不确定性 ; 相关政 策推进不达 预期 ; A 股风险偏好下降,整体估值系统性下行 ;行业景气度不达预期;上市公司盈利不达预期 。 图: 国家创新体系“三分法” 资料来源:广发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Table_Aut hor 分析师: 戴 康 S0260517120004 021-60750651 daikang gf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新生态:温和去杠杆路径下的A 股展望 A 股“进化论”(二) 2018-07-20 新生态,新均衡,新方法 A股“进化论”(一) 2018-07-17 Table_Contacter 联系人 倪赓 nigenggf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目录索引 前言:新生态:全球价值链缔造 A 股科创范式 . 4 一、 全球“再分工”新格局引领国家产业变革 . 5 1.1 全球价值链“再分工”重构国家制造业竞争新格局 . 5 1.2 新一轮创新政策周期开启,我国目标指向“制造强国” . 7 1.3 如何“自上而下”切换动能? 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 9 二、 海外经验:发达经济体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 . 10 2.1 发达经济体 NIS 建设的共性规律比较 . 10 2.2 美国 NIS 案例借鉴:财税、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支持科创 . 12 三、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三 分法”推演,厘清 A 股产业政策信号 . 15 3.1 政策体系:顶层规划日臻完善、财税优惠向科创倾斜 . 15 3.2 资金体系: R&D 投入加码、政府引导基金化运作 . 16 3.3 基础设施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产学研融合打造空间载体 . 18 四、跟踪 “三分法 ”系列指标,筛选 A 股高成 长板块 . 22 4.1 政策体系跟踪指标 战新产业景气度、政策强度、税收优惠力度 . 22 4.2 资金体系跟踪指标 R&D 内部经费支出、政府引导基金投向跟踪 . 24 4.3 基础设施体系跟踪指标 知识产权强度、产学研空间载体科研方向 . 25 风险因素 . 27 图表索引 图 1:解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自上而下”筛选思路 . 4 图 2:制造业国际分工梯度格局 . 5 图 3: 2000-2017 年美国制造业实际增加值及同比 . 6 图 4: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 US=100) . 6 图 5: 2009 年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变迁 . 8 图 6:剔除季节因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类指数 . 8 图 7: 2020 年战兴产业增加值 GDP 占比目标 15% . 8 图 8: Kuhlmann 和 Arnold( 2001)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框架 . 9 图 9:海外国 家创新体系整体规划 . 10 图 10:美国联邦政府国防研发支出占比超过 50% . 13 图 11:美国孵化器资金来源分布 . 13 图 12: 2013 年美国联邦实验室预算分配 . 13 图 13:美国 2017 年 PCT 专利申请量行业分布 Top10 . 13 图 14: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及增速 . 17 图 15:中国制造 2025 R&D 投入指标目标 . 17 图 16:三类 R&D 经费规模快速增长(单位:亿元) . 17 图 17: R&D 经费结构以试验发展为主 . 17 图 18:政府产业基金平均目标规模及同比 . 18 图 19: 2008-2017 年政府引导基金规模 . 18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图 20: 2016 年各地区新设立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单位:亿元) . 18 图 21: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模式 . 18 图 22:创造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单位:万件) . 19 图 2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单位:万件) . 19 图 24: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开始显现(单位:万件) . 19 图 25:知识产权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单位:家) . 19 图 26:国家实验室类型分布 . 20 图 27: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域分布 . 20 图 28: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量情况 . 21 图 29: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数量分布 . 21 图 30:战略新兴产业景气指数 . 23 图 31: “近 3 年全国两会 +18 年地方两会”提及产业频次 . 23 图 32:工业细化行业增值税优惠力度及利润改善幅度 . 23 图 33:大中型国有企业分行业 R&D 内部经费支出(单位:亿元) . 24 图 34:大中型国有企业细分领域 R&D 内部经费支出 Top10 分布 . 24 图 35: 2016 年政府引导基金关注的投资方向 . 24 图 36: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投向 . 24 图 37:技术合同交易涉及知识产权产业成交金额(单位:亿元) . 25 图 38:大中型国有企业分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单位:件) . 25 图 39: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行业分布(按数量) . 26 图 40:软件产业基地科技活动筹资、支出总额及同比 . 26 表 1:首批中美双方互相加征关税清单内容比较 . 7 表 2:海外国家创新体系协调机构一览 . 11 表 3:海外国家激励环境 . 11 表 4: 20 世纪 80 代以来美国代表性科创政策 . 12 表 5:美国科研机构主要类型情况表 . 14 表 6:十九大以来,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 15 表 7:当前增值税税率调整情况 . 16 表 8: 7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概况 . 21 表 9:综合 NIS“三分法”筛选指标寻找筛选 A 股高成长板块 . 22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前言 : 新生态: 全球价值链 缔造 A 股科创范式 16-18年, A股点位经历一轮轮回、接近原点,而生态环境已现巨变。 A股策略研究需要再度跳出原有框架,我们探寻“进化论”,投资者适者生存。在我们“ A股生态大变迁”的系列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十余篇专题厘清 A股生态结构发生的三大变迁,在相应背景下 A股投资策略需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以探寻一套新的策略研究框架( 参见 总篇 新生态,新均衡,新方法 A股“进化论”(一) )。 次篇 新生态:温和去杠杆路径下的 A股展 望 A股“进化论”(二) 是 在我国 十余年主动 温和 去杠杆 下, 挑战与创新原有 加杠杆模式下的 A股 策略研究 框架 。 本篇为 A股“进化论”系列报告第三篇 。 旨在 : 随着十九大“高质量发展”新的科创政策周期启动, 从全球价值链“再分工”视野中 缔造全新的 A股科创范式,重构 A股成长 板块 。 我国正在面临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 回流 、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承接力强化、G2贸易摩擦等 前所未有的国际分工“挤压效应” , 如何找寻 新的 全球价值链定位?本篇 通过 解构 新型 国家创新体系 ( NIS)为 A股 成长股投资新生态提供新的策略研究框架 : 1) A股科创范式之一 : 更清晰地 把握 “新时代” 科创政策脉络, 可以沿着 NIS找到政策 提振 A股风险偏好发力点, 提前布局相关产业 /主题投资机会; 2) A股科创范式之二 : 为“自上而下”式筛选 A股高成长 的 科创领域 提供新的方法, 可以跟踪NIS系列指标寻找 A股 自主可控、新经济 等 产业 /主题发力点, 重构 成长板块 。 图 1: 解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自上而下”筛选思路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一、 全球 “再分工 ”新格局引领国家产业变革 新一轮技术变革引领国际分工 新格局,我国面临三重“挤压效应” : 1)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逆向回流”; 2)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承接力强化; 3) G2贸易摩擦剑指“中国制造 2025” 。至此,我国新一轮创新政策周期开启,当前科创重点集中在自主可控、新经济等先进制造业。 政府如何“自上而下”引领市场切换创新动能?我们试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 NIS) 勾勒未来新的科创生态。 1.1 全球价值链“再分工”重构国家 制造业 竞争新格局 全球 经济动能切换 叠加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 正在重塑 全球价值链新分工格局 :1) 08年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重要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整体延续复苏向好态势,但贸易主义、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仍在存在不确定性 。 2) 第一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由超链技术带来的解决信息高速流转的技术革命在过去20年内没有更本质的进化,例如硬件上, CPU的运算速度和硬盘的存储能力遇到瓶颈,摩尔定律遇到物理上的挑战。 因此,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逐步兴起, 2017 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提示未来 5-10年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包括 人工智能( 机器人、认知专家顾问、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大数据、云计算 等。 图 2: 制造业国际分工梯度格局 数据来源: 企鹅智库,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历史上共出现过 4次较大规模的全球制造业 “梯度转移” : 1) 50年代,美国 将钢铁、纺织等 传统制造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 转移; 2) 60至 70年代,日、德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3) 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把 低技术型产业向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大陆转移 ,中国受益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 4) 2011年以后, 中国将 部分中 低端 过剩产能 开始向印度、泰国、越南等新兴市场转移 。 新的革命性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先进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逆向回流”、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承接力强化、 G2贸易摩擦剑指“中国制造 2025”等新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趋势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三重 “ 挤压效应”,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迫切性 提升: 趋势 1:发达经济体 “再工业化”让 高端制造业“逆 向回流” 08年金融危机后 , 发达经济体纷纷把国家经济结构战略向 “再工业化” 调整 ,并鼓励和引导部分海外制造业迁回本土发展,包括本土重建新厂扩大规模、减少海外建厂及采购等形式: 1)政策层面 ,新一轮技术变革及摆脱金融危机 背景下 ,发达国家集中制定重振制造优势规划 , 比如 美国 09年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 德国 15年发布 德国 2020高技术战略、英国发布英国制造 2050等。 2)企业层面 ,奥巴马任期内通用电气、卡特皮勒、惠而浦、苹果等知名制造企业将部分生产线 迁回本土;特朗普同样主张制造业回归,甚至提出高额边境税来增加美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福特、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电信运营商 Sprint、卫星通讯商 OneWeb等均纷纷选择把生产基地留在美国。 趋势 2: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承接力强化 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 ,比如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目前,下游代工厂的产能转移(电子代工业、低端化工业等)正进一步带动中上游企业加快产业链转移。 趋势 3: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 G2贸易摩擦 长期 指向 “中国制造 2025” 贸易保护主义及“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在今年不断升级。根据新华网, 7月 6日,中美双方首批加征关税正式实施 ,美国对第一批清单上 818个类别、价值 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 25%的进口关税,中方立即实施对等反击。短期来看,贸易摩擦意在缩小美中贸易逆差;长期来看, 美方加征关税重点涉及中方“中国制造 2025”领域(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新能源装备等),中美贸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仍然存在,美国可能依然针对中国制造业升级采取多元化贸易措施,“ 倒逼”中国强化国产核心科技自主可控替代趋势 。 图 3: 2000-2017年美国制造业实际增加值及同比 图 4: 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 US=100)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Oxford Economics,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表 1:首批中美双方互相 加征关税清单 内容比较 国家 美国对中国 中国对美国 实施 日期 2018/7/6(北京时间 12:01) 2018/7/6(北京时间 12:01) 金额(美元) 约 340 亿 约 340 亿 项目数 818 项 545 项 加征税率 25% 25% 主要涉及行业 /产品 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 新 能源装备 、医疗器械 、海洋工程装备 等 农产品、汽车、水产品 选取行业 /产品 原因 USTR:为回应为实现“中国制造 2025”计划对美国企业采取的“胁迫政策” 商务部 : 1)产品大量出口中国; 2)产品产地主要来自于特朗普的票仓; 3)产品具有可替代性 资料来源: 人民网 、 新华网 、 USTR、 商务部等,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1.2 新一轮 创新 政策周期 开启 , 我国目标 指向 “制造强国” 回顾我国产业政策变迁, 从 我国在改革开放 40年 高速发展后,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潜在生产率趋于下行。因此, 产业政策的重心 开始 围绕 转型 与升级 展开, 2009年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大致经历 以下时期: 第一阶段( 2009-2011年):后金融危机时代,十大振兴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成稳增长引擎 。政府于 09年初陆续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发展 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工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产业 等十大产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 第二阶段( 2011-2015 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变革主力 。 2010 年 9 月 8 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内容主要覆盖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七大产业。 5 年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 8。 第三阶段 ( 2016-2017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化解传统产能过剩产业 。从去产能目标看,钢铁“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压缩粗钢产能 1-1.5亿吨,煤炭“十三五”规划目标是淘汰落后产能 8亿吨, 16-17年间 去产能成效显著,利润表改善较为明显,并且已经从 钢铁、煤炭 过渡到 电解铝、火电、化工 等其他领域。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图 5: 2009年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变迁 数据来源: 新华网等,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全球分工格局重塑给我国形成了三重“挤压效应”, 通过创新要素驱动实现“制造强国”迫切性日渐增强 。 以十九大报告为政策信号, 标志着 我国新一轮产业政策将围绕科技与创新展开,供给侧改革思路由“去产能”向“补短板”领域倾斜 : 2017年 10月 18日,十九大 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质量为主线,“制造强国”政策重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工业升级是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基石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到 2020年 , 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将实现自主保障, 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 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绿色制造是叠加“美丽中国”战略下的新动能 。按照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一方面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重点包括装配式建筑、地下管廊等领域,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如 新能源汽车、储能 等。 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在“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 断涌现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边际扩围,重点包括 数字创意、 基因测序、柔性显示( OLED)、人工智能、物联网、 5G、空天海洋 等新动能。 图 6: 剔除季节因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类指数 图 7: 2020年战兴产业增加值 GDP占比目标 15% 数据来源: 国家信息中心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 心 数据来源: 国务院 ,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1.3 如何“自上而下”切换动能? 构建 新型 国家创新体系 三重“挤压效应”环境下, 政府如何“自上而下”突破核心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全球“再分工”格局中占据优势位置? 按照顶层的最新规划路线图, 7月 13日 , 习近平 主席在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财、制”三大维度规划我国科创发展路径, 具体 包括 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建立创新联合体 、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 等。 如何系统地 诠释 政府 引导产学研主体实现真实 的 自主 创新 ? 基于西方国家创新理论,我们试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简称 NIS)勾勒我国未来新的科创生态 : 回溯西方国家创新理论 , Freeman( 1987)认为,政府必须大力支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战略(如工资或汇率变动)对于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有限。根据 Nelson( 1993)和 Patel、 Pavitt( 1994)的观点,创新系统由四个要素构成:制度结构、激励制度、经济参与者创造力和文化特征。 Kuhlmann和Arnold( 2001)建立了一个经典国家创新系统模型 ,该模型主要关注特定环境中的两个子系统(产业系统、教育研究系统),并通过中介组织联系起来。这些子系统彼此影响,并影响需求、基础设施和环境。 我国曾在 16年 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包括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等。 我们认为, 国家创新体系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在政府制度引领下产学研主体突破创新的新生态,在自主可控、新经济等创新产业发展紧迫性强化背景下,研究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具有重 大战略意义 和投资价值 。 图 8: Kuhlmann和 Arnold( 2001)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框架 发电企业需求消费者生产者产业系统大企业成熟中小企业新技术企业教育研究系统职教培训高等教育公共部门研究研究机构中介基础设施 银行投资 风险投资 知识产权 创新支持 商业支持 标准规范环境财政、税收和激励、补贴、流动性、政策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二、 海外经验: 发达经济体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 发达经济体具备较为成熟的 NIS建设经验 ,从共性规律看, NIS包括整体规划、协调结构、激励环境(高 R&D、 财税减免 、 产学研合作等 )。 美国作为“全球创新标杆” NIS最为典型,具体包括财税支持、科研机构空间布局、知识 产权保护等方面 ,对我国新型 NIS建设具备 重要 借鉴意义。 2.1 发达经济体 NIS 建设 的共性规律比较 海外发达经济体 NIS建设经验及其演化特征 对 于构建新型 NIS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我们选取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五个 发达 国家经济体 , 从整体规划、协调结构、激励环境三 大 维度 归纳 NIS共性规律 : 整体 规划 维度: 1) 发布 顶层设计纲要及配套政策 。 比如 09年美国 美国创新战略、 韩国 06年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方案 等。 部分战略性新兴领域 ( 如军工、能源技术、生物技术 等 ) 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及话语权,需要专项配套文件 。 2)重点 科创领域 具备 国家特色。 国家 间存在差异化的技术 比较优势, 主攻并深化优势技术产业 能 在国际分工上占据制高点 , 如 美国的 IT、 韩国的半导体、日本的机器人、以色列的人工智能 等 。 图 9:海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规划 数据来源: CCG等 2016世界创新发展报告 -公共政策篇,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协调机构 维度 : 1) 协调机构 多为政府实权机构。 如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由白宫和联邦管理,英国 “ 商业、创新和技能部 ” 是政府决策机构。亚洲后发国家把协调机 构置于最高位置, 比如 日韩由国家最高领导人统帅。 2) 下属机构分工明确。国家创新体系 高 复杂 性 需设置职能明确的下属机构 , 比如 美国第二层级涉及教育部、商务部等 11个部门 ; 以色列的 “ 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 设在科技、经济等13个部门中用来组织协商。
展开阅读全文